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5年第四期 >> 文化纵横 >> 宋夏永乐城之战考 >> 阅读

宋夏永乐城之战考

2016-09-28 09:35:1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06
内容提要:北宋时期,榆林境内西、北部几乎全被西夏占据,东、南一小部为宋所有。宋夏两国长期在陕北大地争战,边界变化不定。现今许多地方,都存留当年双方所筑堡寨遗址。据统计,陕北地区已经发现并确认北宋时期的城、堡、寨有117座,分布在榆林市9县1区有31城、37寨、6堡。

宋夏永乐城之战考

刘绪明

 

北宋时期,榆林境内西、北部几乎全被西夏占据,东、南一小部为宋所有。宋夏两国长期在陕北大地争战,边界变化不定。现今许多地方,都存留当年双方所筑堡寨遗址。据统计,陕北地区已经发现并确认北宋时期的城、堡、寨有117座,分布在榆林市91区有31城、37寨、6堡。

历史背景

在中国历史上,西夏王朝像谜一样,异常神秘。西夏先祖属于党项羌族,原居于黄河上游的青藏高原,唐初受吐蕃侵扰,被迫东迁到甘肃庆阳,后再次迁居于陕北。东迁这一部称拓跋党项,因助大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首领拓跋思恭被授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李姓,领夏(今靖边县统万城)、银(今横山县党岔)、绥(今绥德县)、宥(今靖边西北边)、静(宁夏与榆林交界处)五州。实际上,西夏建国前期,主要活动区域就在陕北地区。

有宋一代,武备积弱,边患频频,北方有辽、金,西边有夏。北宋初,宋太宗为削弱党项人实力,将拓跋贵族从夏州迁往开封,居住在横山地区的部落首领李继迁不愿归附,率族人逃到地斤泽(今神木县红碱淖一带),联结豪族,招聚蕃众,起兵反宋,揭开了宋夏战争序幕。公元1038年,李继迁之孙李元昊在兴庆府(今宁夏银川)正式立国,国号大夏。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党项民族从青藏高原到黄土高原,历经三百多年(从唐到宋),又经过三代领袖(李继迁、李德明、李元昊)的励精图治,发迹于陕北大地,崛起在贺兰山下,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他们仿照宋朝国制,确立文武朝班,建立军队制度,有独立的法律,文化上崇佛尊儒,创建了自己的文字。他们还有统一的形象,头顶剃光,四周长发飘飘,衣着喜好白色。西夏立国189年,全盛时期统治着22州,包括今天的宁夏全部、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然而,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却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所灭,此后,便从历史的长河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永乐之战

从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西夏频繁举兵攻宋,宋屡次出兵进击,双方展开断续近150年的战争。宋夏初期的几次大战,都发生在陕北大地,而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就是永乐城之战。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初,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向宋神宗建议经营横山,控扼险隘,进据盛产粮、马、盐、铁的横山战略要地。提出先筑银州(今横山党岔),再沿银、宥、夏、盐(今陕西定边)、会(今甘肃靖远)、兰(今甘肃兰州)州一线,增修城堡,筑垒推进,困逼兴(今宁夏银川)、灵(今宁夏灵武),迫使西夏就范。

五月二十四日,宋神宗命给事中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前往陕北视察,审定筑垒推进方略。徐禧到后没有采纳种谔建议,和鄜延路经略使沈括商议,在永乐川筑城。种谔认为此地无水泉,若失水寨,断绝水源,必陷绝境,力主在银、夏、宥州逐次修建旧城,稳步逼进。徐禧不听,并怒斥种谔,令其留守延州。

七月九日,徐禧兴筑永乐城的方案被朝廷批准。八月十五日,率李舜举、沈括、鄜延副都部署曲珍、钤辖高永能等10余将、8万步骑和16万役夫,从延州出发,赴永乐川筑城。九月六日,历时14天城成。

当时,西夏统军叶悖麻率30万兵驻守在宁夏中南部,图谋宋军出界截击,闻宋筑永乐城后,移师鄜延路北,悄悄靠近宋境。徐禧闻报,不以为然,扬言“彼若即来,是吾立功取富贵之秋也”。九月七日,徐禧、李舜举、沈括领大军返回米脂城,留曲珍守永乐。随即,叶悖麻遣一千余骑至无定河,侦探宋军动向。曲珍派人报告,徐禧急率二万五千人趋永乐,令沈括守米脂。夏骑见宋援军至,不战而退。徐禧以为夏军怯战,放松戒备。部将高永亨提出永乐城小兵少,又无水泉,难以坚守,不如撤退,伺机破敌。徐禧斥其怯战,押送延州监狱。

九月九日,西夏30万大军进逼永乐城,徐禧令曲珍、高永能引兵列阵无定河畔,自坐城楼以黄旗指挥。夏军前锋抵河岸,高永能建议趁其未列阵急击,挫其锐气,徐禧不允,并以宋襄公“王者之师不鼓不成列”自诩。继而西夏铁鹞子(即重甲骑兵)开始渡河,曲珍请趁其半渡而击,以折其前锋,再遭徐禧拒绝。等到夏军全部渡河,宋军选锐卒出击,三战皆败。曲珍扣城急告徐禧:敌人前军是精锐部队,刚刚获胜,士气有些懈怠。后军都是老弱之士,赶快派人翻过西山,绕道从后面出击,敌军必定大乱。“禧闭壁不应”。曲珍收拾散亡士卒,仅剩一万五千人,兵将争相入城,自相践踏,后阵大乱。夏军乘势掩杀,击杀寇伟、李思古、高世才等十余名将校和八百余士卒。宋军溃退中,因崖陡路狭,骑兵弃马攀援而上,又丧马八千余匹。接着夏军将永乐城团团围住,并派游骑出击米脂城,阻止沈括增援。

九月十七日,朝廷急诏泾原路、河东路麟、府军驰援,途中均遭夏军截击,不得前进。留守米脂的沈括率兵至无定河川,也被夏军阻隔,最后退守绥德。驻守延州的种谔怨愤徐禧,称自己一共才有四千老弱之兵,还要竭力守延州,不肯相救。

修筑永乐城时,依山无水,只能在无定河滨打了14口水井,并专门修筑水寨护卫。被夏军包围后,负责粮草的李稷吝惜军粮,不许筑城役卒进寨,役卒用手中头铁锹等工具挖成台阶,争相登城,夏军紧跟其后,趁机占领了水寨。城中又挖了3口水井,但仅够将领饮用,士卒渴死者大半,有人甚至绞马粪汁止渴。

徐禧每天怀揣两个烧饼,往来巡城。城外尸积如山,夏军踏着尸体不停进攻。高永能建议:“新城久雨,土濡且坏”,不如“尽库币以募死士,突围直出”,人马或能保存十之七八,不然坐着等死。徐禧还是不听。

夏军围城十天,双方僵持不下,于是“遣使呼城上人求和”,徐禧派副将吕文惠去商议。吕文惠到了敌帐,敌帅却说:你官太小,不和你谈,让曲珍来。徐禧考虑曲珍“总军政”,不能去。副将景思谊自告奋勇前去,西夏提出归还兰州、会州、米脂,方可退兵。景思谊说,这事由朝廷定夺,我们不能做主。最后竟被夏军扣留。

景思谊去之前,城中已经断水三天,只徐禧、李舜举有两壶水,夏军不知道,攻城稍微放缓。景思谊去的那天,夏人突然在城下喊道:“汉人何不降?无水已三日矣。”徐禧拿水壶洒向城下说:没水?这是啥?夏人笑道:就这一点儿罢。

二十日夜二更,天降大雨,永乐新筑土城被水浸泡,多处坍塌,夏军四面急攻,蜂拥而入,城遂陷。高永能、蕃部指挥马贵等战死。徐禧、李舜举、李稷等死于乱军之中,只有曲珍、王湛、李浦、吕整四将缒城而逃。此战宋军将校死亡数百人,士卒及役夫损失20多万人。

参战人考

永乐城之战以北宋的大败而告终,参战的北宋将领,或战死、或俘虏、或被贬、或逃脱,命运各不相同,士卒役夫更是伤亡惨重。

徐禧,江西修水县人。出身于耕读之家,自幼博览群书,没经过考试,便被破格录用,官至给事中。后人评价他寡谋轻敌,猝与强虏遇,至于覆没,是永乐之败的罪魁祸首。徐禧的下落,一说死于乱军。同时代人张舜民《画墁录》却记:永乐之役,独徐禧不知所归,人无道者,或云有还人见之夏国者,三五颇符合,疑亦有之。徐禧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堂妹夫,死后黄庭坚写祭文有“文足经邦,武足定难”之语。

李舜举,河南开封人。太监出身,但知识广博,为人老成,深得神宗皇帝的赏识。永乐城之战前,李舜举奉命监军鄜延路,他认为西夏实力很强,不可轻举妄动。《画墁录》记:“夜二更,城既陷,李舜举以笔摘略数千百字,以烛蜡固之,付有司,上以实遗奏也。神宗得之,不胜悲涕累日。”又说,当时夏人虽攻入月城,还没进前,李舜举不肯上马出逃,不一会儿夏人呼啸而至,有人看到他面部中箭,死在瓮城里。

沈括,浙江杭州人。元丰三年从青州调任延州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奉命措置陕西四路防务。曾指挥过顺宁(今志丹县西北)、细浮图(今子洲县张家寨)、吴堡、义合寨之战,大胜西夏。永乐城之战前,沈括和种谔意见一致,后附和徐禧。战后因救援不力被贬往随州监管安置,专心著述,传世有《梦溪笔谈》。

种谔,洛阳人,北宋名将。以父任荐知青涧城,元丰四年秋,率军围攻米脂寨,大败夏军,史称“米脂川大捷”。苏东坡曾赋诗《闻种谔米脂川大捷》:“闻说将军取乞银(银州),将军旗鼓捷如神。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共江南雪絮春。”永乐城之战后,因没有驰援而抱恨,第二年便在延州抑郁而终。

曲珍,甘肃静宁人,北宋名将。精骑射,有“百步穿钱”之能,曾担任绥德城监押,以战功升任鄜延路钤辖、副总管。永乐之战,负责守城,几次献策均不被徐禧采纳,城陷后缒墙冲出,率五十人逃于米脂寨,幸免于难,但“子弟死者六人”。

高永能,绥德人。高家世代抗击辽夏,人称“高家将”。永能年少时便擅长骑马射箭,曾率六千兵士取下绥州,授宁州刺史。元丰初年拔擢为鄜延路钤辖。元丰四年,在无定河与西夏军激战,斩获数千人。史载:永乐之役,献谋皆不用。城既陷,其孙昌裔欲援之从间道出,永能叹曰:“吾结发从事西羌,战未尝挫,今年已七十,受国大恩,恨无以报,此吾死所也。”于是,换上一件士卒的衣服,力战而死。

粮草官李稷在永乐城刚建成时,“悉辇金、银、钞、帛充牣其中,欲夸示徐禧,以为城甫就而中已实。积金既多,故受围愈急,而稷守之不敢去,以及于难。”一说李稷为人过于残苛,城陷后被自己人所杀。高永能的弟弟高永亨因建议弃城,被徐禧以“沮众,械送延州狱”而幸免于难。战后任蔡州兵马钤辖,常与秦观携游,暇时一起鉴赏文物。秦观为他所作跋尾云:“相从于城东古寺,日饮无何,绝口不挂时事”。“蕃部指挥马贵独誓死持刀杀数十人而没。”

永乐城之战八年后,北宋用米脂、葭芦、安疆、浮图4寨向西夏换回被俘将吏149人,被俘大将景思谊已经去世,其他人员不知所终。

永乐城之战宋方伤亡人数,一般说法是20多万。北宋实行募兵制,一经应募,终身为伍。军队分为禁军、厢军、乡勇和蕃兵四大类。禁军是中央军、正规军;厢军是地方部队,亦称役兵;乡勇是民兵;蕃兵是从少数民族召募来的雇佣军,只与西夏接壤的陕西四路和河东路西部地区才有,集中在鄜延路,永乐城战死将领就有蕃军首领马贵。

此战投入的兵力,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徐禧率“蕃汉十余军所将凡八万,役夫荷粮者倍之。”赴永乐筑城,“毕工,使景思谊以兵四千人守之,曲珍总行营,护作楼橹,治庐舍,与李稷俱留城中”。“禧、括及舜举以兵八千人俱还米脂。”待西夏大军来袭,“亟引兵二万五千人往赴之”。又记:沈括谓徐禧曰:“吾众才三万,贼杂集之兵数十万,岂易当也?不如委永乐以困之。”可见徐禧从延州出发,所率部队有4万禁军,4万厢军、蕃军,16万役夫后勤人员。战争开始后,沈括率1万禁军留守米脂,永乐城大约有禁军、厢军、蕃军7万人,役夫16万人。

战后,李秬(李稷弟)、种谔、沈括奏报:“永乐城陷,汉蕃官二百三十人、兵万二千三百余人皆没。”这应该是军队实际伤亡数字,十多万筑城役夫的下落则无从考计。

永乐城考

永乐城之战在宋夏战争史上影响深远,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但永乐城的具体位置,却有不同说法。目前公认的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的观点,他认为永乐城在今陕西米脂县马湖峪村。另一观点是榆林师范学校历史老师梁金奎先生提出,他认为永乐城在今陕西横山县党岔乡石峁村山上的龙泉寨,永乐城由一群依山势所建造的军事堡砦组成。

笔者认为,永乐城不在马湖峪。一是所有史料记载,都明确永乐城距银州城二十五里、米脂城五十里,而马湖峪位置在两地正中。二是今马湖峪周围并没有发现古城遗址,仅见几处墩台,属古代烽隧之类,村里亦有过寨墙,属明清躲兵匪所筑。三是马湖峪宋代就叫马户川。《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十九记:宋神宗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种谔“次啰兀城,敌帅都啰马尾与其将四人,聚兵啰兀城之北曰马户川,谋袭谔。”《西夏书事》记:“哆腊闻种谔将至,率钤辖十三人,引兵三千屯啰兀城北马户川,谔令前部高永能六千骑迎之。”马湖峪就在啰兀城(榆阳区石崖底村无定河西岸台地上)之北,马户川与马湖川,当属谐音。文献明确记载,永乐城是筑于永乐小川之上,而不是在马户川。《续资治通鉴长编》还记:“宣抚使韩绛言:‘鄜延路当筑四寨,已令种谔驻兵筑啰兀城,候毕功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寨’。”可见当时正在修筑啰兀城,下一步“进筑”永乐川、赏逋岭二寨。马湖峪到啰兀城仅两公里,而宋人当时筑寨一般是“各相去四十余里”(《宋史记事本末》),绝不可能在这么近的地方“进筑”永乐城。四是从方位上看,明显不对。文献所载:“敌骑……置阵无定河西” 。“夏人纵铁骑渡河。”《宋史·夏国传》亦记:“禧登城西望,不见其际,宋军始惧。”马湖峪在无定河西,如果永乐城在这里,夏人就不用渡河作战了。登城“西望”,满眼都是纵横的沟壑和连绵的群山,不可能看到夏军。

梁金奎先生的观点也不能成立。《延绥揽胜》“龙泉寨”条释:横山东南百七十里王家坬山顶,东对峙永乐城,宋代筑寨。史料实物确证,石峁村古城址就在王家坬山顶,属建于北宋初年的龙泉寨。《读史方舆纪要》载:龙泉寨,在嗣武城北二十里,亦谓之通泉塞。有关永乐城的史料从未提及过龙泉寨或通泉塞,很明显是两个地方。实地考察,王家坬在西,与上盐湾隔无定河相望,正应“东对峙永乐城”之说。

关于永乐城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种:

《宋史》卷八十七地理志曰:“元丰五年,即永乐小川筑新城,距故银州二十五里,前据银州大川,赐名银川砦,旋被西人陷没。崇宁四年收复,仍为银州。”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一十八曰:禧(徐禧)“谓故城(银州)不便,移置于东南十余里间永乐埭上,又议自永乐西接居延,为大小十二城,以居山界。”卷三百二十九曰:“以定永乐下埭作寨……新城去永乐上埭八里,故银州二十五里,米脂寨五十里,永乐盖以小川为名,城前正据银州大川。”《长编》还记:“敌骑寻自明堂川入,驻寨城侧,与夏州烽台相对,置阵无定河西,觇望官军。”

《宋史·徐禧传》载:“元丰五年,种谔议城银州,禧上言银州虽据明堂、无定川之会,而故城东南已被河水所吞,其西北又阻天堑,不如永乐形势险扼,诏从其请,于永乐川筑银州新城,赐名银川寨。”

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永乐城“县(米脂)西北五十里,北距故银州二十五里”。

《康熙延绥镇志》记:“境外之南有嗣武城山,由石磴而上,宋人城此,四面石岩,高皆百丈,旧为啰兀城,而宋之永乐城,在其东北矣。”

《西夏书事》载:“悖麻闻括(沈括)兵入塞,悉众自明堂川入驻河西,与夏州烽台相对。”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可以判定:一是北宋时期的银州城位于明堂川(今榆溪河)和无定河交汇的西南处,即今横山县党岔镇,这一点已成定论。二是因为银州城被流经西北和东南的两条河水冲刷毁坏,所以才迁筑于永乐埭上,城成后仍沿用旧名,赐为银川砦。三是永乐城位于银州城和米脂寨(现在的米脂城)之间,北距银州城二十五里,南距米脂寨五十里。四是永乐城在无定河的东岸,啰兀城的东北方向。

《延绥镇志》载:“汉桑弘羊大农部丞隶上郡独乐盐官,宋改独乐为永乐,在今鱼河堡碎金驿康家湾以南,隶鱼河堡。”汉代的独乐县在今天鱼河堡一带。今榆阳区上盐湾镇的碎金驿,是宋代官方设立的“榷场”,即和西夏进行商品贸易的互市市场,当时周边地方所产的盐,统称为碎金驿盐。清康熙年间曾任延安知府王廷弼的“中东两路盐法议”中说:“马湖峪盐,皆以人力煎熬。隶之绥德者,为三眼泉;隶之米脂者,为周田寨;隶之鱼河者,为永乐仓。”可见永乐大致在今鱼河堡至碎金驿一带,名称是由汉代的独乐县更改而来。实地考察,党岔南二十五里、米脂北五十里、无定河东岸,鱼河堡与碎金驿之间,恰是现在的榆阳区上盐湾,而上盐湾镇政府东侧无定河东岸的山腰高地上,就有一座古城遗址,城址规模很大,城墙轮廓清晰可辨,城址里面多见宋代瓷片等遗物。据当地群众说,城址东北背靠之山,就叫永乐山。

《续资治通鉴长编》还记,鄜延路计议边事司承受文字张禹勤上言:“师次永乐川第四埭,明日,经略使沈括与转运使李稷争,使臣不协,徐禧为分画,令稷止应副修城用度,其修城并听括节制,乃平。是日永乐城始兴工。”徐禧等言:“以定永乐下埭作寨……新城去永乐上埭八里。”可见永乐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至少有第四埭、上埭、下埭等。“埭”字的意思是堵水的土台,无定河东流到鱼河堡后,由于明堂川(榆溪河)的汇入,水量陡然增大,东岸的山峦,恰似一道土台,迫使河水折向东南。徐禧说的“(银州)东南十余里间永乐埭”,即今鱼河峁,旁有一条小河汇入无定河,应该就是永乐小川,永乐上埭在这里,去上埭八里的下埭,正好在上盐湾。近代人曹颖僧的《延绥揽胜》也记:“今榆林南百十里上盐湾山巅有城名永乐寨。”凡此种种,都证明宋永乐城就在今榆阳区上盐湾。

战争的烟云早已散去,遥想九百多年前那个夜晚,二更时分,无定河畔上盐湾的山上,被秋雨浸泡多日的永乐城墙轰然倒塌,西夏士卒从缺口中蜂拥而入。饥渴疲惫的宋军乱作一团,人马声、厮杀声、哭喊声,震天动地。那天晚上应该是有月亮的,杀戮过后,惨白的月光终于从云层中透出,漫山遍野都是横陈的尸体,还有倒卧的战马。史料记载,有一位姓孟的延安女子,跟随父亲戍守永乐城,得知父亲战死,徒步呼号,攀爬入城,伏在父亲的尸体上恸哭而亡。西夏人同情她,把她和父亲一起葬在永乐城。战争是残酷的,尤其对于普通百姓,任何时代都是最大的牺牲者和受害者。我们今天翻看这一段历史,就是祈望世界永远和平。

相关文章
2016-09-28 09:35:10
2016-09-28 09:36:5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