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一期 >> 遗址遗迹 >> 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 阅读

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2016-09-28 09:09: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69
内容提要:杨家将故事流传广泛深远,北宋欧阳修撰写《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坚,皆能道之

金刀令公埋骨香河

马国栋

 

杨家将故事流传广泛深远,北宋欧阳修撰写《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坚,皆能道之”。两宋诗文、元代话本杂剧、明清小说戏曲以至今日之影视,塑造了深入人心、妇孺皆知的杨家将文化形象,甚至日本、韩国、英美已有不同译本,可谓“千年不倒杨家将”。

明代《杨家将演义》作者熊大木曾讲:不能把历史和小说混为一谈。本文试从史料角度求证方家,探幽寻隐,对杨业之死、死后影响,以及埋骨香河厘清传说演绎,考其春秋正义,以求流布乡党,传诵杨业忠勇爱国,殁而不朽之事!

一、 名将之殇——败俘陈家谷

    杨业之死让民间耿耿于怀,据《太宗实录》主要执笔人杨亿《谈苑》记载,杨业死后,“天下冤之,闻者流涕”,杨业之死,不是历史故事,而是时政新闻,雍熙北伐失败杨业冤死轰动朝野。

杨业战死于雍熙三年(986年)七月,杨亿编撰《太宗实史》必能见到第一手资料,欧阳修与宋祁同修《唐书》,又独修《新五代史》,对杨业父子评价应该客观公允: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所著《隆平录》有《杨邺传》;王安石曾说杨业被奸人所害,“不得其死”,仁宗时监察御史包拯在《天章阁对策》和《论边将》盛赞骁将杨业。

《宋史·杨业传》记载,“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杨业归宋后,“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槖装,赐予甚厚。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径而求,由小径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南宋遗民徐大焯《烬余录》甲编曰:“兴国五年,太宗幽州之败,赖杨业扈驾,得脱险难。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密封褒谕。”近代著名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在其考证严谨详细的《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中认为,杨业父子救驾,绝不见他书,盖官书之所讳言,流传於故老之口,其事容或有之,未必纯出於捏造。余先生又考证杨无敌之称号,“乃知业战功湮没者多矣”。

杨业老于边事,洞晓敌情,又能为政简易,与士卒同甘苦共死生,久经沙场,战功卓著,是宋辽西北战场上最为杰出的将领,但因此遭到戍边主将嫉妒和诽谤。此时雍熙北伐,潘美为主帅,杨业为副帅,王侁、刘文裕为监军,杨业父子浴血奋战,战功巨大却被潘美揽在头上,正确的作战部署却被王侁污辱、挑唆、讽刺、责难,刘文裕附和王侁,潘美坐视,纵容二小,从而导致杨业置身死地。

先说杨业之功。宋史除了雁门关之战,对杨业战绩记载少之又少,此次雍熙北伐,宋军三路,只有潘美、杨业的西路军功绩最大,攻取了云应寰朔四州,这是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后收复故土的重大成果(虽然没有巩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张希清教授在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开幕式主题报告会上做了《杨业与云应寰朔四州》的报告,认为四州得失系于杨业一身。宋军出雁门关攻占四州之后,就可直取幽州,军事意义非常重大。但攻下四州,《宋史·太宗本纪》都记在潘美名下,《辽史·圣宗本纪》以及耶律斜轸诸传记都记载杨业攻陷山西诸郡,北据云、朔数州。《宋史·杨延昭传》可看到,“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杨业父子在前线攻城陷阵,出生入死,宋人一直公认为是出类拔萃的名将。

次说三人之恶。雍熙北伐先是东路曹彬、中路田重进相继落败,太宗命令全部撤退,潘杨西路军掩护四州之民迁到内地。杨业主张派兵佯攻,吸引辽军主力,伏精兵于退路,掩护军民撤退,王侁沮其议,要求大张旗鼓而行,并嘲讽杨业,“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为保生民,只好去打头阵,临行恳请潘美在陈家谷口埋伏步兵强弩作为增援。“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陈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灰河西南行二十里。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小人面目跃然纸上,潘美当初不能坚定采纳杨业战术,此后又闻风而逃,约束不力,以至杨业败死,难辞其责!事后宋太宗痛惜杨业之死,诏书中对其冤情描述:尽力死敌,立节迈伦。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飙厉,有死不同;给潘美定性:不能申明斥堠,谨设堤防,陷此生民,失吾骁将;评判王侁、刘文裕:堕挠军谋,窘辱将领,无公忠之节,有狼戾之衍。违众托情,彼前我却。太宗对此事的认定和评判是客观公正的。

再说杨业之死。宋史载杨业见无人接应,再率帐下将士力战,身被数十创,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擒,不食三日死。宋史没有叙述杨业被俘情况及死后情况。小说《杨家将演义》及京剧《李陵碑》都以悲壮郁结色彩描写杨业头碰李陵碑死去,而史实中杨业激战一天,身受数十处创伤,还能杀死辽兵辽将百八十人,也的确英勇壮烈。《辽史》中记叙,杨业遇耶律斜轸伏兵,匿深林中,耶律奚底望袍影而射,杨业在力尽丧失战斗力情形下堕马被擒,军令要求生擒杨业,以便招降,杨业抱必死之心,疮发不食,三日而死。于是函其首以献,辽主下令传首军中,提高士气。被俘于陈家谷口,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北10公里山峪口,当时为雍熙三年七月,杨延昭因攻朔州中箭疗伤幸免于难,其兄杨延玉追随老父身边惨死陈家谷一役。《续资治通鉴长篇》记,端拱二年知制诰田锡奏疏称:“近代侯伯,各有厅直三五十人,习骑射为腹心,每出入敌阵,得以随身,后来不敢养置。昨杨业陷阵,访闻亦是无自己腹心,以至为敌人所获”。看来,杨业如配备自己的警卫连,再多带几个儿子,也许能从陈家谷口冲杀出去。

二、千秋庙享——建祠古北口

头颅盛于木匣传示辽军营中,不知可否有人为老将军马革裹尸。著名学者余嘉锡在《杨将军故事考信录》里赞叹:业以一身当辽之兵冲,前后三十余年,未尝败衄,及陈家谷口之战,为人所牵制,兵败被擒,卒能从容就义,以一死报国,此岂两宋孱将庸臣所敢望哉,宜其声明播在人口,久而不忘欤?余嘉锡在《杨业传索隐》文末总结说:观辽史之论耶律斜轸,隆平之论杨业,知辽之所以存,宋之所以弱,皆系於业之死,业之一身,有关於天下亦大矣。

辽朝认为杨业被俘和杨业之死,是标志性大事,故辽史中大书特书:《圣宗本纪》写秋七月丙子,枢密使斜轸擒宋将杨继业,以捷告天地;诏传其首于越休哥,以示诸军,仍以朔州之捷宣谕南京、平州将吏。并在大辽诸名将列传中多次提及擒杨继业之事。杨业之死对辽朝士气有巨大影响,辽史中对于陈家谷口擒杨业和高粱河之战击溃宋军相提并论。《辽史》卷八十三列传第十三论曰:宋乘下太原之锐,以师围燕,继遣曹彬、杨继业等分道来伐。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哉!休哥奋击于高粱,敌兵奔溃;斜轸擒杨继业于朔州,旋复故地。宋自是不复深入,社稷固而边境宁。《辽史·圣宗本纪》也写到:自是宋守云、应诸州者,闻继业死,皆弃城而遁。

余嘉锡于《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言:杨业祖孙三世,皆欲为国取燕云以除外患,其识乃高过赵普等,使当时能用其言,则金元无所凭籍以起,靖康之辱,祥兴之祸,皆可以不作。且业有无敌之名,辽人望见旌旗辄引去,隐然若一敌国,故曾巩作隆平集,元人修辽史,皆以业之生死定辽、宋之盛衰。业即被擒,辽人欲重用之,业义不负国,遂不食以死。以区区一身,关系之重如彼,忠贞之节复如此,岂不诚大丈夫哉!此所谓国亡之后,遗民叹息歌咏杨家将,久而不置也欤?

然而杨业败俘死节之后,北宋朝廷最初是不认可的,正如小说所演义,潘美等人诬陷谗谤杨业身后之名,必有人为之申雪。

据《宋会要》第三十四册礼四十四赙赠类记载:云州观察使杨业,雍熙三年北征阵殁,赐绢布各百匹,粟一十石。据考凡观察使卒,赐钱三百贯,绢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杨业作为国家烈士,不光没有抚恤金和羊酒,绢布各减半,比同级善终官员还不如,肯定有人诋毁他,否则为什么后来宋太宗又下诏罪责群帅失约,援兵不前,对杨业高度赞扬呢?潘美王侁等人必定不会自首,太宗何以知之?《续修岢岚州志》节妇类提到杨业妻折氏: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辩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二人爵。其中经过诸史都未提及,但从民间演义、史料方志仍可窥一斑,可叹我大宋朝廷朝政如此,怎不令义士扼腕寒心!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杨业申雪冤情之后,太宗皇帝痛惜下诏: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褒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监登州。

辽朝方面,承天皇太后萧绰(小字燕燕)摄国政,先是下令军中必欲生擒杨业待其屈服而后重用,遣兵押送途中杨业绝食自尽,萧太后敬其忠勇,命按辽人习俗将其尸身火化入坛,葬在古北口(今北京密云界内),并于古北口旧城北门外修建一座杨无敌祠。也有资料记载,杨令公祠始建于1025年,由辽圣宗耶律隆绪敕令所建,后徐达、冯玉祥曾重修。顾炎武《昌平山水记》以为杨业死于陈家谷口,在雁门北口建祠为宜,厉鄂《辽史拾遗》考订其错误,认为古北口杨无敌祠创建于辽,无敌忠义,感动敌境,纪昀《槐西杂记》也修订顾炎武之误,杨令公祠在古北口内,祀宋将杨业,盖辽人重业之忠勇,为之立庙。综合诸书都以为,杨业战败于陈家谷,非死于陈家谷,必押送于燕京(辽人以之为南京,宋人为幽州)途经三日而死。杨令公祠至今尚在,坐落于密云古北口镇河东村北门坡,历代修缮,千年不颓,闻名天下。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后,宋使赴辽中京(内蒙古赤峰南)必取道古北口,面对辽国也崇仰的令公庙,感慨良多: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曾协助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的名臣刘敞奉使贺契丹太后生辰,写下了《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西流不返日滔滔,

陇上犹歌七尺刀。

痛哭应知贾谊意,

世人生死两鸿毛。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后官至丞相的苏颂奉命贺契丹主生辰,有诗《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

汉家飞将领熊罴,

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

至今遗俗奉遗祠。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之弟苏辙奉命贺契丹主生辰,留诗《谒杨无敌祠》(此时杨业已去世百年):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三、碧血忠魂——埋骨香河县

辽人虽建祠崇敬老令公,但忠骨埋没番邦对于我们古代强调夷夏之防讲究魂归故里来说,终究令人难以释怀。近代余嘉锡先生也发出了杨业死后不知曾否归葬的疑问,千百年来似乎没有哪部史书那个人对此说出个究竟,给出个定论。

《乾隆一统志》卷十一保定府,云:杨业墓在唐县西北一百十里,相传业战殁葬此,读过宋史辽史的人都会认为此说于理于史不通。明《清凉山志》卷二云:令公塔,在九龙冈,宋杨业忠死,子五郎收骨建塔,《畿辅通志》于昊天寺下注“俗传寺旧有塔,辽以贮杨无敌骨”,以小说戏剧的内容附会,不足信,甚至是诞妄之语。

从元代开始孟良盗老令公骨骸归宋的曲艺表现就经久不衰。元杂剧朱凯《昊天塔孟良盗骨》是一部经典大戏,包括《杨令公》、《五郎为僧》、《孟良盗骨》三部分,演述杨令公撞死李陵碑后,骨殖被辽人挂在昊天塔上,每日遭射三百箭,幽魂受辱,托梦杨六郎搭救,六郎与孟良前去盗骨,辽将追来,六郎逃至五台山相遇五郎,二人计杀韩延寿,祭奠亡父。此剧是元杂剧名篇,昆曲、京剧、湘剧、川剧都有演出。关汉卿也有一部《孟良盗骨》,可惜仅存两句。后来又衍生了《洪羊洞》,此剧目为谭鑫培代表作,接前所言,昊天塔所盗非真骨,老令公再次托梦,杨延昭命孟良前往辽邦洪羊洞盗取杨业骸骨,焦赞暗随,因洞内黑暗,孟良误以为敌将将其劈死,发现后哀悔不已,将遗骨交老军送回宋地安葬,自刎洞外,杨延昭闻耗,惊痛而死。

    小说戏剧原不足信,但《孟良盗骨》广为流传,似已深入人心,如骨骸果已回宋地安葬,官方必定要封墓祭扫,形成影响,见于典册。那么老令公尸骨到底埋在何处呢?

   《山西历史文化丛书》在杨家将遗迹举要中记,杨令公墓在河北省香河县南一公里处,相传杨业葬于此。“相传”二字似乎不敢肯定。五百年前明万历年间《香河县志》卷二丘墓一节记:杨令公墓在城南一里,颜令公墓在城南十里,年代人氏具不可考。除此数语,并无多余记载,清康熙年间《香河县志》和民国年间《香河县志》也有此语,应是因袭传抄。明代香河修志之人能确定是杨令公墓,但又说不出什么时间、为什么埋在这里。

所幸北宋《杨氏祖谱》印证了《香河县志》的记载,并解开了上述疑问。瀛西(武清县)杨氏存有历代沿传下来的祖谱、宗谱、族谱多部。其中北宋年间杨业曾孙杨充广(后改为杨文广)创修的《杨氏祖谱》最为珍贵,向来由长门长子严加保管,虽亲支近派也难得一见。宋版原谱毁于文革,传抄纸本隐匿流传下来。

《杨氏祖谱》(嫡长内谱)上追杨端为始祖,下迄杨文广,共录十代。其中:杨重贵字绍祖,名继业。仕北汉,累迁建雄军节度使。后归宋,只名业。授光禄大夫,检校太傅,左领军卫大将军,兼御史大夫,郑州将军史,郑州刺史,防御河堤等史。代州刺史,云州观察史。卒赠太尉,大将军节度使。追封开国公,赠太师。墓在香河县南,距祖杨球公墓地北八里,大枣树林中。

此谱不记杨业生死功绩,只记官职葬地。作为族内密谱,所记杨业葬地香河其时尚在辽邦幽州境内,杨文广宋神宗年间离世,修谱之时距杨业去世约五六十年。“黄尘余霸气,白骨冷幽州”,老令公声名在北宋朝野正是有口皆碑,作为家族史的《杨氏祖谱》可以看作为一篇信史。

    陈景山先生等人考证六年所著《武清瀛西杨家将》,据祖谱、宗谱和杨氏后人家传口碑,把这段历史披露如下:

    杨延昭为莫州刺史,驻守在今天的任丘、献县及霸州一线。在此期间,他密派数名家将潜入辽境,从古北口将其父骨灰盗回。在返至香河县以南时,因辽军追赶甚急,遂躲入一片枣树林中,情急之下,只得将骨灰秘密掩埋,为便于日后寻找,便在原地堆成一座土门楼,权当记号。这几名家将最终被辽军截杀于途中,其中一人未被伤及要害,侥幸逃回莫州,禀报了杨延昭。从此老令公尸骨便永久埋于香河县五百户镇土门楼村。

但为什么杨延昭不再次盗骨归宋呢?祖谱上也写明了原因,这个原因只有杨家后人看得明白。因为杨业埋骨香河县土门楼村,此处距杨氏先祖后汉杨球之墓仅八里之遥,虽都在辽国境内,但古属渔阳泉州,也算认祖归宗了。杨球事迹见《后汉书·杨球传》和《武清县志》,东汉杨球墓位于今武清区下伍镇镇三百户村西。于是杨延昭暗中派人到此定居护坟。此事传至元代,艺人们演成杂剧,《孟良盗骨》基本情节源出于此。明时县人经过辽金元战乱,已不能考辩杨令公墓之所以然了。

 

北宋名将杨业败于陈家谷,死于古北口,埋在香河县,“英雄岂以成败论,千古志士推奇节”,千年追思,尚英风烈烈!宋太宗之时,国家尚强盛,倘能重用杨无敌以取燕云,则女真族远隔塞外,无力无心侵犯大国也未可知,然而历史不能假设!靖康二年,宋徽宗北上五国城途经香河县,他肯定不知名将杨业埋骨此地,只是凄哀地在留宋村写下了一首《宴山亭·北行见杏花》。正是:千古伤心有开运,几人临死问幽燕。

(作者系香河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理事)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6-09-28 09:09:2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