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5年第四期 >> 麟州春秋 >> 神木县境明长城 >> 阅读

神木县境明长城

2016-09-28 09:43:57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652
内容提要:神木县境内明长城的修建,先后经历五次,跨越184个年头。第一次在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由都督王植修筑城堡墩台;第二次在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由尚书王锐添设堡墩,

神木县境明长城

神木县长城协会

 

神木县境内明长城的修建,先后经历五次,跨越184个年头。第一次在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由都督王植修筑城堡墩台;第二次在成化二年(公元1466)由尚书王锐添设堡墩,接着又由巡抚卢祥继之;第三次在成化八年(公元1472)由延绥巡抚余子俊创修边墙(又名夹道) ;第四次在隆庆五年(公元1571) 由神木道张守忠增修夹墙;第五次在万历年间,由巡抚赵守约又重修墩台

神木县境明长城由府谷县陈家峁村大圪达梁向西南入永兴乡斗峁沟村,其后继续向西南方向经秦家燕湾村至店塔镇水头沟村,这段仅秦家燕湾一带有一段较好的夯土城墙,高约三至六米不等,其余均多圮坍成土脊状,其间有两座被毁夯土墩台的四周还散落着残砖。水头沟有一座较为完整的砖砌空心敌楼,当地群众称“花楼”。 此楼南侧墙门居两箭窗中,有石框券门,其余三面各四箭窗。门下有同楼等长,宽三米、高六米的砖砌平台。台东有门,顺砖券梯道可上至平台顶,由平台方可登楼,今平台砖已被拆。楼为三通道结构,中室较宽敞。敌楼四周有完整的约三十米见方的夯土围墙。此楼1982年被神木县人民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神木县境内长城中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空心敌楼。

由水头沟西南至板墩墕、草条沟段,继续有残存的夯土城墙,其间有四座墩台下部尚残存部分未被拆走的砖石包砌墙。

在草条沟南约十六华里,旧筑有永兴堡。据史载:“明成化中巡抚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宗祥建城在山上,周二里二十五步,有东、南门二、楼铺八座。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六十二里八十步,墩台三十九座。”

长城由草条沟向南经连家峁、井路、土墩、官地、石指塄、小桃峁至杨家城段,夯土城墙虽已不复存在,但遗迹尚较连贯,夯土墩台多存,砖石包砌的墩台均被拆毁。

距小桃峁东约一华里,为麟州城址,现名杨家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置麟州。城址筑在山上,西临悬崖,下为窟野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原城墙因年远日久,已成颓垣断壁,但其夯土城墙形迹显然可见。城为长方形,南北一千余米,东西三百余米,由四座小城组成,各以土墙相隔,彼此有门可通。由于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一直不惜付出重大代价,固守麟州,曾派名臣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范仲淹等多次来此巡察

长城由杨家城沿窟野河东山畔向南经石峁岔、常家墩、秦家梁、朱家园子、泥河至石壑子段,夯土墩台密集多存,但除秦家梁保留个别尚有三分之二砖砌部分的墩台外,其余大部分墩台、敌楼的砖石均被拆毁,只留夯土墩台历历在目。再由石壑子向西南经红旗抽水站、石堡墕、五龙口过窟野河西岸上山顶到滴水崖、窝窝庄至西沟土城段,共有烽火台、敌楼十五座。五龙口北尚有较完整的一段,高约六米,长约三、四百米的夯土城墙。这十五座烽火台、敌楼除条石基础大都较为完整外,其包砌的砖石全被拆毁,但夯土墩台大都完整,易于修复。

隆庆四年(公元1570)明朝廷在五龙口靠窟野河东边,建有一座小土城,至今遗迹尚存。此城专为蒙汉人民进行交易的市场,称为“互市” (蒙语称“乌芦格”)。按照当时定制,蒙人与汉商交易,只能在这土城里进行,蒙汉人民均不能超出这个范围。每逢初一、十五开市,市场非常繁荣,开市时官府派员主市,并派兵勇卫护,法制很严

神木县城在五龙口南十华里,窟野河东岸。据《榆林府志》载:“金为砦,元至元六年(公元1340)改县后主簿王暄徙于东山。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徙县治于杨家城。嗣都御史王翔查边,奏县城居山顶不便,移置平川。八年复徙建川口,是为今治。周五里,高二丈五尺。门四,东西南北各一。成化四年(公元1468 )巡抚余子俊建逻城,增修门楼。隆庆六年(公元1572)东路道张守中增筑城墙高三丈五尺,建四角楼。万历六年(公元1578 )东路道覃应元砌以砖,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东路道袁谏砌以石。”今东、北两面城墙已荡然无存,南面城墙除东部一段百余米较好外,其余基本被毁。西面城墙大致残存,外侧为条石基,青砖包砌墙体,里侧为毛石垒筑,内为夯土。四座城门俱毁。城中心尚存一鼓楼,称其为“凯歌楼”,楼下有十字穿心洞,可通行人。

县城北约五华里处的水龙村,有一完整夯土墩台,原有砖包墙,已被拆除。从此墩台过窟野河至铧山再到半切墩村约十五华里,为内长城,这段夯土城墙已无,河西山上仅有三座夯土墩台孤立于沙漠之中。

长城由西沟土城村东山过兔毛川河登西山到青杨岭、降庄子、二道沟、毛峰子、瓦窑沟、小墩沟、官园、大柏堡至万家沟。这段长城由西沟土城至大柏堡段,夯土墩台一脉相承,其间青杨岭砖包砌烽火台,和官园村砖包砌的空心敌楼都较完整,夯土城墙,除毛峰则至大柏堡间残存一段外,其余大部被毁。大柏堡村北的梁顶上有大柏堡城,现为大柏堡学校。四周堡墙尚残存条石包砌部分。据史载:大柏堡“明弘治初置,城在山上,周二里九十二步,高二丈。西南北三门,楼铺十二座,系极冲下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三里一十六步,墩台二十六座,旧设分 防守备。” 大柏堡内原建城隍庙,后毁于兵火,改革开放后,当地人又重建。

由大柏堡经万家沟至口子上,这段夯土城墙基本连贯,较好的地方尚存六米多高土墙,沟壑地方被水冲毁。

长城由口子上向南过原榆神公路至西山、奥庄子,这段夯土城墙在公路两侧的均被毁,其它地方断断续续尚有遗迹,高度一般三至五米不等。奥庄子东石板沟村有一座砖砌敌楼,现仅存楼下三分之一砖砌部分,上半部分只存夯土结构。由石板沟经东边墙至梁家界段,夯土墙除沟壑处被雨水冲毁外,残墙多存高三至五米,另有三座较好的条石砌筑的墩台。由梁家界经西边墙至喇嘛沟段夯土城墙坍塌严重,由喇嘛沟转向西南至喇嘛河村段已基本无夯土墙,仅有几座夯土墩台和两座已被拆残的条石砌筑的墩台。喇嘛河村南,秃尾河东岸山顶上有一座石砌墩台。长城由此墩台下山向西转过秃尾河,转湾处现存有二百余米较好的黄土夯筑城墙,高约四至六米。

在石砌墩台下的半崖处,有一座石砌敌楼。此楼门朝北开,门额上有石匾一方,阴刻楷书“永固”两个大字,字上方有“流芳百世”四个小字。匾头题有“前清神木县邑生高运兴,前清神木县邑庠生、民国乡议事会议员高振翮经理”。楼内有入石窟的门道,顺梯道爬上,有六间窟室。室内有摩崖石刻载:“自民国年间土匪往来非常,蹂躏居民无地安身,合户人等奋然自起,于民国七年二月兴,于九年十月告成,每家每户摊银八两五钱,今将姓名、人口数目录于自己窟内,以作后世子孙之证。”

高家堡在秃尾河中游,北距长城约十华里。据史载:堡为“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巡抚陈镒建,成化中巡抚余子俊展修。城在平川,周三里二十九步,楼铺十五座,系极冲上地。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边垣长四十二里二百三十八步,墩台四十四座”。今城堡西面除西门外,城墙几乎无存。南面只南门东侧存残坍墙体,南门及南面以西城墙全毁。北、东两面,保存较完整的是条石墙体部分,城东门洞尚存,为出入城之通道。

长城过秃尾河至玄路塌村。在村河西岸原有一座砖砌敌楼,今只存毁后的残堆。过玄路塌向西在凉水井村有一座砖砌空心敌楼,此楼自合作化至今,始终是凉水井村的库房,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座敌楼东、西、北侧墙各四箭窗,楼南侧墙原有门居两箭窗中,但南墙连东、西两侧墙最南端箭窗一起圮毁。由这座敌楼向南经草湾沟、前阴湾沙、三台界,便进入了毛乌素沙漠。在这段中的夯土城墙,己圮坍无存,只在凉水井南有一座夯土墩台,过此墩台又有一座砖砌敌楼,现仅存基座部分。继续向西过两座夯土墩台又有一座保存较好的条石砌筑墩台。由此墩台继续向西便进入了神木与榆林两县交界处的大河塔乡双墩山村。

明长城在神木境内横贯七个乡镇,计长二百五十华里,墩台186座。古代每遇战斗,即由烽火台报警。报警信号是:白天以烟和旗为志,晚上以火与灯笼为号;敌进则加鸣炮,敌退则只是日放烟,夜举火;敌退尽,烟火停止。来敌在百骑以下,白天高竖白旗一面,夜晚悬灯笼一个;百骑至五百骑,白天悬青旗,夜晚挂灯笼两个;五百骑至一千骑,白天高举皮袄,夜晚挂红灯三个;五千骑至一万骑,白天悬号标一条,夜晚挂灯笼四个。如果敌兵不退,不分昼夜,每隔一个时辰,发出情报信号一次。一处烽火台迎敌接战后,即传讯全线,真是烽火遍野,狼烟四起。

明长城在建筑工程技术和防御设备方面,比之以前各朝代,都有了许多改进和发展,是长城修筑史上最后一个朝代,也是长城防御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

为使祖先的宝贵遗产——明长城永世留存,神木县于19947 18日,根据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倡议,成立了神木县长城协会,并于1995年至1996年通过社会赞助集资,重点修复了神木县城北石壑子、石堡墕、五龙口、滴水崖等四座墩台,其中空心敌楼两座、烽火台两座。2010年后又在杨家城、泥河修建两座敌楼。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修了展厅四间,藉此弘扬民族文化,教育激励后人。

注释:

①《神木县志·古遗址》1990年版本,439页。

②《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六,第46页。

《神木县志·古遗址》1990年版本,438页。

《神木县志·遗文轶事》1990年版本,622页“乌芦格”

《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六,第46页。

《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六,第46页。

《榆林府志·关隘》清道光二十一年刻本。卷六,第46页。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6-09-28 09:43:57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