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四期 >> 故事传说 >> 麟州红楼传说 >> 阅读

麟州红楼传说

2017-03-13 15:14:4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79
内容提要:杨文岩
“红楼”是杨家城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元脱脱在《宋史·夏国传》中提到了它。
1982年,有人向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问到此事,先生以教育者导师的真诚和诲人不倦精神,说他1952年骑着毛驴曾到过神木县,为考察秦长城遗迹,在当时政府中一位姓叶的秘书陪同下,上过那里的杨城村。

杨文岩

“红楼”是杨家城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元脱脱在《宋史·夏国传》中提到了它。

1982年,有人向中国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问到此事,先生以教育者导师的真诚和诲人不倦精神,说他1952年骑着毛驴曾到过神木县,为考察秦长城遗迹,在当时政府中一位姓叶的秘书陪同下,上过那里的杨城村。在那残垣断壁的废墟中,他发现有一段被群众叫“高城”的城墙遗址。后经他多方面观察研究,他认为那就是曾经在古麟州城名震一时的“红楼”根基位置。他特别强调地说,对于“红楼”民国以来的历史各界,他未见有谁写过这方面的文章。

确实,在当时的神木地方史辞典里是找不到“红楼”这个词汇的。可是,由于它在当地客观存在过,所以不在于谁宣传没宣传它;也不凭靠哪位伟大史学家的经典提名,它依然名列古麟州地方史上实有的文史目录。到近年神府煤田开发,神木有了名气,一些热爱地方文化的人士,提出开发杨家将故里杨家城,红楼因此而开始受人关注。这个早已下岗的地名又被诸多学者重新启用。于是它枯木逢春,议家蜂起,甚至有人凭“名家身份”编造布局,大出风头。

“红楼”为什么能够时来运转,我觉得原因有三:

其一,从位在高城之上可言,它曾是边城麟州最高的“瞭望塔”。从其面向方位看,它是州城原先西城墙上的城楼。西城无门,为什么还要修那么高大的城楼?而且特筑高城加高基座?其意可想而知,目的就在于能够更远地瞭望四周。主要是远望西边。所以说红楼曾经是麟州城的“安保”设施。

其二,古代城池,一般都有城楼,且大多修在城门之上。为什么红楼修在没有城门的西城墙上呢?因为西城下百草坪仅数百步之外便是断壁悬崖。此外,它跟当时当地政治演变、军事需要,亦有直接关系。所以,楼的规模宏大,按当时一个普通州城来说,似乎超群出众。这种情况,在古代唯有像如山海关、玉门关之类要塞才能允许。可见古麟州的城楼似以重要边镇对待。故不仅高大,而且专名“红楼”。致使朝野关注,《宋史》留名,让大凡来到州城的名人、墨客,前来攀登,且抒情留诗,文兴大发。当时的红楼,实际上成为州城内可代表性极强的文化中心。

其三,边塞的遗迹,记录着当时当地人们生活的现实经历,特别是发生过动乱的生死存亡过程。所以红楼随着州城的起伏跌宕,最后州城被毁,红楼也随之消失。可是它的根基高城却永存世上,成为后来人们可提叙的见证。至于此楼何时修建?怎么建成?又如何经历了不同时代的风云?至今,包括一些专家教授们千辛万苦的考证和论述,甚至也包括那些凭“主观”的猜测,都没拿出具有说服力的东西来。因此我在这里,只能把“地方老人传说的故事”复述相陈,仅供参考。

惨痛教训话当年

贞元年间,吐蕃犯麟州,杀刺史郭锋。由于郭锋是汾阳王郭子仪之孙,所以大唐朝野震惊。事后人们对郭锋失策丧麟州提出许多教训。除了说他“不该大搞民族斗争”“不该征办功臣,遗弃亲信”“不该独裁政令,唯我是行”等等之外,另一条就是疏忽了烽火狼烟的传递,“消息失灵”。敌至城下,才知危险实情。

不幸的消息传到京城,郭氏举家悲痛。王府高士,蜂起议论。

首先是皇亲们的哀叹。有人埋怨推举郭锋出任边城的人别有用心。要不,为什么不让他在长安就地做个平平安安的宫,便可避免掉这一洪祸。但是此说立即受到持官腔言论者的申辩。他们说:“先王爷公正清廉,为朝廷重臣不凭权势照顾自己的儿孙,正是他的高尚官品。边城多事,难免有征战,这正是可培养、锻炼后人的好地方。因此推举郭锋出任麟州,正是为了让他日后升迁,好当更大的官。至于个人安危,他是皇亲,麟州又是重镇,朝廷自然会配备文武,身边必有强将保护他的人身。这就是说,派郭锋去边城麟州任职正是重用,推举者的原意是好的。他们是对上意高瞻远瞩的理会才提出来的。 绝不是‘别有用心’的安排,这才把受到埋怨的推举者责任给解脱。

其次是一般前来吊孝的人们感叹。他们认为做官之道在于学识、资历和人缘。这人缘最难,各个时岁各收成,各朝各代的主子喜怒哀乐都不一样。各地方的民情民俗也不相同。每个人的品行、所好,更是万般千色,衡量事态的尺度也不一致。郭锋错在只认中原户是大唐臣民,其他民族全是可用而不可信的黑类;他因此而高高在上,不纳众意。这是他身势地位铸就的结果。本来让他出任边城重镇,实际上是扶他向上行,培养他做高官的资历,让他多知道些边事下情。也只有皇亲国戚才能受到朝廷的这样关怀,给予机会。可他如此失手,正说明他为官的学识不成熟。最后评议者把过错全推给“命运”,说这是郭锋命运不佳,“天意”难违……

唯有那位从麟州逃回来的原王府差官,他则痛哭灵位之前,悔恨地说这场劫难,“既是天灾也是人祸”。从大局说是吐蕃叛贼所为,可从麟州城防来讲,“我们的郭大人,是你失策呀!”“州城中党项部落我们只管不用,他们有力无处使;更让人悔恨的是,我们这么一座州城竟然连一座像样的城楼也没有,直到叛贼兵临城下,我们才看到敌人。”“郭大人你、你、你……唉!这也怪我等无能,没有劝阻你,没有保护好你,这是千古遗怨不能还的悔恨啊!”

亡羊补牢红楼见

悔恨归悔恨,历史自来不回头;教训是教训,所以有亡羊补牢之说。麟州城从建州设治起,经一个“甲子”岁月,60年内连遭吐蕃3次进攻。最后这次最惨,城垣被毁,刺史被杀,居民及党项部族多被掳走。几年后,才又逐渐有人返回,直到宪宗接位的大唐元和年间,朝廷在政治上才又呈现出复兴的气象。州城才又正式扩建。

此时吐蕃掳去的唐人,多有思故乡之心,“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成为他们的普遍心理。吐蕃呈现走下坡路的预兆。为了防范西方民族的再侵犯,从河湟、陇右到河朔各边城镇都进行了一次大整修城防的举动。麟州城也正式按州城的要求开始兴建动工。

一天,有一位释家弟子,叫延东和尚的来到麟州的州府衙门,来见城建官员。延东和尚开口“阿弥陀佛”,说他为普度众生而来。并自我介绍贞元十七年州城陷落,他被吐蕃掳走,是观音菩萨保佑了他,被番将中一位徐姓汉族人把他私下放回。今听说重筑城垣,修补城防设施,所以他来献策,让州城在亡羊补牢中复兴。

他认为过去的州城,最大的问题就是“城无主宰,堠望不见”。就是说,州城没有保护神的神庙,城头缺短可以远观敌情的城楼。新建城垣一定要有可瞭望四野的高大城楼和保护城民的神仙庙。否则州城之民犹如笼中之鸟,不能知外界天地,只有安居没有防范,难保生灵平安。城建官员采纳了延东和尚的意见。于是老和尚献出一张从京城里带回来的一座城楼图。

经过众议,大家认为,确保麟州安危,岁时仍重在对西边的观望。因此这座高大的城楼应修在西城墙上。西城无门正好可以修建个坚实的基础。只是按州城的实际情况看,楼虽两层,但仍然达不到州城远观四野的应有高度。于是有人说修三层,可是当时当地完不成那么高大的修造。有人说干脆不修城楼,修一个结结实实的高大堠望台墩。可是那样只显军家设施,缺少城堡的平安感觉,不符合民居的和平生活要求。后来依从延东和尚的意见,又从河东请来了一位工匠大师。大师进门,只问明情况,便在茶碗下垫了块半头砖就走了。人们不解其意,便问延东和尚怎回事?延东说,他要我们先在要修的城楼下边先修一段很高的城墙把要修的城楼给垫高。这就不用缩小改变我带来城楼图的造型了。于是工程分两步走,先修了一段做城楼台基的“高城”,然后在高城上再修城楼。

工程完工以后,由于规模宏大,支柱、栏杆红色耀眼。远望山头凸起一座神殿式的建筑,犹如突见“海市蜃楼”,故美其名而称之为“红楼”。

风云岁月多少事

也许正如延东和尚所言,大城楼确有稳定城防之神威。麟州城自从修起红楼,从晚唐到五代终,天下大乱,唯麟州安生。可是,岁月如流水,好景总不长。赵宋王朝建立之后,宋与党项之间开始了长期对峙。元昊称帝,西夏立国,宋夏对立的争斗不断升级。麟州城这座面向西方的西城楼,由于州城扩展,至宋已位居州城中心,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军事上重要的瞭望功能,使夏人随时都觉着宋朝在检视着他们,瞭望着“敌情”。

宋夏交界于屈野河西七十里。西夏在没藏讹庞专政时,每每越界侵耕。宋军“迫之,则格斗,缓之,则归耕”。最后硬推进到屈野河西山梁上的白草坪地段。夏人举动,在麟州城的红楼上,不时地可以望到。守麟州的宋将,曾多次企图筑堡于河西的白草坪上,但均遭夏人攻堵,不能成功。

一天,探马报来,说夏人在其大队人马保护下,已在河西开镰。人分三股,一队专收,只割穗不割草;一队专运,随割随收随运走;一队是备战的夏兵,有带兵之将,专门拦挡不让抡收的宋军。

麟州官府得报后,登红楼西望,夏军已在河西白草坪梁上摆开了阵势。然而当宋朝官员们调兵遣将去拦截的准备就绪,过河西到距州城十余里的白草坪时,却不见夏兵。寻找方向,夏兵似迂回过河,向州城那边奔去。宋军复返河下,敌骑已经入沟不见。夏人就是用这样“捉迷藏”的办法,与宋军周旋数日,收完庄稼,满载而归。

另传,宋初官军与夏人屡战,夏人多次兵临城下。但每次来犯,都因为远有探马急报,近有红楼瞭望,故至山下或近临州城,宋军早已布好城防。而且,攻守开始后,红楼又成防卫战的指挥中心。皆因它居高临下,战旗在望,所以真宗咸平年间,李继迁率众两万围麟州,即因此而连攻五日州城不破。守将卫居实在红楼上,每望夏兵见其疲惫不堪,遂出奇计,精选募勇千人,百人为队,分十路,择午夜,四面缒城。敌遭突袭,不知所以,应战披靡,自相蹂践,自夜至明,死伤万人,溃不成军,拔寨遁去。这个故事就叫“咸平大捷”,卫居实因之而晋升。其守城事迹曾被州人名列红楼内的庆功榜上。

此外,由于近年神木县要开发杨家城,作为当年杨家城的标志性建筑物红楼,已列入准备起建项目。于是“红楼考”成热门话题,争见风头。一般人皆出好心,可也有故弄玄虚者,采取指鹿为马,着意移位,言其红楼基址在多处不定。看上去是很负责任之考,其实意在为个人树立与众不同之局,歪曲了历史的实际存在。说什么杨家城城垣中曾有“衙城”,指红楼也有可能在“衙城”之上。其所指“衙城”,即西城区(民称紫锦城)内被名为“州府大殿”的围墙(民称马道墙)之上。岂知如真在那儿,首先它不是州城的“西城楼”;其次,用当地学者之言回答,则是按照当地传说麟州红楼原本唐代修建。当高大的西城楼横空出现,屹立于高城之上时,麟州城尚未有西城区。当时那里还是西城外的“百草坪”郊野,所谓“衙城”,尚未“出世”!

国相名文千古传

按社会习俗说,有名楼必有名人来,有名人来过,易有诗篇遗存。红楼因晚唐当地时局之要,为麟州城防而建。后来到宋夏对立时代,又因民族相斗而名入典籍。同时,也就因为军事防务而不断有朝臣前来巡边。这些高官名人的到来,给红楼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从而为红楼增加了它的历史知名度。否则人们怎会知道晚唐就有人赞美红楼如高入云天的“半云楼”和宋人写下“高栏是夕攀”“城下羌山隔一流”的真实写照呢?尤其是宋朝重臣,其中宰相级的文豪,诸如文彦博、欧阳修、司马光、范仲淹等名人,先后来到麟州,留下了他们的故事,留下了他们在红楼的“边塞诗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些名人名文为红楼记录下它的风云时岁,为麟州记录下它时代的颠簸与辉煌。

先说范仲淹在麟州的故事。

在神木地方史上,范仲淹是个特别有纪念意义的人物。他来麟州,虽然为时短暂,可办了两件事:一是写下一诗、一词;二是支持了欧阳修“麟州不可废弃”的观点,发表了自己的政见。词为《渔家傲·麟州秋词》。有人许是唯恐此作落足麟州,一再考述,言其词名是后人所加。就文中内容看,“四面边声连角起”“羌笛悠悠霜满地”,完全符合当时当地边塞实况。我认为这个标题加得准确,再作考究,多此一举。好在那首诗,干脆直接命题《留题麟州》,让你无法再疑。然而,世俗者对其中“城下羌山隔一流”一句,似有误解,言其当时宋与西夏“只隔着一条河”。而实际情况是过了屈野河(即今窟野河)还有七十里。诗句中说的“羌山”是当时的地名,当时整个麟州地域“番汉杂居”,党项羌在屈野河的河东河西都有。诗人所提羌山,泛指西夏与宋是“只隔着一条河的近邻”,不是说以羌山为界,也是对当地山势地貌的写真。能够出现如此写真的形象语言,可见世传范公一定是在红楼上写下此诗词,当无大错。

范仲淹的诗词,在来麟州之前,数量不多。有人说他那时候公开可见的名篇,也不过五六首,而麟州留下的“边塞诗”当在其中。他一生仕途起伏多变,人生逆顺无常。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庆历元年(1041)就被贬调,到庆历三年四月(1043)才又被召回朝任枢密副使。八月参知政事,升为副相。五年初,他巡边河东,来到麟州,才给麟州留下这一诗一词。然而到年底他因主持庆历新政无成,再次被贬调邓州任知州。在那里,虽然仅仅三四年(10451049),可在他的人生中却是诗才横溢的星光岁月。今有人考证说,他的诗词在邓州,现在可见可查的就有43首之多。其中《岳阳楼记》,为千古绝唱,也使这座楼因此而成为举世名楼。只可惜!麟州城因战乱被毁,红楼亦因州城的破坏而不存在。范公麟州诗词也就只能留在古麟州地方史料的纸上,以及平民百姓口头传说的故事中。

再说文彦博“红楼诗”的故事。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文彦博为宰相。在他任相期间,曾来麟州巡边,得空在红楼上留诗一首,被人称文彦博的“红楼诗”。后来因战乱,存放在红楼中石刻碑上的文相红楼诗失存。但就其内容,州郡官员把他的红楼诗再次刻石存放红楼时,“复以墨本见寄”给他审阅,他回忆起曾在“边州”的往事,遂成七言八句诗又一首,回谢州郡。其中“闲上高城久住留”“但题诗句在红楼”已经把问题交代明白。说明他不是“闲”着没事来麟州,而是持节来“按边州”的。在这种情况下,得空“上”到“高城”题写诗文于红楼上。为了感谢州郡官员,他谦称以“五十六字”为文,回复麟州对他那首红楼诗的热情刻石存楼表示致意。所以正是这种感情让他对过去曾在麟州的“陈事”引起回忆。因而,他那首诗虽当时无命题,可后人以《忆红楼》为此诗作标题,实属表真,不该有任何疑义。

一座红楼,给我们留下如此多的故事,接其闪出宋代两位宰相级别的诗文。按传说,红楼在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修造;按传说它在辽亡(1125)以后的第二年被辽故将小鞠录烧毁。若依此说,红楼存世长达三百余年之久。由于修造是为了古麟州的城防,而修造完成后直至五代后期,尽管全国大乱,麟州因有杨氏驻守,确保边城安然,故未显红楼的军事重要作用。可到宋夏对立,战火频繁,红楼被迫出头露面。致使夏人恨它“下瞰屈野河”,向西的睥腉遥望;致使宋臣歌其边塞风云而各表情长。所以,它今天应该理所当然地是神木县开发杨家城遗址中不可遗漏掉的一处文化形象和曾经实存过的地方古迹。可以说,它曾是古麟州的文化中心,随着人们对它的关注,关于它的故事不断地再现,代代相传,在当地延续着。

相关文章
2017-03-14 09:25:42
2017-03-13 15:14:4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