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4年第四期 >> 评论园地 >> 评电影《忠烈杨家将》(连载之七) >> 阅读

评电影《忠烈杨家将》(连载之七)

2015-04-03 14:39:0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48
内容提要:                         ————释疑篇:凡事皆有因和果
                  毋保荣

                         ————释疑篇:凡事皆有因和果

                  毋保荣

释疑一:杨家将的主题与编导对剧本的改编

这是网友们最纠结的一个话题,也是影评者评论《忠烈杨家将》首先要面对要回答的问题。关于这个话题,我谈的已经很多了,但没有在很显眼的位置集中起来说,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概括一下。

杨家将的主题是一回事,《忠烈杨家将》的主题又是一回事;导演拍摄《忠烈杨家将》的意图是一回事,而导演拍摄《忠烈杨家将》的结果又是一回事;观众对《忠烈杨家将》的期盼是一回事,《忠烈杨家将》的影响又是一回事。

杨家将的主题是“忠义”,一千年来小说、评书、戏剧、影视等各种载体都无一例外地遵循了原著《杨家将演义》,小说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皇帝御驾亲征,杨家七子为协助父亲救驾保国”的说法彰显忠义高度。这种说法长久以来在观众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思维定势。《忠烈杨家将》的编导将“忠义”变通为“孝”,把故事简化为杨家兄弟带爹回家的情节通过儿子对父孝心进而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这种气质并没有偏离原来传奇的精神,但却给人以足够的新内涵。因此剧本的改编也得到了多数影评者的认可。

导演拍摄《忠烈杨家将》的意图是要拍一部让人热血沸腾的电影,要让观众被杨家将惊险的故事情节牢牢吸引到无暇喘息的地步,从而能够在全世界发行。当然,最终结果是前者实现,后者未能如愿以偿。

时下观众看电影期盼看到的是帅哥美女,看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老故事。“孝”是编导着力打造的主题,这是对传统杨家将主题“忠义”的变通。相信《忠烈杨家将》会在杨家将影视作品史上树起一座丰碑。

释疑二:网友“大笨鱼”曾这样讲,电影《忠烈杨家将》最逆天的是预测达人鬼谷子老先生的出现,而其口口声声的“天命”更让人纳闷,一生精忠报国的老杨家遭受满门男丁灭绝的厄运居然是出自天意,莫非这才是编导通过本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首先,穿越是电影编导常用的手法,可以是现代人穿越到古代某个朝代,当然也可以是前朝的人穿越到后朝乃至现代,所以鬼谷子的出现并不逆天,情节需要实属正常。

至于“天命”,如果你认为天命难违是宿命论的东西,赞同“人的命,天注定”——人的一辈子都是上天规划的,不可更改。那么你已经步入了一个误区。

“天命”西汉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也好,地也好,都应该以天为主,所以才说“天命难违”。另外这里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天子是天的代言人,所以皇帝的话就是天的话,人们应该服从,即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论。

人的天命之年也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五十而知天命”,是说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很看重结果。而五十之后,知道了理想实现之艰难,故而做事情对结果已经看得很淡。总之“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无所作为,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为但不企求结果。而杨业和佘赛花夫妇俩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

其实“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与“战争乃致祸根源,杨家又福从何来”是一个意思,前后对照互相印证,“天命难违”主要强调的是“战争乃致祸根源”。这才是编导通过本片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必死钻牛角尖,孤立地极端地看问题。

释疑三:这是讲述一张字条和七条命案的故事?还是由两个男人争抢一个女人引发的故事?

1、令公杨业在金沙滩一役被辽军困于两狼山,七子欲上阵救父脱险。临行前佘太君从鬼谷子那里求得了一张“当知天命难违,七子去六子回”的字条,她无奈地嘱托大郎照顾好自家兄弟。接下来整部电影便围绕着这张字条,围绕七子救父慢慢展开。

七郎是最早的悲剧人物,向仇敌搬救兵遭乱箭射死。对照那张字条,这是否意味着其余六子可以相安无事?容不得我们丝毫的侥幸心理,当大郎第一个站出来殿后时,悲情便相继发生:大郎、二郎相继因寡不敌众死于乱刀之下,四郎、五郎与围追辽军一同跃下山崖,三郎遭暗算被长枪刺穿,最后只剩下背着令公尸身的六郎逆袭了穷凶极恶的耶律原。

 原来“七子去六子回”是七子去请救兵六子独回,亦或去了七子只有第六子回来,其余六子连同令公全部阵亡。

2、有人说电影的起因是潘豹和杨延昭擂台争夺柴郡主引发的故事,老七就是个灾星,郡主就是一祸水,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若非杨业功高盖主,与潘家分割兵权,潘豹和杨延嗣、杨延昭也不会一开始就势成水火。更不会为了争一女而擂台定生死。在古代,女人是没什么地位的,纵然传奇演义话本小说里描述了那么多的生死相依,对于现实而言,若非柴郡主的身份和背后的势力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可以瓜分,即使郡主再倾国倾城,潘豹也未必会多看一眼。所以纵然六郎争的是情,潘豹未必争的就不是权。

释疑四:辽军统帅耶律原为何不重兵围剿,反而让七子直奔二郎山,与杨业会合?

剧情如此编排完全符合耶律原这个人物的性格。耶律原这个角色不是枭雄,是一个带有一点虐待狂倾向的孝子。他没有忠于他的国家,甚至没有忠于萧太后,他只是忠于自己的母亲,忠于自己,当一只快意恩仇的野狼。他的终极目标不是杨业一个人,而是杨业父子们。他有狼性的骄傲和自尊,所以他围而不攻,甚至享受于对手被他逼入绝境的那种快感,所以他最后才会仅仅带着100骑兵去追逐6个人,所以他最后才会带着耀武扬威的姿态把杨家其余几子的兵器快意地抛在六郎面前。

释疑五:七子救父,为何带得援兵那么少?

有人说:“兵都掌握在潘仁美手里,皇上下旨让潘仁美发兵救杨家了,但他不发救兵,没办法啊。杨家只能率领杨家军去救杨业了,是被逼无奈啊。”其实不然,另有重要原因,就是君权所限,职位所限。金沙滩一战,宋太宗答应了潘仁美为主帅,杨业为先锋,这是帝王心术的一个运用,与此同时就注定了杨业的悲剧。从太宗的角度来说,他这一举措,既圆了国丈大人为儿还愿的心愿,也是对杨业的变相贬职,以此来弱化因潘豹之死导致的潘杨两家敌对情绪,也算是对杨家的小惩大诫。所以从这一观点出发,即便杨家再怎么苦命哀求,太宗也绝对不会派出大批兵马去救一个先锋残将。毕竟一山无二虎,战时君王是不会擅自给主帅增加竞争对手的,这会表现出君王对将领的不信任,导致军心动摇,同时也会弱化他一开始的惩戒目的。

而纵观全局,潘仁美率军出征时是6万,两军对峙时还是6万,这意味着杨业带的先锋军队远远不足一万,面对辽兵5万大军,那就是任人收割的小白菜,必败无疑。所以杨业困守两狼山的时候,兵源应该不足千余,而杨家七子,能得令允许他们出兵救援已算是为君者对杨业的重视了,估计也不足百人。所以不是他们不带,而是不能带,不允许带,这是一种制衡手段,无可奈何。故而,杨业得知他们是受皇命前来救援的,已不由得感动跪地,多次谢恩,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现在的身份,不是一军统帅,而是败军残将。勿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战场上败军只能被唾弃,再委屈那也是战后才能追究的。战场上,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等战打完了再来评点功过,现如今的世界依然如此。

释疑六:两狼山明明有路可逃,为何杨业又坐而待毙?

这一举动是由杨业“忠君”的价值观决定的。杨业是当过统帅的将军,他明白败军之中,没有什么比主帅潜逃更动摇军心的了。潘仁美撤军已经是对他们这一队先锋军心士气的沉重打击,如果连他都逃,估计这再无斗志的队伍会被辽军直接绞杀,一人不剩。所以他可以遣他的下属和其他士兵先行离开,而他必须像一杆旗帜一样,立而不倒。这是一种威慑,也是一种守护,一种防止辽军突袭的手段。当然,他这种举措用在往常是正确的,然而这次却是严重的战略错估。他错估了耶律原率军攻宋的根本目的,所以他等来了他的儿子们,也等来了杨家六子的灭亡。有人会问,那为何他知道中计了还坚持不走?因为那一刻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败了,若是走,那便不再是战略性的撤退,而是一场舍弃尊严的逃亡。如果他选择逃离,则上愧对君王的托付,下愧对士兵的信任,所以自己心理这一关着实难过。《忠烈杨家将》的忠君之意其实只在杨业一人身上体现。

而后顺从儿郎们的孝义,开始了千里逃亡,却终究在梦回的不舍和遗憾中撞碑而亡。那一刻,心中有愧,却不忍牵累亲人的感情不足为外人道也。杨业撞碑的说法在不同的演义版本里确实略有不同,但主题都是一致的,为全“忠义”而撞。这一点其实在演义话本里都有过铺陈。杨业本是北汉将领,北汉灭亡成了宋朝的降将,受宋太宗赏识提拔,方有今日一军统帅之威名。所以他也一直尽心辅佐宋太宗,为的便是对得起这番知遇之恩。故而电影里苏武所问,让他再由一个败军之将成为一个令人耻笑的降将乃至俘虏,可愿意否的时候,他才选择了以死明志。这是他忠的最后升华。

释疑七:影视中的杨大郎被贴上“硬汉”的标签,但有两个失态的场景跟其“硬汉”形象不相称。一幕是听见六郎没有拦住小七,让他独自去找潘仁美搬救兵时惊怒至极的一巴掌;另一幕是看到父亲杨业撞碑而亡时,慌不择言地推挪着老五让他治好父亲那刻。这该如何理解?

杨大郎给人的感觉是个稳重冷静,坚毅英勇,勇于担当的好大哥。他有非常强的责任感,他要去分担父母的担子,他要做弟弟们的表率。他是杨家军绝对的领袖,兄弟们唯他马首是瞻。他智勇双全,精于战术,一柄杨家枪使得出神入化,力量和技巧并存,最后的决战更奠定了他的“硬汉”形象。不过有两个情节例外。

一幕是听见六郎没有拦住小七,让他独自去找潘仁美搬救兵时惊怒至极的一巴掌,扇得六郎斜退了出去,却依然控制不住自己的颤抖。对于亲人的爱,大郎不只是责任所系更是发自肺腑。因为他怕,怕七弟会成为那不能生还的一个。知晓那不详箴言的他,比任何人都担忧着这场营救之旅的成败,步步惊心小心翼翼却依然有自己掌控不了把握不住的情况突然发生,心中之愁苦不言而喻。他的刚强在那一刻崩裂了一角,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硬汉”标志下微微颤抖的灵魂。

另一幕是看到父亲杨业撞碑而亡时,一向成熟稳重的大哥慌不择言地推挪着老五让他治好父亲。他是那样的手足无措,甚至粗暴地拽着自己的五弟,苛求着一个不可能的奇迹。他那个惊措的表情有点像个无助的孩子,只是因为他比其他兄弟承受了更大的压力。他把没救回爹的责任都算在了自己的头上,这使他比任何兄弟有更多的心痛和愧疚。他向母亲承诺过救爹回来,他无法去面对母亲期许的目光。而爹的离去,他上面的那根顶梁柱倒了,也意味着他将承受更多的责任。虽然从见到重伤的父亲那一天起他就担起了一家之主的责任。就在那一天的傍晚他还在温声安慰着重伤的父亲像是安抚一个孩子,他大概也相信自己能把他安全带回家。可仅仅一宿幻想就被无情的打破了,而这一切心情的伤痛,他都无从去诉说。以至于承受不住而失态了。

那一刻,杨大郎真正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的面前,有血有肉,有泪有痛。他不再是一个“硬汉”的符号,他有老大的责任,老大的担当,但是属于杨延平自己的,只有在这为数不多的几个瞬间,才能从崩裂的面具下看到他血淋淋的内心。

一夫当关又如何,孝义两全又如何,杨延平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单纯地希望家人康健,国泰民安的平常人。编导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物的两面性,从而将人物人性化而非神化。

释疑八:如何看待二郎一线天的去而复返?二郎开始非常神勇,后来回去一线天怎么很轻易地就被杀死了?

1、关于二郎最煽情也最惹人争议的情节莫过于一线天的去而复返。从理智上说,二郎此举不仅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白白搭上一条命。而且也没担起作为兄长的职责,如果他在的话,至少三郎对阵萧风不会那样被耶律原偷袭而死。另外他也对不起大哥的一片苦心,让大哥最后关头走的都不心安。所以对他的行为我是怨的,为了他而怨,为了三弟而怨,也为了大哥而怨。

但从情感上来说,他的行为又让我不忍责备。因为他对大哥的感情太深,所以当大哥一人要留下时,他作主留下陪大哥。当大哥以一张字条和责任逼他离去时,因为对大哥一向的敬重,他违心的同意了,这坚强的男子汉噙住了眼泪,说出了句他自己都不可能相信的话:雁门关见。但在路上他的思想一直在斗争。雁门关见,雁门关见,明明在雁门关再也不会见到大哥了。如此别过,将永不再见。

对大哥的心痛和牵挂最后战胜了理智,他终于控制不了情绪而返回。这时的他已经想不了其他什么,什么责任感,什么兄长的嘱托都靠边去吧。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回去见大哥。二郎就是这样直接的人,为了他认定的念头不顾一切地去做。可惜,虽然见到,咫尺天涯。

如果可以再选择一次,我希望他不要回头。如果他实在不能将大哥一个人留下,那么开始就不要走,肩并肩的作战虽然结局依旧会是惨烈,但至少可以互相依靠着面对。

2、二郎开始非常神勇,后来回去一线天怎么很轻易地就被杀死了?我在某个采访于波的节目中听他解释过:“当时大郎没断气,看到二郎回来了,可是已做不出任何反应了,而大郎非强撑着不断气,放不下二郎,对大郎自己是一种煎熬。二郎知道已无法救大哥,自身也难保,为让大郎不那么痛苦,就放弃了和辽兵厮杀,好让大哥早点解脱。”这种解释虽然很虐人,但是我觉得很有道理,给人一种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感觉,完全符合导演的风格,是编导真正要传达的兄弟情义的升华。

释疑九:如何理解杨六郎对耶律原说的“我背上背的承诺,比你更多。”

乍一看,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为父报仇是他们的共同点,“孝”也体现在了反面人物耶律原身上,两人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不然,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正面人物的真善美与一个反面人物的假恶丑的问题。

六郎是一条主线,事情因他而起,也由他落幕。他就像一颗正在冒芽的豆子,很多东西他还不懂得去坚持,不懂得去争取,不懂得去抗争。他只能依着本心去判定一些事情,却分析不出对应的代价是什么。

不想让母亲连父亲最后一面也见不着,想全了母亲最后的念想,所以提出了“带父回家”这样一个在现实战场上非常愚蠢的建议。但是,没人反驳,甚至于老大用战旗将父亲系好,将头盔给父亲戴好,让他齐齐整整有尊严地回家。只是为了母亲?那自然不是,那是一种身为子女的担当,一种男子汉的承诺。代价有多大,六郎不知,但是见过战场凶险的哥哥们必然是清楚的,所以他们才将父亲一开始就交给了在场最小的六弟,那已经是他们无声的约定。

这些六郎他一开始都不懂,当他看着哥哥们一个接一个消失在自己的身后,看着耶律原带着哥哥们的染血兵器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突然懂了,却也因为懂了,他咬着牙而逃。那是哥哥们最后交给他的担当和责任。他背负着的,远远不是母亲一个念想。

六郎开始没有杀耶律原证明了他们之间的不同,虽然耶律原杀了他的父亲和几个哥哥,但是他的内心你说是善良也好说是笨也好,至少他经历了这些,内心剩下的不是恨,他和耶律原的想法不一样。他给耶律原干净利落的最后一击。那是一种灵魂的蜕变,从那一枪开始,那个会手足无措悔恨不已地跟大哥道歉的六弟死了,那个会傻乎乎地喊着“我从来没想过带爹回家要牺牲任何一个兄弟”的无知少年死了,那个会因从未杀过人而颤抖、会在愤恨犹豫了半天却最终下不了手取仇人性命的杨六郎死了。留下来的是杨家新一代的当家之主,杨家一门忠烈的新一轮接班人——杨延昭!

 

相关文章
2015-04-03 14:34:07
2015-04-03 14:39:00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