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 阅读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2024-12-31 10:04:4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0
内容提要:杨畋是出自麟州杨家将的直系后裔,他的先祖是五代时麟州土豪、自立为刺史的杨弘信,曾祖是麟州防御使、建宁军(在麟州)留后、保静军(在安徽宿县)节度使的杨重勋,祖父是麟州兵马都监杨光扆,其父是供备库副使杨琪。

六、杨畋文学造诣与成就(上)

杨畋是出自麟州杨家将的直系后裔,他的先祖是五代时麟州土豪、自立为刺史的杨弘信,曾祖是麟州防御使、建宁军(在麟州)留后、保静军(在安徽宿县)节度使的杨重勋,祖父是麟州兵马都监杨光扆,其父是供备库副使杨琪。他的曾伯祖就是北宋有名的无敌将军杨业,从叔祖是北宋名将杨延昭,从叔父杨文广也是北宋名将。在北宋重文轻武的背景下,涌现出许多如韩琦、范仲淹等才兼文武的著名人物,杨畋算得上他们中的一位。

其实麟州杨氏由文转武自杨畋的父亲杨琪就开始了。欧阳修为杨琪所作墓志铭说:“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君所历官,无不称职。其后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君叹曰‘吾本武人,岂是以知士大夫哉!然其职得以荐士,亦吾志也’。其所举者二百余人,往往为世闻人。”[]在父亲喜好读书的影响下,他好学不倦,常常读书至深夜才休息,喜好读书,渴求学问,成为杨畋一贯的品性。天圣八年(1030)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与大文学家欧阳修、蔡襄等为同榜进士。这为他以后在朝廷担任重要文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是麟州杨氏由武转文的标志与典型。

杨畋从武为将可谓曲折坎坷,但在文职岗位上进取还是比较顺利的,成就也算是突出的。仁宗皇帝对杨畋的文章经术很赏识,先后任过龙图阁直学士,天章阁待制兼侍读,知制诰,知谏院等要职,被称为名臣。他的进士身份为他与北宋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拱辰,宰相刘沆,参知政事(副宰相)孙抃,秘书臣陈动之,三司使、书法大师蔡襄,尚书右丞田况,参知政事唐介、元绛,枢密副使王畤,官直贤院石介,大诗人梅尧臣,大学者、宰相苏颂,参知政事赵抃,宰相韩琦,参知政事范仲淹,名臣杜衍,宰相、文学家王安石,宰相、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王珪,书画家文同,文学家苏辙,翰林学士沈遘,宰相王珪,翰林学士、知制诰韩维,御史中丞、权三司使王陶,及包拯、宋祁等当时举国名流频繁往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便利。他们之间相互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与如此众多的名臣文豪亲密往来,不但对他职位升迁有益,而且对提升他的诗词文章水平也有极大帮助。

杨畋作为当时著名文人学士,其诗词文章在社会流传的应该很多,他于五十六岁英年早逝后,姻亲李寿朋将他的遗文遗稿编为20卷,取名《新秦集》。因杨家祖籍世居麟州新秦县故有是名。可惜该书于宋末元初就已失传,使今天人们全面研究杨畋的文学艺术成就失去了珍贵资料。我们现在能见到杨畋本人的作品极少,多数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与他唱和往来之作,从中可窥见其文学成就和为政为人之高尚品质,辑录于下:

景祐元年(1034)杨畋任并州录事参军时,好友梅尧臣作诗相赠:

《杨畋赴官并州》

“尝闻地近胡,寒气盛中都。车马行临塞,关山见落榆。吴钩皆尚壮,章甫几为儒。寄谢西曹掾,能吟秀句无。”(《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4,页59

梅尧臣(1002—1060) 大诗人,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皇祐三年(1051)得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国子监直讲,官至上书都官员外郎。传世作品有《宛陵集六十卷》等。

康定元年(1040)杨畋以殿中丞知岳州(今湖南岳阳),好友、同榜进士蔡襄送行,并留诗赞杨畋:

《送安思正之蜀》

“是时杨叔武,相值极驩诚。妙言发潜稸,远意倍幽萌。羞谀刺俗子,指急条边兵。过从岂云厌,时节忽峥嵘。叔武守岳阳,别去方行行。子今复之蜀,蜀道天险并。橐中无一钱,剑外几百程。……吾友黄君度,实乃浮其声。子往从之游,切磨固相成。”(《端明集》卷一)

庆历六年(1046),杨畋因年前征唐和叛乱中其部下胡元战败降知太平州,蔡襄有诗相赠:

《杨叔武北堂夜话》

“岁晏物景薄,层阴向晚饶。轻云隐微月,残雪栖枯条。夫君有高适,顾我慰寂寥。潇洒开北堂,拂榻延良宵。前几陈古书,坐见千载遥。间亦发新句,幽思含九韶。神明静外照,念虑醉中消。扬雄戎丹轂,颜子安一瓢。良玉不火变,翠柏宁霜彫。此心固独往,声利讵得招。罏灰寒更劃,灯灺落仍挑,相看数漏板,后会诫重要。”(《端明集》卷1

《梦游洛中十首有序》

“九月朔,予病在告,昼梦遊洛中,见嵩阳居士留诗屋壁,及寤,犹记两句,因成一篇,思念中来续为十首,寄呈太平杨叔武。

天际乌云含雨重,楼前红日照山明(梦中两句)。嵩阳居士今安否,青眼看人万里情(司门员外郎王益恭年四十余致政,居洛中,自号嵩阳居士)。

修竹萧萧曲槛前,清泉㶁㶁小池边。琴中一弄履霜操,人静当庭月正圆。(予为留守推官新作绿竹堂,王胜之、刘伯寿多会宿弹琴)

过雨池塘凉气早,落花门户乱红多。松亭石上题名处,谁剥莓苔看在么。(王相宅号史馆园,尝与府僚游宴题名石上)

庙下春行香雾合,观中朝茹药牙尖。故人别后无消息,荒草生坟白露霑。(尝与尹子渐游岳庙寺观,今子渐亡矣)

霜后丹枫照曲堤,酒闌明月下前溪。石楼夜半云中笑,惊起沙禽过水西。(从尹师鲁宿香山石楼)

韩王宅里酒千垆,范帅园中花万株。行乐主人今已矣,春风还似旧时无。(赵韩王宅有藏酒百千器,范太尉宅花最多)

名花百种结春芳,天与穠华更与香。每忆月陂隄下路,便开图画觅姚黄。(月陂张家牡丹百多余种,姚家黄为第一)

草白霜晴鹘眼开,原头游骑四边来。枯从鵶鹊休惊噪,日暮分持走兔回。(曾权洛阳县屡陪诸君出猎)

履道园池竹万竿,竹间池际笋斑斓。当时酒所夸文战,今日谁登上将坛。(普明寺乃白乐天履道第水竹最佳,数为文字饮)

白马寺前冠盖盛,送行宾友尽英豪。耿丞血染边场草,留得声名日月高。”(罢官时交游送白马寺耿大监丞今死西事)(《端明集》卷5

蔡襄(1012—1067)北宋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宋英宗即位后授三司使。蔡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有《蔡忠惠集》传世。

皇祐元年(1049),杨畋在南征唐和叛乱时染上瘴雾之疾,乱平后回朝改任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好友赵抃在杨畋病愈后留下诗作:

《闻杨畋病愈》

“湖南杨叔武,消息有人传。连岁征蛮徼,经秋卧瘴烟。为时天未丧,勿药病还痊。云水溶溶去,凭诗寄此篇。”(《清献集》卷2

赵抃(1008—1084),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进士及第。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赵清献公集》传世。

皇祐三年(1051)十月,杨畋葬其父杨琪与母慕容氏于河南洛阳杜泽源,欧阳修为杨畋父作墓志铭曰:

“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耀边陲。桓桓侍中国并毗,太师防御杰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时平文胜武力衰,温温供备乐有仪。好贤举善利岂私,恺悌君子神所宜。康宁寿考顺全归,有畋为子后可知。”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与杨畋、蔡襄为同榜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等传世。

皇祐四年(1052)五月范仲淹卒,生前曾与杨畋有诗歌往还。

《和杨畋孤琴咏》

“爱此千里器,如见古人面。欲弹换朱丝,明月当秋汉,我愿宫商絃,相应声无间。自然召南风,莫起孤琴叹。”(《范文正集》卷2

范仲淹(989—1052)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皇祐四年(1052)九月,杨畋因南征侬智高失败,降知鄂州,再降为屯田员外郎,好友梅尧臣作诗:

《赤蚁辞送杨叔武广南招安》

“南方赤蚁大若象,潜荒穴洞人莫逢。天公合雨不决雨,从横乱出将自封。侵疆凌壤坏城市,战斗亿倍南柯雄。尝闻穿山食此物,此物既大非常凶。张舌流涎莫可饵,枉啄不怕长戈舂。今令智者以智取,即见蚳醢传太宫。因而使知祸福理,天子下令云从龙。”(《宛陵集》卷15

至和二年(1055),杨畋改任河东路转运使,蔡襄作诗相赠:

《因书答河东转运使杨乐道》

“前岁君提岭外兵,国门南路送君行。由来成事多天幸,直向危时见世情。勉力朝廷论大计,甘心江海就私荣(予请罢开封府出知泉州)。牢愁应解侵人骨,未老先教白髮生。”(《端明集》卷6

韩琦有诗相赠:

《次韵答运使杨畋舎人》

“轺车勤按问,并部此先行。籴重伤农业,年丰报力耕。几时苏俗困,异日复民兵。公策方经远,提封可坐清。”(《安阳集》卷7

韩琦(1008—1075)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政治家,词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宋夏战争爆发后,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颇有声望,人称韩范。之后又与范仲淹、富弼等主持庆历新政,至仁宗末年拜相,曾为相数十载,辅佐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去世后,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并准其配享英宗庙庭。他的政绩十分突出,在朝中,运筹帷幄,使朝廷清明,天下乐业,人称贤相;在地方,忠于职守,勤政爱民,称誉颇多。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至清代更是先后从祀历代帝王庙及孔庙。

嘉祐三年(1058),杨畋任户部副使,梅尧臣有二诗相赠:

《杨乐道留饮席上客置黄红丝头芍药》

“洛阳卖牡丹,江都买芍药。卖与富人欢,买为游子乐。万丝必同心,千叶必同萼。五色相浅深,百金相厚薄。栽培动经年,风雨便成昨。萧条洛阳城,索寞江都郭。赖有一春花,能无十千酌。朝看门拥车,暮见门罗雀。甞闻月底人,欲把月桂斫。要使清光多,四海意开廓。我亦爱明月,常满不愿落。上弦过杨侯,乃值寒雨作。共饮三四人,不觉传鸣柝。持葩金谷豪,朱黄何灼烁。还思溱洧上,士与女相谑。实此香草芳,请我赋其略。酒闌为追咏,思拙笔屡阁。”(《宛陵集》卷57,《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8

《次韵和杨乐道待制咏雪》

“梁苑孝王迹,灞陵游客心。牧羊来海上,泛櫂向山阴。兴赏曾何浅,羁栖亦以深。穆歌犹在竹,郢曲自传琴。旗冻霑天仗,枪寒拂羽林。且为丰岁庆,休作苦寒吟。掩帙都忘虑,焚香静拥衾。晴明一登阁,暮色徧高岑。”(梅尧臣《宛陵集》卷19、《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28)   (待续)



[] 《欧阳修全集》卷29,页443—445

相关文章
2024-12-31 10:06:49
2024-12-31 10:04:45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