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三期 >> 遗址遗迹 >> 陈家谷古战场考察记 >> 阅读

陈家谷古战场考察记

2024-12-31 11:26:4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
内容提要:1997年7月上旬,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编导陈大元等三人顶着酷暑烈日,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古塞宁武关,为《军事天地》节目拍摄北宋名将杨业与辽军血战的古战场——陈家谷。我作为宁武县文联的负责人,权作向导,参与了这次拍摄工作。《军事天地》是写实节目,这次拍摄不同于一般电影、电视

山西省宁武县文联主席 王树森

19977月上旬,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编导陈大元等三人顶着酷暑烈日,从北京风尘仆仆来到古塞宁武关,为《军事天地》节目拍摄北宋名将杨业与辽军血战的古战场——陈家谷。我作为宁武县文联的负责人,权作向导,参与了这次拍摄工作。《军事天地》是写实节目,这次拍摄不同于一般电影、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实际上是对陈家谷战场的一次实地考察。

一、史书对杨业同辽军战于陈家谷的记载

根据《隆平集》、《东都事略》、《宋史》和《辽史》等史书记载:北宋于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正月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攻辽第二次幽州(治今北京市)之战,旨在一举收复五代时后晋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西路军以潘美为帅,云州观察使知代州杨业为副,王侁为监军。该路军在雁门北口首战告捷,乘胜攻占寰(治今山西朔州市东北神头附近)、朔(治今山西朔州)、云(治今山西大同市)、应(治今山西应县)四州。五月,宋主力东路军败绩,辽军集合10万余众转向西路压来。潘、杨奉命率万余众退守代州(治今山西代县)。不久,辽军陷寰州,直逼朔州。宋廷遂命潘、杨掩护代北四州之民向内地迁徒。杨业根据当时敌众我寡和敌势凶猛的不利形势,提出:由他率军一部北出代州,沿着大石路东北绕至辽军侧后,师次应州,而辽军知道宋军抄其后路,必然悉众来拒;当辽军被引回应州后,即可让朔州吏民南入石碣谷;宋军再在石碣谷口列强弩千人,置骑士援于中路。这样,其他“三州之众”就可确保万全了。这本来是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围魏救赵”之良策。但是,不懂军事的王侁等极力反对杨业的正确主张,逼迫杨业只好按照王侁等的“必败之道”,率军沿着石碣路直趋朔州。

杨业预知直趋朔州必遭不测,所以在出发前指着陈家谷口说:“君侯于此,张步兵强弩以援,使业转战至此失援,则无遗类也。”(《东都事略》卷三十四)。杨业率军出发后,潘、王即阵于陈家谷口,但到中午时分,王派人登托逻台北望,以为敌军败走,为争功邀赏,遂违约领兵撤离陈家谷口南行,潘美不能制止。行至20里,王侁等得知杨业兵败,即引军逃走。傍晚,杨业按预定计划转战至陈家谷,但潘、王军队早已无踪。杨业失援,孤军奋战。其子延玉战殁,帐下兵马丧失殆尽。在极端危难之中,杨业仍奋力拼杀,亲手杀敌数十百人,但终因伤势太重而被敌军所获。杨业被俘,坚不投降,最后绝食,三日而死。杨业陷入绝境时,麾下还剩百余人,他激动地向大家高呼:你们“各有父母妻子,速去报天子,无与我俱死(同上书)。”将士们被感动得泪流不止,但没有一人离去,“遂俱死,无一生还者”(同上书)。从而谱写了一曲千古传颂忠烈报国的壮丽乐章。

二、对陈家谷古战场的调查研究

史书的上述记载表明,杨业当年殉节的古战场是在陈家谷(《东都事略》)称“陈家谷”,《隆平集》和《宋史》称“陈家谷口”,与之相关的地点则是托逻台(《隆平集》和《宋史》称“托罗台”,《东都事略》称“罗台”),由于千余年历史风云的变幻和古今地名的变迁,要在今天找到其确切位置,则非易事。为此拍摄组的同志根据史书的记载,进行了多方的调查研究。首先,他们认真査阅了现在出版的有关地图。在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夏金时期》上,找到了“陈家谷口”,但由于该地图使用的是280万分之一的小比例尺,无法确定其现地的具体位置;在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上,只找到了“陈家沟”,却无“陈家谷”。总之,尽管地图上提供了重要线素,但与拍摄的要求还有相当距离。

为此,他们又查阅了有关地方志。在地方志上,仍然没有有关陈家谷的记载,但是意外地发现了“托莲台”这一地名。明《三关志》记载:“托莲台下有泉,去本堡(阳方口堡)一里”;《宁武府志》上记载说:“今阳方口河西高山谓之托莲台”。“托莲台”的出现,令拍摄组人员为之兴奋:“它是不是当年王侁使人登上的托逻台?”带着这个问题,他们翻开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该《辞典》“罗台”条下的释文说:“罗台,在山西宁武县。一名陀罗台,亦曰莲台。《清一统志》北魏既灭赫连氏,迁其子孙散处雁门代北,依山谷以居。故其地有赫连台。此云莲,或转托为陀罗。皆音相近而讹。”《辞典》上的解释,证明了拍摄组原来的假想,地方志上的“托莲台”就是当年王侁派人登上的“托逻台”。

根据当年战场的情形来判断,陈家谷口当离托逻台不远;而大比例尺地形图所标示的“陈家沟”也极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陈家谷”。为了证实这一点,拍摄组进一步采访了当地一些老住户。他们说这一带是有个“陈家沟”,但没听说过有“陈家谷”。不过,宁武、神池一带的百姓有个习惯,就是把某某“谷”不叫“谷”,而叫某某“沟”或某某“岔”。老乡们提供的这一信息,证实了拍摄组原来的推测,使大家确信了今天的“陈家沟”就是古代的“陈家谷”。

三、陈家谷古战场的重要战略位置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之后,在进入实地拍摄之前,拍摄组重新推开了这一地区大比例尺的地形图。地形图上显示:《宋史》提到的恢河(由西南往北流向),流经朔州后转而东去,最后汇入桑干河。在恢河中段,东面是崇山峻岭的句注山,西面是山峦重叠、沟壑纵横的管涔山。两大山脉夹着的恢河,在南起宁武县城,北迄该县阳方口镇,形成了大约10公里的狭谷。狭谷的北口就是今天的阳方口镇。从镇口往北,便是一片开阔地,有大路直通朔州。而从宁武县城南向,可穿越谷道经原平、忻州,直达太原;西向,可经山间小径达黄河左岸,进入陕西。因此,历史上宁武关向来是北边一个军事重镇。明代的所谓“三关内边”,指的就是在东起平型关、西至偏头关(今山西偏关县)的千里边防线上分为三路防守,其雁门关为东路,宁武关为中路,偏头关为西路。而陈家谷古战场就在宁武县城至阳方口镇这段狭谷的西侧,在中国古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四、现场拍摄见闻

由于不熟悉这里的山间土路,拍摄行经的路线较为曲折。开始,拍摄组沿着通往晋北的干线公路,趋车经阳方口镇西面的河西村,来到了本镇大水口村。此村距阳方口镇不足3公里,是内长城十八隘口之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常从此口进入。拍摄组原以为从此口南向可以到达陈家沟,但实际上由于大山阻隔,这里根本不与陈家沟相通。因此,只好沿着原路返回河西村。之后,在当地向导的引导下,拍摄组的车辆又沿着恢河左岸直奔位于阳方口镇西南约4公里的录录湾村,再由录录湾村缘山路北向不远,终于来到了陈家沟。

“啊!这真是一个绝地!”闫记者一声感叹,把大家的视线引向了面前的沟谷——这是一个状似宝葫芦的谷地,卵石杂陈。其南、东、西三面环绕着起伏逶迤的管涔山,只在东北部有一个通达恢河河床的孔道,恰似宝葫芦的束口瓶颈。

今天的陈家沟,是个只有二三十户农家的小山村。该村虽距宁武县城不算远,但由于恢河和高山峻岭阻隔,已不归宁武县管辖,而成为神池县温岭乡所轄的一个自然村。村民们对一千多年前曾发生在这里的宋辽之战知之甚少,只有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略知一二。据说,早在六十年代末,曾有人到这里进行过考察,并在沟谷中发现过一座砖砌的墓葬。据考证,那墓葬便是掩埋宋军当年死难将士的遗址,可惜未经挖掘,现在早已被人给平毁了,而且也无遗迹留存。

耐人寻味的是,陈家沟现今居住的村民却无一户陈姓者,全部都是王姓。陈姓何时何因迁居别处,王姓又何时何因入居该村,这些都已无从考证了。不过,本为王姓居住的村庄,现在仍名陈家沟,这个事实的本身,也反证了今天的陈家沟确实就是当年的陈家谷;不然,以陈家命名的村名怎么会保存至今呢?

在对陈家沟谷底险要的地形全部进行了拍摄之后,拍摄组又乘车沿着通向东北方向的“孔道”前进。行走约3公里,到达了“孔道”的出口,即史称的陈家谷口。这个不足20米宽的狭口,处在恢河左岸,今阳方村的南边沿,北距阳方口镇有1.5公里。大家站在谷口,回头俯视陈家沟的“孔道”和谷底,好似身临其境地感到了杨业当年被敌人从此口陷入谷中的凶险,真是插翅难飞啊!

最后一个拍摄点是托逻台。托逻台,北距陈家谷不足1里。这是个东西走向,平地算起有二三十米高的山岗。山岗的头部伸向恢河,它的高大的身腰和尾部西接管涔山的北端。大家不约而同地下车登上山岗。顺着恢河北望,过了阳方口镇就是平坦的金沙滩;再往前望去,隐约可见历史名城朔州的形影。面对此情此景,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当年若不是居心叵测的王侁为了争功邀赏,急不可耐地派人登台远望一眼后就违约撤离陈家谷口,何致杨业等全体将士鲜血尽洒疆场!

五、后记

整个拍摄任务完成后,拍摄组及陪同人员驻足于山峦之上,了望谷口,踌躇谷底,仿佛听到了千年前鏖战的呼喊,仿佛看到了两军混战的刀光剑影,仿佛感悟到了北宋名将杨业等全体将士忠武英灵的潜在。尤其是,大家既为杨业“老于边事”,对这一带山川形胜了如指掌所喝彩,更为其“转战至此失援,则无遗类”的准确判断所折服。但是,眼前的陈家沟,毕竟没有遗迹可寻。既没有标志,也没有现代文字的表述,仅是一条尚未开发的空旷的沟谷。倘若不是此次拍摄《中华名将》专题片,恐怕连我们这些当地人也不会知道这里古代所沉淀下来的悲壮。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4-12-31 11:26:48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