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4年第三期 >> 麟州春秋 >> 神木建置区划沿革考 >> 阅读

神木建置区划沿革考

2014-10-09 09:31:4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569
内容提要:神木地处黄河中游,河套之南,毛乌素沙漠东南沿,是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

焦拓义

神木地处黄河中游,河套之南,毛乌素沙漠东南沿,是暖温带森林草原向中温带草原的过渡地带。古代确定地区方位用“分野”。 天文学家把周天的星,分为十二宫、二十八宿,以宫宿相对地上的位置定方位,叫“分野”。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陕北在雍州境。《史记·天官书》载:“东井舆鬼,雍州之分,”历代史志沿袭此说。《明史·天文志·分野》记:“陕西布政司所属延安府、鄜(今富县)、绥德、佳(今佳县)三州,皆井鬼分。”神木明时属延安府佳州,为井鬼分野。现在科学精确测定神木的地理坐标为北纬3811'——39·30',东经109·40'——110·54',跨纬度1·19'经度1·14'。

神木历史悠久,四五千年前即有人类定居黄河、窟野河、秃尾河流域,县境内发现近千处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古村落遗址,最大的是石峁、新华和寨峁。石峁遗址位于高家堡东2公里的石峁村山梁上,总面积4.3平方公里,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遗存,除有大量陶片、石器外,还有不少精美的玉器。石器包括磨制和打制两种,器形有斧、刀、铲等,可见当时除了狩猎,已有畜牧农耕。最近的考古又发现了史前最大的石城遗址,初步确定繁荣期在距今4300----3700年左右,是新石器晚期到夏早期北方地区的一处中心聚落。寨峁遗址位于店塔镇寨峁村,在窟野河与考考乌素河交汇处的阶地上,面积十八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早、晚期龙山文化遗存,有各种带纹饰也陶器、磨制石斧、带孔石刀,还有纺轮等生产生活工具,另有西周陶片和汉代遗物,证明遗址所居人类延续到周、汉时期。以此可见,县境内在史前即是人口密集居住区。

据史料考证,县境在夏商周时期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之地,夏时属雍州,为要服(夏时将王畿外围的地方,以五百里为率,视距离远近分为五等,叫“五服”,分别名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荒服是最边远地区),熏育(荤粥)占据,商为龙方地,西周为严允(犬戎)。熏育、龙方、严允,均为古族名。东汉服虔《春秋左氏传解谊》:“尧时曰荤粥,周曰猃狁、秦曰匈奴。)

据史念海教授考证:“历史时期之初,黄土高原分布着广大的森林,森林之间,间杂着草原”(《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第388 )。夏商周时期,居住在这里的少数民族在水草丰茂、森林密集的黄土高原上过着狩猎游牧生活。游牧民族的游动性大,往往是随畜牧转移,逐水草迁徒,因血缘关系分成不同的种族部落,这些性格粗犷的民族生性好斗,“士力能贯弓,尽为甲骑。……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史记·匈奴传》)他们互相争斗残杀, 彼消此长,居无定所,以部落聚居,所以春秋以前这一带不会有什么固定的行政建制。

战国时期,周室衰微,戎翟占据北方,经常侵盗暴虐中原。当时,秦晋为强国,“晋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间,号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史记·匈奴传》圁水即今神木境内的秃尾河,《水经注》记,秃尾河为圁水。或说为窟野河,也有说是无定河,待考。洛水即今洛川的洛河。) “晋悼公(公元前572558在位)使魏绛和(建立友好关系)戎翟,戎翟朝晋。”公元前403年韩、魏、赵三家分晋,“魏有西河、上郡。”后“秦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及上郡于秦,” (《史记·匈奴传》)县境即归秦。昭襄王,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古族名,战国时分布在今山西朔州至内蒙古自治区内)、楼烦(古族名,分布在今山西宁武、岢岚等地。)筑长城,西占地到榆中、九原。九原在黄河以北,榆中在黄河以南,包括陕西北部,此时县境在秦赵交界处。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谪戍以充之” (《史记·匈奴传》),据史念海教授考证,秦时河南地“应是阴山之下的黄河以南,向南直抵秦昭襄王的长城”,县境秦昭襄王长城至今有遗址。河南地的地理概念,大致相当于前面所说的榆中,包括现在的榆林地区,当时这一地区也称新秦或新秦中,以河南地的富庶可与秦中(关中一带)相媲美而名。《汉书、食货志》注引应劭说:“秦始皇遣蒙恬攘匈奴行其河南地,造阴(今河南上谷)之北千里,甚好,于是为筑城郭,徙民充之,名曰新秦。”隋唐时神木境内的“新秦县”名即来源于此。秦始皇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公元前215214 )曾对匈奴有两次大的军事行动,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阴山以南及河南地,此后通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实边,建上郡、九原郡、北地郡,县境先后属这几个郡。至于具体那个时期属那一郡,难以考证,大致可知先归上郡,后归九原郡。

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诸侯叛秦,中原扰乱,公元前二世纪末,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174在位)趁刘邦项羽相抗争,“中国疲于兵戈之际,引控弦之士三十余万,”“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肤施(县名,为上郡治,在榆阳区东南)”此时,县境遂入于匈奴。

汉定国后,高帝曾自将兵击匈奴,冒顿单于领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后设计逃脱。高帝时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吕后、文帝继续和亲政策,汉和匈奴关系缓和。

汉文帝时曾与匈奴进行几次大的战争。匈奴时常犯边,县境内一直不稳定。直到汉武帝时,才对匈奴大规模出兵打击,匈奴远遁北方荒漠。汉恢复秦代的疆域,徙关东贫民处所夺匈奴河南地新秦中以实之。

汉收复河南地后,将秦九原郡改为五原郡。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置西河郡,辖36县:其中圁阴、圁阳、鸿门即在县境内,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册》看圁阴、圁阳,在秃尾河下游两岸神木乔岔滩境内,乔岔滩乡秃尾河东岸的堡坬村有旧城遗址。鸿门县在高家堡与榆阳区交界处。

东汉时仍属西河郡,归并州刺史部。

汉时,秃尾河上游东岸边神木境内的锦界镇(原瑶镇乡)还置白土县,属上郡。据传,解放前,在瑶镇北梁上发现有古城遗址,瓦砾堆中,发掘出有汉代款式的瓦当、陶片,瓦当上有“长乐未央”“兴而无极”等篆字,从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正是秃尾河上游白土县的所在地。

1987年文物普查时,在神木县西大保当境内任家伙场村老米圪台附近发 现汉代城址。19961998年省考古所和市文管会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勘探。从城址中出土的器物和城址周围发掘出的墓葬遗物(陶罐、钱币)推断,修筑上限年代在西汉晚期,废弃时间在东汉中晚期,其位置在白土县西南,上郡境内,从城址的规模看,属于汉代时设在北地的边城,规模不大,但是有内外城之分,防御功能强大,是设在边关驻守实施军事目的的城堡。笔者从各种资料推断应是汉代上郡的龟兹属国,史念海教授和《中国历史地图册》都标明龟兹属国在今榆阳区北,秃尾河以西。但这还需要进一步考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逐鹿中原,北方各民族相互攻伐,三国到西晋时期县境一直为羌胡占据,县境北部设白土县。(羌胡族分布在甘、陕、青、川一带,殷周时,部分居中原。秦汉后,部落众多分散,以游牧为主,与汉人杂处的从事农耕。东汉末内附,部分迁向内地,东晋至北朝,烧当羌,党项羌,先后建立后秦,西夏等政权。)

东晋县境在前秦。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后秦、夏、西魏、后周,北朝为魏夏州属地,后又归北魏、周。

据《中国历史地图册》(谭其骧主编)标,此时期县境内曾建有归真郡(位置在县城窟野河川)、连谷县(今店塔镇黄羊城)

《元和郡县志》载:北魏时置银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北周武帝保定二年( 562 ),移于废石龟镇城。银城在今县城南黄石头地村东山上,遗址尚存。石城与石龟镇在窟野河下游神木镇和解家堡乡境内,具体遗址持考。

《陕西通志》载:县境“南北朝后周为银(后周置故城在米脂县境)(在今东胜)二州地,隋属雕阴郡”(在今绥德。雕阴郡即上郡,《元和郡县志》载:西魏置绥州,隋改为上郡,又改为雕阴郡。)

《唐书·地理志》载:贞观二年( 628)复置银城县,贞观四年属银州(北周置,治所在今陕西横山县东),贞观八年改属胜州(隋置,大业初改名榆林郡,辖伊盟东部及陕西神木、府谷等地,郡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境内)

《元和郡县志》载:“天宝元年,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置麟州”,其年改新秦郡,辖三县:新秦、连谷、银城。乾元(758----760)初,复改麟州。

当初,汉武帝迁徙贫困人口于关中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 开元二年置,开元十年撒销。天宝元年复置县,取旧汉名,为麟州所在地,在今杨家城。

唐贞观八年( 634)置连谷县,在原连谷镇,城址在今店塔黄羊城,领地包括今府谷县一部分地区。

据《元和郡县志》载,银城本汉圁阴县地,属西河郡,汉未大乱,匈奴侵边,云中、西河之间,其地遂空,到魏晋时期一直不立郡县,后魏时始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关,周武帝保定二年,移于废石龟镇,贞观因之,属胜州。天宝元年属麟州。

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割麟州隶属于河东道(唐初因山河形势之便,分全国为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河东道辖今山西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一带地)一直到宋代归河东管辖。

五代纷争,战乱频仍,麟州先后属晋、唐、汉、周,州制不变, 领属新秦、连谷、银城三县。《清一统志》卷二十言:“麟州,周显德五年(958)刘崇不宾,移垒小堡”《宋史·地理志》卷86言:乾德初,移治吴儿堡(在今解家堡境,有遗址)。杨弘信及子孙曾数代经营麟州,故后人称 麟州新秦为杨家城。

北宋一代麟州属河东路(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仿唐代道制分境内为十五路,先后变为二十一路、二十八路。河东路为宋至道十五道之一,北宋至道三年( 997 )年置治并州(今太原市)。辖境包括山西省内长城南北地区和陕西东部吴堡、佳县以北地区。《元丰九域志》载:乾德五年(公元967)升麟州为建宁军(宋地方行政区划,始于五代,有两种,与府州同级,隶属于路,一与县同级,隶属于府州),由吴儿堡移治新秦。端拱元年(公元989),改为镇西军治新秦县。政和四年(公元1114)废银城,连谷两县, 并入新秦县。

南宋时,为镇西军,神木寨,曾沦于金、夏。《宋史》载:建炎二年(公元1128),镇西军沦于金。皇统(金熙宗年号11411149 )间又被西夏占据。兴定(金宣宗年号12171223 )初克服,撤销镇西军,改为神木寨(因为城外东南有神松三株)领属于葭州(故址在今佳县)。以后,又没于夏。《通典》载:“京师受围,割麟、府、丰三州给夏人”。

蒙古族灭金、夏,统一中国,建立元朝。元朝初年,立云州(隋唐云州在山西大同一带)于神木寨。至元六年(公元1269),废州为神木县(县名至此始),又并太和寨(宋元佑间置,金兴定初与神木寨并领属于佳州,故址在今太和寨),后人称窟野河川为云川,就是因为元代曾立云州于窟野河川。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于洪武六年( 1373)废县为堡,称神木堡,属于榆林卫(明朝在京师和各要害地方设卫、所,屯驻军队, 防地可以包括几府,一般驻地在某地的称某卫)。洪武十四年( 1381)复置神木县,属于佳州。隆庆间( 1567)置东路神木道(明清时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有分巡、分襟等道之别,长官司称为道员)于神木,制辖佳州及神木、府谷、吴堡三县。

清初,神木道仍沿旧制。雍正九年(1731)神木道改为延绥鄜道,移驻绥德,神木道撤销,神木县属佳州。乾隆元年( 1736)撤销佳州,直隶陕西布政司,神木县、佳县同属榆林府。乾隆二十七年( 1762)分佳州的高家堡、赵家石畔等23个村属神木。

   基层行政区划明时为里甲制,全县分平西里、盘西里、长乐里、盘西二里共433甲,清乾隆时为保甲制,全县编为东、南、西3路共13101甲,清代中后期又在口外(明长城以外)8832牌。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民国元年( 1911 ),河套安抚使裴廷藩到达陕北,开始建立国民行政县级机构。神木建立民国政权,仍为神木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榆林改为督察专员行政区。

民国初年,民国政府仍沿袭明清的里甲、保甲、总甲制,但已不是严格行政区划,仅计收田赋捐税,民国十八年(1929)实行区制,划全县为7区,列表如下:

区 名

第一区

第二区

第三区

第四区

第五区

第六区

第七区

区公所所在地

城关镇

常景川

(栏杆堡 一带)

 

太和寨

高家堡

 西沟榆树峁

(孙家岔)

呼家山

民国二十二年(1933)神木南部,解放区逐步扩大,国民党政府实行联保制,全县划分为34个联保,联保下设保,保下设甲。县境南部的太和寨、陈家坪、贺家川、沙峁、菜园沟、瓦罗等联保,虽在34联保范围内,但已不在国民政府掌控中。

民国二十七年,国民政府又将联保制改为乡镇制,国统区划分为101镇,民国三十五年(1946)  并为7145保直至全县解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神木南部地区闹革命,逐步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与国民党的县政权并存。

共产党在建立政权之初,即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的体制。 19343月,陕北特委成立神木县委,创建革命根据地。19349月神木县革命委员会在王家庄(今属沙峁镇)成立(同年11月改为县苏维埃政府),神府苏区建立了23个区委,6个区建立了革命政权。后遭国民党重兵“围剿”,无法工作,到1935年春停止活动。19355月成立中共神木工委,隶属中共西北工委。

193510月,中共中央率领南方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决定成立中共陕北、陕甘两个省委和关中、三边、神府3个特委,直属西北中央局领导。19361月,西北局任命的书记杨和亭等人到达神府,中共神府特委成立。2月,特委决定恢复重建神木县委和府谷县委,同时成立临时政权组织——东北办事处,随后撤销,正式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46月又成立了神城、赤绥、榆林、佳北4个工委。到1936年底,神府特委共领导佳芦、神木、府谷3个县委和4个工委,近30个区委。府谷、神木、榆林、佳芦4个县所属区均建立了革命政权。19371月神府特区革命委员会改称区苏维埃政府,所辖县区政权也相应称苏维埃政府。

抗战开始后,经国共谈判,缩小根据地范围,陕甘宁边区党委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决定:中共神府特委,改称中共神府分区委员会,隶属陕甘宁边区党委领导;撤销神府特区政府和下辖各县、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神府县抗日民主政府,所辖区域由原神木县和府谷县的部分地区组成,划分6个行政区, 1939年又增设1个行政区,隶属陕甘宁边区,与国民党的县、区政权并立存在。

193710月神府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共召开了三次参议会, 民主推选议长和县长。

19419月,为了便于领导晋绥陕地区的抗日,中共晋西北党委和中共西北中央局协商,经中共中央书记处同意,将神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统、群各系统全部委托晋西区代管。

抗战期间,神府地区的党政上级领导机关几经变化。19428月,晋西区党委撤销,成立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神府分委也改由晋绥分局领导; 19437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晋绥一地委,神府分委归晋绥一地委领导; 19448月,晋绥一地委撤销,神府分委仍由晋绥分局领导; 19452月,晋绥分局决定恢复晋绥一地委,撤销神府分委,成立中共神府县委,归晋绥一地委领导。与此相应19419月,神府县政府由晋西北行政公署代管, 19437月,县西北行政公署设立第一专员公署,管辖神府县。19448月,晋绥边区行署撤销第一专员公署,神府县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直属县。19452月,重设一专署,神府县仍归其领导。这一时期神府县抗日民主政府县政府下辖6个区公所, 36个乡人民政府,县政府机关驻地在贺家川镇贺家川村。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解放区扩大,神府县党政组织也发生变化。1947年春中共神府县委下辖的党组织由原来的6个区委增加到8个。神府县委19458月至194712月由中共晋绥一地委领导; 19481月至19484月一地委撤销后,由晋绥分局直接领导,19485月至194812月,由恢复后的晋绥一地委领导,同年 12月底神府县委回归陕甘宁边区后,由中共榆林地委领导。

19478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和晋绥分局决定成立中共神木县 委,县委机关驻地高家堡,由中共晋绥分局一地委领。

19471030神木县城解放。国民党神木县政府瓦解,流亡内蒙通岗浪, 1949年彻底解体。

194711月,神木县委机关由高家堡迁到神木县城,并建立神木市委(区级)1949年初,神木全境解放,到年底神木县委共辖一个市委9个区委。

革命政权与党委相应变化。抗战胜利后神府县抗日民主政府改 称神府县人民政府。其上级领导和下辖区域与党委相应。新中国成立到19504月,神木按新老解放区分设神木、神府两个县,19504月,神木神府两县合并为神木县,成立新的中共神木县委,县人民政府( 1955年改为人民委员会)11个区委、区公所。隶属于中共榆林地方委员会和榆林分区督察专员公署。19534月,调整行政区划,下辖14个区,19562月又将14个区调整为9个区、1个镇和4个直属乡。19589月搞撤区并乡,全县建立25个乡,其后为适应人民公社化形势, 25个乡同时改为人民公社体制。

195910月,为适应“大跃进”形势,经国务院批准将府谷县并入神木县,大幅度压缩原行政编制,下辖22个人民公社(包括府谷县的10) 19618月,省委通知恢复府谷县行政建制, 9月1神府两县正式分开办公。分县后,神木将并县期间形成的12个人民公社调整为33个, 1962年增加为35个,到19669月县内调整行政区划,下辖20个人民公社。

文化大革命中,党政系统陷入瘫痪。19689月,神木县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同时成立中共神木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实行一元化领导,县革委会下设4个办事组,随后20个人民公社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 19691月原属农建十四师管理的尔林兔农场下放,改为尔林兔人民公社,至此神木革命委员会下辖21个人民公社。19686月,根据中央和省革委会关于整顿恢复党的各级组织的指示,开展整党建党,到1970年,全县建立基层党委21个。

1984年,根据宪法规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 政府、按乡建立乡党委通知,神木县撤销21个人民公社、连同新组建的店塔乡,成立22个乡镇党委和政府,包括17个乡5个镇共计22个乡镇。1990年调整为157镇。1997年调整为1210乡。 2001年撤乡并镇,撤销瓦罗乡,将永兴、西沟改为办事处,全县调整为1452个办事处。2011年又将解家堡、麻家塔、乔岔滩、太和寨改为办事处,到2011年底神木县辖156个办事处629个行政村。

2012年底将西沟、麻家塔、解家堡、永兴4个办事处并入神木镇,将乔岔滩办事处并入高家堡镇,将太和寨办事处并入贺家川镇,至此神木县辖神木镇 (辖解家堡、麻家塔、永兴、西沟4个办事处) 、高家堡(辖乔岔滩办事处)、店塔、孙家岔、大柳塔、花石崖、中鸡、贺家川(辖太和寨办事处)、尔林兔、万镇、大堡当、马镇、栏杆堡、沙峁、锦界等15镇。

2014年神木县由省直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4-10-09 09:31:4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