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4年第三期 >> 遗址遗迹 >> 天下雄关——雁门 >> 阅读

天下雄关——雁门

2014-10-09 09:32:5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220
内容提要:“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这是明代雁门关城门上题写的一副砖雕联语。

——兼述杨业雁门大破辽军

焦拓义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这是明代雁门关城门上题写的一副砖雕联语。“三边”、“九塞”既是特指,明代将延绥、甘肃、宁夏三个军事重镇称“三边”,“九塞”是古代对“大汾、冥阸,荆阮、方城、郩、井陉、令疪、勾注、居庸”等九个要塞的合称。又是泛指,指所有的严关要塞。说雁门“无双”、“第一”是表明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而且,不仅在明代,在漫长的二千多年间,雁门关因其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演义出一系列悲壮的历史故事,被载入史册。

雁门关位于北岳恒山西脉的勾注山上,在山西省代县西北20公里处。因“两峰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其间”而得名。雁门关在历史上先后称“勾注塞”、“雁门塞”、“西陉关”、“东陉关”。春秋时,晋卿赵襄子曾与代王约遇于“勾注之塞”,其时“勾注之塞”是赵襄子与代王的边界边关。战国时,赵武灵王建云中、代、雁门三郡,雁门郡的范围在勾注山北至阴山余脉之间。赵肃侯始沿勾注山一线修筑长城,赵国良将李牧守边十余年,居雁门,出奇制胜,使雁门声名鹊起。秦汉两朝,勾注塞成为中央王朝大举讨伐匈奴的攻守门户,在停战时又是汉匈和亲,匈奴朝贡之路上的边关站点。其时在勾注山南北就建有上馆城、下馆城、阴馆城等国家级礼宾驿馆。秦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和汉刘安《淮南子》中,都将勾注名列“九塞”之中,晋代《地道记》记西晋咸宁元年(275)曾立《勾注碑》,其中写到:“盖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别内外也”,指明沟注塞是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界线。北魏开始构筑雁门关军事体系。此后,雁门关又经历了隋唐大规模反击突厥的战争。宋辽长期对峙,雁门直接处于边防一线,并在历史上留下了杨家将英勇抗敌,浴血奋战的悲壮篇章。到公元十五世纪后,金女真、元蒙古骑兵先后越过雁门关大举南下,入主中原。明代吸取辽、金、元少数民族骑兵长驱南下入侵中原的历史教训,在北部边境设置九个军事重镇,称“九边”,东起鸭绿江、西讫嘉峪关,修筑边墙,绵亘万里,由大将统兵,分地守御。明朝廷于洪武七年(1374)在北魏古雁门关关址东南约5公里处重建关城。嘉靖年间(15221566)增修,万历二十五年(1597)复筑,并沿勾注山筑长城,建城堡,使雄关更加险固。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内长城外三关,成为内固太原之锁钥,控扼晋北之咽喉。明代地理学家在《舆图志》中强调“天下九塞,勾注为首”。清代大一统,各民族和睦相处,雁门关的军事功能和战略地位逐渐下降,而作为商旅通道却愈来愈显示其重要作用,成为沟通南北物资,开拓中俄与俄欧陆上茶叶贸易交通要冲。

雁门关的军事工程,到明代最为完善,形成了“双关双城”的宏伟规模和格局。双关即雁门古关与雁门新关,两关分别居于雁门西山的东西两侧。古雁门关又称西陉关,民间相传称“铁裹门”,推测原关城未毁前,城门木板用铁片包裹,因而得名。雁门新关又称东陉关,横跨“重峦叠巘,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其间的雁门”峪口,规模宏大,包括大砖城(主城)、石城、北门瓮城、北门外之罗城,四城组合,又由坚固的城墙连为一体。全城周围二里三百五十步(1112),石城周围二里三百四十九步(1111.8),再加罗城,民间有“十里围城”之称。关城城墙的东西两侧直接连通内长城,沿勾注山脊向远方延伸。经过明代的重新规划和打造,无论是军事防御功能,还是交通运输,都形成了以雁门新关为主,古雁门关为辅的格局。雁门新关北出约10公里为广武口,明代建有周长1.5公里,设防严密的新广武城,与内长城复线相连,驻有重兵;南出约10公里为南口,设有南口寨,驻兵把守。南口与广武之间,山岭起伏,贯通南北的官道(也称关道)穿沟盘山,曲折蜿蜒,经雁门而过。古雁门关北出约10公里为白草口,明代建有与内长城复线相连的白草口、常胜堡和六郎城(),白草口外为初建于宋辽时期经明代加固的旧广武城,均驻有重兵;南出约10公里为太和岭口,设有太和岭寨,也驻兵把守。雁门关依托雁门山一带险要地形,以双城、双关、双寨为支撑,形成了正面约5公里,纵深20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山地筑垒完备军事要塞区,其规模的宏大,工程的坚固,防御体系的完备程度,勘称举世无双,明代在此长期有戍守兵力,达15003000以上。

不仅如此,雁门关还控制着整个雁门防线。雁门防线就是从雁门关向东西两侧延伸约200公里的内长城防线。在这条防线上,还有阳武峪、盘道梁、北楼口、茹越口、凌云口、平型口等十八隘口,均建有城、堡、关、寨等军事设施,视冲要程度和军事形势驻有多少不等的兵力,以雁门为核心,形成了统一指挥、调度和应援的内长城三关防线的东线。

北宋初年,宋辽两国边界线,东在今河北境内,西段在今山西境内。山西境内是沿今恒山、雁门山、云中山、芦芽山一线为界,辽据北部,常派兵南下袭扰。为阻御辽军,宋太宗灭北汉后,任命归宋的杨业为代州知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屯兵代州。杨业在北汉时就在这一带驻防,“老于边事、洞晓敌情。”杨业接任后,在辽军出入的要道修建边寨,建成阳武寨、崞寨、西陉寨、茹越寨、胡谷寨、大石寨等6寨,加强防御。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国皇帝耶律贤,亲率10万骑兵进犯雁门,当时杨业所领驻守军队只有数千人,面对10倍与已的敌人,杨业沉着冷静,充分依托雁门山峡谷险峻狭窄,两侧悬崖峭壁,骑兵难进的有利地形,命部将董思源率兵阻断峡谷南口,自己亲率数百精骑,自西陉绕出雁门关北口,向行进在峡谷的辽军发动突袭,敌骑惊乱,首尾不能照顾,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而逃。杨业挥师乘胜追击,杀辽节度使附马侍中萧哆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李重诲,并缴获大批辎重马匹,此役给辽军以沉重打击,之后,杨业又在要冲之地增修楼板、土墱、石趺等三寨,巩固边防。太平兴国七年(982)五月,辽又分兵3路入侵,入侵雁门的中路辽军又被杨业击败,逐敌至朔、应等州,歼辽军3000余人,破营垒36座,俘辽兵万余人,获牛马5万头。至此,辽军闻杨业旗号即退去。雍熙三年(986),宋派三路大军北伐,以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统领西路军出雁门关,连破敌云、应、寰、朔四州,后因东、中路军失利,朝廷命潘美、杨业带四州百姓内迁。杨业提出以伏兵阻敌,掩护军民撤退。监军王侁和主帅潘美逼杨业出战却敌,杨业率军入陈家谷,陷敌重围,拼力退出谷口时,不见接应,潘、王早已带兵逃跑。杨业返身又战,重伤被俘,壮烈殉国。

雁门关遗址2010年被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代县县委、县政府投巨资全面修复原关、城、堡、寨、寺、庙和长城,又修建了大量旅游服务设施,将雁门关打造成4A级文化名胜旅游景区。

⒈九边:明王朝为了防御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部边境设置九个军事重镇,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设太原与固原二镇,合称“九边”。

(根据《雁门关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名将传奇》等资料整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4-10-09 09:32:50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