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5年第三期 >> 麟州春秋 >> 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调查记 >> 阅读

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调查记

2016-07-04 08:58:4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13
内容提要:陕北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是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修筑的、西起甘肃岷县、东达内蒙准格尔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是秦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调查记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戴应新

 

陕北神木县窟野河上游秦长城,是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修筑的、西起甘肃岷县、东达内蒙准格尔旗黄河南岸十二连城,是秦代“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准格尔旗的那段长城,史念海先生曾予调查,他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战国时期秦长城遗迹探索记》一文中明确指出“束会川与勃牛川会合处在纳林公社以下,这段长城遗迹就是由那里来的”,我们继搞其事,按图索骥,终于在陕蒙边界勃牛川西侧发现了秦长城遗迹,并顺蔓摸瓜,一直追寻到神木县西,完成了神府煤田矿区七十多公里的长城调查任务。

调查目的与经过

神木、府谷发现大煤田,蕴藏量达 千亿吨,国家锐意开发,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这里将建成我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省文物局有鉴于此,责成陕北考古队和榆林地区文管会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矿区内的文物古迹进行调查,并配合基本建设切实做好文物古迹的清理与保护。

蜿蜒万里,气势雄伟的长城,自然是我们此次调查的重点。长城调查从四月十日开始,历时十天而竣其事。参加调查者有戴应新(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康兰英、张仲权(榆林地区文管会)和吴玉华(神木县文管会)。兹根据调查所获,报告如下。

   山川形势与长城走向 

窟野河上游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陕北黄土高原的北边,界沙漠与丘陵的过度地带,河川开阔平缓,梁峁堆土丰厚,沟涧水流短小而沟谷不甚深。勃牛川自北向南流,至石窑店稍偏向西南,于下石拉沟村西与乌兰木伦河汇合,更南流至店塔西与考考乌苏河水合流后始名窟野河。勃牛川和神木县城以北的一段窟野河河道系切西岸的山崖,年切日削,天长地久,使其“基岩壁立,十分峻峭”。趋会河川的各涧沟,细流潺潺,平面作丫字形,因而把逶迤的山脊切割成一段一段的鱼鳍状,梁峁浑圆呈馒头状,其西面由于南北两侧沟涧的浸蚀作用变成了马鞍形低地。这犹如山峁与远处山峦连接的“脐带”,也是犯敌袭击长城的必经之路。

秦长城便是沿着河川西面的一个个梁峁爬上爬下,其东临河,紧切峭壁陡坡而筑,显得格外险峻挺拔,西面则是一个个八字形的支沟和两条支沟之间的马鞍形低地。山峁的顶部正当“贼冲”,土厚地阔,往往筑有高大的墩台。

长城从内蒙伊金霍洛旗古城壕之南的七盖沟进入陕西后在馒头塔以南约3公里,被流沙掩埋,至哈拉沟梁突然冒 出,摇头摆尾,顺河南下,到神木县城西北方与西南一东北行的明代长城相交后继续向南伸延,直抵兔毛川汇入窟野 河的河口二郎山,“跳过”兔毛川后,折向西南行,因而离开了窟野河流域,也出了煤田的范围,调查遂在县城西南方 的雷家石畔告一结束。

哈拉沟峁

哈拉沟为勃牛川支流,从西北趋东南来会,二者之间形成一个铧尖形的山梁,名哈拉沟峁,长城遗迹从该铧尖不远处,下距哈拉沟口水面约20的山坡开始,沿着山脊走向弯弯曲曲,攀上山峁后虽淹没于浩瀚的毛乌素沙漠,但其庞大的躯体使沙面隆起,隐现一条笼统的长梁。沿着这痕迹继续向前,果然发现一个长方形的大夯土堆,周围是一大片瓦砾。这里荒无人烟,人迹罕至,瓦砾乃秦汉遗物。由该夯土基址向北,覆沙愈厚,沙面平衍,连笼统的长城踪迹也看不到了。

这段长城长约400余米,完全暴露于流沙之外者长146 ,山坡部破坏严重,仅存基址,宽1.5,底部垫铺几层姜石,经夯打坚买,再在此基础上从里外两面垒砌石板,中填细碎石块。石板系干垒,不灌泥浆,现在当地群众筑墙盖屋仍用此法。

筑城的石板是就地取材,石板不甚规整。从城垣基址的宽度结合山坡梁峁地形分析,长城的厚薄宽窄并不一致,山坡石筑者大约高2左右,墙头约宽 0.8-1(图四, 96)

哈拉沟在神木县最北部,距内蒙伊旗边界约4公里,隶大柳塔乡,哈拉沟峁长城遗址的对面,勃牛川东岸是府谷县石岩塔林场。

 

城墩沟

 城墩沟因高大壮观的长城墩台而得名,长城遗迹从特麻沟南山坡下部起,到城墩沟村脑背山坡止,南北长1500。由北而南,特麻沟南山坡到山顶平缓处,长约200余米,沿山坡脊部,蜿蜒而上,为里外两面垒砌石板筑成,中填碎石沙土。城厚1. 22. 0,残高0.51.5 ;与之相接到山峁墩台的一段,地势平斜土层渐厚,乃改为夯筑,城垣逐渐变宽,厚达44.5,残高11.2,夯层厚7810厘米不等,土黄白色,质极坚硬。

城墩台在山峁最高处,作长方形,南北宽9、东西长20.8,残高23。此处地阔土厚,台基突出,城垣东西两侧分别为510.8,城垣宽5 ,与墩台成十字形相交。细视墩台顶部,在这诺大的被风吹得干干净净的平坦地面上,有一条长长的细缝,其两头与墩台南北的城垣西墙面相接,横贯墩台,由此知突出长城之西的这块墩台是后来补筑的,而城垣与其东突的那块墩台则浑为一体,是同时夯筑的,土质纯净,补筑部分的夯土中羼夹有碎陶片,二者泾渭分明,迥不相同。

该墩台东临陡坡,俯看山底,河水由山下流过,如在脚底;西面有一大片开阔地,易为来敌聚集利用,所以这里最为吃紧;构筑高台加强防守,乃情理中事。开阔地上,盛产僵石,是烧石灰的原料,这段长城以石灰沙土作基础,真是形势利便,物尽其用。墩台底部地势,西高而东低,其在东面陡坡之上,垒砌四五层石头作垫撑,使之与西面地基的水平接近(图四, 510;图二, 12) ,这样处理后,夯层才不致于倾斜而成水平铺卧。再以黄土、石灰和沙子混合的“三合土”夯筑四五层做基础,其上为黄土夯筑。土粒细腻,结构紧密,十分坚牢,虽经二千多年的风蚀雨淋,冰冻雪封,仍未倾圮而葆其雄浑伟大的风姿。

由山峁墩台南至城墩沟村后山崖上城垣中断处,长524,其中约100被流沙掩埋。在墩台南不远处,有一小冲 沟将城垣切断,并深入城基下约2,借助这个横断面可以清晰看到这里长城之下是原生细砂土,这说明沙在修筑长城以前已有之。

露出流沙到城墩沟村后崖头的这段长城,地势由斜缓而逐渐变陡,土层趋薄,山石渐露,城垣也由土夯变成土石混夯,而至石头垒砌,宽度愈来愈窄,石墙残高1、宽1.2 

城垣在崖坡中断处也筑有墩台一座,土石混夯筑成,北接石墙,东西两头突出,长7、南北宽6.2、残高1.5(图 二, 3) 。该台基建筑在崖头石地上,东临勃牛川,南濒城墩沟,地位冲要。

在这上下两个大小墩台之间地面上,筒瓦、板瓦、盆、罐碎陶片到处可见,群众每在风雨过后,常来捡拾铜镞、铜 釜等,据说多有发现。

傲包梁

傲包梁在城墩沟南l公里许,杨旺塔村西,梁峁顶有一小庙,小庙以北至城墩沟的一段长城,因垦殖种而破坏,但地面仍有稍稍隆起一道黄白色土埂,与两侧灰黄的耕土有异。其北段即城墩沟村对面山坡上的长城遗迹,由于是向风面,积沙甚厚,已被流沙覆盖了。

由小庙而南至郑沟汇入勃牛川的河口,长城若断若续,保存长度400左右。在距郑沟口20多米处北面山坡上有 一墩台废墟,残破太甚,成一大堆石头,登坡而上,土质松散,含沙多,长城有两小段因地基沙土滑溜倾圮。更上,坡势转陡,城垣厚2.3、残高12。垣底为原生细沙土,城垣基础部没有垫铺石头,直接在沙土之上夯筑而成,夯层厚1619厘米,每两层夯层中夹杂有一层石头、石板或石块,石板厚2.55厘米,甚至有厚8厘米的,每层石头相距约12厘米,有的还夹夯煤炭灰和未完全燃烧的煤渣(图四,8),可见早在战国末年这里已知用煤作燃料。而这一带煤炭资源极其丰富,山崖断壑、河底沟埂,往往露头,遍地是煤,采取极易。

这段土石夹夯城垣北一冲沟,深2、宽5,是筑城前就有的。修筑长坡时将其用石片垒砌填平,现存高度2余,砌石31(图四,11)。这样,城垣便南北连接起来了。由此向北直到山峁下第二个天然石坎止为石砌城垣,长119、厚约1 92. 5、残 12。在其东侧即长城里侧有一座鄣城遗迹,该鄣城背依长城,借长城作西垣,南北长100,南垣石筑,紧切上述冲沟的北沿筑成弧形,包尽缓坡而达勃牛川西侧的悬崖之顶,长53. 8、残高2、厚2. 8。在其与长城相接处的北侧有一条宽2.5、长10多米的石砌坡道,上与长城和障城的南垣顶部相连,是为该鄣城登上长城并与外界交通的通道。

障城北垣亦临一条从梁峁而下的冲沟而筑,也呈弧形、东达崖头;北垣长些,但破坏较甚,仅留基址。鄣城未筑东垣,因其下临陡崖,没有必要筑垣,是以天然山崖为其东垣的。

城内面积约为5000多平方米,西高东低,坡度较大,地面露出大片灰土和砖瓦及陶器碎片。

长城之西,即其外侧,挖有护城的壕沟,宽深约2(图四,1)。壕沟由于雨水冲刷,其南头接近郑沟的一段变宽成为一条小小的冲沟。

由梁峁下第二个天然石坎北到第一个天然石坎,长约数十米,大石嶙峋,长城破坏,但不时在大原天然石缝间发现人工垒砌的石块,南北成线,当是长城孓遗。登上第一个石坎后便到梁峁的顶部,北至小庙约有百余米,坡地缓斜、土厚,现为农田,长城遭破坏而中断。

 

黑圪蛋

从杨旺塔顺勃牛川南下,长城有十余里被流沙淹没,但每在山脊凹下的风口处,常有石砌的城基露头。

黑圪蛋在店塔乡白家检村河对面山峁上,隶大柳塔乡油坊梁村,黑圪蛋略成方形覆斗状,土质黑灰细腻,粘性强,高约5。由此向北望,有一条黑土带向北延伸,因风蚀作用,两侧土壤被冲走使其稍高出于地面,宽度与长城相若,无夯打层次。南望亦如是,并有大的方形乱石堆与之相接,这里地面较平坦,其西为一片数千亩农田。黑圪蛋和黑土条带当是长城的基址所经之地,这种现象在内蒙的长城调查中也曾发现过

油坊梁

油坊梁在黑圪蛋南,这道山梁上的长城遗迹长约千余米。

我们从勃牛川石窑店灌渠渠首栏河坝上过河进入油坊梁南的沟口,向北爬上油坊梁南端鱼脊形山坡,便看到了长 城的遗迹。山坡冲涮严重,土壤流失,基岩裸露,地面尽是不平的石头。长城基址乃是将地面的石块,石板稍加整理编排而成,宽度为1.5、最窄处仅0.7,现存石头14层,残高0.10.4

更上行数十米,石头转少,地面为风化石砂土,长城基部经夯打再垒砌石头而成,东西两墙面的石头甚规整,有收分,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残高半米左右,残存最高者不到l米,宽0.60.9

继续北进,到了山峁南侧较平缓的山坡,土层增厚,土质松散,含风化石较多,粘性强,城垣夯筑,宽3.74.1。由于这一段长约80的长城正对着西面冲沟狭谷,是风口,因而在长垣的西侧墙面加筑一层石砌的护坡,护坡已破坏,石块狼籍,遍地皆是。东墙面没有石护坡。

峁顶部分土厚,用土无匮乏之虞,长城是夯土筑成的,宽4.5,城垣里外两面都有石筑的护坡,总宽5、残高4左右。长城东西两边山坡上石片、石块、石条散乱而密集,较之它处多得多(图四,3)。夯土城垣里外两侧的墙面上都有多处残留的石护坡,有七八层至十多层不等,故知地位最高的这一段长城的两面都有石砌的护坡。山坡地面散乱的石板等就是石护坡破坏,石头由墙面剥落下来的。

山峁最高处有一大堆石头,略成方形,南与里外有石护坡的那段长城相接,顶部近平,约8 x 7 m 2,周围有秦汉残砖瓦和陶器碎片,或即烽火台的遗迹。

由这石堆平台北下,直到北面有长流水的沟口南坡长城中断止,长约400。长城有两段被破坏。其一是由于风蚀作用,使石堆平台北侧的山脊形成一个大的豁口,底沙露出,最低处深入城基下十多米,以致长城为之冲断约80多米。其二是被冲沟破坏,冲沟宽约40,深入城基下12.4,是雨水冲刷所致, 平时干涸无水,沟底已到岩基,从风豁北到冲沟南的这段长城长约70,保存的相当好,南高北低,依坡而建,夯土筑成,夯层厚11121415厘米不等, 残高4,底部铺一层石板,宽4左右,夯层规整细密。从断面观察,城垣底宽顶窄,收分明显,这段长城也是在西侧的墙面加筑石头护坡,护坡破坏,石头板块满地皆是,然而在城垣里侧山坡却没有这种石头,可见里侧的墙面没有筑石护坡(图四,2)

冲沟北面长城保存较差,残高2~1。这条冲沟是长城筑成以后才形成的,沟头从西面山峁下出现勃牛川,长约l 里。

边墙梁

边墙梁隶店塔乡,又名平事梁,在油坊梁南十多里。长城遗迹从乔家沟对面水沟南岸边墙梁北端半山坡起,到石窑店西北对面柳沟之北,边墙梁南端中断止,长约2公里。因垦荒种地,风蚀作用和水土流失等因素的破坏,长城保存好坏程度不一,有高有低,若断若续,好似巨蟒爬行,飘忽不定,时隐时现,但追踪探寻,破坏的虽较严重,而其遗迹还是历历可见。

该梁主峰偏南,其北有三小峰,南只一峰,由北数,分别编为北一、北二、北三和南一诸峰。长城遗址从半坡起处 到北一峰长约25,坡较陡,由北一峰到北二峰长200余米,亦是上坡,坡度略缓,山脊较窄,石砌和土筑城垣己倾塌化成一条长长的土石撂子。接近北二峰的一小段城址随山脊走向稍向西折,由于东坡水土流失,城垣纵裂滑坠,残留部分夯层宛然,土质纯净,色微红,与其下的蓝白土和西坡白沙甚易分别。北二峰顶部甚阔大,如馒头状,满布秦代砖瓦碎片,厚重坚实,火候很高,色兰青或表有白垢,并发现一处灰层,含破碎容器陶片,时代与砖瓦同,亦为秦物。

北二峰至主峰长约千米,坡度平缓;山脊宽厚,风蚀严重,尤以靠近北二峰处已成一道凹槽,把城垣截断,槽底低 于城基,松散的细沙地面上木炭块 ()、坚硬的陶窑窑壁碎块和烧坏变形的废陶器等甚多,乍看好似古代垃圾堆的残余,然其宽度与城垣相若,观察槽壁断崖,城垣的基础确是混含着一层木炭屑,草木灰等物。风口造成的这凹槽是筑长城前固有的,槽底地面是流沙,作此处理于加固城垣当有重大关系。流沙地面与夯土建筑之间夹垫草木灰之类东西做缓冲,前在统万城宫殿基址下也发现过,这是沙区劳动人民的一项技术发明,而溯其源泉,殆肇自战国末的长城工程。

由此向南,长城仅存基址,宽4.4,劲烈的西风已将其中一段蚀去过半,但还没有蚀断(图四,4)。城垣夯土中夹羼大量的姜石碎块,因而含石灰成分特多,异常坚硬。夯层厚131415厘米。夯面夯窝密布如麻点,均匀细密,夯窝距离6 12、径9101415厘米

攀上主峰的那段长城保存最好,高 23,以23层石头作基础,尽管山坡地势倾斜,而石板却保持其相对的水平地位,因其向坡下的一头下面支垫的石头大,另一头下的石头小的缘故(图四,7)

主峰与南一峰之间的南半段,现为农田,长城破坏,作基础的石头或弃置田畔,或就地堑垒成几座小石塔。南一峰之南山脊窄瘦,两坡陡峻,多石少土,石砌城垣愈下行愈窄,宽度由2变至 1.2,长50余米,残存石头24层,高1050厘米。城基下原铺一层横放圆木,己朽成褐红色粉末,木痕尚清晰,园木长度与长垣的宽度基本相等,为1.172,径13厘米,清理长度0.97,有横木三根,排放颇为有序(图二,5)

长城在距柳沟河水不到30的山坡中断后,出现于对面山坡相应的部位,两处距离约有百余米,不到两箭之遥,站在墙头的守军完全能够把柳沟封锁,将顺沟而下的敌人射杀,使之不得进入勃牛川来。

边墙梁五个山峰上均有墩台遗迹,夯层薄厚57厘米。南一峰地面狭小, 多石,墩台四周包砌石头,周围几无空余之地,墩台与山峁浑然一体,挺拔壮伟。

寨峁和隙家满岔墩台遗迹

勃牛川于下石拉沟村西与乌兰木沦河汇合,南流数里,考考乌苏河来会后才名窟野河。考考乌苏河沟口南北山峁上各有一大墩台,都是秦长城中断端的墩台遗迹。其所在的山梁地势平旷,土地肥沃,开垦种田已历若干世代,长城早已破坏,惟其于沟崖边控扼河川的这两个墩台,高耸对峙,有如双阙,似还葆有当年雄风。

沟北的墩台地名寨峁,因有古城寨而得名。这城寨约建于北宋,东与宋横阳堡遥遥相对,东南距麟州城十多公里, ‘三城寨成犄角之势。寨峁城址是在墩台北200余米处横筑一道石墙,其东西两头分别紧切乌兰木伦河西岸和考考乌苏河东岸的悬崖,将从山梁入城的道路截断,其余三面均以悬崖作天然屏障并利用位于城寨南端的古墩台为凭借。此墩台曾经修葺,西、北两面包砌石护面,垒筑法与宋城墙相似,应是晚期的。其内的夯土墩台无论土质和筑法。如土中夹杂大量粉碎姜石和夯层的厚薄,夯窝的密集等都同于秦长城,故可断为秦筑,再从其南北远处长城经行路线分析,此为长城墩台无疑。

该墩台呈方形,基部每边长10余米下大上小,残高4

沟口南的墩台在陈家沟岔村后山峁上,方形,基部每边长23、高8、顶部每边长12(图二,4)。墩台四周平旷,有矮墙遗迹,每边长70。此墩台晚期亦曾经修葺和多次利用,如墩顶地面上挖的掩体工事,据说是数十年前战争留下的纪念。

秦筑长城是为防御匈奴的,考考乌苏河上源中鸡、尔林兔、石板太和纳林高兔以及挨勒拐湾等地发现有多处匈奴 遗址遗物,考考乌苏河是一大通道,秦筑长城时于此冲要之地,长城断端,建筑墩台,宏大其制,是很有见地的。

二郎山雷家石畔

神木县城西二郎山。又名驼峰,庙宇栉比,为一处名胜。窟野河和兔毛川 (西沟)夹峙东西。长城在山上的遗迹,于娘娘庙后有一墩台基址,此台以北是大鸣沙,城垣遗迹被积沙掩埋。墩台南山脊如削,原有的石垒城垣不是被晚期庙宇破坏,就是做了前后各庙之间石阶墱路的基础。

雷家石畔长城遗迹,起自兔毛川南半山坡,与二郎山庙门隔河相望,下距兔毛川水约50。长垣爬上塬头后作东西行,长约百米,遇一支沟而断,此南 30,支沟变窄,底岩裸露,长城于是处堙谷而过,继续向西延伸。

这段长城是一层黄土夹一层石板夯打筑成,总长400余米,宽45、残高 23。从塬头下至半山腰起点的这段 倾圮。

长城横过冲沟垣址的选择和建造方法都很值得重点说明。垣址选在最窄的地段;沟底到基岩;居跌水崖之上,绕地最省。建筑方法是先挖基槽,长度大于沟宽即深入冲沟西岸黄土和紧切东岸山岩,下深到沟底基岩,然后用纯净黄土层层夯打,夯层愈到根基愈薄,由下而上分别为56781012厘米。里外两面内收,收分度大。现高5.1,各内收1.3,外侧(即北面)包以平砌护坡面,用以护墙和下雨时滚水。现其东头被雨水冲断约四米多长。

雷家石畔以西秦长城,未作调查。不过十年前笔者调查高家堡乡石峁龙山遗址时,见到了它,东西横亘在牛沙墕到石峁的山梁上,至秃尾河东崖头中断,建筑材料、方法与保存状况与雷家石畔长城同。

古文化遗址

上述各段长城遗址都发现有秦汉瓦砾,其中黑拉沟峁,城墩梁和边墙梁所见最多。主要集中在山峁墩台周围。文物有火侯很高、坚重如石的板瓦和筒瓦,板瓦外施粗或细的麻绳纹,内施麻点纹或布纹,筒瓦除有和板瓦纹饰相同者外,还有内施麻点与素面相间的横条纹。板瓦未见完整者,从曲度看,全瓦相当宽大。筒瓦径13.7、头长4.5、厚2.6厘米 (图三,20)。陶器残片有素面平沿大腹罐(图三,18),方唇短颈罐(图三,3) 和瓦纹钵(图三,8)等。黑拉沟瓦罐肩部有一文字(图三,519)

城墩梁发现一件小铜锅,浅腹矮三足,单耳,两范合制,缝痕凸起。口径 13、耳3、足1厘米。为秦代煮药器具。傲包梁出有残石铲(图三,11),和石陀硾(图三,12),后者乃手持破土器如耒耜一类工具上的悬垂物,以加重下剌力和起稳定作用的。

寨峁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墩台附近和城寨内外地面遍布陶器碎片,器形有罐(图三,7),甗(图三,2),瓮 (图三,17)、盉、鬲(图三,14),盆、杯、斝、纺轮(图三,13)等。施篮纹、绳纹,指压纹及附加堆纹。火侯都较高。并发现灰坑、灰层三、四处,堆积层在一米以上。采集到的石器有刀(图三,15 )和斧(图三,16)

黑圪蛋对面,白家检村北是一处很大的秦遗址,从河边到东山脚下覆盖整个河川台地,宽300多米,南北长400 。从东山下来的两条冲沟横断遗址,断崖暴露文化堆积达12。遗址内破碎陶片比比皆是,有罐、瓮等(图三,146)。遗址中部有一群墓被风蚀露出,白骨累累,有的殉有陶器。该遗址西距长城l公里,可能与戍边有关。

结论

如上所述,秦长城是就地取材,因应地势而建筑的,其高低、宽度和墩台大小,距离、及各段落的长短都不一致,而是根据建筑材料、地理形势和防守的需要而变化的,如在山坡水土流失严重基岩裸露的多石地段用石头垒砌,城垣较窄也不甚高,但坡陡地险和石墙的坚固恰可补其窄矮的不足。其地基的处理亦视情况而定,并不拘泥于一式一法,有的直接在山岩上砌筑;如遇山脊窄瘦,则下面铺放一层横木,使基石亲着面扩大不致于倾滑易位。而在石头质量差,风化严重的地段,乃先夯土为基,然后砌石成垣。在土层较厚而石头又不缺乏的地头的构筑法。在土层丰厚、地位高峻,运石不易,如雷石畔、石峁等地采用一层夯土一层石的地段如城墩梁和边墙梁主峰则用夯土建筑城垣高而且厚。地位冲要,烧石灰的姜石又多的地方城垣基础部用的是三合土,非常的坚固。在风道流沙地面铺垫一层木炭和灰土,然后夯土筑垣。

墩台多建在各山峁上和沟畔间断处的端头,所以大小和距离的长短有差别,更显得和谐自然。

史载蒙恬为筑长城而“堑山堙谷”调查所见神木秦长城也使用了“堙谷”法,不过所“堙”之谷,乃是山梁上的小冲沟,如城墩梁,傲包梁和雷石畔皆是。至于有长流水的沟谷,没有也不可能“堙”塞得了的,长城遇此则间断于距沟底数十米的半山坡。长城外侧挖有一道壕沟,这是为防止敌人冲到城下和保护城垣的,也可起排水的作用,免使雨水“乘间钻隙”,溃坏城垣。但由于年代久远,护城壕不是被泥沙填没,或是因流水的冲涮变成冲沟而失去原来的形状,保存至今的惟傲包梁和边墙梁上的几段较为清楚。发现的遗物说明,汉代还继续使用着这道长城。油坊梁冲断长城的那条一里长的大冲沟的形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里水土流失侵蚀土地的演进情况,如果我们把长城作为年代学上的座标,那么在二千一百多年前修筑长城以前,原没有这条沟的,其时勃牛川一带水土流失并不严重,战国末期这里的沟壑远不象现在这么深、长、密。水土流失沟壑发展只是秦汉之后随着移民垦荒,滥伐森林和多次战争才酿成的恶果之一,筑长城时,这里是有着大片森林和草地的。

殷周遗址中发现的煤精饰物,说明我国采煤的历史很悠久,但以煤作燃料,始见于汉代文献,傲包梁长城夯土中夹 杂的煤渣是战国时期已经烧煤的历史见证。

在地形复杂,气侯寒冷干燥、人烟稀少,物资匮乏的陕北修筑巍峨宏大的长城,工程是极其艰巨和困难的,它不仅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和巨大的牺牲。

               (原载《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2)

注释

《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集》第69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北京版。

项春松:《昭乌远盟燕秦长城遗址调查报告》,《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拇告集》7页。

陕西省文管会: 《统万城址勘测记》, 《考古》19813期。

戴应新、孙嘉祥:《神木县出土匈奴文物》, 《文物》198312期。

《史记·蒙恬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6-07-04 08:58:48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