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炎夏将临,站在杨家城雄伟的烽火台上,塞北的风吹来远古的号角,外族的羌笛飞越了玉门关,却轻松地被龙城飞将拦截在外。于是长城冷冽地固守着万里疆土,任羌管悠悠衡阳雁去。
这里的长城和城堡边寨为历代防御壁垒,多有重兵驻扎守卫,素为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点缀在苍莽群山之间的各代长城,其一城一
苏乔木
炎夏将临,站在杨家城雄伟的烽火台上,塞北的风吹来远古的号角,外族的羌笛飞越了玉门关,却轻松地被龙城飞将拦截在外。于是长城冷冽地固守着万里疆土,任羌管悠悠衡阳雁去。
这里的长城和城堡边寨为历代防御壁垒,多有重兵驻扎守卫,素为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
点缀在苍莽群山之间的各代长城,其一城一垣、一瓦一砾都烙刻着边塞文明的印记。
这里修复了有陕北特色的“椅子楼”的形制烽火台,经过修缮的烽火台交织在秦、明长城的遗址上绵延而去,同样引人怀古。
故城四周,层峦叠嶂,雄奇险要。万里长城从西南方向逶迤而来,穿过杨家城遗址,又向东北而去。一座座高耸的烽火台、墩台远近错落,如同一个个威武的哨兵矗立在山头。
杨家城城址由内城(紫锦城)、东城、西城、北城4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城组成。4座小城的城垣均依自然山势而建,且大多建于断崖边缘处,整体形制不甚规则。
现在我们去看看杨家城内的长城遗迹吧。
驱车从停车场南侧向麻堰沟前进,可以看到5号烽火台,它是由黄土夯筑而成,依自然山体而建,平面略呈方形,烽火台东南侧外筑围墙,经过数百年的风吹雨打,许多方方正正的棱角已经被磨平了,如今它已经不再承担烽火台的责任了,静静地看着脚下这块土地成为更多人舒适的栖居地。
离开麻堰沟,顺着上山道路到达南营堡,沿着步道向西行进,就可以看到4号烽火台了。这里有很多树木,4号烽火台看起来隐隐约约,只有走近才能看到它的全貌。它是由黄土夯筑而成,底部包砌石条,烽火台东南外侧筑围墙,航拍俯瞰略呈方形。

南营堡处4号烽火台
3号烽火台与4号烽火台隔空相望,3号烽火台为现代重建修筑,由石砖修砌而成,整体为方形,台下有长城遗迹蜿蜒在山间,宛若游龙。


摩崖石刻处3号烽火台
站在3号烽火台上,向北望可以看到4号烽火台,向南望可以看到2号和1号烽火台,每个烽火台像珍珠一样,被串成了珠串。
2号烽火台是目前重建的最精美的一个烽火台,由石砖修砌而成,俯瞰平面呈方形,上面又新修了马厩、碑文等,门口的两个铜铸士兵十分有压迫感。
站在杨家城的烽火台上,看遍地英雄下夕烟。我们的长城不只是修筑在崇山峻岭之间,更植根于每一个华夏子孙的心里,而这根植于人民心里的软长城才是坚不可摧的,其坚如磐石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

雄关处2号烽火台
驱车前往西城找到1号烽火台的时候,发现有前后两次修筑的痕迹,可能是秦长城和明长城的交叉处,烽火台下部为夯土和石块交错砌筑,上部为黄褐色夯土,夹杂着一些礓石,周围见散落许多城墙砖石块等,但是残存的部分还十分高大,若是在古代,定像边塞的巨人一般,抵挡着外敌的入侵。

1号烽火台和局部细节图
看完烽火台之后就前往北城,去看明长城的墩台遗址,杨家城现存的墩台遗址较少,仅有北城垣墩台能分辨形制。这个墩台平面呈方形,外侧堆积着大量砖石块,满是岁月的痕迹。西城的墩台因难以辨别就不再赘述。
站在北城垣上,可以看到1号烽火台和它脚下断断续续的长城城墙,还可以看到北宋时麟州的饮马道。

1号烽火台和脚下长城城墙、饮马道
离开杨家城的时候走了北环线,看到了一段已经倒塌的城墙遗址,刚好与1号烽火台下的那段城墙连起来了。

北环线明长城段
杨家城内由于多耕地,所以部分遗迹已经消失了。
今天我们在神木大街小巷中行驶,不时就会和长城相遇,路边也有许多处提示山上有古长城遗址或者战国长城等字样。其实这就是秦长城,而且就是秦始皇时期修筑的长城。这一段长城向东北方向蔓延,跟杨家将行动轨迹很吻合。证明秦长城北宋时期还在被利用。不仅如此,明长城也利用了麟州故城的城墙进行长城的修筑。
杨家城至今还遗留着许多边塞文化的特征。古城遗址中出土有马具、酒具,以及礌石之类的文物;州城四望的烽火台交织在秦、明长城的遗址上绵延而去;还有边墙口上的互市遗迹,应和着当地老人口中相传的诸多民族交往的故事,不禁让人怀古幽思。
杨家城作为明长城沿线的一个重要军事堡垒,为边境安宁作出过极其重要的贡献,也为塑造神木人尚武忠勇的个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清朝嘉庆年间,神木连续走出了秦钟英和武凤来两位武状元,这与神木自古地处边塞,战争不断、英雄辈出不无关系。
驱车离开时回望杨家城,忽然觉得,这不就是一杆显形千年的秤吗?那城池是秤盘,从她身边延伸的长城是秤杆,而一个个烽火台恰如秤星,当这座城池里孕育的杨家将精神被激活时,所有世俗的秤砣都失去了分量!
(作者:苏乔木,本名李金彩,现就职于宁夏奥意传媒有限公司从事文旅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