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北宋160多年中麟州涌现出三位土生土长名垂青史的将军:北宋初抗辽名将杨业,北宋中期宋夏之战中屡建功勋的王文郁,北宋末年为抗金而英勇牺牲的李翼。
李裕民
北宋160多年中麟州涌现出三位土生土长名垂青史的将军:北宋初抗辽名将杨业,北宋中期宋夏之战中屡建功勋的王文郁,北宋末年为抗金而英勇牺牲的李翼。他们都出身于麟州,是道道地地的麟州人。他们的传分别见于《宋史》卷二七二、卷三五0、卷四五二。杨业早已家喻户晓,而后二者鲜为人知,今特搜集有关材料,作较为详细的研究和介绍。
一 抗夏将军王文郁
1为名臣韩琦所赏识
王文郁(1034—1099)字周卿,出生于麟州。关于他的家庭及青少年时的情况均缺乏记载。从《宋史》本传得知,他最初“以供奉官为府州廵检,韩琦(1008—1075)荐其材,加閤门祗候、麟府驻泊都监。”这三句话包含了许多信息:供奉官、府州廵检为从八品的低级武官。从他出任此官可以推测,他应出身于习武之家,而非书香门第。低级武官不容易充分发挥才干,而他却被韩琦(1008—1075)看中,韩琦可是不同凡响的人物,文武兼长,曾任枢密使(相当于今军委主席),又升任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能被他看中,说明此人才华出众。传中没有说韩琦是何时推荐的。它有两种可能,一是韩琦在皇祐五年(1053)正月至至和二年(1055)二月知幷州兼河东路安抚使,麟州和府州合称麟府路,是河东路管辖下的二级路,韩应该熟知其部下的情况。治平四年(1067)十一月至熙宁元年(1068)七月,知永兴军(今西安)兼陕府西路经略安抚使,在宋代,陕府西路包含鄜延、邠宁、环庆等路,这些路与麟府路经常联合对付西夏,此时也可能会了解王文郁。
宋代官员升级的条件,主要看学历、资历、政绩,有了这三条,还需要高级官员的推荐。宋代的推荐制度很严格,推荐者必须写推荐书,举出其优点,适合担任什么职务,还要保证将来不如书中所言,出了问题,负连带责任。如果将来大有作为,则推荐者必将被誉为识人的伯乐而名扬天下。如范仲淹推荐狄青,狄青屡立战功,由普通一名士兵最后晋升为最高军事统帅枢密使。王文郁能被韩琦慧眼看中,说明他是有很大潜力的人才。
关于麟府驻泊都监这一职务,需要解释一下。麟府驻泊表示是驻扎在麟府路的中央禁军。其首长为管勾麟府路军马事,其下有麟府路钤辖、麟府路都巡检使、麟府路兵马都监(也称麟府驻泊都监)。都监亦称监军,一路驻军一般有数万人。他能出任麟府驻泊都监,说明已拥有带领至少数千兵马的权力,有了更大的发挥才华的机会。
熙宁二年(1069),王文郁“以材武擢于治朝,内外烦使之劳,讫无旷事”,由内殿崇班升为内殿承制(七品)(苏颂《苏魏公文集》卷31)。此年以后,宋对西夏的策略,由被动防御转向攻防结合,王文郁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初试锋芒——背水一战
熈宁四年(1071)初,宋鄜延、泾原、环庆、秦鳯、麟府五路十四位将领率军讨伐西夏,其中麟府路有王文郁等四人,“各曾出界遇贼,并有斩获”(《长编》卷211),
王文郁在吐浑河(今秃尾河)打败了夏兵,当天夜里,其将香崖遗使以剑为信,率部投降,王表示同意。第二天一早,与降军同行,不料,军情有变,降军譟动,文郁击之,追奔二十里,此时夏军主力来到,矢下如雨,形势变得不利,王对部下大声说:前有强敌,后有天险,当年韩信带着市民背水一战,都打赢了赵军,难道我们百战骁勇还不如区区市民吗?战士“感奋进击,夏人大溃,降其众二千”。文郁由此晋升为通事舎人。从七品。这是武臣的荣誉头衔,相当于文臣的馆职,俸禄从优。
随后,王文郁又进军至开光州,打败夏钤辖结星部,迫使结星投降,宋封其为供奉官。夏则对结星家属采取惩罚措施,将他的爱女处死,结星怕他全家被害,便谋划逃回西夏。此事被人告密,如何处理此事,朝廷发生争论,最后人情化的意见占了上风,决定放他回国,“量给口券路费”。还派官员问所有被俘人员,凡愿归者,照此办理,愿留者,优加存恤。(《长编》卷228)
3宋神宗询问治边良策
西夏军越过屈野河,大肆掳掠一番而去,王文郁闻讯急帅精骑追赶,直至长城坂,“尽夺所掠而还。”王文郁连连获胜的战绩,引起宋神宗的重视,亲自召见,询问治边良策。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宋夏关系,其中宋夏边界一带居住着许多党项羌的部族,他们的态度多变,谁强跟谁。对待他们,如果一味硬打,就会投奔西夏,如果招纳,有时会反水,神宗问道:“过去招纳香崖时,大家意见不一,你看应该怎么办才好。”文郁回答:“招纳是对待羌人上策,沿边一带的羌人善骑射、熟悉地形,如能多加招纳,乃是以羌制羌的良法,应当多多推广。”神宗觉得有理,决意招纳,果然取得良好效果。神宗听说文郁善左射,让他当场在殿庭表演,九发八中,神宗非常满意,立即封其二子为官。
其后,任命他知镇戎军、德顺军。宋军出兵洮河,文郁以功升为左骐骥副使、知麟州。
4当代的尉迟敬德
元丰四年(1081)九月,宋军收复兰州,任命郭浩知兰州,王文郁为钤辖。文郁还负责修建兰州城。
六年(1083)二月,西夏数十万兵突然围攻兰州。郭浩赶紧下令坚守,王文郁则提议主动出击。郭说:“城里只有数百骑兵,怎么出击?”文郁说:“敌众我寡,只有先打个小胜仗,振奋军心,才能守住城,这是三国时张辽就是用这个办法守住合肥的。”走马承受(负责监督军队)的阎仁武说:“奉诏令守不令战,如果一定要开门出战,我就上奏章弹劾。”文郁说:“我们以一当千,势有万死,还怕弹劾吗?况且单纯守未必能守住,而出战则有可乘之机,为什么不出战呢?”文郁一再要求,郭浩才同意。于是招募一百多人(一说七百)组成敢死队,当夜缒城而下,“持短兵突之,贼众惊溃,争渡河,溺死者甚衆,收其所虏入城中,时以文郁方尉迟敬德云。”(《长编》卷333)西夏军当即拔营而去。尉迟恭(字敬德),是辅佐唐太宗打天下的盖世勇将,千百年来,民间一直把他敬为门神,春节时张贴在大门上。把文郁比作这样一位绝代英雄,可见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是多么高大!事后,郭浩被降级,文郁晋升为西上閤门使、知兰州。
过了一个多月,西夏不甘心失败,又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兰州,文郁再次以攻守兼备的方式抵抗,杀敌无数,尸体堆成景观(即堆积如山),仅用了九天,敌人便被迫撤退。文郁升格为东上閤门使(《长编》卷333)。
元丰七年(1084)二月又以追败西夏兵之功,晋级为四方馆使、荣州团练使(《长编》卷343)四月,其三个儿子师古、师鲁、师孟均以军功加封官职。(《长编》卷345)
八年(1085)三月,西夏不甘心数次失败,准备出兵偷袭宋军,其阴谋被宋方统帅李宪识破,李宪派王文郁等帅精骑一万余,急行军五百里,遇刚集合起来的西夏军,“一战破之,斩四千余级,牛马器械以数万计”,文郁又升为引进使、荣州团练使(《长编》卷353)。
5宋哲宗钦点为管军
元祐二年(1087),王文郁为了加强兰州的防御能力,又不辞辛苦,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兰州以西修筑了西关堡。宋哲宗下诏奖励银绢(《长编》卷402)。此诏书是大文学家苏东坡起草的,收在《东坡全集》卷110中,全文如下:
《赐知兰州王文郁银绢奨谕敕书》(元祐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敕王文郁:汝以御侮之才,当专城之寄。百堵皆作,三月而成。非威服民夷,身先士卒,则安能以一时之役,成无穷之利。达于朕聴,良用叹嘉。
本来修筑城堡,只要吩咐下属去作,他顾问一下就可以了,他却偏要事必躬亲去做,可见他作事的态度多么认真。他能攻能守,几乎百战百胜,并非偶然。苏轼的高调赞赏,决非虚语。
此堡修成后,很快见效。九月,西夏军来犯,王文郁在西关堡一带击败敌人,斩获千级(《长编》卷405)。十二月,邈川东界齐暖城等处大首领兀征声,主动向知兰州王文郁请求,愿率部落一万口内附。(《长编》卷407)
元祐五年(1090),最高军职管军应有八位,此时缺了两位,该提拔谁呢?大臣讨论时意见分歧,一些人主张提拔张利一,而许将与御史中丞苏辙坚决反对,认为“资浅才下,别无出众劳效。”“不得军情”、“难以令管军”。最后宋哲宗表态:“闻王文郁有边功,好作军职。”意思很明白,管军是带兵打仗的,主要应当看是否能打胜仗、立战功,王文郁是最合适的人选。十二月,王文郁正式晋升为沂州团练使、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熙河兰岷路副总管(《长编》卷453)。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在管军中位居第七。数年后又晋升为殿前都虞候,管军第四位。绍圣四年(1097)四月,由秦州防御使进为冀州观察使。同月,以目疾请求解除军职。元符二年(1099)六月,这一位名将终因积劳成疾而去世,享年六十六。
还应该补充一句的是,王文郁不仅能打仗,也有外交能力。熙宁五年(1072)八月,他被任命为正旦副使,与正旦使沈希顔一起出使辽国。(《长编》卷237)宋在外交事务中,一直将与辽的交往放在第一位的,一般都委派善于外交的文臣,虽然没有见到王文郁从事外交活动的具体情况,但此事能委派到他头上,当非偶然。
以王文郁与杨家将作比较,杨业号无敌,在北宋名将中独一无二,而王文郁被比作尉迟敬德,也属举世无双。以军职论,杨家将中数杨文广最高,官为歩军都虞候,位居管军第六位,王文郁为殿前都虞候,管军第四位,都相当于中央军委委员。然而杨家将至今家喻户晓,而王文郁则默默无闻,原因何在?
我以为,其一,杨家将经历了杨业、延昭、文广三代,如果加上杨弘信、杨畋,则有五代,连续奋战一百多年,影响久远。而王文郁仅一代而已,其子虽然从军,并无过人的贡献,影响自然就小的多。杨业曾与文臣李若拙共事,杨畋又文武双全,与文人欧阳修、王安石等交往密切,李若拙为杨业作传,欧、王等形之于文,传之于世。到元代杂剧、明代小说、清代以来戏曲、电影、电视,更深入人心。而王文郁这些条件一概没有,仅见于史书,研究者也因史料短缺而未予注意,更遑论民间。
二 抗金烈士李翼
李翼(?—1126),字辅之,麟州新秦人。是长期埋没在民间的奇才,早年的经历已无从查考。目前所知,最早在宣和二年(1120),应河东路同统制韩实聘请,充当随军在阵将,驻兵马邑(今山西朔州)。这是随时准备参战的低级武官。
这里必须交代一下当时的形势。今大同、朔州与北京合称燕云十六州,五代时被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北宋建国后曾想收复,一直未能如愿。到北宋晚期,宋徽宗时,素受辽国压迫的女真起来反抗,辽军节节败退,宋统治集团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决定出兵与女真联合灭辽。此时宋的经济、文化已达高峰,但政治与军事的腐败也已达顶峰,宣和五年(1123),宋军竟然被辽的残兵败将打的落花流水。还是靠着金兵的力量,才打下燕云。金看到宋方的实力不济,只给了几座空城。宋军在拿到朔州后,当地有数千人谋叛,安抚使李嗣本命令李翼前往平定。李翼迅速查明出谋划策者十余人,立即处决,余党帖服。
此时,金兵已占领云中,经常派人打探边情,李翼对时局非常敏感,他意识到金兵必将南下伐宋,便向统制朱承庆、韩实建议,先发制人,此地离云中250里,出精兵数万,一昼夜就能赶到,奇袭成功,后患可除。将官折仲安亦说:“金人无信,不若先讨之。”朱承庆觉得有道理,便向河东路最高统帅张孝纯建议,没有想到,张却勃然大怒:“两国方讲和好,辄敢妄议,欲启边衅?”贬李翼为云中第一副将,驻军宁化军(在今宁武县南),李翼又继续提建议,想动用宁化军的驻军,也没有成功。又调任代州(今代县)西路都巡检使,此职亦称忻代都廵檢使,驻军崞县(今原平),负责保卫忻、代二州。其南端为石岭关,是南下太原必经之路,地势险要,是防守太原最后一道防线,他打算派一部分精兵守御,不料张孝纯又委派了自辽国投奔过来的耿守忠把守,李翼仰天长叹:这种人怎么靠得住呢?“國家大事去矣。”
不久,金兵果然违背盟约,大举伐宋,东路由斡离不统帅经河北南下,直指开封。西路军有粘罕率领,自大同南下。此时,统制朱承庆因张孝纯不听李翼高见,导致局面失控,饮恨发疾而死。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兵攻占代州,安抚使李嗣本投降。嗣本派遣部将臧份到崞县城下,劝说李翼投降。李翼厉声叱骂嗣本,抽矢射臧份,中马即仆。公对好友将官折可与说:“与我们同守此城,当尽忠节,以报国家。”崞县已陷入重围,援兵不至。
李翼察觉到城中的义胜军统领崔忠是个贪生怕死之徒,将要叛变,便向知县李耸建议,立即除掉。李耸只看表面,觉得崔忠还比较忠义,没有同意。此时,崔忠为了投降方便,与将官折可与抢城关钥匙,双方争执不下,李翼上去将钥匙毁掉:“既然我们已发誓,为国家守城,何必争此,等围解了再开门吧!”第二天,在开会时,崔忠突然命部下刺杀坚持抗金的监押张洪辅,李翼挺身而出,击退叛兵。再寻找崔忠,已不见影踪。急登城守御。果然,崔忠引金兵入城,焚楼橹,刼居民,李翼率部与之血战,从晚上一直打到第二天早晨,终于寡不敌众,力穷被执。
粘罕很欣赏他敢以一小县抵抗大军的胆识,劝说他投降,可以免死,保留原职。李翼骂粘罕、兀室二帅说:“我南朝臣子,以奸贼内应,致被擒杀,则任杀,岂肯拜汝仇讐耶?”敌将说曰:“大帅是念你忠义,给你一条生路,你怎么敢恶言辱骂尊贵大人!”李翼说:“我若手里有刀,一定会杀你们,岂止骂耶?”最后在被害时大声喊道:“臣忠力不效,不能剪灭此讐,以报国恩。”至死,声始絶。
早在城被攻陷的前一天,李翼就作好牺牲的准备,他跟儿子宗周交代了四件后事:我已决心为国捐躯,死后,你要设法运归麟州故里,埋于祖坟。并将我的一切告诉朝廷,“使吾死节不冺,后世谓吾为有宋之忠臣。”一旦“朝廷䘏典推恩,可令汝伯父孤遗受之。”你继母才嫁我不到一个月,“汝当侍奉如亲母。”
四十年后,李宗周辗转到了南方,当上了脩武郎、侍卫马军司点检医药饮食、知永康军等官职,将其父事迹上奏于宋高宗,高宗特赐金带(《要录》卷173)。吏部员外郎续觱撰《李公(翼)行状》,全文收入《三朝北盟会编》卷25。
从李翼的一生事迹看,他有远见卓识,能预知金会违背盟约,要先发制人,以防万一。又知人识人,他认为耿守忠、崔忠不可靠,果然崔忠率先投敌。几天后,金兵刚到石岭关下,耿守忠便率8千守军降敌,并随同金兵攻打太原,后知解州,残杀不愿顺服的市民(《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28)。他与折可與为好友,果然一起顽强抗金,被俘后又坚强不屈,一起慷慨就义。
他是有勇有谋、敢作敢为、不怕牺牲的人才,可惜,所处的时代限制了他。北宋晚期,经济、文化已发展到了高峰,政治、军事也腐败到了顶点,贪赃枉法的蔡京之流长期把持朝政,只会踢球的高俅当上了军队的首长,这样烂透了的政权却异想天开地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完成开国皇帝赵匡胤没有完成的事业,只落得国亡家破、徽钦二宗被俘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如果皇帝能像宋仁宗那样的清明,大臣有像范仲淹这样的伯乐,李翼就不会被埋没。他若当上了河东路首长,就可能阻挡金西路军粘罕部的南下,使之无法与斡离不的东路军会师开封,开封就不会沦陷,北宋不会覆灭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生不逢时的李翼只能以死效忠了。
王文郁、李翼连同杨家将的事迹说明,古麟州确是尚武之风盛行之地,有着忠于国家勇于战斗的传统美德。他们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唯有北宋一百多年,麟州一带是宋、辽、夏、金先后博弈之地,为施展武功提供了捷佳的机会,因而涌现出了上述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他们是神木人民的骄傲,应当在神木历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王文郁、李翼的英勇事迹不该被埋没,故特写此文,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