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陕西省北部的神木县,唐代为麟州。麟州府治所在地在新秦。麟州建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相传城外有三棵松树,大可两三人合抱,柯枝相连,人称“神木”,元朝时便改称神木县。
第二章 乱世出英雄
一、土豪的悲欢
陕西省北部的神木县,唐代为麟州。麟州府治所在地在新秦。麟州建于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相传城外有三棵松树,大可两三人合抱,柯枝相连,人称“神木”,元朝时便改称神木县。神木东临黄河,与山西西北部隔河相望。西近长城,与宁夏相距不远。北近蒙古、河套,南连关中。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由河东渡过黄河进入内蒙、宁夏,必经神木县;由北方南下关中,又必经神木。所以欧阳修认为,保有麟州“则固河东,弃之则失河外”(《河东奉使奏草》)。魏泰也认识到“麟州踞河外,扼西夏之冲”(《东轩笔录》卷8)。五代时,“河东兵趋夏州者,必自麟、府至河西”(《读史方舆纪要》卷57)。
对于麟州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在唐末五代,各少数民族和军阀藩镇,都想占有它,以扩充地盘,便于攻守。所以这个军事重镇,常受战火威胁。当地人为求生存,养成了“人性顽悍”,习于骑马挥刀的性格。在这块“蕃汉杂居,黄茆土山,高不相属,极目四顾,无十步平坦”的土地上,养育出不少“重死轻生”(《友会谈丛》)的仁人志士,杨家将中的杨业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杨业的父亲杨弘信又叫杨信,世居麟州,是当地的土豪。唐末五代,土豪与当代的含意有所不同。当时 “所谓土豪者,乃其材勇,独出一方,威名既著,敌所畏服。”(《河东奉使奏草》)也就是说,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智有勇的人为保卫本地安全,带领当地百姓练习武艺,战胜入侵者,在百姓中具有威信的头面人物,便称之为土豪。杨信就是麟州城有威信,有一定兵马,能够保卫麟州的土豪。神木县志说他:“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杨信虽然是麟州地方首领,日子却过得并不安稳。五代军阀混战,抢地盘,军阀们自然不会忘记军事重镇麟州。杨信虽有地方武装,但与中原地区的军阀相比,显然力不能敌。为了麟州的安全,杨信不得不委曲求全,依附于人。《资治通鉴》上说的很清楚:“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他不得不向后周称臣,以求后周不要与麟州兵戎相见。由于麟州与河东仅一水之隔,因而对麟州构成最大威胁的,不是远在河南开封、洛阳的军阀,而是山西的武装。因此,杨信不得不考虑向太原的军阀致意。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杨信才将自已的大儿子杨业,送到太原做刘崇的部下,以结好河东,免受欺凌。
二、“杨家城”的来历
麟州州治在新秦,即今杨家城。麟州之名为何演变为‘杨家城’,是与杨家世守和“杨家将”有关的。
新秦县,最早置于唐代,《元和郡县志》记:“初,汉武帝徙贫人于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天宝元年(742)置以为县,取汉旧名也。”《旧唐书·地理志》记:“新秦,天宝元年,分连谷、银城二县地置”。《新唐书·地理志》记:“新秦,开元二年置……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以此可知,新秦最早在开元二年(714)即置县,探溯更远一点,秦时即有“新秦”之名。臣瓒注《史记·平准书》记:“秦逐匈奴,收河南地,徙民以实之,谓之新秦。”《史记·匈奴传》记载,秦灭六国后,“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这里所说的“河南地”,指阴山之下黄河以南的河套地区,包括现在的榆林地。秦建44县,内无“新秦”之名,当时新秦(或叫“新秦中”)是地名,不是行政建制。著名历史地理历史学家史念海先生对“新秦中”有详细的考证文章。他说“河南地”和“新秦中”是同义语,其名来源是因“以河南地的富庶是可以和关中相媲美,关中可称秦中,则河南地亦可称为新秦中”(见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新秦中考》第768页)。
麟州置于天宝元年,随后改为“新秦郡”,乾元三年(758年)又改为麟州,领县三,即新秦、连谷、银城。连谷即今神木境内店塔黄羊城,银城在神木镇南40里处黄石头村东北山上,遗址尚存。
杨家在河西麟州起家。欧阳修给杨琪写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碑》,清楚地叙述了杨琪的家世。杨琪“曾祖讳宏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太祖(宋太祖赵匡胤)时,为置建宁军于麟州,以重勋为留后(留后为代理节度使等官职的官名),后召以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父讳光,以两镇供奉官,监麟州军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这就是杨家的世系。现有资料记杨宏信的是《资治通鉴》卷291:“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汉”。《神木县志》(道光版)载:“杨信,一名宏信,仕北汉,为麟州刺史,保障边城,屡著功绩。”可见世居麟州新秦的杨宏信在当地很有威信,在五代纷乱之时保境安民,受到当地居民拥戴。欧阳修还写道:“杨氏初微在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名声累世在羌夷”。杨氏是在河西——黄河以西麟州一带崛起的,累世证明不止一代,而当时麟州属于边陲之地,番汉杂居,尤以党项羌人居多,杨家是有实力的,不然难以服众,自为刺史,而后来又受汉、周正式任命,说明杨氏确曾“雄其一方”。
杨宏信有几个儿子,没有确切考证,史志记载的是重贵(继业)、重训。重贵为长,重训为次,也有记重训为长,重贵为次。说重训为长的,可能是从“长子继父职”生发。但欧阳修明确写出杨继业为杨琪“伯祖”,杨重训作为次子继父职为麟州刺史是因此时(杨宏信卒于952年)杨重贵已到晋阳事刘崇。杨重训继父任后归降后汉,后又叛汉归周。重训子光,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军马,死于官任上。《神木县志》(道光版)记:从杨宏信作州刺史到子重训,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子继业、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此人称州城为杨家城。以此可见,杨家城的称呼在宋代就有了,杨氏后代杨琪之子畋、延昭子父光均有业绩,后有专章论叙。
杨家城位于神木县城北三十里的山顶上,西濒窟野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整个城由三部分组成,东城为原新秦县旧址,西城是麟州建立后扩建的,面积比东城大一倍多、在城西中部,还有一城中城叫“紫锦城”。整个州城轮廓分明,局部城墙保存完好,东城西墙(即紫锦城东墙)局部残存高度18米,宽40米,墙体部分段落存有筑墙时横木拉筋留在孔眼中的朽木残屑。西关的东城墙体也保存较好,南部的 东瓮城西瓮城清晰可辨。考古探掘过十余处大型建筑基址。西城北部存有二口直径丈余的石井,为西夏围城时挖掘。城内遗存大量唐宋时砖、瓦、脊兽等建筑材料及唐、宋、金、元等时期陶、瓷残留和钱币。西城大大小小的擂石随处可见,2006年杨家城(麟州古城)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
三、籍贯争夺战
当代历史地理权威谭其骧教授说过,以前的地方志“有个通病,往往把历史上的名人拉作本地人,也不可轻信”;“如杨家将故事流传很广,很多地方有‘遗址’,我认为多半是靠不住的。”(《关于编修地方志的两点意见》,《百科知识》1982年第1期)在明清以来的地方志上,杨家将的所谓遗址遗迹记载很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不但遗址到处都是,而且好几种地方志,都把杨家将作为本地人。例如,乾隆《保德州志》上说,“杨业,旧志谓即本州人。”杨家将成了山西保德人。嘉靖《太原县志》上说,杨家将是山西太原人。个别史学家也认为杨家将是山西人。
杨家将究竟是山西人还是陕西神木人,成了疑案。为了弄清历史真相,这里只得进行一番历史考证。
最早记载杨业是山西太原人的,其实不是地方志,而是南宋的《东都事略》。王称在该书的《杨业传》中说杨业是太原人。之后,元代徐大焯的《烬余录》(甲编),脱脱组织编写的《宋史》,明初宋濂的《杨氏家传》,清代吴任臣的《十国春秋》,康基田的《晋乘搜略》,都说杨业是山西太原人。这么多史说记载杨业是太原人,是不是杨业的籍贯就应当是太原呢?不是,他们所说的杨业是太原人,指的不是杨业生于太原,而是现籍太原。也就是说,杨业二十岁就到了太原,并且成了刘家的养子,改姓换名为刘继业。从这个角度来讲,说杨业是太原人,自有其一面之理。好像如今有人在外面工作,并且改了姓名,说某人为某地人,也不算错。但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籍贯就不确定了。杨业后来又从太原到代州,是否又可以说杨业是代县人呢?当然不能。如果一个人暂时改名换姓,成为养子,是否一定要以义父的籍贯或居住地,作为籍贯呢?也不一定。何况杨业的所谓养子或改姓,不是为了传宗接代,继承家业,而是刘家拉拢杨业,使杨业成为刘家亲信。这种义子关系,与真正的义父、义子关系,并不一样。更何况杨业归宋后,与刘家完全脱离关系,改姓换名为杨业。可见,说杨业曾长期在太原生活而是太原人,虽不准确,但差强人意。说杨业的籍贯是山西太原,就毫无道理了。
杨业牺牲后,宋朝在表彰杨业的诏令中,曾说:“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宋大诏令集》卷220)这里的“本山西之茂族”,是否可以证明杨业原来是山西的大族人家出身呢?同样不能。宋代的行政建制,尚没有山西省或山西之称,宋朝的山西,是指太行山以西地区属河东路。路是行政建制,相当于后来的省。当时的河东路,包括了如今山西省的绝大部分,但现在的晋南部分地区,不属河东路,而黄河西岸的麟州、府州、丰州,也就是现在陕西神木和府谷县,却属河东路。可见,“本山西之茂族”,应当理解为河东路之茂族。这就包括麟州在内。那么,为什么诏令上不直接写成“本河东之茂族”呢?这就要从地理概念上弄清楚,古代的山西,并非行政区域之称。将山西作为行政区域,要到宋以后的元代。明代称山西行中书省,清为山西省。古代的山西,一般是泛指太行山以西,而不是今天的山西省。用太行山以西代指河东路,就包括了麟州。河东则有所不同,秦汉时,河东仅指今山西西南部,即如今的运城地区一带,唐以后,才将现在的山西省地区,统称为河东。欧阳修写的《河东奉使奏草》,不是指去山西地区视察,而是到河东路视察,所以他可以到黄河以西的麟州去。司马光曾在并州当官,曾因谏屈野河修堡寨,差一点受到处分。这都是因为宋朝的麟州,划归河东路管辖。当时,也习惯于将河东路的麟府称“河外”。
有人根据乾隆《保德州志》,证明杨业是山西保德人。其实《保德州志》在说明杨业籍贯时,说:“杨业太原人,旧志谓即本州人”。这本身是模棱两可的说法,究竟是太原人,还是本州人,“旧志谓”这种说法本身底气不足。而且后来又提出“业本或太原人,后迁居于此,故于此地结姻未可知也”,它本身没有肯定杨业是保德人。
不少看法杨业是河曲人,其理由是民间传说杨信为“火山王”、“火山刺史”、“火山节度使”。火山军在山西河曲,是宋太平兴国七年(982)才正式设定的,北汉时叫雄勇军,杨信死于后周广顺二年(952),火山军的名称出现在杨信死后30年。试问:杨信怎么可能成为火山军节度使,或剌史呢?即使杨信到过一河之隔的河曲,他也不可能去当什么火山王。火山王者,其实是贬意称谓。古代的什么王,并非帝王之王,而是占山为王,带有强盗、恶霸的意味。杨信用不着占山而为王。由此可见,杨信的籍贯应为河曲或保德之说,类似于《天方夜谭》。
在宋初历史上,确实有一个人当过火山军监军。但不是杨信和杨业,而是杨嗣。杨嗣的亲哥哥也叫杨信,杨嗣和杨信兄弟,既不是河东人,也不是陕西人,而是河北人。杨嗣曾同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在河北共同防御契丹南犯,是有名的抗辽“二杨”。但杨嗣和杨延昭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更与麟州杨信风马牛不相及。有趣的是,与麟州杨信差不多同时代还有一个人,也叫杨信。《二十二史考异》第75卷上,明白无误的写道“杨承信,通鉴作杨信,盖避汉隐帝讳,去上一字也。同时有瀛州杨信,自有传。而杨业之父亦名信。”这个杨信,也不是瀛州(河北保定)的杨嗣的哥哥,而是“以儒学称于乡,值五季乱,晦迹不仕”(《苕溪集》卷48)不愿作官的文人杨信。这文人杨信,倒确实是山西崞县人,而且他的子孙后代杨宗闵、杨震、杨居中、杨执中、杨存中等等,都很有名气,不但曾抗辽,还曾抗金,在麟府一带功绩卓著。然而,这个杨氏家族,与我们所说的杨家将,同样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四、在历史事实面前
我们说杨信杨业父子是麟州人,其籍贯应为陕西神木,而不是山西太原或河曲,是以充分的历史记载为根据的。
最早纪录杨家将历史的,是宋初人杨亿。杨亿生于公元974年,杨业牺牲时,杨亿已有十多岁。杨亿虽然不可能认识和了解在世时的杨业,但由于他是当时著名的文史学家,并且当过史馆修撰、知制诰等官职,所以可以接触到有关杨家将事迹的档案材料。因此,杨亿所说的杨家将历史、包括杨业的籍贯,应当说是可靠而可信的。杨亿肯定了“杨业,麟州人”,后来“仕太原刘氏,至建雄军节度,频立战功,国人号为无敌”。(《宋朝事实类苑》卷55、《杨文公谈苑》)。
比杨亿稍后的文史大家欧阳修,同样肯定杨信和杨业都是麟州人。他在为杨信的曾孙杨琪写的墓志铭中,说杨琪是“麟州新秦人。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说:“君之伯祖继业(杨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这里同样明白无误地说明了杨信父子都是麟州人。宋代为人作墓志铭,多由死者家属提供事实素材,再由墓志铭作者依据所供事实,加上作者本人的了解,综合加工而成。墓志铭难免有掩盖死者缺点,溢美死者的弊病,但对死者的籍贯、父母、子孙,以以及生平等,不可能搞错。何况欧阳修撰写此墓志铭时,杨业的孙子杨文广还在世。
与欧阳修几乎同时代的另一个文史大家曾巩,也曾肯定“杨业或曰继业,麟州人”,“弱冠,事太原刘崇。”(《隆平集》卷17)
司马光除了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杨信是麟州土豪外,还曾在《涑水记闻》卷13中说过:“直史馆杨畋,继业之族人也,尝为湖南提点刑狱,讨叛蛮。与士卒同甘苦,士卒爱之,时居父丧”。“畋,儒者,迂阔无威,诸将不服,寻罢之。”杨畋是杨信的第五代子孙,杨业弟重勋的玄孙,杨琪子。杨畋与司马光同朝为官,不但相互认识,而且情深谊长。司马光记载杨畋是杨业的族人,当然不会有假。杨畋是哪里人?比司马光稍小,也与杨畋认识的又一个文史大家苏辙即苏东坡之弟,在杨畋死后,曾写过一篇《杨乐道龙图哀辞》,杨乐道即杨畋。苏辙在悼文中说杨畋“公本河东人,家世将家,有功于国。”(《栾城集》卷18),这里所说的家世将家,即杨畋的祖辈,包括杨业父子等在内,都是有功劳于宋朝的武将功臣。苏辙所说的河东人,并不是山西人,恰恰是河东路麟州人。宋代简称河东路为河东,是习惯。好像如今说晋代表山西省一样。不能一见到河东二字,就是山西地区。宋代的范圭,写过《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其中的河东指的也是河东路,而不是黄河以东之河东。折公是当时属于河东路的府州人。宋代与现在一样,通常不将路字说出来。现在人们说他是山西人,就应理解为山西省人,同样习贯省略一个省字。即使在通常的文字书籍中,也习惯省略“省”了,很少有人咬文嚼字,说他是山西省人,陕西省人,北京市人。
不难作出结论,杨业父子根本不是什么太原人或河曲人,而是地道的麟州即陕西神木人。
在史学研究中,例如在杨家将研究中,存在一种偏向,有的研究者不是从历史事实出发,而是从历史传说出发,去推断杨家将的历史。就杨业的籍贯问题而言,杨家将生活的时代,就有那么多著名人物,肯定了杨业父子是麟州人,而这些研究者却视而不信,非要从后来的杨家将传说中,寻找根据,作出结论。这种本末倒置的研究方法,实在不足取。如果根据传说来研究和论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那么,不但中国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可以付之一炬,而且中国历史必将搞成一笔糊涂帐。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朔方道志》上明文记载,“杨将军庙,在今镇戎县东北四十里青龙山。有断碑称:宋时杨将军与契丹战死处,其子都尉杨延玉陪祀。”镇戎县在何方?在今天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一带。无论从何种理由讲,杨业父子根本没有到过宁夏固原,更不用说与契丹战死在那里。然而,地方志上却记载得那么可信,既有石碑可以作证,又有杨业庙可以为据。如果按照某些杨家将研究者的研究方法,杨业岂非战死固原?幸而某些研究者没有看过《朔方道志》,才不至在杨业牺牲之处上又有作文章。近年来编写的一些杨氏族谱,互相转抄,不加考证,人云亦云,将祖孙搞混,甚至将小说戏剧人物也作为实有人物,如山西的一家族谱,竟将杨宗保列成杨延昭之子,杨文光之父。
五、英雄出少年
麟州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名杨重贵,次名重勋。杨重贵就是杨继业、刘继业、杨业。重贵、重勋兄弟生在麟州、长在麟州,从小受麟州风土人情的熏陶,父亲的教育,逐渐成长为少年英雄。尤其是杨重贵,深得杨信宠爱。杨信在人前夸奖重贵,说这孩子像我,将来一定有出息。
杨重贵虽然出身于以武力统治一方的大家族,却不能无忧无虑地游玩戏耍。中原王朝的频繁威逼,契丹族的兵临,党项族的窥视,使麟州几乎岁无宁日。父亲周旋、抵御于各方,儿子能不着急,愁眉?重贵从小就立下志愿,一定要当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不但要像父亲一样保卫麟州,爱护百姓,而且要闯荡世界,干出更大的事业。从幼年到少年,重贵出落得体格壮伟,力大无穷。学习武艺,钻研兵法。特别是枪法,简直是出神入化。骑马射箭,围场打猎,重贵常能箭无虚发。这就为他后来的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少年重贵很自信,也很自豪,对弟弟说,将来我领兵打仗,可以像老鹰抓小兔那样了。如果仅仅是武艺高强,还是匹夫之勇。重贵从小读书不多,却机智有谋,杨业之成为宋代著名的智勇双全的良将,得益于他的少年时代。
英雄出少年,少年时代的杨业,不但武艺高强,人格品德也很好。他讲义气,不怕死。他乐于助人,从不斤斤计较。他心胸开阔,豪爽倜傥。这样一位英雄少年,谁见谁喜欢。人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骑马奔驰于黄土高原上的英勇少年,希望他鹏程万里,前途无量。
正当少年杨业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之时,他的父亲为了结好太原刘崇,便将杨业送到太原。从此,杨业开始了新的生活,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研究杨业历史,碰到的第一难题,不是杨业的籍贯,而是年龄。由于史书并没有记录杨业生年,因而只能凭各种相关记载,作些推断。本来,年龄问题对杨业的评价,影响不大。然而由于直到今天,杨业的后裔为纪念先祖,十分希望了解杨业究竟生于何年。为此,这里再次作一简单而枯燥的考证。
《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上说,杨业“幼事北汉世祖,遂更赐以姓名。”也就是说,杨业在十四、五岁之前,就到了太原跟随刘崇。这种说法,似嫌牵强。因为杨业还是个小孩,杨信很难放心他只身到太原。而且,刘崇也没有心要收留一个小孩。所以,曾巩的《隆平集》、《宋史》杨业传,为“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弱冠为二十岁,或接近二十岁的十八、十九的青年,称之为弱冠。总之,杨业到太原时,决不会超过二十岁,可能恰好二十或接近二十岁。
现在再来研究杨业究竟是何年到达太原。《资治通鉴》卷291上说:杨信逝世后,由杨业之弟杨重勋在麟州继承杨信的事业,并且归降了北汉,名义上由北汉管辖统治。到了公元953年初,麟州突然“为群羌所围,复归款,求救于夏、府二州。”杨重勋之所以从北汉脱离出来,像其父亲那样,归降了后周,实在出于无奈,因为少数民族羌人包围了麟州,而邻近的夏州、府州都属后周。为了解麟州之围,杨重勋只得暂时背弃北汉,归属后周,以得到邻近州兵的援助解围。
从上述史实中,可以得出如下三点推论。第一,公元953年以前一、二年,杨业肯定早已不在麟州,而到了太原。因为,如果杨业还在麟州,那么,不但应由长子杨业继承父亲的事业,而且史书上必然会写明是由杨业以麟州归北汉而后又归周。第二,953年时,杨业之弟已满二十岁,能够当家作主,并且果断地背离了其哥所在的北汉而归顺于周。因此可以肯定,953年时,杨业的年龄,应该超过二十岁。第三,更为重要的是,杨业到太原时,北汉尚未建立,北汉建立于公元951年,杨业肯定在951年之前,就到了太原。
公元947年,刘崇的哥哥刘知远为后汉皇帝,太原刘崇为太原尹,不久为河东节度使,管理太原及河东地区。948年秋,刘崇日益感到郭威是刘家王朝的最大威胁,因而与郭威矛盾日趋尖锐、紧张。刘崇听从了郑琪的建议,决定在太原地区扩充实力,他当然会考虑到黄河西岸的麟州、府州等地。而杨信正是在这一年秋冬,不得已之下,才将杨业送到太原,以讨好刘崇和后汉,此时此地,后汉兵强马壮,正好是杨信的靠山,以便集中力量防范少数民族侵扰麟州。因此,杨业到太原的时间,最有可能的是948年,而他当时的年龄,则是“弱冠”中的十八岁左右。宋史专家李裕民教授推断杨业生于934年。
如果948年杨业为十八岁,那么,杨业应生于公元930年。杨业殉国于986年,按930年出生于麟州计算,著名爱国将领民族英雄杨业,享年五十六岁。
(焦拖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