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四期 >> 史海拾贝 >> 从误“肜”为“彤”说起 >> 阅读

从误“肜”为“彤”说起

2025-01-02 08:26: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0
内容提要:苏辙在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奉诏出使辽国,返回路过古北口,拜谒杨业祠,作《过杨无敌庙》诗,最后两句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是用晋朝梁王司马肜陷害周处典故,痛斥潘美、王侁逼死杨业事。

——苏辙《过杨无故庙》解读

拓义

苏辙在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奉诏出使辽国,返回路过古北口,拜谒杨业祠,作《过杨无敌庙》诗,最后两句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是用晋朝梁王司马肜陷害周处典故,痛斥潘美、王侁逼死杨业事。因见大多写杨业事引到这首诗时,将梁王司马肜(róng)的名字误为“彤”(tóng),可能是不熟悉这一历史事件,所以在这里根据《晋书·梁王肜传》和《周处传》以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深入解读苏辙所表达的强烈思想感情。

宋朝廷雍熙三年(986)发动的北伐战争中,因监军王侁和主将潘美迫逼杨业孤军深入辽军重兵埋伏的陈家谷(在今山西宁武县境),又不能按约定在谷口接应,致使杨业全军覆没,子延玉、部将王贵战死,杨业身负重伤被擒,“不食而死”。本来萧太后和辽兵马都统耶律斜轸在战前就下令“须生擒继业”但战斗中,辽将耶律奚低将杨业射中落马,重伤而亡。奚低“故不能为功”(《辽史·耶律奚低传》),出于对杨业忠勇善战的敬佩之情,辽人在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县境)修了一座杨无敌庙,以示对英雄的敬重。

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1004,辽为圣宗统和二十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从此罢战,在百年内无大战事。此后双方互通使节,往来不断。古北口是宋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通往辽中京(在今内蒙古宁城西大明城)和上京临潢府(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的必经之路,宋使路过这里,自然要去拜谒本朝的英雄,故此流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在苏辙之前就有张宗益、刘敞、苏颂等人留下诗作。

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年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同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列。苏辙自幼沉静好学,博览群书,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仁宗嘉祐二年(1057)十九岁就与兄苏轼同科进士,二十三岁时又登制科(皇帝亲自进行的殿试),曾在朝廷任右司谏、起居郎、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翰林学士、龙图阁直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也多次被贬为地方官。苏辙以散文见长,诗也有佳作。著作颇丰,有《栾城集》84卷。

苏辙出使辽国时,为翰林学士、兼代理吏部尚书,正是在官场得意之时,而且又名声在外。作为贺辽生辰信使,一到契丹,辽主让其侍读学士王师儒陪伴,以示对他敬重。王师儒很崇拜苏辙,能熟诵他的《伏苓赋》等文。苏辙在完成使命返回时路过古北口,瞻拜杨业庙,写了《过杨无敌庙》一诗,诗曰: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全诗既表达了对杨业的崇敬之情,同时惋惜他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对陷害杨业的潘美、王侁等人的愤恨之情。

苏辙祭拜杨业祠已是初冬时节。“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碧血痕”。冬月寒天祠门紧闭,一派冷落萧条景象。但经过霜打的野草呈现出血痕色,斑斑点点的血迹隐约可见。好像要显示这里是英雄流血的地方。当然这是想象了,杨业并非殒命于古北口,据宋人李若拙的《杨继业传》记,杨业在陈家谷负伤后,辽人将他押往燕京(今北京),逝于飞狐(今河北涞源),飞狐是萧太后和耶律斜轸当时的行营。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本来将士战死沙场是很平常的事,但杨业的死,并非必然。雍熙北伐在东路军和中路军失利后,萧太后和耶律斜轸领十万大军从飞狐方向压过来。宋太宗下令西路军潘美、杨业领兵保护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南辙。杨业深知当时的严峻局势,从战略上考虑,应避敌之锋。在军事会议上他提出:“今契丹兵益发,不可与战。朝廷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在应州南,路通繁峙代州),先遣人密告云州朔州守将,候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敌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即石佛谷,在崞县西北),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杨业的提议是对的,因为他驻守雁门关多年,熟悉这一带的地形,又洞悉敌情。但护军王侁却沮其议,说:“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马邑(即寰州)。”王侁显然是不懂军事,而且也看不清敌势,是被前面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盲目自信,他不知前面的战斗面对的是云应寰朔四州的守敌,而现在面对的是辽国的主力。在东路军和中路军失败退却后,辽军倾全力压向西路军。护军刘文裕也附和王侁,杨业力争,说:“不可,此必败之势也。”王侁却说:“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前,得非有他志乎?”王侁的话别有用心,刺到了杨业的痛处。北汉灭亡时,杨业在北汉主刘继元的劝告下归宋,并不是他不想归宋,而是他坚守“忠臣不事二君”的古训,这是他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矛盾心理,使他觉得自己难以理直气壮地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而对王侁的挑衅,杨业说:“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他已经抱定了为宋捐躯的决心,此时的潘美,没有表态,但不阻止杨业出战,显然是顺从王侁的意见。临行时杨业哭着对潘美说:“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避敌,当先死于敌”并指着陈家谷口说:“诸君幸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相援,候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潘美和王侁在陈家谷口等待。耶律斜轸得到杨业领兵入陈家谷的消息,即派副部署萧达兰伏兵于路上。杨业率兵入谷,遇斜轸拥众布阵作出攻战的驾势,杨业挥师进攻,斜轸假装失败,引诱杨业进入埋伏圈,辽伏兵四起,斜轸返身再战,前后夹攻,宋军大败,退至狼牙村(在朔县西南)。王侁和潘美在谷口从早等至午,没有得到杨业的消息,派人登托罗台(亦称“托莲台”,在阳方口西山上)瞭望,什么也看不见,以为辽兵败退了,想争功,领兵离开山谷,缘交河(今桑干河上源)西南前进,走了二十里,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领兵逃跑了。杨业且战且退,从中午到日暮,退至谷口,却不见接应部队,拊贋大恸,乃率部下返身再战,身受数十处伤,士卒仅存百余人,杨业仍手刃辽兵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前进,隐蔽在树林中,被耶律奚低射中,坠马被擒,疾发不食,三日而死。杨业是被护军王侁、潘美迫战致死,所以苏辙在诗中说:“非战罪”,他赞扬杨业刚正不阿,明知战不利,但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贞之心,深入险地,奋勇杀敌,壮烈殉国。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这两句是高度赞扬杨业为国忠勇献身的精神。本来杨业是宋朝的将领,却受到契丹人的尊重,建庙祭祀,可见英雄崇拜情结是人类所共有的。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这是苏辙以晋代的周子隐比杨业。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周处改过自新的事迹。《晋书》有《周处传》。周处,字子隐,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时人评其 “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赞扬他不论是在地方为官,朝中为臣,或是在战场上效命,都很优秀,是有名的忠臣孝子。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居住在陕西西北部的氐人首领齐万年起兵叛晋,围攻泾阳(今陕西泾阳县),时梁王司马肜为征西将军,督关中军事。朝廷诏周处为建威将军与振威将军卢播,隶安西将军夏侯骏下讨伐乔万年。周处为御史中丞时不避权威。梁王司马肜违法,周处弹劾过他。朝中人都知道此事,司马肜和夏侯骏必然借机加害周处。有人向朝廷建议,另派先锋领精兵万人为前锋,可灭敌。不然,梁王肯定会让周处为先驱,不派援兵而陷害周处,晋惠帝司马衷不听。也有人劝告周处:“你有老母,可以推辞”,周处却说:“忠孝之道,安得两全?既辞亲事君,父母复安得而子乎?今日是我死所也。”齐万年素闻周处才兼文武,得知他受制于司马肜、夏侯骏,不能专断,故而率七万大军围梁山。周处知道梁王对自己不满,会寻机报复,他却自以人臣尽节,不宜辞惮,于是悲慨即路。梁王肜、夏侯骏只给周处五千兵攻击齐万年。周处说:“军无后继,必至覄败,不徒亡身,为国取耻。”还未等军士吃饭,肜、骏就迫他进攻。周处知必败,临战赋诗:“去去世事巳,策马观西戎。藜藿甘梁黍,期之克令终。”周处率兵士从早奋战到晚杀敌众多,直至弦绝矢尽。左右劝周处撤退,周处按剑而言:“是吾効节致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殉国不亦可乎?”遂力战而死。

时潘岳(西晋著名文学家)奉诏作“关中诗”曰:“周徇师令,身膏其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西戎校尉阎纉也上诗云:“周全其节,令问不已,身虽云没,书名良史。”称颂周处的高尚气节。

晋元帝时周处被追赠平西将军,谥“孝”。周处有《默语三十篇》《风土记》和《吴书》传世。子周玘,字宣佩。为西晋末年对南渡之初的司马氏政权起重要作用的江南士族首脑,刚毅如父处。他“三下江南”,平息内外叛乱,稳定了江东局势,为东晋政权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晋元帝司马睿嘉其硕勋,以其为建威将年、吴兴太守,封乌程县侯,并于其乡置义兴郡以旌之。(引自《晋书》《梁王肜传》《周处传》《资治通鉴》《晋纪 (元康六、七年) 》。

晋梁王司马肜为宣帝司马懿子,字子徽。武帝司马炎时封梁王,太康中曾为平东将军,后转征西将军,征拜大将军尚书令,但毫无才能,靠出身封王加官,竟然不顾国家大事,借机陷害与自己有过节的周处。晋惠帝司马衷虽然不高兴,责备司马肜,但因肜是皇室嫡亲,未加处分。

苏辙在诗中借司马肜陷害周处之事来比喻潘美、王侁陷害杨业。“诛肜聊足慰忠魂”表达了苏辙对潘、王一伙的无比憎恨之情。杨业死后,宋朝廷守边乏人,更无攻战之将,宋太宗从此绝了收复燕云诸州之望,以后,宋朝廷以赔款割地之约求得苟安度日。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5-01-02 08:26:26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