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杨家将英雄故事中,杨六郎是主角之一。但杨六郎这一名称的由来,却历来众说纷纭。
师国宏
杨家将英雄故事中,杨六郎是主角之一。但杨六郎这一名称的由来,却历来众说纷纭。
一说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名六郎。这也是后世杨家将演义 、传说、戏曲等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共同说法。此说最早,见载于宋末元初人徐大焯所著《烬余录》。二说延昭叫六郎,属于宋代人家族内的大排行,在杨家兄弟中大排行第六。三说契丹人认为杨延昭是南斗六星,久而久之,就直呼为六郎,山西郝树侯教授《杨业传》即持此说。四说杨延昭是北斗六星,见于常征《杨家将史事考》。理由是宋朝编撰的《太平御览》说,“北斗六星中第六星主燕”,而燕地正是契丹的领土,杨延昭镇守河北对付契丹,是震慑契丹的北斗第六星。辽人辗转相传,“杨六星”就变成了杨六郎。
五说颇有新意,著名作家梅毅通过考证,认为唐宋时期,皇族私下称呼高官们的兄弟排行,“六”就是“老大”的意思。北宋曾巩《隆平集》载:“上呼曰杨六郎”,上就是当时的皇帝宋真宗,契丹兵是跟着宋真宗叫“杨六郎”的。古代有用“六郎”来赞誉美男子的说法,但杨延昭既不是朝中权贵显要,也不是美男子。《宋史·杨延昭传》载,宋真宗在大名府驻地召见杨延昭,并夸奖他“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并没有“六郎”一说。以上诸说,理由似乎都不能令人信服。此外还有两种猜测,或说六郎是乳名,或说是大和六字相近,古籍刻本错把大郎刻成了六郎,这两种说法明显不成立。
研究“六郎”一名的来由,还得回归本源。我们看史料记载:
北宋曾巩《隆平集》:(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止呼曰杨六郎”。
南宋王称《东都事略》:“(杨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人畏之,呼为六郎”。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二:“(杨延昭)在北边二十余年,敌惮之,目为六郎”。
元脱脱《宋史·杨延昭传》:“(杨延昭)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六郎”。
笔者查《隆平集校证》(中华书局,2012年7月),原文是:“止呼曰杨六郎”,而非“上呼曰杨六郎”。止,即“仅、只”的意思,就是辽军只叫他的外号“六郎”,不叫他的本名。辽朝军队“畏服”和“惮之”,敬畏、害怕杨延昭,才视他为“六郎”,这无疑是从契丹人的角度出发的,我们不能以宋朝或者说汉族人的视角去理解其涵义。从这个角度,笔者试着仔细研究了《辽史》中关于契丹语言、部族、官制的记载和辽代的一些考古资料,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辽史·国语解》卷百十六载:“沙里,郎君也,管率众人之官。”沙里,有时也写为“舍利”,意思相同。早在契丹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契丹族就有了舍利的称呼。郎君既是官名,有时只是代表身份。辽朝郎君的职务,多由皇族和贵族子弟担任,包括:横帐(皇族三父房)子弟,五院部、六院部(均属原迭刺部)子弟,国舅五房子弟,遥辇九帐子弟,奚王府的后代等。《辽史》卷六十四《皇子表》记:“肃祖四子,葛剌,字古昆,第三,舍利。洽礼,字敌辇,第四,舍利。懿祖四子,叔剌,第一,舍利。古直,字岩母根,第四,舍利。玄祖四子,麻鲁第一,舍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担任夷离堇职务之前,也曾担任过舍利一职。
这些贵族子弟,可以在朝为官,开始时职位往往较低,如御盏郎君、牌印郎君等。但他们当中一些有才能的人,由此起步,很快就能晋升职务,也有一些人终生未仕或早卒,但仍旧可以称为郎君,以显示其高贵的血统。这在出土的辽代墓葬石刻资料中多有所见。如1966年出土于辽宁省阜新市大巴乡的《欢州西会龙山碑铭》就载有:“大横帐五郎君必孝、大横帐六郎君必庆”的名字。又如,天庆三年(1113年)耶律习涅墓志:“兄劈离剌,小字不迭里,见任云内州节度使。弟王家奴郎君、季弟习尼里郎君,俱不仕。”上述碑铭中的“五郎君、六郎君”,不知他们生前是否简称“五郎、六郎”?
辽朝设有大横帐常衮司官署,掌辽太祖后裔九帐皇族事务,有横帐常衮、横帐太师、横帐太保、横帐司空、横帐郎君、横帐知事等官。还有著帐郎君院,负责管理罪犯的家属。著帐郎君院设有著帐郎君节度使、著帐郎君司徒等官员。这些皇族和贵族子弟,本来就有特权,地位高人一等,如果再担任实职,有权管理皇族事务、罪犯家属,普通士兵和老百姓当然是害怕他们的。
“杨六郎”的称呼,如同《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江湖绰号,应该是江湖英雄熟知的名号。虽然当时契丹贵族喜欢汉文化,契丹民族也有汉化倾向,但是那些驰骋沙场的契丹士兵,有几人读过《太平御览》这样的巨著呢。既然契丹士兵非常敬畏、害怕宋朝的大将杨延昭,视他为辽国皇族“大横帐六郎君”,目为“六郎”,或有可能。
作者简介:师国宏,山西代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山西省散文学会、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