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每逢谈到中华民族屡屡凤凰涅槃,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未曾中断,我们就会感念历史上那些“民族的脊梁”,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忠勇献身的英雄们,自然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英雄群体。
山西忻州日报社主任记者 张云平
每逢谈到中华民族屡屡凤凰涅槃,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史未曾中断,我们就会感念历史上那些“民族的脊梁”,那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忠勇献身的英雄们,自然会想到家喻户晓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单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又且是一个传承有序的英雄群体,无疑这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这段历史中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何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杨家将正好就处于中国历史大分裂的五代时期向大一统的大宋王朝过渡的转型时期,可以说是乱世之际,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分裂时期。杨家将一般是指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及其家族、部属组成的抗击异族侵略的群体性英雄人物。
一、赢得“杨无敌”美誉的杨业
1、土豪之子
在陕西省的版图上,最北端的一块地方历史上曾属河东地区,包括府州、麟州一带。麟州就是现在的神木市。
杨业,麟州人,曾用名杨重贵、刘继业,民间又俗称老令公。他生于930年,死于北宋雍熙三年(986年),享年仅56岁。
在大分裂的五代时期,契丹人趁机不断南侵,麟州地近羌胡,民风剽悍,具有修习武备,崇尚武力的习俗。百姓不甘受辱,纷纷起来“自备器械,各随其乡,以自保卫,不附契丹。”杨业的父亲杨弘信世居麟州,五代时为麟州土豪,以武力雄其一方,自为刺史,屡建功绩。
杨业从小便生长于这样一个土豪家庭。当时的土豪,是指那些身处兵荒马乱年代,有智有勇,带领当地民众能够保一方平安,具有祟高威望的头面人物。杨弘信便是这样一位有威望、有作战能力、能够保境安民的土豪。
自古以来,非常人,自小就超越同龄人,有非常之志,杨业也不例外。由于杨业打小在这样一个军事环境中,耳闻目睹,潜移默化,也爱上了骑马、射箭、舞刀、弄棍。有时候,父亲见儿子每日里苦练作战本领,十分欣喜,有空时总要指点一二。久而久之,杨业身上培养了一种豪侠之气,在伙伴中有极高的号召力,每次与伙伴们出猎,所得总比别人多。他曾对伙伴们说:“我将来用兵,也将和用鹰犬追逐小兔子一样。”这一战术事实上在他日后军事生涯中运用得非常巧妙,可见家庭对其成长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杨业的父亲杨弘信,虽是地方土豪,却有着超人的政治眼光。为保一方平安,他做出了两个决策。一个是依附攀结強大的外援。杨弘信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杨重贵,也就是后来的刘继业、杨业,二儿子杨重勋。杨弘信因早年与刘崇关糸甚密,已将大儿子投其门下。这时便把杨崇贵赐姓名刘继业,和他的皇孙辈继恩、继元、继文列为同列,以示恩宠和重用。同时也要求其对刘氏家族效忠,这在五代十国时期很普遍,目的是为了增强家族传承及军队的战斗力。另外,由于麟州地处边境,经常遭受新兴的西夏党项族人侵扰,迫于自保,加之邻近的府州折氏家族已归附后周,最后杨弘信也只好归附后周。这样的结果造成了大儿子杨崇贵本该承袭担任后周任命的麟州刺史,但此前已入北汉刘氏门下,二儿子只好承袭麟州刺史,从此父子和兄弟分属两国。
另一个就是与府州的折氏家族结盟并结亲。府州原是西北边疆上的一个小镇子,名府谷镇。折氏家族先祖世代驻守于此,一直是当地的豪族。五代时曾归附于晋王李克用,后唐天祐七年(910年),为了在黄河西岸建立军事据点,由镇升为县,第二年建制府州,以折嗣伦的儿子折从远为府州刺史。石敬塘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之后,折氏家族奋力抵抗,折从远的儿子折德扆升为府州团练使,东抗契丹,西御西夏,人们称之为“折家军”。前面提到杨氏家族曾与折氏家族并肩战斗抵抗过契丹军,也许是共同的民族意识,杨折两家越走越近,最后结成了儿女亲家。杨弘信的大儿子杨业体格魁梧,武艺高强,又一表人才,折德扆的女儿折赛花出身将门,容貌出众,也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可谓门当户对,天生一对,现在府谷县孤山上的七星庙相传是他俩成婚之地。杨业的妻子折赛花,对杨家将家族贡献极大,尤其是杨业殉国之后支撑杨家大旗不倒,老年时称佘太君,(“折”与“佘”同音之故)成为杨门女将中的灵魂人物。
关于杨业籍贯,最早记载杨业是麟州人的是宋初人杨亿,他在《宋朝事实类苑》中记载杨业是麟州人,比杨亿稍后的文史大家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记载杨弘信杨业父子都是麟州人。与欧阳修几乎同时的另一个文史大家曾巩在《隆平集》中记载杨业是麟州人。与杨畋同朝为官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杨弘信是麟州土豪。新版《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条均为“麟州(治今陕西神木北)人”。
可以相信,当年的这些古人、文史大家和当今的权威工具书的编者,记述名人的籍贯是没有任何私心杂念的,对时人和后人是负责任的。而元代脱脱组织编写的《宋史》说,杨业,并州太原人。2007年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专家对此解读:大而言之,麟州建置于河东路,加之,杨业弱冠晋阳事刘崇被收为义孙,故有此说。当为现籍。
2、北汉历练
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王朝,仅是一个“弹丸黑子”,也许是当时国土面积最小的国家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太原、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忻府区、代县、娄烦、岢岚、离石、左权、沁县、繁峙、五台以及陕西省的府谷、神木的一些地区,还有一些小的势力范围也极不稳定,今天收回明天又失去。沙陀人刘祟是这个国家的开国皇帝,他也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弟弟,在位仅三年多的时间。刘氏家族盘踞在晋中这个小小地区,历经四主,在位长达28年,在五代十国时期应该是寿命最长的国家,直到北宋建国,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二次亲征,北汉才最后灭亡,成为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国家。
公元969年,宋太祖赵匡胤在政治、经济长时间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打响了宋攻北汉太原战役。刚继位的刘继元急忙向契丹求救,又派杨业前往抗宋。此时杨业还叫刘继业,与皇帝刘继元算是异族兄弟,担任北汉的侍卫都虞侯,这是统领北汉精锐部队的大将军,有很大的军权。杨业出晋阳城向南带兵到达团柏谷迎战,即今天祁县东北一带。谁知前方北汉将马峰被宋军将李继勋打败,包围了北汉首都晋阳城。赵匡胤随后亲征到达潞州,即今天的长治一带,调集大批粮食,作攻打晋阳城的准备。这时杨业仍在团柏谷,据险而守。宋军先头部队到达团柏,北汉将陈廷山不战而降。杨业难以抵敌,只好退还晋阳城,被解除军职。
赵匡胤得知辽兵前来增援北汉,其中一支部队将通过忻县石岭关,即今天忻府区境内,决定采用攻城阻援的战法,在四面土坡上伏兵,最终把辽军打得溃不成军,四处逃散,这才开始下令攻城。北汉凭借着坚固的壁垒、要塞、大河等有利地形与宋军相持,不但守住了城,而且听从杨业建议主动出城,袭击宋军营寨。杨业被恢复了军职,带领数百骑兵袭击东寨。宋大将党进尚未摆开阵势,便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吃亏不小。另外,杨业箭法高明,百万军中,单射主将,在一次攻城战中,宋军大将潘美正在指挥进攻,城上忽然飞来一箭,将潘美射下马来,险些送命。当然,这一箭是否一定是杨业射来的可能说不清,但杨业过人的作战本领让人们刮目相看。宋军久攻不下,加之天气开始进入炎热多雨的季节,水污虫多,军营中痢疾流行,辽主又派出的一支援军也已达晋阳古城西郊一带示威,宋太祖赵匡胤只好撤兵。英雄与英雄狭路相逢,无功而回,给赵匡胤留下了无尽的遗憾。无疑,在这场事关北汉生死存亡的大战中杨业崭露头角,在紧要关头大智大勇的出色表现,的确为北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976年,宋太祖基本上统一了南方,集大国财力物力人力为一体,他多年一心消灭北汉的愿望很快就可以实现了,于是开始对北汉占领的太原再次发动了进攻。这次他没有亲征,而是派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党进为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潘美为都监等大军,分五路进军太原,几天之内,又一次把太原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这次战争规模远不如上次大,时间也没有上次那么长,杨业率北汉军小股部队灵活作战,双方均有胜负,但強大的北宋军队仍然消灭不了北汉有生力量,也没有威胁到北汉王朝存亡。这年冬天,北汉命不该绝,就在这时,年仅50岁的宋太祖赵匡胤突然在宫中死亡,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
公元979年正月,宋太宗赵光义决定御驾亲征,从舆论上宣传,就是要完成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的未尽大业,消灭北汉,统一全国。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绝对优势下,宋太宗赵光义的确也指挥有方。战争一开始,他没有把全部兵力投入太原一线,而是先派一些军队,同时发动进攻,分割围歼各州县之敌,各个击破。宋太宗又以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引兵阻击辽军。这次辽国也深知,如果太原为宋所有,那么,契丹便会失去南下桥头堡,反之,宋就可以以雁门关为基地,向北进攻辽国,所以对这次作战高度重视,派出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塔尔为监军,发兵前往援助,并命南院大王包珍、大同节度使耶律善布等也率部前往支援。辽军一路顺利南下,但在白马岭,即今天太原北一带,被山涧深谷挡住了去路。宋军郭进的主力部队正好驻扎在此地,辽军先头部队不等援军到来,决定强攻通过,数次激战,辽兵尸横遍地,最后几乎全部埋葬在山涧上,北汉希望辽军支援遂成为了泡影。
这时候,宋太宗亲临前线督战,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改变策略。他再次写诏书劝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拿出优待条件让其作出决断,同时加紧攻城。从春至夏,日夜苦守,在极端无望的情况下,刘继元于端午节清晨带领文武百官出城,送上投降书,跪在台下请降。此时的杨业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皇上已投降,还在城东南角苦苦拚杀。宋太宗早就听说了杨业忠勇善战,实在想得到这个人,便命令刘继元亲笔写封劝降信派人送去,让杨业不要再战了,晋阳城的军民不战死,也要饿死,请为全城老百姓着想。杨业原本要与城池共存亡,看到信件后放声大哭。如果不降,违背自己皇上的意思,便是不忠;如果再战,也不算效忠,为难之下,便脱了铠甲,跟侍从来见宋太宗。宋太宗见了杨业大喜,极力抚慰,当即对杨业进行了奖赏,不久又任命为郑州防御史,并命他恢复杨姓,取名杨业,中国历史上从此有了一个闪光的名字。
3、荣光大宋
有人这样评价,大宋王朝是一个畸形的朝代,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最美好的时代是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上辉煌的成就,最糟糕的时代是说国家战略上“重文抑武”,武人地位低下,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最弱小的朝代。这并不是说大宋皇帝不想收复被契丹人夺走的幽云十六州,不想一举消灭辽国,统一更大的天下。杨业作为归宋的战将,受到了宋太宗的褒奖,任命为郑州防御使,但杨业不想在内地做什么闲职的官位,一心等待朝庭召唤,重上战场,保卫边关。正好北方边关又一次吃紧,杨业终于重返雁门关,并被任命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这里的代州知州是地方行政长官,管辖着相当于今天的原平、宁武、繁峙、五台和代县的广大地区,而三交,即今天的阳曲一带,驻泊兵马部署则是军队长官,当时的潘美是都部署,相当于山西驻军第一把手,杨业是其副职,也就是副司令。《辽史》中说:“继业在宋,以骁勇闻,人号杨无敌,首建梗边之策。”从此,杨业大显身手,真正走上了一条抵抗外族侵略的道路,无愧于“杨无敌”的光荣称号。
杨业归宋,并非是他偶然的人生选择,而是他人生命运的必然选择。杨业从小在五代时期战火纷飞的环境中长大,他耳闻目睹连年的战乱、厮杀的迭起和硝烟的弥漫,人民饱受战乱之苦,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便在他心间深深埋下。前面说到杨业中年阶段北汉历练,受到刘氏王朝的重用,而北汉又与北方异族的契丹国称臣,杨业不可能有过抗辽的行动。但事实上,杨业就是这样一个人,忠于刘氏王朝,但这并不表示杨业没有个人的民族意识和天下观。他在宋太祖围困晋阳城,辽国派援兵屯于城下之时,对北汉主说:“我曾多年在雁门关守边,亲眼见契丹人以牧马为名,常年侵扰我北汉,烧杀抢掠,名号“打草谷”,契丹人现在虽与我国合作,但契丹人一向贪利弃信,他日必破我国。今天救兵骄而无备,我愿意带兵奇袭辽兵,获马数万,归附大宋,使晋土免于生灵涂炭。我们又不是战败的,太祖一定会重用君王的。”刘继元当时没有采纳杨业的上言。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杨业一向对契丹人没有好感,他的内心是希望北汉亡于北宋王朝,而不是沦于契丹人的铁蹄之下,杨业的中原汉民族文化意识之强可见一斑。
杨业可不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事家。他上任雁门关后深知修城筑寨的重要性,立刻在晋北边防沿线开始了防御工作,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相继修筑了大石寨、茹越寨、胡谷寨、西陉寨、崞寨、阳武寨、楼板寨、土澄寨、石趺寨等,上述各寨大都分布在杨业驻守的代州东北至西南,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城寨网。直到后来的北宋真宗时宰相包拯,还曾对此高度评价说,先朝时杨业驻守代州,创筑州垒,至今我们还得依靠这些堡寨工事防御辽军。
公元980年的春天里,辽兵十万大军,向雁门关压来。警报传至代州,这时,杨业的手下只有几千名骑兵,面对边关危急,力量相差甚大,请求援兵一时半会儿来不了,他当即立断,下了决心:“对,就这样打!”此时辽军的主帅是驸马萧多罗和大将李重诲,前队已经望见雁门关了,可是不见对方迎战,一片沉寂。萧多罗笑道:“那雁门关的宋兵,莫非见我大军压境早跑了?”话音未落,忽然后面传来喊杀声。原来宋兵从背后杀来了,萧多罗急忙传令,以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但辽军阵脚尚未隐定,后队已被宋军攻破。只见一队人马自北向南而来,大旗上绣着一个斗大的“杨”字,杨业纵马提刀,冲在最前面,后面跟着数千将士如同猛虎下山,直奔萧多罗的军中而来,如同从天而降,杨业手起刀落,连人带马,已将萧多罗劈为两段。李重诲见势不对,拔转马头想跑,也被射下马来活捉了。原来杨业在雁门关城的西南白草沟一带的群峰之中,知道有一条羊肠小道,可以攀援到雁门关外,因此,他便只留一小部分人马,把守关口,以防不测,自已率领大队人马转到敌人后面,然后发起突然袭击,打得辽军措手不及。就这样十万辽军,被杨业打得七零八落,仓皇北逃,连主将也被杀死了。至此,杨业的大名,无论是大宋,还是辽国,都很响亮,被人们誉为“杨无敌”。宋太宗赵光义听到捷报大喜,总算为自已挽回一点面子,杨业因此从郑州防御使升为云州观察使,虽是虚职,也相当于由少将升为了中将。杨业归宋仅一年多就如此被提拔,自然引来了一部分人的妒忌,不断有人给皇上写信,告杨业的状,所幸杨业运气还好,赵光义将此信密封好,派人交给杨业,没有像狄靑、岳飞那样被自已人直接害死。
4、殉难陈家谷
又过了六年,宋太宗赵光义,也就是赵炅,认为北伐的时机成熟了。正好有人献策,说是辽国皇帝年幼,国事由其母亲执掌,大将韩德让宠幸用事,又被国人所骂,孤儿寡母,正是我们消灭辽国的好机会。此时的北宋也有点夜郎自大,殊不知,辽国已不是先前那个只会烧杀抢劫的游牧角色,那个寡母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萧太后,名萧绰,小名燕燕。在她的带领下,辽国主动向中原文化学习,进行了整顿吏治、网罗人才、释放奴隶等一系列改革,使政局渡过难关,宋辽的高梁河决战,背后的实际决策指挥者便是这位萧太后。
公元986年史称“雍熙北伐”,也是杨业为国殉难的日子。这一年也是个春天,宋太宗亲自制定战略决策,任命大将曹彬为东路军统帅,任命大将田重进为中路军统帅,任命潘美为西路军统帅、杨业为副统帅、王侁和刘文裕为监军,三路大军会师幽州,与辽国决战,之后再北上,一举消灭辽国。
听起来皇上的决策很美妙,但却犯了兵家之大忌,本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上策,二十万大军却分化成三路,又且不是避辽军在平原上骑兵的优势,而是以步兵迎头直上,加之不允许前线将士擅自行动,果然不出所料,最重要的主力军曹彬却在河北岐沟关大败,成为历史上辽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宋太宗只好下令东路、中路大军撤退,潘美、杨业退守代州。
西路军原来的军事形势很好,以潘美为首,杨业为副的宋军,主动出击,一度占领了雁门关外的朔州,即今天朔州东北马邑一带;寰州,即今天的朔州以北一带;应州,即今天的应县一带;云州,即今天的大同一带,这对宋军下一步进军幽州十分有利。这时候朝廷却命令西路军退守雁门关,不考虑战场上的瞬息万变,在辽军打败东路军转向西路军的战势下,要求将上述四州的五万多户老百姓迁回关内。此时此地,朝廷下了死命令,面对巨大压力,没有人拿出好的办法,耿直的杨业发言了。他根据实际情况,主张不与敌军正面对阵作战,而应调动其骑兵,使敌人上当,然后同时让四州的老百姓安全撤离辽境。本是个“围魏救赵”的好策略,却遭到监军王侁的反驳,“杨将军为什么如此胆小?依我说,我们堂堂正正地往云、朔二州也就是了。真遇辽兵,就把他们消灭掉,有什么了不起啊!”,杨业说道:“我们此次兵出雁门关,之所以能连胜四州,是因为辽军主力被在河北前线的曹将军所牵制,现在辽军耶律斜轸为主帅、萧挞凜为副帅带领十万精兵到来,形势是敌强我弱,若不以智取胜,死打硬拚,肯定结果不好。”王侁冷笑道:“将军素来号称无敌,如今碰上敌兵,不肯接战,莫非另有用意吗?”。杨业一听,哪里受得了这样的侮辱,但监军的话就是命令,主帅潘美不发一言。杨业急了,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杨业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既然你们这样侮辱我,为了表示我杨业对大宋江山的一片忠心,我冒死领兵起营前往朔州就是了。末将此去凶多吉少,望将军们在此谷口派兵守住,要不然全体将士就没有一个能有希望活着回来了。”辽将耶律斜轸充分利用宋军在指挥上的失误,率十万大军将杨业全军包围,在今天山西省忻州市阳方口镇1.3公里与朔州交界处伏击。杨业亲率数千兵士,奋力拚杀,且战且退,傍晚时到达陈家谷时,见无一援兵,自知无力回天,对身边的兵士说,“你们都有父母妻儿,和我一道战死,毫无益处,你们可以逃生去吧。”众部下大哭,面对死亡竞无一人肯离去。于是杨业奋起决一死战,在身负重伤数十次的情况下,杀敌百余人,退至一片树林中,被辽军弓箭手“望袍影而射”下马来,重伤俘获。萧挞凜“擒继业于朔州”,这是辽国对北宋战争中一次重大的胜利。辽军主帅耶律斜轸亲自来看望杨业,“我久慕将军英名,若肯弃暗投明,仍不失富贵,望将军三思。”杨业心意已定,最后绝食三日而死。杨业为辽之所俘而死,固然是被奸人污辱并强迫执行错误路线方案所害,但北宋的国家战略及军事体制才是其根源,杨业只不过是又一个殉葬者。(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