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一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

2016-09-28 09:32:1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18
内容提要:郑骞
按:本期刊登郑骞先生于1970年在台北写成的《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该书为郑先生《景午丛编》之一,1972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近期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先生提供书稿复印件,现分期刊出,与广大读者共享。在本刊转载时,为便于阅读,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并将部分标点符号做了调整。

郑骞

按:本期刊登郑骞先生于1970年在台北写成的《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该书为郑先生《景午丛编》之一,1972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近期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先生提供书稿复印件,现分期刊出,与广大读者共享。在本刊转载时,为便于阅读,将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并将部分标点符号做了调整。

序目

杨家将故事流传甚广,家喻户晓。其来源为正史载记与民间传说;其演变传播之工具为小说与戏剧;集史乘俗传于一编,轶事逸闻足资考证者,则为华北各地之方志。取各种典籍所记杨家事实,与元明清三朝小说戏剧参互考订,以求其演变之轨迹,是为最富趣味最有意义之工作。近人从事于此者,有余嘉锡之《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及卫聚贤之《杨家将考证》。卫著颇嫌支离芜杂,可以存而不论。余著精确翔实,著称学苑;但于各省方志未能尽量利用,而清内府所编大戏《昭代箫韶》,为杨家将故事之总汇,上承元明,下启近代皮黄诸剧,余氏于此书并为寓目,故难免有若干阙失。今博采群书,详加考证,撰为斯编,冀能对研究此故事者有所贡献。余著取材偏重正史,本编则正史方志与小说戏剧并重,不仅补正余著,性质亦微有不同 。全编分七章,列目如下。杨家将故事之于史有徵者,略尽于此。其纯出虚构无可稽考之故事,如《大破天门阵》等,则完全属于戏剧小说,不在本编范围之内。予撰写本编,曾获得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谨此致谢。民国五十九年秋日,郑骞识于台北。

一、             杨家将故事之原起与流传

二、             杨业姓名籍贯及称谓考证

三、             杨氏家族考证

四、             折氏(佘太君)与慕容氏(穆桂英)

五、             杨氏父子两次救驾故事之历史来源

六、             三关六使之解释及杨延昭汝州发配传说之由来

七、             各种地方志所载杨家将古跡辑证

 

一、杨家将故事之原起与流传

杨家将故事之起源甚早,其发展流传则颇为迟缓,盖历时约七百余年,始盛行于世。此故事之兴起,约当宋仁宗之世,即杨业杨延昭父子身后不久。但只限于村氓野老,《十口相传》而已,豆棚瓜架,文献无徵,内容如何既不得而知,辗转演变之迹自亦无从查考。其见于文字记录,约在宋室南渡之后,而此种记录之仅存于今者,如下文所述之《烬馀录》,则为元初人作,上距故事初起之时,约二百年有余矣。元明以后,各种民间故事,无论其为于史有徵,或全出虚构,多借戏剧或小说之形式以流行传播。而元明戏剧之有关杨家将者,合存佚计之,不过九种。小说则更为贫乏,只有明人所撰两种。且此类作品,均非钜制,以视三国水浒之脍炙人口,实为远逊。入清以后,杨家将小说依然不振,而戏剧乃转盛。最初由于地方戏剧之传播,继之以嘉庆时升平署所编之大戏《昭代箫韶》,此故事之流传始渐广,而至于家喻户晓。自乾嘉之间上溯至宋仁宗中叶,即上文所谓历时约七百余年也。且不仅戏剧小说如此,即在明清两朝各种地方志中,所载杨氏古迹亦有后来居上之趋势;换言之,同一地方之志书,其编纂年代早者,有关杨氏之古迹亦少,年代晚者则古迹加多。而所谓年代早晚,又以雍乾之间为其中限。于此亦可窥见杨家将故事之流传,入清始盛。戏剧与小说同为传播故事之工具,而在昔日,戏剧之功用效果远胜于小说,此其故余嘉锡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以下简称《考信录》)中已详言之。今日之旧式戏剧,无论昆曲、梆子、皮黄,均已渐趋没落;有关杨家将之小说如《北宋志传》,其文笔结构又极拙劣,难以传世,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杨家府演义胜于《北宋志传》,然亦不能与三国水浒相比并。中年以下之人甚少以此类故事告其子女;地方志更非一般人所涉猎者。再过二三十年,盛极一时之“杨家将”,终必有光沉响绝之一日。盖此类故事本依农村生活农业社会而存在而流传,转入工业社会之后,多数人之生活方式既经改变,不仅无人为之传播,抑且无人能欣赏矣。龚定庵诗云:“光影犹存急网罗”,及今研究考述杨家将故事,使之转为学术性质而不致完全失传,固为颇有意义之举。于此有须说明者,本文所谓“故事”,乃指流行民间,事实与“幻设”杂糅之传说而言;若夫杨业父子之真实事迹,则载在史册,班班可考,固无所谓起源之早晚与发展之迟速也。今就上文所述,分别疏证于后,尤注意于有关戏剧小说之说明;各地方志中所载杨家将古迹,则汇辑于第七章。

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君之伯祖继业。……继业有子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杨琪卒于皇佑二年,葬于三年,见墓志。据此知仁宗之世民间已流行有关杨氏父子之传说。《考信录》云:“予以为杨业父子之名在北宋本不甚著,今流俗之所传说。必起于南渡之后”。实未必然。盖佘氏未发见此墓志,但凭臆测也。

宋末庐陵人罗烨新编《醉翁谈录卷》一小说开闢篇所载宋人话本名目,朴刀类有“杨令公”,桿棒类有“五郎为僧”,是为杨家将小说亦即此故事见于纪录之最早者。但原本久佚,其内容如何,不得而知,写成年代亦无从查考,僅據宋代话本发展情形观之,可略定其最早为南渡前后作品。

宋末谢维新《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六十三节使门》,边功无敌条注文云:“真宗时,杨畋字延昭,为防御使,屡有边功,天下称为杨无敌,夷虏皆画其像而事之。《考信录》引此条,附以案语云:“……畋乃业之姪曾孙,延昭之族孙,虽以文人立边功,然未尝官防御使,杨无敌乃杨业之号,于延昭无与。维新将三人之事互混为一,是真街谈巷议目不覩史者所为。疑由评话家随意捏合,不求甚解,以至如此,维新陋儒,遂采用之耳。若吾言不谬,则当南宋之末,杨家将故事必已遍传民间矣。”骞案:此书有宝佑五年丁巳自序,宋亡于厓山之前二十二年也。合观下文所引徐大焯《烬馀录》,杨家将故事在宋元之间已遍传民间,且颇为纷歧,蓋无疑问。

徐大焯《烬馀录卷一》云:“兴国五年,太宗莫州之败,赖杨业护驾,得脱险难。业太原人,世称杨令公。仕北汉建雄军节度使,随刘继元降,授右卫大将军,代州刺史。先是,帝出长垣关,败契丹于关南,旋移军大名,进战莫州,遂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死救驾,始得脱归大名。密封褒谕,赐賚骈蕃。七年,业败契丹于雁门豊州,获其节度萧太。八年,收降契丹三千馀帐,迁云州观察,兼判郑州、代州,诸将大忌之。”雍熙三年,业副潘美北伐,破寰朔应云四州,会萧太后领众十万犯寰,业请潘美会军出雁门,不应。业分(奋)死出战,士卒尽丧。慨然曰:“不幸为权奸所陷”。遂死之。赠太尉、节度使。长子延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初名延朗、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骞案:大焯为元初人(注)《烬馀录》多亡国后追记,其成书较之谢维新《合璧事类》约晚三四十年。而所记宋代史实及杨家将事迹之混淆错误,殊无二致,蓋不谨年代久远,抑且地域睽隔。然“杨家将”之称,首见于此,固为研究此故事之重要资料。《考信录》以为:大焯所言,但与小说合,与宋史及杂剧皆不同,必当时之杨家将平话如此。其说虽属臆测,却颇近理。太宗莫州被困,不见于宋史等书,考证见第五章。

(注)《烬馀录》卷首有李模题记云:“烬馀录二卷,城北遗民徐大焯撰。甲编记宋初宋末事,乙编记吴中事半从先世笔记中录出,足以徵信。大焯吴县人,元初居桃䲧广云里,即今官库巷。”

宋元话本之《杨令公》及《五郎为僧》,已不可复见;元明杂剧之敷演杨家将故事者则有以下五种: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简称《谢金吾》,亦称清风府。收入元曲选丁集,题目作《杨六郎私下瓦桥关》,正名作《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作者名氏未详,观其风格,乃元杂剧末期作品。

《昊天塔孟良盗骨》  简称《昊天塔》。收入元曲选戊集,题目作《瓦桥关令公显神》,正名作《昊天塔孟良盗骨》。作者朱凯,字士凯,亦元末人。

《八大王开诏救忠臣》  简称《开诏救忠》,收入孤本元明杂剧。题目作《杨六郎报仇雪冤恨》,正名作《八大王开诏救忠臣》。

《焦光赞活拿萧天佑》  简称《萧天佑》,亦称《活拿萧天佑》。收入孤本元明杂剧,题目作《杨六郎鎗刺耶律灰》,正名作《焦光赞活拿萧天佑》。

《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简称《破天阵》。收入孤本元明杂剧,题目作《韩延寿索战赌三筹》,正名作《杨六郎调兵破天阵》。以上三剧,俱为明教坊所编,其时代最早为永乐末年,最晚可至嘉靖中叶,未能确定。传惜华编元代杂剧全目收此三剧,而不收入明代,殊误。

以上五种之外,又有散佚无考者二种:

《杨六郎私下三关》  续录鬼簿无名氏目内有此剧,简称《私下三关》,题目作《王枢密知流二国》,正名作《杨六郎私下三关》。曹楝亭本录鬼簿则云是王仲元作,仲元为元剧后期作家。此剧剧情可能与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相同,但二者题目正名不同,应非同一剧本。

《孟良盗骨》  北词广正谱仙吕宫引此剧首折之青哥儿残曲两句,题云《关汉卿孟良盗骨剧》。按:元明各种戏剧书目关汉卿名下均未著录此剧,不知广正谱何所依据。原剧久佚,题目正名亦均无存;但广正所引青哥儿两句不见于朱凯之昊天塔,可知其非同一剧本。

元明两代杂剧敷演杨家将故事者,合存佚计之,只有以上七种(存五佚二),明代传奇著录于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者约近千种,而演杨氏故事者只有施鳯来之三关记一种,演他人故事而大部涉及杨氏者有姚子翼之祥麟现一种。《三关记》仅存残齣,祥麟现全存,仅有传抄,未见刻本。今录傅撰《三关记》提要于下。《三关记》:远山堂曲品著录此剧,未题作者名氏,列入《具品》,重订曲海目,传奇汇总考標目乙本,曲海总目提要,皆著录此剧,题施鳯来撰。日本舶载书目著录作:《杨氏三关记上下》二卷。署为:虎林会元施鳯来编集。所著录者,当系明椠,惜未见流传。此剧今无传本,仅有词林一枝,万锦清音二书,选录此剧零折。

骞按:一枝及清音二书,在一无从觅读,不知所选录者共若干折,更无从知其内容。黄文晹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一著录此剧,叙述剧情甚详,可知在乾嘉时尚有全本流传。提要云:“鳯来,平湖人,万历丁未会元,启祯时官至大学士。记云:虎林会元施鳯来编,蓋万历间所作也。祥麟现剧情详见《曲海总目》提要卷十四,所演乃成都人杨文鹿事,而全以宋辽交战为背景,杨延昭、萧太后、孟良、王钦若等为重要配角。蓋据《北宋志传》及《杨家府演义》两小说,点染而成,乃杨家将故事之支流也。提要误云“近时人作”,传撰明代传奇全目据传奇汇考標目及王国维曲录定为明人姚子翼作。

乾隆时玩花主人等编撰之缀白裘,六集二卷有“险送”一折,十一集三卷有“挡马”一折,皆演杨八妹事,原目仅题为《乱弹腔》,其全剧名称为何,不得而知。此与清初或稍晚流行于直隶(今河北省)中部之《丝紘老梆子》剧种所演之《瓦桥关》,皆予所谓清代早期之地方戏。

昭代箫韶为杨家将戏剧之渊薮,全剧共二百四十齣,分为十本,每本二十四齣。其篇幅之长,规模之广,与演目莲救母故事之劝善金科,演三国故事之鼎峙春秋、演西游记故事之昇平宝筏等相同,皆清乾嘉时内府昇平署所编之“大戏”。据卷首序文,知此剧成于嘉庆十八年,于诸大戏中最为晚出。虽亦用南北曲制作,而文字拙劣,音律乖舛,不能与金科、宝筏等剧相比,蓋其时花部已兴,雅部已渐趋没落矣。其后,此剧遂有“皮黄本”出现。但刊本流行者为用南北曲所撰之原剧,皮黄本仅有伶工传钞,流传不广,予在大陆时藏有零折十余种,今已散佚。至于清末民初以来流行之皮黄戏有关杨家将者,如托兆碰碑、穆柯寨、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则皆为伶工或编剧文人根据元杂剧、《杨家将演义》小说、梆子乱弹等地方戏剧、及民间传说,改编而成,故其情节与《昭代箫韶》往往不同。予今作《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戏剧方面取材之范围至明代箫韶为止;皮黄及各种地方戏,未遑逐一涉及。

有关杨家将之戏剧,已如上述。元代有无此等话本,已不可考。明清两代有关杨家将之小说则较之戏剧更少,明代只有两种:

《杨家府通俗演义》  此书全名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亦简称《杨家将演义》,原题秦淮墨客编缉(不作辑)。卷首有万历丙午(三十四年)秦淮墨客自序,序文行书写刻,序后有朱文方印二,其一云“纪振伦印”,其二云“春华”。依明人刻书惯例推测,《纪振伦》当即秦淮墨客之本名,春华则其字也。其人生平待考。全书八卷,分为五十八则(《考信录》误作五十七回),每则有题目,散句单行,不作对偶。例如第一卷第一则目云《赵太祖受禅登基》,第二则云《汉继业调兵拒宋》,虽似偶句,第三则云《继业夜观天象》,第四则云《太祖传位与太宗》,则不仅非对偶,即字数亦不一致。此与弘治本《三国演义》相同,是为章回小说之原始形式。全书叙杨家五代事迹,第一代继业,其事迹在北周及宋太祖太宗时;第二代杨景即延昭,太宗真宗时第三代宗保,真宗仁宗时;第四代文广,仁宗时;第五代怀玉,已至神宗元丰时矣。此即所谓“世代忠勇”。继业延昭文广,祖孙三世,宋史皆有传,宗保怀玉则全出虚构,详见本编第三章《杨氏家族考证》。此书仅有万历刻本,流传不广,顷已由国立中央图书馆影印行世。

《北宋志传》  此书与《南宋志传》合为一书,其全名为《按鑑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共二十卷一百回,南北宋各十卷五十回,皆自为起讫。《南宋志传》演五代及宋太祖事,与杨家无涉;《北宋志传》演太宗真宗仁宗三朝事,而自卷二以下,全部以杨家将事迹为主,固自此卷起又题为《按鑑参补北宋杨家将传》。此书明代刊本甚多,入清后尤为流行,不似《杨家府演义》之罕见。各种刊本之题名亦不一致,内容则完全相同。撰人旧题为熊大木,大木字钟谷,福建建阳人,嘉靖时书林。但第一回按语有“收集杨家府等传参入史鑑年月编定”之语,可知其较杨家府为晚出。杨家府序文明题万历丙午,此书刊本亦无早于万历者,成书当在嘉靖以后,故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疑其非熊大木作。此书称五代及宋太祖时为南宋,太宗以后为北宋,孙撰小说书目及余撰考信录皆深斥之,以为颠倒南北,荒谬不通。孙云“疑其书本名宋传及宋传续集”,且于小说书目中迳题此名。余氏则以为《南宋志传》本名《五代志传》,南宋二字乃书肆剜改,以与《北宋志传》配合。骞按:两说均难成立。此书刊本甚多,皆作《南宋志传》、《北宋志传》,从无宋传及续集之名;余氏仅见玉茗堂批点本,不能谓每种刊本皆经剜改。予揣作者之意,蓋以为五代及宋太祖登基平定诸国之事皆在宋本土及其南方,故称南宋;《北宋志传》初叙太宗平定北汉,继之以宋辽交战及征讨西蕃(西夏),皆在宋之北境,故云北宋。与史家所谓南北宋,并非一事。此书作者为冬烘陋儒,如此设想命名,并不足怪。予说虽亦属推测,但较余孙两说为合理近真,无须改易原书名目。

以上两书,所叙述杨家事迹不尽相同,同者亦详略互异。是为杨家将故事之两大渊薮,明清两代传述演唱之杨家将故事,大部均出于此。两书相较,杨家府甚少,根据历史,多出自民间传说或作者虚构。《北宋志传》则作者自云“收集杨家府等传参入史鑑年月编定”,其有据部分为“按鑑”,故较杨家府近于史实,其虚构部分为综合杨家府及其他有关杨家之小说而加以渲染,更为热闹甚至离奇荒诞。两书文字均不甚佳,而杨家府稍胜,且有朴拙之致,不似《北宋志传》之陋劣不通。故事之安排处理,全书之意境气氛,《杨家府》更胜于《北宋志传》。《杨家府》作者有情致、有思想、于其末一则《杨怀玉举家上太行》可以见之;《北宋志传》则三家村冬烘之作耳。

清代之杨家将小说有四种:

《北宋金枪全传》  此书有道光癸末(三年)刊本,题“江宁研石山樵订正”,全袭《北宋志传》,改易名目。《天门阵演义十二寡妇征西》  有清代坊刊小字本。未署年月,共十九回。割裂《杨家府演义》之后半部,文字略有改易。

《平闽全传》  撰人不详。全书六卷五十二回,有光绪十一年坊刻本,叙杨文广平闽事,甚荒诞。

《万花楼杨包狄演义》  李雨堂撰,雨堂自号西湖居士,履贯不详。全书六十八回,流传甚广,刊本颇多,有分为十四卷者,有分为六卷者。演杨宗保以后事,而以宗保之女金花为主,今豫剧之《杨金花挂帅》即出于此。此书以狄青为奸邪小人,专与杨家为难,全远史实。是非颠倒,其说始于《杨家府演义》,非雨堂所创也。

以上四种,其一为《北宋志传》之改名,其一为《杨家府之割裂》,清人所撰实只两种。此两种均与本篇主题无关。故不详论。

郑骞(19061991)中国古典诗词曲研究家。祖籍辽宁铁岭,清初入关,世居河北完县。民国初其父曾任吉林东宁县知事,先生随父生活读书,后返北京长住,毕业于燕京大学中文系。曾在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8年应邀赴台湾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曾多次去美国、香港讲学。1974年退休,1991年在台湾去世。先生治学严谨,辨析深微,精究群经,博通诸史,尤熟于宋代掌故。所著《词选》、《曲选》、《校订元刊杂剧三十种》、《景年丛编》等三十余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6-09-28 09:32:1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