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0年第二期 >> 文化长廊 >>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九) >> 阅读

杨家将史实与传说(连载之九)

2013-10-25 08:28:2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61

第九章  重文轻武启示录

一、文官吃香的年代

中国历史上真正实行文官政治,武官不干预朝廷内政,不在地方掌握行政权力,起于宋朝。在此之前,虽然也有文武之分,但武官担任行政职务,参与朝政者多,所谓出将入相,屡见不鲜。五代中原诸国更是武人专权,文官几乎成了摆设。赵匡胤陈桥兵变后,考虑到五代武人专权,其弊无穷,便进行了改革。从此,武将包括士兵在内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相反,文官的社会地位却逐渐提高,直到北宋中期,重文轻武达到极致。

宋太祖以文代武,不但中央政府部门,包括主管军事的枢密院,多用文臣代替武臣,而且地方的路、府、州、县的主要官吏,也多用文人担任。宋朝的宰相,包括枢密使,几乎清一色由进士出身的文士担任,出将入相已成为历史,狄青是例外,由武将担任了枢密使,那是因为打败了侬智高,劳苦功高,不担任说不过去。即使如此,还是遭到文官们群起而攻之。狄青也就当了不长时间的枢密使(相当于宰相),便被逐出朝廷,忧忿而死。至于管理财经、监察等政府部门,武将更休想染指。宋太祖大胆的改革,改武治为文治,他的杯酒释兵权,固然是为了皇帝亲自掌握军权,但也有不让武将干预政治的意图。赵匡胤曾经问过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政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如何?”这是个为保赵宋长治久安的大问题。赵普回答说:“此非他故,方镇权重君弱臣强而已。”也就是说,以前之所以战乱不止,改朝换代,是因为武人专权,皇帝管不了武将。赵普给赵匡胤出主意:“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长编》卷2)越普对武将收兵权,不让其在地方管钱管粮的斧底抽薪之计,使宋朝的武将们,失去了飞扬跋扈,与朝廷抗衡的本钱,改进和完善了文官制度,使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律由文官控制,真正做到了军政分离,军不代政。

宋朝这种重文轻武的现象,渐渐成为社会风气。社会上不管是贫是富,多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舞棍弄棒、习武参军为耻。当时的启蒙诗便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什么宋朝读书那么“高”?不是认识到读书求知,可以提高人的素质,甚至提高社会经济文化的水平,主要是因为读书后有可能考中进士,考取进士后,便一定可以当官,最小是县级父母官。宋朝对官员的待遇优厚,即使不贪污受贿,一当官,马上便改变了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可谓一人当官,鸡犬升天。所以贫苦人家的孩子,想要改换门庭,只有苦读书,考进士,做大官一条路。好在宋朝已不像以前,不那么讲究门第出身,一切以科考试卷为标准。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大批人,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又都刻苦攻读,考中进士后飞黄腾达。

在这种社会风气之下,当兵的如同乞丐,被人骂为“赤老”(至今上海骂人有“小赤老”)。即使是武将,也不受重视。寇准是好官,但也认为曹利用这样的武夫,“岂解此国家之大体”(《渑水燕谈录》卷2)韩琦曾领兵打过仗,但却看不起武将,认为状元等文人才是好汉。范仲淹也领兵打过仗,但他对老百姓的愿望是“乡人莫相羡,教子苦读书”(《渑水燕谈录》卷7)。一般情况下,同级别的文武官,武官也要低人一等,受文官的气。因此,在宋朝,只有武官转成文官,绝少有文官转成武官。范仲淹、韩琦等等,都曾打过仗,但绝对不想转成武官。有一个文人,偶而习武从军,他母亲知道后,将儿子毒打了一顿,一边打一边骂:怎么这样没出息,竟然想弃文从武,从今天起,不许你再提到武学。像杨家将这样祖孙三代都是武将,在宋朝很少见。

宋朝重文轻武,有其弊病,主要是对外屡战屡败,但也有有利的一面。由于实行文官政治,不但使社会读书风气浓重,而且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成为当时世界上科学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同步增长,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文人治国,文官政治,是历史的进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杨家将的族人中,还真的有几位文官,有的甚而是高级文官。

二、杨光与杨琪

杨信的儿子、杨业的弟弟杨重勋,自杨信去世,杨业到太原后,便在麟州子承父业,当了当地的土豪。那时,杨重勋还很年轻。在兵荒马乱的五代,杨重勋挑起保卫麟州的重担,也确实不容易。麟州紧临山西,杨信曾惹不起太原刘氏。可麟州又与后周的陕西之地相连,后周比北汉实力强大,杨重勋又惹不起后周。宋朝代周后,杨重勋更惹不起宋朝。杨重勋不得不先后在北汉、后周和宋朝的夹缝中求生存,因而他被迫几经反复,依附于周、汉和宋。归顺宋朝后,杨重勋曾帮助宋攻打山西北汉。杨业与杨重勋各为其主,也就顾不得兄弟情谊。好在重勋从未到达太原城,俩兄弟既未相见,更未刀枪相对。北汉被消灭后,杨重勋被提升为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宿州远在如今的安徽省。刺史是虚衔,杨重勋实际上用不着到安徽去。保静军即如今湖南省保静。好在节度使更是虚衔,杨重勋也用不着千里迢迢,到江南去当官。看来,杨重勋一生,以武官的身份,始终在麟州,为保卫家乡而奋斗。

杨重勋有几个子女,史无明载。欧阳修在为杨琪写的墓志铭中,说杨重勋有个儿子叫杨光。杨光又继承父业,在麟州为西头供奉官,级别不高。职务是麟州监军,实际上仍然是执掌麟州军权的地方实力人物。杨光的长子是杨琪。很清楚,杨琪是杨业的侄孙。

杨琪出身于武将之家,其父、祖、伯父、伯祖都是武官。伯父杨延昭,伯祖杨业,更是名扬四海的武中英杰,而比杨琪年幼的叔伯兄弟杨文广,也是武官。但是,在宋朝重文轻武的社会大环境中,杨琪终于弃武从文,再也不想子承父业。这或许也出于个人爱好。有的人喜欢舞文弄墨,有的却喜欢舞棍弄刀。杨琪从小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读书,读懦家经典,读前代史书。内向而又老实恭谦的性格。使杨琪走上了读书求知之路。父亲死于武职,杨琪照例得到了殿侍的小官位,又由于其伯父杨延昭官大位高,杨琪升为三班奉职。但这些,既不是他自己努力得来的,更没有什么事可做,实际上是一种待遇和享受。所以,杨琪不甘心坐享其成,他要奋进,他要努力。努力的结果,使他终于成为文官,官阶是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是从二品,即略低于二品官。这个文官官级,在杨家实属空前。在此之前,杨琪还曾升级为供备库副使。这也是虚衔,仅表示武官的官阶,作转迁之用。

杨琪由武官转成为文官,既不容易,在宋朝也少见。在文官吃香的年代,由文转武容易,但几乎没有哪个傻瓜愿意如此。并不是武官待遇低,也不是武官有生命危险,而是武官社会地位低。在文官的眼里,没有出息,没有文化水平的粗人,才去当兵当武官。但要武官转成文官,则难于上青天。在文官的圈子里,绝对排斥武人插足。不要说武官转成文官,就是武将过问朝廷政治,也被认为是非法。这种氛围,这种偏见,使武官们牢骚满腹,都敢怒不敢言,甚至怒也不敢怒。狄青与韩琦一武一文,官品都平级,但韩琦可以参与朝政,甚至不把狄青放在眼里。狄青私下发牢骚:他韩琦如此吃得开,凭什么?还不是因为他是进士出身,又是文官,论功业,我狄青不比他差,论官位,我同他一般,为什么他欺负我?还不是我是行伍出身,不是文官,不是进士出身。这就相似于如今的大学文凭。没有这张文凭,转干、提级困难得多。可见杨琪由武转文,付出了多少艰辛与汗水。所以后来杨琪十分感慨:“我本武人,岂足以知士大夫哉。”(欧阳修《居士集》卷29《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也就是说,我原来不在士大夫即知识分子圈子里,不了解这些知识分子的情况。

杨琪为三班奉职时,曾“监大通堰”。所谓堰,相当于如今所称的坝,即将江河用土石截断,在堤上建河闸,水旺时放水,水枯时蓄水。北宋建都开封,但粮食等多靠东南地区供应。为了保证首都的物资供应,也为了防治水灾,北宋大力整治从浙江杭州到河南开封的水路。除利用淮河、汴河等原有河流外,还修建了接通诸河的运河。在运河等河流上,修筑了不少堤堰,大通堰即其中之一。这些堤堰十分重要,因而派有官吏专职管理,杨琪即是大通堰的负责人。

在监大通堰时,发运使李溥到江淮地区,主要是调运江浙的茶叶等,并检查江淮水路运输情况。李溥的检查十分严格,即使官吏事先准备好各种文字材料,帐目表格,李溥也能找到问题,所以官吏们都怕李溥的检查,有人甚至为此而跳河自杀。通过检查,李溥撤了几百人的职。一天夜里,李溥坐船到大通堰,突击检查杨琪的工作,李溥看到杨琪的文簿等完备无缺,工作很好,不象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作样子,因此对青年杨琪的才干很赏识。从此以后,杨琪历级而升,不但转为文官,而且升为同提点河东、京西、淮南三路刑狱公事。河东路相当于如今的山西省,京西南即京东西路,相当于如今的山东省西部与河南省的一小部分,淮南路分淮南东西路,相当于如今的安徽东部和江苏北部。提点刑狱公事有两个职能,一是掌管司法、刑狱、审问罪犯。二是监察地方官吏,好的举荐,不好的弹劾罢免。显然,这更是重要的职务。在多年的监察工作中,杨琪的表现很出色。他先后举荐了二百多官吏,其中有一人不称职。宋朝规定,凡被推荐的官吏犯罪或不称职,推荐人必须同时受到处分。杨琪为这一人而曾受罚铜的处分。这处分很轻,实际上是象征性地交几斤铜的钱。其余被杨琪推荐的人,都很好,杨琪也很满意,说:推荐人才,也是我的宿愿。通常,十个里有五个称职的,就不错了,我推荐人才,只有一个不称职,对得起国家了。

皇祐二年(1050)六月,杨琪在淮南逝世,终年七十一岁。第二年,杨琪之子杨畋,将父亲杨琪移葬河南洛阳杜泽原,与杨琪的妻子慕容氏合葬。洛阳是宋朝皇帝和达官贵人死后的安息地。包拯(即包公)一大批名人,都安葬在洛阳。杨家的子孙后代,很少在故乡麟州安葬。原因是他们大多离开故乡,到京城或各地守边为官,麟州成了他们的祖籍,几乎没有亲属在麟州。

三、进士的荣耀

杨琪的儿子杨畋,景德四年(1007)生于沂州新泰(山东新泰市)。杨畋字乐道,像他的父亲一样,从小就喜文不爱武。经过刻苦读书,青年杨畋终于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后,便可以做官。杨畋被授命为秘书省校书郎、并州录事参军。秘书省是管理国家图书、史籍,整理、校正典籍的中央机构。校书郎是低级文官,任务是校刊典籍。校书郎职务不高,却要有学问。录事参军相当于总务处,负责并州的一切杂务。之后,杨畋升迁为大理寺丞、知岳州。大理寺负责中央监察、审判工作。大理寺丞是这个机构中的官员之一。岳州即湖南岳阳,在湖南任父母官时,杨畋遇到了麻烦。

原来,我国岭南一带山区,很早就居住着少数民族瑶族。到宋朝时,瑶族聚居在桂阳、郴州、连州、韶州等山林地区。山区缺少食盐,宋政府却在这些地区实行榷盐即食盐由官方专卖,不准私人贩盐。官方卖盐,价钱既贵,又很难买到,瑶族人深受其害,常常有反对榷盐的零星反抗。到庆历年间,由于湖南路转运使王逵在岭南地区鱼肉百姓,强迫汉族百姓向朝廷上供大量土特产,使农民们生活困难,纷纷逃往山区,与瑶族人一起相处。庆历三年(1043)八月,汉族人邓和尚及黄捉鬼兄弟,在瑶族人中号召反对朝廷,举行起义。数百名瑶族民众,为反对食盐专卖及官员们的欺压,立即响应起义。九月,起义军从蓝山县扩展到湖南其它地区,凭借山区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神出鬼没,使官军防不胜防。起义军屡战屡胜,打死了巡检查延祚、潭州都监张克明。十月,宋朝廷在手忙脚乱之际,任命杨畋提点荆湖南路刑狱,负责镇压这次瑶汉人民联合起义。

北宋中期,出于对武将的不信任,多由文官来领兵打仗。这些文官,并不是儒将,也没有出现诸葛亮式的统帅。原因在于宋朝根本不重视对外战争,而是苟且偷安。文臣们很少去研究兵法,更不用说熟知战略战术。终宋三百年,几乎不曾出现战略家和军事理论家。仅有书本知识的杨畋,要去指挥打仗,无疑力不从心。他的祖辈虽然多是武将,但传到他那一辈,已经与刀枪无缘。杨畋自有烦恼和胆怯,却不能违抗朝廷旨意,只得硬着头皮,来到前线。

当年十二月,杨畋入山区围剿起义,在弧浆峒惨遭失败。杨畋跌倒在岩石下,幸而被枯草遮挡,才免于被俘。他所率领的南方地方军,实在是不堪一击。第二年春,杨畋重振旗鼓,深入宁远南九疑山区对付起义军。起义军稍受挫折,但势力仍很盛。朝廷先后加派刘沆等人前往桂阳监军,与杨畋一道,向起义军进攻。仍然损兵折将,败多胜少。宋政府穷于应付西夏及各地的农民暴动,实在抽不出中央禁军到湖南去,而瑶汉义军又多在山区,占据有利地势,根本无法消灭,因而听从了欧阳修、余靖等人“分行招诱”的建议,对义军采用围剿和招降相结合的两手政策。这是宋朝对付农民起义惯用的手段。所谓招降,就是以高官厚禄,引诱农民首领投降。后来的宋江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引诱之下,三十六人都投降了宋朝政府,宋江投降后,还曾到南方去,帮助政府镇压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方腊农民起义。不过,招安政策是以围剿作前提,以武力作后盾。能消灭则消灭,难以消灭才招安。这次瑶汉人民起义,先后坚持了四年。在与官军的战斗中,起义军胜负参半。庆历六年四月,唐和尚战败于镇江原,起义军开始由盛而衰,宋朝加派黄士元率领大军前往镇压,起义军不得不转战于郴州、英州和韶州山区,依山自保。直到庆历七年上半年,起义军还曾与官军多次激战,但已经败多胜少。五月,唐和尚等起义军领袖接受招安,投降了宋政府,起义最终失败。

在镇压瑶汉人民起义中,杨畋曾因指挥失当,被撤职调离,到太平州任知州。太平州在如今的安徽省当涂。一年多后,宋政府觉得杨畋还是能干,又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兵马钤辖,再度围剿起义军,直到起义军受招安,杨畋才返回朝廷。朝廷改任他为屯田员外郎、直史馆、知随州。屯田员外郎仅是官阶,没有实际职务和权力。直史馆是修史、作书之官,只有随州知州,才是杨畋的实际职务。随州即如今湖北随州市。

在随州任知州三年期满后,杨畋即回到京城,担任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是宋朝的中央财政机构,以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合为三司。户部管理全国户口、赋税、上供、榷酒等。三司很重要,户部判官是户部的二把手。作为户部判官,杨畋首次参与宋中央财政经济工作。在此期间,杨畋曾来到山西,考察河东的政治经济情况。杨琪逝世后,杨畋辞去官职,为父守丧。守丧期间,广西侬智高反宋,杨畋守丧未满三年,即于皇祐四年(1053)奉召入京,面见宋仁宗。大约是考虑到杨畋曾在湖南镇压过瑶汉人民起义,所以仁宗皇帝又一次任命杨畋为起居舍人、知谏院、广南东西路体量安抚使,去对付侬智高。这是杨畋第二次以文官的身份,去领兵打仗。这次远征广东、广西,看来仍然凶多吉少。

四、兵败两广的后果

皇祐四年(1053)六月,杨畋从京城出发,以前途难卜的心理,向南方骑马疾驶而去。此时,侬智高已兵围广州,气势正盛。同杨畋一同南征侬智高的,还有余靖等多人。杨畋到达广东韶州后,以书生之气,奏请朝廷明确对将士的赏罚等事。宋仁宗很生气,派人告知杨畋:兵贵神速,到这种紧急关头,你还要请求什么?侬智高兵退广州后,又返回贺州等地。杨畋命令蒋偕等从英州退保韶州。蒋偕等到贺州时,正好被侬智高偷袭军营,蒋偕等不少将士被侬智高杀害。为此,朝廷撤了杨畋体量安抚使之职,降调为鄂州知州。不久,杨畋又被降为屯田员外郎,知光化军,第二年,再降为太常博士,任邠州知州。鄂州即湖北武汉。光化军即湖北光化县。邠州即陕西彬县。宋仁宗改派武将狄青南征,这才将侬智高打败。

说实话,杨畋在战场上,确实不如他的堂叔杨文广,也不如堂祖杨延昭,更不如曾伯祖杨业。朝廷用杨畋去领兵打仗,实在是用非所长。好在杨畋被一降再降之后,朝廷觉悟到,杨畋的长处在于以文治国,因而很快将他重新提拔,官阶为起居舍人,职务为河东转运使。转运使是一路的总管,全面负责财经、人事、民政等一切事务,相当于省长。杨畋为河东路转运使,实际上总管河东的行政。可惜史书上未有记录他在河东的业绩。之后,杨畋又奉调入京,任户部副使。户部副使比户部判官高一级,是户部的负责人。在这期间,朝廷曾指名派他为使者,到辽去执行任务。自从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恢复了关系,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例如新皇帝上台,要人死去等等,宋朝都要派人去贺吊,就像如今友好国家的来往一样。派往辽国的使者,要有一定的级别。杨畋此时已是户部负责人,相当于如今的部长,级别够了,又是文官,有文化水平,所以派他前去。一般情况下,到辽国国都去,经河北到辽南京,过古北口,再向东北而去,路途很远,也很辛苦。所以很少有人主动出使辽国。杨畋更不愿意去。他不是因为艰苦,而是因为他的曾伯父杨业,被辽国俘获后绝食殉国。所以杨畋说,我不能到杀害我曾伯祖的国家去。朝廷便尊重他的意志,改派了别人。从这一点上说,杨畋不失为有人格的爱国者。

杨畋任京官多年后,终于升迁为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判吏部流内铨。天章阁是收藏宋真宗御制文集、御书的地方,1021年建成。1030年设置待制之位,1036年设侍讲,1047年设学士与直学士。侍讲也称侍读,顾名思义,就是侍侯、陪伴人读书。侍读所侍侯读书的,可不是一般人,而是皇帝或准备当皇帝的太子。这实际上就是皇帝或太子的老师。皇帝或太子遇到什么问题,就要问侍读即导师。因此,凡能被选为侍读者,其水平一定要高。杨畋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担当此任。判吏部流铨,职责是对全国地方官的考核、调动、赏罚、升降等,相当于人事部长,在此期间,杨畋曾与王安石产生了矛盾。王安石当时任知制诰,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文件、命令等。有一次,皇帝亲自主持考试,但在初考、复考后,谁排名榜首问题上,杨畋与王安石有分歧意见,后来,皇帝还是听从了王安石的意见。

嘉祐四年(1059),杨畋升迁为知制诰。第二年十一月,宋仁宗走后门,要将外戚李珣由防御使升为观察使,刘永年由团练使升为防御使,叫杨畋起草升级文件。杨畋生性胆小谨慎,但在这关键时刻,却能挺身而出。他不但拒绝起草此命令,而且反对说:郭进守山西,与辽国抗衡了十多年,还没有升官。如今李珣等二人无寸尺之功,倒要迁官,还不是由于他俩是外戚。我不能同意这种做法。宋仁宗无奈,只好叫别人起草。这时,范镇又起来说话。他说,如果杨畋意见不对,那就应当命令杨畋起草,而不用换人,如果杨畋的意见对,那就应当收回成命,不让李珣等升迁。经过范镇的力争,宋仁宗终于让步收回成命。

嘉祐六年,杨畋升迁为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知谏院。这就是说,杨畋成为当时饱学经史的上层著名人物。杨畋的实际职务是谏官。宋朝的谏官,可不是做做样子的闲官,而是很重要能影响时政的大官。谏官不但可以对朝廷任何人进行监督、弹劾,而且可以对当时的任何政策方针,进行批评,直到改变其错误。正由于谏官有如此大的权力和作用,因而皇帝在选定谏官时,力求选正派、公道而又有水平的人担任。杨畋正是这样著名的文官。与杨畋同时担任此职的,还有山西夏县人司马光。从此,杨畋同司马光一道,在谏官任期内对朝政作出了贡献。

就在杨畋任谏官的当年八月,朝廷叫杨畋审查对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和办法。同时,宋仁宗又让杨畋审查三司的商税收入,要求杨畋拿出增加收入的办法。杨畋与司马光有很深的情谊。他俩常常联名上奏,对时政提出意见和看法。杨畋任谏官期间,他的才能和事业,趋于成熟和辉煌。可惜正当杨畋走向辉煌之时,于嘉祐七年(1062)五月初突然病死,年仅五十六岁。逝世后,仁宗皇帝送给杨畋家属手书纸扇一柄,黄金二百两。杨畋一生两袖清风,死后家中并不富裕。他唯一的儿子杨祖仁当时仅两岁。杨祖仁后来如何,史无记载。杨畋也葬在洛阳。

 

上一篇:杨家将寻根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3-10-25 08:28:28
2013-10-25 08:52:2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