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三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6-10-10 09:41:57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91
内容提要:郑骞
三、杨氏家族考证
一、杨业之父及弟
业父名弘信,宋人避宣祖讳,去弘字称杨信。其先世系不详。信本麟州土豪,汉周间,自为州刺史,后正式受周任命,旋卒。其他事迹不详。小说戏剧则称为火山王杨滚,火山王亦作后山王、霍山王,滚亦作衮(与弘信同时,又有一契丹大将,亦名杨衮,见下注文)。

郑骞

三、杨氏家族考证

一、杨业之父及弟

业父名弘信,宋人避宣祖讳,去弘字称杨信。其先世系不详。信本麟州土豪,汉周间,自为州刺史,后正式受周任命,旋卒。其他事迹不详。小说戏剧则称为火山王杨滚,火山王亦作后山王、霍山王,滚亦作衮(与弘信同时,又有一契丹大将,亦名杨衮,见下注文)。《杨家府演义》云,业为何元业之子,北汉主刘钧之甥,其说至为荒谬,详见下注文。

业弟重勋,原名重训,袭父职为麟州刺史。入宋,为麟州防御使、建宁军留后,改任宿州(今安徽宿县)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开宝八年卒于官,赠侍中。

《宋史》二七二《业传》云:“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东都事略》卷三十四《业传》同。弘信、重勋事,详见第二章所引欧阳修撰《杨琪墓志铭》,《续通鉴长编》卷九“继业本名重贵”以下云云,及《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麟州土豪杨信”以下云云,可参阅。今补录其他资料及各项考证于后:《续通鉴长编》卷二:“宋太祖建隆二年三月辛亥,北汉寇麟州,防御使杨重勋击走之。重勋即重训也,避周恭帝讳(按:即梁王宗训)改焉。”同书卷八:“太祖乾德五年十二月己巳,置建宁军于麟州;庚午,以防御使杨重勋为留后。”同书卷十:“太祖开宝二年五月癸卯,以权知府州折御勋为永安留后。时御勋与建宁军留后杨重勋,皆不俟诏来诣行在,上善其意,故有是命。仍并加厚赐遣还。”同书卷十三:“开宝五年八月癸卯,建保静军于宿州。……九月戊寅,徙建宁留后杨重勋为保静军留后。”《宋会要·仪制》十一武臣追赠:“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开宝八年七月,赠侍中。”大臣追赠,皆在卒后不久,据此知重勋之卒当在开宝八年春夏间。其由留后改为节度使,当在开宝六七年间。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七十七疑重勋即为宋史二七三有传之杨美,其说甚误,《考信录》辨之已详,今不赘引。

《遗闻六记》之六:“道光《神木县志》卷五人物上,谓重勋为弘信长子,业为弘信次子。按:业侄孙琪即重勋之孙,《欧阳文忠全集》琪之墓志(骞按前章已引)谓业为琪之伯祖,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亦谓业为重勋之兄,则业为长子,重勋乃次子。《神木县志》所言误矣。”

本文第二章所引《资治通鉴》二百九十一:“杨信自为麟州刺史至重训求救于夏府二州。”诸事,总叙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刘崇为麟州刺史,在高祖天福七八年间,见第二章所引《遗闻六记》,杨信自为刺史自应在刘崇去任之后,即汉周之间,蓋乘时纷乱,据地称雄也。自汉周之间至广顺二年,不过数年耳,故云:“旋卒。”明无名氏《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杂剧第一折杨继业自云:“老夫杨继业是也,乃火山杨滚之子。”是为关于业父名滚之最早记载。《北宋志传》叙业事自北汉时起,但全书未言及业父之名;《南宋志传》中或有之,台湾公私藏弆俱无此书,留俟再考。《昭代箫韶》叙杨家事自北宋征辽起,未言业父为谁。皮黄戏《佘塘关》即《七星庙》,叙杨继业招亲事,亦云继业乃火山王杨滚之子。(参阅下章。)梆子戏《四红图》有杨衮事。《中央月刊》革新第一卷第六期载有张大夏撰《关于杨家将的戏》一文,其中叙述《四红图》剧情如下:“《四红图》是演赵匡胤微时,行刺刘化王(按:应为北汉主刘崇)不成,刘化王臣子后山王杨衮(小说中杨继业的父亲,杨家将第一代祖先)和崔龙,奉命把守太原城门,捉拿刺客,崔龙将赵匡胤拿住,而同时曹彬之弟曹仁,由他方贸易归来,因面貌与赵匡胤一般无二,被杨衮认系赵匡胤而误拿,二人同时绑上金殿,刘化王亲自审问,曹仁安心要救赵匡胤,赵匡胤亦不肯让曹仁无辜受累,两人争认为刺客,难辨真假,最后终由曹氏兄弟用计,脱匡胤于难。此剧赵匡胤、曹仁、崔龙、杨衮,都抅红脸,所以叫做《四红图》,本是梆子,皮黄亦曾翻演,但久已无人动它了。杨衮在剧中并非正角,但不能不说是与杨家将有关的第一出戏。骞按:称杨滚为“后山王”,其名无水旁,仅见于此。此剧剧情,《南宋志传》及《飞龙传》中或有之,俟见得其书,再为查证。北汉少主刘继恩,本刘崇女婿薛釗之子,承继刘氏,详见《新五代史》卷七十《东汉世家》(即北汉),故小说戏剧中每称为刘薛王,如明人《开诏救忠》杂剧杨继业白即云“先佐于刘薛王麾下”。秦晋方音,化薛相近,刘化王蓋刘薛王之讹,非刘崇也。民国五十七年九月十八日《中央日报》副刊载有署名“果为”者所撰《记杨家将的古蹟》一文(全篇见附录),其最后一段云:“就古蹟言,‘火山王’应作‘霍山王’。霍山距太原约二百里,霍县即以霍山而得名。有一次行军经过霍县北约百里的一个小镇,当地人说这是霍县的旧治,称旧霍,现在的霍县是后建的,称新霍。并说山中有一片平地,即‘火山王’立寨之地。小镇在山边,山中之平地距小镇约一里余,两山夹峙,一经中通,且颇曲折,径尽处即是平地,面积颇广,极目力始能尽之。径之窄处约丈余,宽处像广阔的马路,这确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屯兵立寨的好处所。杨业之父,若果曾依霍山以称雄,此处便是理想的根据地”。“霍山王”之说,仅见此文。骞按:宋有火山军,本为岚州之熊勇镇,太平兴国七年置军,见《元丰九域志》卷四,今为山西河曲县,元代大曲家白仁甫之故乡也。军以火山得名,山在其西南。《河曲县志》云:“山逼黄河,岩石俱赤,烟气灼人,岩有石罅,以薪投之,轰然焰出”。山名即由此而来,其地与麟府二州,隔黄河相望,方圆不过二百余里。杨弘信为麟州土豪,据地称雄,辖境与火山相邻,其势力范围或竟远达其地。经过民间传说,演变至小说戏剧,此人遂成为“火山王”。是为正确解释“后山”“霍山”,皆为音近讹传。霍县在太原之南,距麟州甚远,非杨氏势力所能及。《霍州志》叙霍山风景古迹甚详,亦无杨氏立寨称雄之记载。然果为文中所记,则似确实有据,班班可考,可见杨家故事在民间流传之普遍矣。

《资治通鉴》二九一:“显德元年,北汉主闻周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余骑如晋阳。……杨衮畏周兵之强不敢救,且恨北汉主之语,全军而退。”《新五代史》七十《东汉世家》:“周太祖崩,旻(刘崇改名)闻之喜,遣使乞兵于契丹。契丹遣杨衮将战马万骑及奚诸部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以助旻。……衮望周师,谓旻曰:‘劲敌也,未可轻动。’旻奋髯曰:‘时不可失,无妄言也。’衮怒而去。”是役,北汉大败,衮归契丹,契丹主怒其无功,囚之。详见《通鉴》卷二百九十一及二百九十二。杨衮,辽史无传,其他事迹未详。此人在北汉时已为契丹大将,其年辈蓋与弘信相若,而长于杨业,且必为当时民间所熟知者,此杨彼杨,辗转讹传,契丹杨衮遂成麟州杨业之父矣。

《杨家府演义》卷一第一则云:“北汉主姓刘名钧,一妹配薛釗。釗一日醉甚,欲诛其妻,其妻奋衣得脱。釗至次日酒醒,恐汉主辱之,遂自刎而死。釗生一子名继恩,钧无子,乃养继恩为己子。其妹復适何元业,生二子,长继元、次继业,钧又养为己子。汉主钧殂,继恩即汉主位。”第二则叙继业在北汉为将。第五折云继业降宋太宗,遂赐姓杨。此说仅见于《杨家府》,竟谓业为何姓子,杨乃宋所赐姓,不惟远离史实,在小说戏剧中亦属奇谈,蓋由业为刘崇养孙辗转‘演义’而来。

小说戏剧中所叙杨家将人物甚详,惟杨重勋之名始终未见,亦从未云杨业有昆弟。蓋重勋归宋时,业扔仕北汉,重勋开宝八年卒于宋,其后五年,即太平兴国四年业始归宋。此两兄弟自业弱冠事刘崇随赴太原后,即分处异地,其事业踪迹始终不相及也。

二、杨业之妻

业妻折氏,俗呼为佘太君,下章另详。

三、杨业诸子

业有七子,其名字及次第,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纷歧混淆,最后且添出义子一人。今首列正史所记于后,小说戏剧,依次附录,并分别考证。要之,当以正史为准,此外诸说,不过广异闻资谈助而已。

延玉、延浦、延训、延环(一作延瓌)、延贵、延朗(避宋圣祖讳改延昭)、延彬。(源自《宋史业传》)

以上为杨业七子之正式记载。延玉从业战死,延昭继其父为当时名将,俱见《宋史》。延昭尤为杨家将故事之中心人物,人所共知。余子事迹则或详或略,仅见于小说戏剧,于史无征。元刻本《宋史》作延瓌,余本皆是作延环,未知孰是?《考信录》迳定为瓌字,殊嫌武断。

《宋史》二七二《业传》叙业与契丹战于陈家谷,兵败被擒,不食三日死,文中夹叙云:“其子延玉亦没焉。”传末云:“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昭)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并为殿直。”《宋史》二七二《延昭传》云:“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小说戏、戏剧皆如此称谓,其为业之第六子,无可疑者。而《宋史》叙诸子次第以延昭为首,蓋崇仪副使职位高于供奉官,供奉官高于殿直,《宋史》叙次以职位为先后,职位相同者始以长幼为序也。(参阅下条《烬馀录》后考证)。《遗闻六记》之四云:“业子七人,延昭于兄弟中为第几,不得而知。其为六郎“未始不并从父昆弟而言,非必为同父兄弟中之行次也。”其说全属臆测,实未深考。(方志又有称延昭为四将军而号称六郎者,详见下章。)

《续通鉴长编》卷二十七云:“业战死后,录其子供养(奉)官延朗等五人。陈均皇朝编年纲目备要卷四、彭百川《太平治蹟统类》卷三、俱云五人。合之战死之延玉,共只六人,与《宋史》本传不合。《考信录》云:”业殁后,朝廷录其六子,而《长编》止言五人者,《长编》卷一百三十五载庆历三年诏书云:“荫长子孙,皆不限年,诸子孙须年过十五。”此制疑早已有之。业死时延彬年蓋尚幼,故赠官诏书中止录五人。延彬之官,蓋后来所加恩。□□□想之词,但只好如此解释。

延朗避圣祖讳改名延昭事,见《隆平集》十七及《东都事略》三十四《延朗传》。《续通鉴长编》七十九:“大中详符五年,闰十月壬申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宋会要·仪制》十三庙讳门同此。圣祖者,真宗崇信道教,所追尊之远祖,即所谓“保生天尊大帝”也。延昭卒于大中祥符七年正月,见本传及《续通鉴长编》八十二。其改名蓋不过年余耳。《宋史》及《长编》诸书记载六郎事亦多有仍作延朗者,并未尽改。惟小说戏剧及民间传说,则皆呼为杨延昭矣。(又作杨景,见下)

渊平、延浦、延训、延环、(原注:初名延朗)延贵、延昭、延彬(原注:初名延嗣)。(徐大焯《烬馀录》)

《考信录》云:“徐大焯《烬馀录》云:‘雍熙三年,业副潘美北伐,会萧太后领众十万犯环,业出战,死之。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此字疑后人据通行本妄改)初名延朗,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世称“杨家将”。嘉锡案:杂剧及小说,所叙七子之名,彼此互异。大焯此条所记,延浦以下与《宋史》同,而以延玉为渊平,四郎为初名延朗,七郎初名延嗣,则又与小说合。(两小说叙七人之名亦不尽同,惟此三人及六郎延昭相合。)但小说谓延嗣为潘美乱箭射死,而此谓与延昭同立功,又復不同,其实皆不可信。大焯宋末人,元初尚存(见卷首明李模题记),其言蓋采自杨家将话本,未尝考之国史也。惟所载诸子次第,乃颇有据。史称延浦为次子,则延玉必是长子延昭为六郎,则其排行必第六;故其次序如此。民间之流传亦有不诬者,此类是也。”

骞按:《烬馀录》全文见前第一章引录,《考信录》所引此段,侧重诸子名字及次第,故于原文颇有删易,学者参读即知。此段为民间有关杨氏诸子传说之最早者,“杨家将”之称亦始见于此。六郎延昭初名延朗,考见上条,《烬馀录》云延环初名延朗,显然与史传不合。“延昭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更违史实,小说戏剧中亦无此记载,蓋徐氏随手妄记也。延昭子文广,官同州观察,见《宋史》二七二本传,徐氏易文广之名为宗保,与小说同,官职则与《宋史》相同而异于小说,予在第一章中曾云:“徐氏所记杨氏诸事,多为史实与民间传说之混合体,”如此之类即其例证。

烬馀录》所谓延昭于“真宗时,与七子延彬,初名为延嗣者,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则疑是与延昭同时守边之杨嗣混为一谈,辗转传讹。《宋史》二百六十《杨嗣传》(附其兄弟杨信传)云:“咸平三年,以功真拜保州刺史,召还,授本州团练使。时杨延昭方为刺史;嗣言尝与延昭同官,骤居其上,不可,愿守旧官。上嘉其让,乃迁延昭官。嗣与延昭久居北边,俱以善战闻,时谓之二杨。”同书二七二《延昭传》云:“以功拜莫州刺史。”……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包庇,以及于此。’观此可知“二杨”关系之密切。民间以讹传讹,遂以为是弟兄,进而于嗣字上加延字,成为七郎之名。小说戏剧所描写之杨七郎,武艺最为高强,亦由杨嗣之勇敢善战而来。所可笑者,杨嗣之年长于延昭二十四岁,反屈居为弟,是真平剧《惜惺惺》中所谓“少兄老弟”矣。(注)二杨俱卒于大中祥符七年,嗣年八十一,延昭五十七,见《宋史》《嗣传》及《延昭传》。据此推算,嗣生于后唐闵帝应顺元年甲午西元九三四,延昭生于周世宗显德五年戊午西元九五八。相差二十四年。□□□□□平、定、光、昭、朗、景、嗣。(《昊天塔》杂剧,《谢金吾》杂剧))

《谢金吾》第二折杨六郎白云:“某姓杨名延景,字彦明,祖贯河东人氏。父亲是金刀教手(首)无敌大总管杨令公,母亲佘太君。所生俺弟兄七个,乃是:平、定、光、昭、朗、景、嗣。某居第六。”《昊天塔》第一折杨六郎白同此;但云:“姓杨名景字彦明,”无延字。此说以六郎之改名(昭)为四郎,六郎之原名(朗)为五郎,后来小说戏剧多有称六郎为杨景者,亦始于此。杨业诸子之名,至是已全属民间传说,不似《烬馀录》尚有数子之名同于史传也。

平、定、光、辉、昭、朗、嗣。(《开诏救忠》杂剧,《活拿萧天佑》杂剧)

《开诏救忠》第一折杨继业白云:“老夫杨继业是也,乃火山杨滚之子。……先佐于刘薛王麾下为将。某所生七子,乃是:平、定、光、煇(同辉)、昭、朗、嗣。”《活拿萧天佑》第二折杨景白云:“某姓杨名景字彦朗。父乃金刀教首杨令公。所生俺弟兄七人,乃是:平、定、光、辉、昭、朗、嗣。父子八人,弟兄七个。”此说大二三郎之名同于《昊》《谢》两剧,四郎名辉,至今平剧《四郎探母》四郎名延辉,蓋始于此。以六郎之改名(昭)为五郎,六郎则用其原名(朗),但《萧》剧又云:“姓杨名景字彦朗。”此种分歧矛盾之情形,在小说戏剧中并非罕见。《昊》《谢》两剧为元末明初人作,《开》《萧》两剧则为明中叶教坊作品,四者合观,可以见其演变之迹。

渊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杨家府演义》)

右见《杨家府演义》卷一第一则,同卷第七则云:“以六郎之名犯武功郡主之讳,赐名景。”此言六郎又名杨景之故,为他书所无。武功郡主谓太祖之子德昭。

渊平、延定、延辉、延闵、延德、延昭、延嗣。(《北宋志传》)

七子之名,散见于《北宋志传》各囘中。渊平有时作延平。五郎延德、六郎延昭、七郎延嗣至今平剧尚沿用之。三郎名延辉则“与众独异”。前述四种杂剧,诸子皆系单名,然自《谢金吾》剧“姓杨名延景”之语观之,似是名人名上皆有“延”字而省去未提,至《杨家府》及《北宋志传》乃正式成为双名而接近《宋史·业传》之原状,但除延昭之外,余下子一字皆与《宋史》不同耳。至清代大戏之《昭代箫韶》,则诸人皆为单名,而又添出业之义子八郎杨顺矣。

泰、徵、高、贵、春、景、希;顺(义子)。(《昭代箫韶》)

诸子之名俱见《昭代箫韶》第一本卷上第四出,此出中杨业开场白云:“荆妻佘氏,所生七子二女;外有杨顺,乃令公王贵之子,自襁褓继为螟蛉。”此人即平剧中杨八郎。王贵实有其人,官淄州刺史,与杨业同时战死陈家谷,年七十三,朝廷擢其子文晟供奉官,文昱殿直。见《宋史》二七二《业传》附录。《昭代箫韶》称之为令公,以其子为杨业义子,皆所谓小说家言。元明小说戏剧从无所谓义子八郎,其见于记载,始于《昭代箫韶》;但所谓“老调梆子”剧之《瓦桥关》,有《八郎送饭》一折,详见《中央月刊》张大夏撰《关于杨家将的戏》文中。据此文考证:“此种梆子之全盛时期,当在清初。”《昭代箫韶》则为清中叶剧本。关于八郎之传说,当是起于明清之间,而《昭代箫韶》因袭之。杨业死时年约六十一二岁,已见前章,王贵之年长于业者十一二岁,《杨家府》及《北宋志传》俱云六郎诸人呼贵为叔父,且至大破天门阵时始中箭阵亡。此亦演义作者传讹之惯例。《杨家府》卷三第三十一则叙王贵阵亡事并有注文云:“按《一统志》:王贵,太原人,杨业母党之弟,投降于宋,屡战有功,遂得真宗宠爱焉。”颇似煞有介事,予为此检明《一统志》卷十九太原府人物门,果有《王贵小传》,但事迹年龄全抄《宋史·杨业传》。《杨家府》所云《一统志》,蓋齐东野人奉旨修纂者也。

《昭代箫韶》所记七子之名,除六郎杨景外,其余均与旧说不同,似是故意标新立异。然,大郎杨泰亦名延平,见于第一本卷上第九出,四郎杨贵又名延闵,见于第十本卷上第十二出,六郎杨景又名延昭,见于第二本卷下第二十二出及第六本卷上第五出、六出,则与旧说相同,蓋沿袭已久,未能全改。

《昭代箫韶》第二本卷上第一出云:四郎杨贵与辽人战败被擒,拆杨字改名“木易”,招为驸马;至今平剧《四郎探母》仍袭其说,最早则见于《北宋志传》。按:杨字从木从昜,并非“木易”。顷阅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二云:“称杨姓为木易,不通小学之说也。然真诰离合杨字云:‘偃息盛木,玩执周书。’乃正借用易字。梁时已有此等语,不必尽以六书绳之。”此真所谓“开卷有益。”

综合上述七说,杨业诸子名之分歧混乱,可以概见。然细释之,其演变之迹亦可自寻。今取此七说,制成一表于后,以便观览。

出处

次第

宋史

谢金

昊天

救忠

天佑

杨家府

志传

箫韶

延玉

渊平

渊平

渊平

又名延平

延浦

延浦

延广

延定

延训

延训

延庆

延辉

延环

延环

初名延朗

延朗

延闵

又名延闵

延贵

延贵

延德

延德

延朗

(改名延昭)

延昭

名延景,字彦明

延昭

改名景

延昭

又名延昭

延彬

延彬

初名延嗣

延嗣

延嗣

X

X

X

X

X

X

《昭代箫韶》云业有二女,其名为八娘、九妹,《北宋志传》亦同,《杨家府》云八娘名琪,九妹名瑛,今平剧讹为八姐、九妹。业之诸子媳,在《杨家府》、《北宋志传》、《昭代箫韶》及《十二寡妇征西》等小说戏剧中,亦皆有名姓而颇为歧异。本文主旨为“考史证俗”,凡与史书、方志等正式记载毫无牵涉、无从考证之民间传说,皆不在范围之内;故于“杨门女将“之事迹,一概从略。仅佘太君与穆桂英,史虽不载而见于方志,文献足徵,本编第四章即为有关此二人之一切考证。

四、杨业诸孙

业至少有三孙,其数目名字,传说亦颇分歧,《杨家府演义》且虚构出其曾、玄两代。今取正史、俗传、依次记录。分别考证;其体例同于上节杨业诸子,但以文献不足,未能如彼节之详也。

传永、德政、文广(字仲容,俱六郎延昭之子)。(《宋史》《隆平集》)

宗保(延昭子),文广(宗保子),公正、唐兴、彩保、怀玉(俱文广子)(《杨家府演义》。宗保始见于卷四第二十三则。文广始见于卷六第四十二则。公正等见于卷八第五十则,其原文云:“杨文广年已六十,其长子曰公正一郎,次曰唐兴二郎,三曰彩保三郎,四曰怀玉四郎。”)

宗孝(大郎渊平子)、宗保、文广(俱六郎延昭子)。(《北宋志传》,散见各回。)

宗孝(大郎杨泰又名延平子)、宗保、宗显(俱六郎延昭子)。(《昭代箫韶》,散见各出。)

以上第一说为史传,二三两者为小说,第四为戏剧,今考证如左。

《宋史》二七二《延昭传》:“及卒,帝嗟惜之,录其三子官。”未尽叙三子之名,仅文广有附传,云字仲容。《隆平集》十七《延昭传》:“诏录其子传永、德政、文广有差。”《考信录》云:“观此,乃知文广为延昭第三子,其两兄之名独见于此。乃元杂剧《破天阵》,谓六郎之子名宗保;其杨家将小说则或谓文广为宗保之弟(《北宗志传》),或谓宗保之子(《杨家府演义》),又各不同。岂所谓杨宗保者,即传永、德政两人中之一耶?然两人皆默默无闻,安得知杂剧小说之所云云也。王世贞《宛委馀编》卷六引市巷人俚歌,亦谓延昭子宗信,宗保子文广征南,陷南中。其言与演义同。要之皆不足辩。”骞按:杨家三世为将,第一代杨业,第二代为延昭,第三代在正史为文广,在一般小说戏剧则为宗保,文广宗保实一人也。予颇疑宗保为文广之乳名。《考信录》则云:“岂所谓杨宗保者即传永、德政两人中之一耶?”二说相较,似以予所疑者较为合理,既属无从考证,两置之可耳。小说戏剧所叙宗保幼年与辽人交战,大破天门阵诸情节,皆属虚构。征西征南之传说,则大体于史有据。文广尝从范仲淹宣抚陕西,从韩琦守边防西夏,从狄青南征;皆见于《宋史》本传,班班可考。延昭三子惟此子能继其家声,余二子传永、德政,实皆“默默无闻。业生七子,不应只延昭一人有后,蓋余子事迹不彰,故史传未录其后嗣。至于《杨家府演义》以文广为宗保子,并虚构怀玉事迹,遂扩杨家将三世为五世;《北宋志传》以宗保与文广为弟兄;《昭代箫韶》又改文广之名为宗显;《杨家府》且云狄青与杨家将为仇。如此分淆荒诞,或出于辗转讹传,或出于有心“幻设”,是皆小说戏剧之常态,不必深究,亦无从祥考矣。

《遗闻六记》之五云:“《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五十八,熙宁七年十月‘丁酉,定州路副总管步军都虞侯杨文广卒,赠同州观察使’。《宋会要》稿第五十一册十一之十八(骞按:即武臣追赠门,)‘步军都虞侯与州防御使杨文广,熙宁八年闰四月赠同州观察使。’按:延昭卒于大中祥符七年,文广卒于熙宁七年,相距六十年,(1014——1074),则文广丧父时年幼,其卒蓋已近七十岁矣。”骞按:小说戏剧皆云杨宗保(文广)随其父征讨时年龄甚幼,予幼时见某昆班戏中宗保暮年挂白髯。二者皆与《遗闻六记》所述文广之实际情形相合。可知民间传说虽多辗转讹传、远离事实,而其来固有所自,未必全出虚构也。

五、杨重勋之子孙

重勋子光扆,光扆长子琪,余子未详,琪子畋,畋之后无闻焉。

《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云:“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祖讳重勋,又为防御使。……父讳光扆,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兵马,卒于官。君,其长子也。……君生于将家,世以武显,而独好儒学,读书史。为人材敏,谦谨沈厚,意恬如也。初以父卒于边,补殿侍;后用其从父延昭任,为三班奉职,累官至供备库副使,阶银青光录大夫,爵原武伯。……其后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有子曰畋,贤而有文武材,今为尚书屯田员外郎,直史馆。君以皇佑二年六月壬戌卒于淮南,年七十有一。”(此志上文第二章已引录。彼处以杨业延昭父子为主,此处以杨重勋子孙为主。是以于原文或删或存,详略互异,读者可以参阅)

《遗闻六记》之六云:“杨氏自弘信至光扆,三世官麟州,人因呼州城为杨家城云。”原注引道光《神木县志》卷三建置上云:“麟州城建于唐。历五代至宋,以州刺史杨弘信家世守麟州,俗又称为杨家城。”骞按:麟州杨氏与府州(今陕西府谷县)折氏均为五代宋初晋陕间之地方势力,杨业娶妻折氏(佘太君)即此两地方势力之结合也。(参阅下章。)其后杨氏内徙,折氏在府州之势力则至南宋初西北沦陷于金后始衰,人丁亦远较杨氏为旺云。

杨畋,《宋史》卷三百有传,进士及第而曾率兵平蛮,欧阳修所谓“贤而有文武材”者也。(见上引《杨琪墓志》。)今节录《宋史》传文如下:“杨畋,字乐道,保静军节度使重勋之曾孙,进士及第。……庆历三年,湖南猺人唐和等劫掠州县;擢殿中丞、提点本路刑狱,专治盗贼事。乃募才勇深入峒讨撃。然南方久不识兵,士卒多畏慑,及战孤浆峒,前军衂,大兵悉溃。畋踣崖下,藉浅草得不死。卒万众平六峒,以功迁太常博士。未几,坐部将胡元战死,降知太平州。岁余,贼益肆;常遣御史按视。还言:畋尝战山下,人乐为用,今欲殄贼,非畋不可。乃授东染院使、荆湘南路兵马钤辖。贼闻畋至,皆恐畏,踰岭南遁。……明年春,贼果然复出阳山。畋即领众出岭外,涉夏秋,凡十五战,贼溃,畋感瘴疾归。蛮平,愿还旧官。改尚书屯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会侬智高陷邕州。……除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经制贼盗。畋至韶州。会张忠战死,智高自广州回军沙头,将济。畋令苏缄弃英州,蒋偕焚粮储,及召开贇、岑宗闵、王从政、退保韶州。贼势愈炽,畋不能抗,遂杀蒋偕、王正伦,败陈曙,复据邕州。畋坐是落知谏院、知鄂州,再降为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明年,又降为太常博士。岁终,徙邠州,复起居舍人,为河东转运使。入为三司户部副使,迁史部员外郎。奉使契丹,以曾伯祖业尝陷虏,辞不行。……久之,擢天章阅待制,兼侍读,判吏部流内铨。……进龙图阁直学士,复知谏院。……卒,赠右谏议大夫。畋出于将家,折节喜学问,为士大夫所称。在山下讨蛮,家问至即焚之,与士卒同甘苦,破诸峒。及用之岭南,以无功斥,名称遂衰。性清介谨畏,每奏事,必发封数四而后上之。自奉甚约,为郡待客,虽监司,菜果数器而已。及卒,家无余赀。特赐黄金二百两。其后端平赠讲读官,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

骞按:杨畋一生,㢠翔文武,升沈起伏,颇富于戏剧性。观其性格事功,不愧为“麟州杨氏子孙”。其征讨侬智高,恰在杨文广隋狄青南征智高之前不久,其人则为延昭从孙,文广从侄。小说戏剧中之杨宗保及文广征南故事,恐有此人若干成分在内,又为杨氏子孙可考者之最末一人,故右所录《宋史》本传,尽量加详。传末云:“端平赠讲读官,御飞白书扇,遣使特赐置其柩”。蓋端平元年约元灭金后入洛之时。《宋史》四十一《理宗纪》:“端平元年三月辛酉,诏遣太常寺主簿朱杨祖,閤门祇侯林拓,诣洛阳,省谒八陵。四月辛未诏遣朱复之诣八陵,相度修奉。”畋父琪,母慕容氏,葬于洛阳,见欧阳修《杨琪墓志》,畋必亦葬于洛,故理宗因遣使谒陵之便,赐以飞白御书。以理推之,北宋大臣之葬于洛者,当亦多蒙追赐,不曾仅厚于畋一人。畋官职不高而蒙特赐,想是追念其先人守边之功,灭世仇而思旧将也。

相关文章
2016-10-10 09:41:57
2016-10-10 09:43:27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