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6年第四期 >> 文化长廊 >> 杨家将戏曲与宋辽战争 >> 阅读

杨家将戏曲与宋辽战争

2017-03-14 09:29: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493
内容提要:201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演讲稿
中山大学教授  康保成
第五集 
杨家将第二代传人——杨延昭(杨六郎)历史档案
今天,我们讲杨家将第二代传人——杨延昭,也就是戏曲中“杨六郎”的原型。
杨业有七个儿子。《宋史·杨业传》说:杨业战死之后,他的儿子有官的升官,没官的给官。

2015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演讲稿

中山大学教授  康保成

第五集 

杨家将第二代传人——杨延昭(杨六郎)历史档案

今天,我们讲杨家将第二代传人——杨延昭,也就是戏曲中“杨六郎”的原型。

杨业有七个儿子。《宋史·杨业传》说:杨业战死之后,他的儿子有官的升官,没官的给官。老二延朗从供奉官被擢升为崇仪副使,延朗后来改名延昭,就是戏曲中“杨六郎”的原型;老三延浦、老四延训从殿直升为供奉官;老五延环、老六延贵、老七延彬原来没有官职,成为殿直。前面讲过,在陈家谷战死的一个,叫延玉,应该是老大。

光一个杨业,即使再厉害,都不能叫“杨家将”。但有了这几个如狼似虎的儿子,情况就不一样了。更何况,历史上,杨业的孙子、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先跟随狄青南征,后对抗西夏,也是史书上有名字的武将。

但是,杨业的七个儿子中,除了老大延玉和老二延朗之外,其他的五人,虽然留下了名字,但他们的事迹,统统不可考了。由于老大延玉早死,所以,在杨业的七个儿子中,继承其父杨业遗志,在抗辽前线屡立战功的,是老二延朗,也就是“杨六郎”。

有人会问,“杨六郎”不是老六吗?他要是老二的话为什么被叫做“六郎”呢?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杨延朗的名和号。

杨延昭原名“延朗”

杨延朗,公元958年出生。到他55岁那一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突然改名了,从“延朗”改为“延昭”。“杨六郎”五十七岁那年去世,那他为什么活了大半辈子还要改名呢?因为要避讳。古代的避讳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姓名中犯了帝王或尊者的名、字、号的要改。

“延朗”二字犯了哪位尊者的讳呢?是犯了“赵玄朗”的讳。赵玄朗是什么人呢?他就是民间大名鼎鼎的财神赵公明的前身,是宋真宗赵恒造出来的一个赵氏家族的祖先神。

和唐玄宗一样,宋真宗也迷信道教。但唐玄宗迷信道教,下面的人就编谎话骗他,今天说见到了老子,明天是某地藏有灵符,玄宗信以为真。宋真宗却是编出谎话骗别人。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十月,宋真宗对手下大臣们说,他做了个梦,梦见玉皇大帝让赵氏的祖先神授给他天书。这个祖先神非同一般,他原是“人皇”中九人之一,后来曾转化为轩辕黄帝。王旦等一帮宰臣听宋真宗这么说,也不管真信假信,全都磕头贺喜。真宗于是下诏,给这位“圣祖”起名叫“玄朗”,从此犯“玄”、“朗”这两个字的都要避讳。例如孔子的封号原来是“玄圣文宣王”改作“至圣文宣王”。连孔子的封号都改了,更不用说武将杨延朗,这个叫了大半辈子的名字当然也得改,就改为杨延昭了。所以,宋代文献,有时把他记为杨延朗,有时记为杨延昭,其实都是同一个人。但在戏曲、小说中,他往往叫杨景或者杨延景,这我们后面再说。

有意思的是,被宋真宗起名为“赵玄朗”的赵氏祖先神,元明以后逐渐演化成财神赵公明了。到了清代,赵“玄朗”这名字犯了康熙皇帝“玄烨”的讳,赵“玄郎”又被改成了“赵元朗”。宋真宗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杨延昭为什么被叫做“六郎”?

杨延朗改名延昭了,那我们下面就叫他杨延昭了。《宋史·杨业传》是给杨业的六个儿子排了序的,杨延昭排在最前,官职又是最大,本来应该是老大。但在陈家谷战死的延玉没有排序,所以杨延昭应该是老二。

杨延昭排行不是老六,为什么被称为“六郎”呢?由于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不少人都像猜谜一样地在猜。有人猜“六郎”是小名、乳名。“郎”嘛,看样子像是小儿郎的“郎”,你看杨业的七个儿子,从“大郎”到“七郎”,不都是小名吗?所以“六郎“被猜成乳名、小名。有人认为是总称。杨业总共七个儿子,延玉死后剩下六个,所以“六郎”是对杨业六个儿子的总称。有人认为是大排行。旧时兄弟不分家,按照堂兄弟排行延昭居第六。还有一种“将星说”:古人往往以天上的星宿比喻世间人物,契丹人赞扬杨延昭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 是契丹的克星,久而久之,“杨六星”便成为“杨六郎了。这些说法,证据都不足。

那么,杨延昭被叫做“杨六郎”,宋代文献究竟是怎么记载的呢?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为杨延昭写过一篇千把字的《传》,其中说:

(延昭)威震异域,守边二十年,虏情畏服,止呼曰“杨六郎”。( 曾巩《隆平集》)

此后的《宋史·杨延昭传》、《续资治通鉴长篇》、王称的《东都事略·杨延昭传》等文献,大同小异,都说:杨延昭在边防二十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或者说:“虏人畏之,呼为六郎

看了这些记载,就知道上面的几种猜测中有三种明显是猜错了。怎么,契丹人害怕杨延昭,就用小名、乳名称呼他?因为害怕他,就用兄弟六人的总称称呼他一个人?因为害怕他,就用大排行来称呼他?都说不通呵!

“将星说”很流行,“百度”的“杨延昭”条目就是这么说的。但这个说法太绕,根据也不足。先称他 “杨六星”,再把“六星”改成“六郎”?有什么根据呢?为什么把“六星”改作“六郎”呢?这么绕来绕去,恐怕连契丹人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文献:“六郎”最早是辽人叫起来的。辽人,也就是契丹人,为什么把杨延昭叫做“杨六郎”呢,是因为害怕他。“惮之”、“畏之”,才把他叫做“六郎”的。

根据文献,契丹人自北魏开始,就在辽河上游的长白山一带活动。到隋炀帝的时候,隋朝大将来护儿骁勇善战,在辽东战役中战功显赫,被封“荣国公”。来护儿的第六个儿子来整和他父亲一样,隋末在辽东一带“讨击群盗,所皆捷”。《隋书·来护儿列传》说:

整尤骁勇,善抚士众,讨击群盗,所皆捷,诸贼甚惮之,为作歌曰: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十万众,只畏荣公第六郎。

这首歌,《北史·来护儿列传》也有收录,字句略有不同:

长白山头百战场,十十五五把长枪。不畏官军千万众,只怕荣公第六郎。

请注意,当年来整,也就是这位“荣公第六郎“讨击群盗”的长白山一带,恰恰就是辽人的先祖们活动的疆域。也就是说,唱这首歌的人,就是后来辽人的先祖。所以我认为,杨延昭之所以被称为“六郎”,就是因为他被看成了“荣公第六郎之外的另一个“六郎”。也许有人会问:从隋末到宋初,三百多年过去了,契丹人还记得当年的“荣公第六郎”吗?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民歌是一种集体记忆,传唱三四百年不足为奇。和杨延昭同时代的王钦若等人编修《册府元龟》,就收录了来整的事迹和这首民歌。更重要的是,来护儿、来整与杨业、杨延昭都是老子英雄儿好汉,令对手“惮之”、“畏之”的英雄。当辽军遇到英勇善战的杨延昭,想到这首民歌,把他看成是“荣公第六郎之后的另一个“六郎”,是“杨六郎”,这是完全可能的。

抗辽有功,屡获晋升的杨延昭

,辽军为什如此害怕杨延昭呢?下,我们来看他的事迹。

杨延昭乃将门之后,是在军队中熏陶长大的,是个天生的将才。他从小不爱讲话,沉默寡言,但很喜欢玩排兵布阵一类的军事游戏。杨业常对人说:这孩子很像我。所以杨业每次作战,都让延昭随行。

我们讲过,雍熙三年宋军大举北伐,一度收复了云、应、寰、朔四州,当时杨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那次战役时,杨延昭二十九岁,任供奉官,相当于现在的营级军官。他在朔州城下被飞箭射穿了臂膀,但斗志不减,越战越勇。但他有没有参加后来的陈家谷之战,史书没有记载。元杂剧《八大王》说他突出了重围,这是民间文学的说法。根据史书,他很可能没有参加那次战斗。不然的话,他的父亲被俘、兄长战死,他若参加了那次战斗,史书应该有所披露。

杨业死后,杨延昭擢升为崇仪副使,相当于副团级。此后,他逐渐成为杨家将的第二代领军人物,也逐渐成为宋真宗所依靠的抗辽战争的中坚力量。

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契丹军队由萧太后亲自督战,围攻遂城。遂城现在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的徐水县,是县下的一个镇。由于遂城城小,兵马和武器装备都很有限,所以城内人心惶惶,形势非常危机。当时正值隆冬季节,杨延昭就组织军民登上城墙,沿着城墙从上向下浇水,浇下来的水立马就冻成了冰,和城墙结为一体,坚冰成了城墙最好的保护层,“坚滑不可上”。辽军久攻不下,只好撤退。宋军乘机开城追杀,辽军大败,宋军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

这次战役,使杨延昭声名大振,他所镇守的遂城被称为“铁遂城,他本人以战功晋升为莫州刺史,相当于师级武官。真宗召杨延昭询问边防要务,延昭从容应对,切中要害。真宗非常满意,指着杨延昭对诸王说:延昭的父亲杨业,是前朝的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其父亲的风范,深可嘉也。于是真宗给了杨延昭丰厚的赏赐。

第二年,辽军再次南侵。宋军提前获悉了消息,于是杨延昭在羊山,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县西50里的杨山,设下精兵埋伏。然后带领少量宋军向北迎敌,假装败退,且战且走,引诱辽军进入伏击圈,此时伏兵四起,辽军大败,辽军大将被斩首。战后,杨延昭晋升为莫州团练使。据说,就是由于杨延昭指挥这次战役取得了胜利,地名由“羊山”改为“杨山”,现在这个地名就叫“杨山”。

按照北宋官制,同为州的建制,根据其在军事上的重要程度,可分别设置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这几种不同的衔头,其实际权力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待遇相差很大。州的节度使最高,为三品;刺史最低,为五品。团练使低于节度使、防御使、观察使,高于刺史,应当是从四品。所以,羊山之战后,杨延昭的级别、待遇,再次得到提升。

杨延昭的靠山——宋真宗赵恒

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战役之后,宋真宗对宰相说的一段话:

上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乃及于此……”(《续通鉴长编》卷四十八)

这里所说的“嗣”,指的是另一位抗辽名将杨嗣,他和杨延昭被并称为“二杨”,和杨延昭一起晋升为保州团练使。宋真宗说,杨嗣和杨延昭都并非嫡系,没有背景,没有靠山,而完全是靠他们自己的忠勇获得晋升和荣誉的,朝中好多人嫉妒他们,都是我来力保,才让他们达到了今天的地步。什么是“疏外”?“疏”与“亲”相对应,“外”就是外人,与自家人相对应。

我们讲过,当年杨业在陈家谷,逼他进兵的王侁和刘文裕,前者是赵匡胤的旧部下,后者与赵匡胤、赵光义是表亲。潘美就更不用说了,是赵匡胤、赵光义的心腹,北宋的开国元勋。而杨业却是北汉降将,他得到赵光义的破格重用,就招来了赵氏王朝嫡系的嫉妒,最终惹祸上身。到了他的儿子杨延昭,还是不被赵氏王朝的嫡系当做“自家人”,而是出自“疏外”,再次招来妒忌。可见,杨家将戏曲小说,讲杨业死后,杨家还一直遭到奸臣的陷害,并不是没有来由的。

宋真宗表白自己对杨延昭的庇护,也实有其事。咸平五年,辽军进攻保州,杨延昭和杨嗣率领部队支援,还未列阵,就遭到辽军突袭,部队损失很大。按理说主将应该治罪,但宋真宗以杨延昭和杨嗣素来忠勇,就赦免了他们的罪过,继续让杨延昭担任莫州团练使。

咸平六年,杨延昭又被任命为缘边都巡检使,后又迁宁边军部署。“宁边军”在今河北保定市东南的蠡县,“宁边军部署”相当于杨业曾经担任的“三交驻泊兵马部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军分区司令。

景德元年,宋真宗将杨延昭指挥的兵马增加到上万人,如果辽国进犯,可以便宜行事,不听都部署王超的指挥。这又是一次破格。按照杨延昭担任的职务,他最多能指挥数千人,而指挥上万军队是超规格,也超过了当年他父亲杨业所指挥的军队数量。而且,允许他便宜行事,可以不听都部署的指挥,就等于授给他尚方宝剑,在关键的时候,司令可以不听总司令的。我们知道,当年杨业就是在总司令潘美手下阵亡的。宋真宗这么做,很明显是为了使杨延昭避免重蹈当年杨业兵败身死的覆辙。宋真宗的其它功过是非姑且不说,单就他对杨延昭的宽容、信任、重用、庇护而言,是非常值得大书一笔的。戏曲中杨家将的靠山是“八大王”(八贤王),但其实杨六郎的靠山就是宋真宗本人。戏曲写宋朝的皇帝忽而开明,忽而昏庸,让“八贤王”多次出面制止奸臣对杨家将的陷害,比史书曲折、好看。

杨延昭与“澶渊之盟”

就在宋真宗破格给了杨延昭上万人指挥权并可便宜行事的景德元年(1004)秋,二十万辽军在萧太后与辽圣宗耶律隆绪的亲自率领下,再次侵犯宋朝。辽军一路攻城略地,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澶州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濮阳市,离首都开封已经不足三百里,此时宋廷朝野震动。当时有大臣主张迁都南逃,而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御驾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并登上澶州城墙鼓舞士气,寇准则指挥宋军出击,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挞凛。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便要求议和

请注意,辽国求和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辽军虽深入宋朝境内,但杨延昭等诸将所率领的大军已经守候在边关,切断了他们的归路,使他们腹背受敌。如果寇准指挥的宋军与杨延昭的大军南北夹击,辽军很可能就会被包了饺子。

所以寇准在听到宋辽可能议和的消息后,急忙向宋真宗赵恒苦谏,称契丹已是强弩之末了,现在正是打败他们的大好时机。杨延昭也派人上书,称敌军人困马乏,我军士气高涨,正应该趁此良机,扼守各路要道,对敌围而歼之,然后再乘胜北上,一举收复幽、易数州

幽州、易州都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幽州是辽军的大本营。如果寇准和杨延昭的主张被采纳,那中国的历史出现了再一次被改写的可能。但是由于赵恒已打定主意议和,所以他对寇准和杨延昭的主张不予采纳,最终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在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签署,宋朝每年还要向辽交纳银两和绢布,并且放弃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要求,所以“澶渊之盟”以往完全被否定,被当做屈辱求和的盟约。不过,宋朝在“澶渊之盟”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因为辽同意放弃遂城及涿州、瀛州、莫州,这三个州即属于“燕云十六州”。更重要的是,“澶渊之盟”的签署,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四十余年的战争,双方从仇敌关系变成合作、交流关系,百姓得到休养生息。所以“澶渊之盟”的签署从军事上说宋朝很失策,但从更高的层面,从百姓利益的层面,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

此外,后世戏曲、小说,写宰相寇准,每到杨家危难时就力挺杨家,但史书中并未见寇准和杨延昭有过交集。我们推测,大概是由于杨延昭和寇准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一点激发了戏曲、小说作家的想象力。

    根据史料,杨延昭在“澶渊之盟”刚签订时,还率领人马进入辽国境内,攻破了古城,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古城,在今河北省涿州,离当时的幽州已经很近了。

第二年,杨延昭被授予“高阳关副都部署”,相当于副总司令,同时兼任莫州防御使。莫州,就是辽宣布放弃的“燕云十六州”之一的莫州,在现在的河北省任丘县的鄚州镇

大中祥符七年,也就是公元1014年,杨延昭卒于任上,终年五十七岁。宋真宗听到这个消息,极为悲痛,派使者护灵而归,当地的百姓,自发在路上为杨延昭送行,许多人“望柩而泣”。

杨延昭继承了父亲杨业的作风,在北宋边关镇守二十余年,号令严明,英勇善战,公而忘私。《宋史·杨延昭传》说: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这就是威震契丹,被辽人目为“杨六郎”或呼为“杨六郎”的杨延昭,也就是戏曲中的“杨六郎”的原型。

如果要总结一下杨延昭和他父亲杨业的同和异的话,那么:杨业抗辽八年,杨延昭抗辽的时间比他父亲长,有二十余年;要是从雍熙北伐算起,有二十八年。杨业抗辽主要在代州前线,即现在的山西中北部;而杨延昭抗辽主要在河北。元杂剧《谢金吾》说,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是“梁州遂城关,霸州溢津关,雄州瓦桥关”,这三关都在现在的河北中部,与文献记载的杨延昭的防御位置大体相合。杨业的职务,最高当到“三交兵马驻泊部署”,杨延昭是“高阳关副都部署”兼莫州防御使,略高于他父亲。而他的实际权力和他指挥的军队数量则明显超过了他父亲杨业。此外杨业和杨延昭都不是赵宋王朝的嫡系,他们以战功获得破格晋升和赏赐,都遭到一些朝臣的嫉妒。杨业最终被害致死,而杨延昭在宋真宗的庇护下,得到善终。

史书中还说了杨延昭一个小缺点,就是他“不达吏事”,不懂得如何处理军中的文书和诉状,老是让一个叫周正的小秘书代办,而这个秘书老是骗他。宋真宗知道了这件事,也不怪罪杨延昭,而只是把那个小秘书训斥一通而已。

杨延昭之子——杨文广

杨延昭有三个儿子,他们的名字是:传永、德政、文广。这三个儿子中除文广之外,另外两个都没有事迹可考。

现在简单介绍一下杨文广的生平,以后我们就只说戏曲小说中的杨文广了。

杨文广最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殿直是下级武官。后来他和三个著名人物发生了交集。一个是大政治家、大文学家范仲淹,一个是名将狄青,另一个是名将韩琦。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任陕西安抚使,一次偶然和杨文广相遇,在交谈中发现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置于自己麾下,但并没有实际的建树。

八年后,狄青南征广西侬智高时,杨文广随军从征。侬智高是广西少数民族领袖,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起兵抗宋,朝廷命狄青南征侬智高,杨文广随行。不过史书记载南征侬智高将领的姓名,并无杨文广之名,大概因为杨文广当时还是个无名之辈。广西民间传说,杨文广是狄青的先锋,被侬智高打败了,不知有何根据。

又过了十多年,到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军功,于是提拔他为成州(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今陕西略阳)防御使。

当时,名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修筑筚篥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坏。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赶到,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扬言,还要以数万骑兵再来破坏。于是杨文广立即派兵出击追杀,斩获甚众。这次战斗后,西夏人不敢再来捣乱。这是史书中记载的杨文广的取得的唯一的一次大捷。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甘肃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可还没等到朝廷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上杨家将的主要人物。但相比之下,杨文广没有取得和他父亲、祖父相并列的功绩。欧阳修说杨氏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说的是杨业和杨延昭。

按照戏曲小说的谱系,杨业的儿子为“杨六郎”, “杨六郎”的儿子是杨宗保,杨宗保的儿子是杨文广。但实际上,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他是元末明初的戏曲虚构出来的人物,这我们下次再讲。

第六集

戏曲中的“杨六郎”

 

上一讲我们主要谈了史书中的杨延昭,今天我们讲戏曲里的“杨六郎”。

在元杂剧乃至后来的一些戏曲里,杨六郎的名字多叫“杨景”,或者“杨延景”。这个事情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戏曲作家,为什么要给“杨六郎”改名字呢?为什么不叫他的真实名字“杨延朗”或者“杨延昭”呢?史书中“杨六郎”的真名他们不会不知道吧!

后来联系到戏曲把历史人物“潘美”叫“潘仁美”,后来的京剧或地方戏,进一步把潘美叫做“潘洪,字仁美”,离“潘美”这个真名字更远了;还有,在元杂剧中曾经智赚潘仁美帅印的太尉“党彦进”,实际上应当是宋初名将“党进”,元杂剧故意把他叫成“党彦进”。我猜,聪明的戏曲作家,可能早就料到后来的观众或者读者会把戏曲当真了。我写的是“潘仁美”,你们当成“潘美”,那是你们的事呵!同样的道理,戏曲中的杨景,与史书中的杨延昭,也基本上不是一回事。

在流传至今的六个元代的杨家将戏曲中,“杨六郎”全部出场,无一缺席。明清以来,以杨六郎故事为题材的戏曲越来越多。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中,一大半的篇幅演杨六郎抗辽,同时也对杨六郎的执法、招亲,进行演绎。后来的京剧《洪羊洞》,还写了杨六郎之死。但这些故事,几乎没有一个可以和史书对上号的。

抗辽故事戏:《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元末明初的杂剧《杨六郎调兵破天阵》,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杨六郎”故事戏。这个戏的大致情节是:

韩延寿率领辽兵南侵,宋真宗御驾亲征、寇准领兵,在铜台抗敌,不料被番兵包围,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无计可施。此时宋真宗夜间做梦,梦中被番兵追赶,前面有一条河,河中的船上立着一个美人,戴着满头花。美人对皇上说:有保驾将军在此。说着从船舱里跳出来一只大羊来,羊跳到岸上,驱退了番兵。寇准请道士苗士安解梦,苗士安圆梦说,水和女子合在一处便是个字,船就是舟(州),暗指为汝州;羊自然就是,女人头上戴花就是“景”。所以这个梦说的就是,能为宋军解围的保驾将军就是汝州杨景。寇准非常吃惊,因为当初杨景私下三关,被贬到汝州,已经被斩首,怎么还有个杨景呢?寇准虽然疑惑,还是派呼延赞的儿子呼延必显去汝州,调杨景前来护驾。

呼延必显到汝州寻访杨景。原来杨景并没有被斩首,而是被汝州太守胡祥藏起来了,胡祥另找了一个和杨景容貌相似的人当了替死鬼。呼延必显来到汝州之后,颁旨赦免杨景前罪,命胡祥请出杨景,前往铜台救驾。胡祥不知底细,不肯说实话。夜间,呼延必显潜入太守府中打探虚实,在后花园正遇上杨景。呼延必显向杨景传达了圣旨,杨景表示愿意前往救驾。第二天,杨景和呼延必显辞别太守胡祥,先去郑州寻找被刺配到该地的旧将焦赞,再由焦赞持杨景的书信,上太行山去招安杨景麾下的旧将,二十四位指挥使。
    焦赞
上山来招安诸将,众将见杨景书信之后情愿下山助战。于是杨景会齐三关诸将,来到铜台救驾。

值得注意的是,杨景麾下将领,除了岳胜、焦赞、孟良等人之外,还有杨景的儿子杨宗保。史书上说杨六郎的儿子是杨文广,在这个戏里成了杨宗保。也就是说,杨宗保最早在这个戏里出现。从此以后,戏曲小说中杨六郎的儿子就成了杨宗保,而杨文广则成了杨宗保的儿子、杨六郎的孙子。

顺便说一句,杨家将戏曲很早就影响到了历史。明嘉靖年间,有一位学者叫邵经邦,他编了一本史书叫《弘简录》,就说“杨延昭孙文广”。 《弘简录》可不是戏曲、小说,而是一部史书,这部书给杨延昭作了传,基本是从《宋史·杨延昭传》抄来的。但在《宋史》里,杨文广明明是杨延昭的儿子,《弘简录》为什么写成是“杨延昭孙”呢?很可能是戏曲影响太大,影响了作者的判断。当然也有可能不是作者的错,而是刻书者的错,但无论是谁的错,都是受到戏曲的影响才出错的。

好,我们接着介绍《破天阵》的剧情。

杨景率领宋军解铜台之围,要解围就得破阵。韩延寿听说杨六郎被杀,遂与麾下萧天佐萧天佑、土金宿、耶律灰等人,带领十万番兵围住宋朝皇帝所在的铜台,并听从军师严洞宾的策划,在铜台摆下一座天阵。天阵按上界天象之五行八卦、四象八门、二十八宿、九曜七星十二宫、三十六天罡等等排演成一百四十二个阵,非常坚固。

杨六郎认得严洞宾所摆是周天八卦阵,于是分别派麾下诸将分别去打青龙阵、白虎阵、朱雀阵、玄武阵等。剩下天门阵最难打,杨宗保自告奋勇前去攻打。杨六郎则亲自带领三千人马攻打二十八宿阵。
   
结果,各将领依次率军破阵,大获全胜,辽军韩延寿和军师颜洞宾等人落荒而逃。寇准将捷报上奏真宗,在帅府安排庆功宴,论功行赏。岳胜封三关镇守节度使,焦赞、孟良等人均封为州的节度使,杨宗保辅佐其父为总镇边关提督军将都招讨。

在虚构的基础上再虚构:《寇准背靴》

    在史书里,“杨六郎”抗辽不假,但他什么时候破过阵呢?在此之前,他哪有什么“私下三关”的事呢?哪有被发配到汝州造酒,再被陷害、无奈假死的事呢?完全是虚构。

值得注意的是,后来的戏曲小说,在这个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就像是滚雪球,越滚越大,故事越来越多,更加不可考究了。

比如,这个戏里首次出现了杨宗保破天门阵。众所周知,在后来的京剧和地方戏中,是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后世戏曲是在元杂剧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明代的杨家将小说,进一步虚构、想象而成。

这个作品还有一个非常具有戏剧性的情节,就是杨六郎假死这一段。后来的戏曲作家进一步发挥,把它演绎成了脍炙人口的剧目《寇准背靴》。《寇准背靴》演的是:

杨景被充军之后,奸臣王钦若假传圣旨,要毒死杨景。任堂辉代杨景喝下毒酒——这个任堂辉,就是京剧《三岔口》里摸着黑和刘利华打斗的那个任堂惠。任堂辉喝下毒酒,使六郎逃过一死。佘太君将计就计,上奏朝廷,虚报儿子杨景亡故,并在府中假设灵堂。此时,辽军进犯,边疆告急。八贤王和天官寇准听到杨景的噩耗,心情十分沉痛,二人同往杨府吊唁。寇准在灵堂上,看到杨景之子杨宗保不怎么悲哀;又看到杨景的妻子柴郡主,外面身着孝服,里面却着红裙,心中顿生疑窦。便以守灵为名留在杨府,想要看个究竟。夜晚,他发现柴郡主来到窗外窥视,然后提着篮子悄悄向后花园走去。于是寇准就尾随柴郡主前往花园。夜深人静,寇准唯恐靴子踏在地上会有响声,为了不被柴郡主发现,寇准便脱下靴子,背在肩上,暗暗跟踪柴郡主。拐弯抹角走了好久,终于发现柴郡主将饭菜送进花厅,并听到她和杨景在花厅里对话。寇准知道六郎没死,又惊又喜,急忙将此事报知八贤王。八贤王和寇准劝说佘太君,佘太君亦劝杨六郎以国家利益为重,带兵抗辽。

    这个戏的主角是寇准,由老生扮演,非常有戏。尤其是寇准跟踪柴郡主那个桥段,既要亦步亦趋,又要蹑手蹑脚。寇准年纪大了,又是夜晚,肩上还背着一双靴子,他深一脚浅一脚,身体晃晃悠悠,趔趔趄趄,几乎跌倒,再正正身子摸索着往前走。这就需要演员发挥表演才能,创造出新程式。什么叫“有戏”,这就是“有戏”。我们的传统戏曲,本来就是有程式的,但旧的程式不一定能表现新剧目、新情节,像《寇准背靴》这样的剧目刚出现的时候,对演员一定是个挑战。只有优秀的演员,才能游刃有余地把戏曲程式发挥到极致,令观众发出会心的笑。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后世的戏曲作家,往往在前代作品中寻找有戏剧性的情节,发展出新的故事、创作出新的剧目来。这些剧目可能脱离了原来的轨迹,主人公都变了。就像《寇准背靴》,主人公是寇准,杨六郎的假死只是一个由头。到杨六郎出现了,这出戏就该落幕了。

赵景深先生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天蟾舞台曾上演连台本戏《天波杨府》,计有《破洪州》、《天波楼》、《三岔口》、《双吊孝》、《探地穴》等五出老戏。其中《双吊孝》和《探地穴》,“寇准装模作样,学女人走路说话”(《杨家将故事的演变》),应当就是《寇准背靴》的前身。显然,《寇准背靴》比起《双吊孝》和《探地穴》要精致多了。

杨六郎执法:《辕门斩子》

下面我们谈杨六郎执法。《宋史·杨延昭传》说杨延昭“号令严明”,戏曲《辕门斩子》把这个记载具体化、形象化了。这个戏演的是:

辽国萧太后南下入侵,摆下天门阵。杨六郎请兄长五郎下山帮助破阵,五郎称破阵需要穆柯寨的“降龙木”做斧柄。于是焦赞、孟良前往穆柯寨讨要降龙木,结果都被穆桂英打败。杨延昭亲自前往,也被穆桂英用枪挑下马来。杨宗保押运粮草回营途中听说了这件事,未请示父帅而绕道到穆柯寨和穆桂英交战,结果被生擒。穆桂英见杨宗保一表人才,主动表达对杨宗保的爱慕,二人遂结为夫妻。宗保回营后,杨延昭大怒,要将宗保在辕门斩首。佘太君、八贤王先后求情,都被杨六郎断然拒绝。穆桂英得知消息,身背降龙木到宋营献宝,并请杨六郎赦免杨宗保。杨六郎见到降龙木很高兴,但不同意赦免杨宗保。穆桂英假装要动武,杨延昭知道桂英厉害,十分害怕。加上佘太君、八贤王作保,于是赦免了杨宗保的死罪。宗保、桂英披挂上阵,夫妻二人大破天门阵。

戏曲《辕门斩子》突出了杨六郎的执法如山,连佘太君、八贤王讲情都没用。在有的剧种里,佘太君为了保住孙子杨宗保的命,竟然向儿子杨六郎下跪,但还是遭到拒绝。那这样一来岂不是走入死胡同了?矛盾岂不是无解了?聪明的戏曲作家明白,解铃还是系铃人,他们让穆桂英充当杨六郎的“克星”。这个堂堂大元帅,曾经是没过门的儿媳妇穆桂英的手下败将,所以穆桂英一旦要动武,杨六郎就不得不服软。

在剧中,杨六郎这位镇守边关的大元帅,与穆桂英这位山寨女英雄形成对比,加上焦赞、孟良的插科打诨,造成亦庄亦谐的戏剧场景。这出戏既突出了杨延昭的铁面无私,同时又写得很有戏,而且矛盾解决得也比较合理。所以《辕门斩子》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剧,京剧和各地方戏中都有这个剧目。有的剧种又把这个剧目叫《白虎帐》或《白虎堂》,下图为山东潍县木版年画《白虎张》图片(采自王树村编著《中国戏出年画》,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宋史·杨延昭传》只说杨延昭“号令严明”,但并没有举出具体的事例。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提供了辕门斩子的情节,但令婆一出面讲情,杨六郎就同意不杀杨宗保了。在清宫大戏《昭代箫韶》中,杨六郎“辕门斩子”的故事已经基本完成,而且非常有戏。可以肯定,京剧以及各地方戏中的《辕门斩子》,来自于《昭代箫韶》。

这个戏的第六本第十八出《违严令宗保忤亲》、第十九出《奋雄威救夫闯帐》,与后世的《辕门斩子》已经没有什么不同。杨六郎为宗保误了缴令的时间而在中军帐中发火,孟良编谎话说是因为五郎迟迟不肯下山才延误的,被六郎识破,焦赞不得已说出实情。六郎命令将杨宗保绑进营来,并传令“若无圣旨,一应大小将官不得进帐,违令者斩。”经审讯,六郎命令将宗保斩首。此时佘太君、柴郡主前来求情,被拒绝。六郎以为是孟良、焦赞向佘太君通报的消息,还要将孟良、焦赞斩首。接着木桂英上场,六郎坚决不认媳妇。五郎为木桂英求情,被六郎拒绝。木桂英被赶出营房,继而向宋营挑战。此时寇准、德昭上场,再为宗保求情,又遭拒绝。木桂英向佘太君告罪并替宗保求情,佘太君再向六郎求情,六郎再次拒绝,并说“谅此山僻草寇,有何本领”。于是木桂英放出豪言:“将台上下,不论男女将官,有人擒得住我木桂英,情愿与公子一例同罪。倘不能胜我,宗保是我夫主,恕他无罪。”宋营先后由杨七郎之妻杜玉娥、呼延赤金、八娘、呼延赞与桂英交战,均败下阵来。杨景要亲自与桂英交战,此时寇准、德昭颁布“圣旨”,赦免宗保,将木桂英赐与宗保为配,待平辽后完婚。

《昭代箫韶》中的这个桥段,人物众多,戏剧冲突激烈,场面紧张,文场、武场搭配合理,同时又不失诙谐。《辕门斩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加工,才成为戏曲经典。可见,经典剧目的打造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杨六郎招亲:《状元媒》

下面得说说杨六郎的妻子了。在史书中,杨六郎有三个儿子,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记下了他三个儿子的名字。但他妻子是谁,宋代文献没有记载。最早给杨六郎“娶”妻子的,还是元杂剧。

    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焦光赞活拿萧天佑》等,都提到了杨六郎的郡马身份,特别是《谢金吾》一剧说得更为明白。

什么是“郡马”呢?欧阳修说:皇女为公主,其夫必拜驸马都尉,故谓之驸马。宗室女封郡主者,谓其夫为郡马。(《归田录》卷二)也就是说,郡马比驸马低一个等级,他娶的不是皇帝的女儿,而是皇帝直系亲属的女儿,皇帝的哥哥弟弟、叔叔伯伯、姐姐妹妹,他们的女儿,都可能被封为郡主;而郡主的丈夫,就是郡马。那杨六郎娶得是谁的女儿呢?

元杂剧《谢金吾》,写奸臣王枢密以杨六郎私下三关,焦赞杀死谢金吾一门十七口的罪状,判六郎和焦赞被斩。行刑之前,杨六郎的岳母,“长国姑”出面为女婿杨景求情,她说自己的出身是:“太祖皇帝的妹妹,太宗皇帝的姐姐,真宗皇帝的姑姑,柴驸马的浑家,杜太后的闺女,柴世宗皇帝的媳妇。”
   
这出身够高贵吧?但有点绕。简单说,杨六郎的岳母,柴郡主的母亲,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妹,太宗赵光义的姐姐,真宗皇帝的姑姑,她嫁给了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柴驸马为妻。这样,她的女儿是“郡主”,杨六郎是“郡马”,就说得过去了。

但根据史书,赵、柴两家并没有联姻,赵匡胤的妹妹并没有嫁给柴荣的儿子。所以,杂剧中的“长国姑”是虚构的,杨六郎的“郡马”身份也是虚构的。

  至于杨六郎与柴郡主是如何结缘的,元杂剧没说,明代的杨家将小说也没说。在明代小说中,杨六郎的妻子被称为“柴太郡”。她在小说中出现得很早。早在杨业父子要作为潘仁美的先锋出征之前,杨令婆和柴太郡唯恐此战对杨家父子不利,就上朝请太宗任命一位有名望的朝臣随同前往,以保护杨业父子,后来八王举荐了呼延赞。这一回的回目就叫《宋太宗议征北番柴太郡奏保杨业》。

  从史书看,杨业去世的时候杨六郎二十九岁,此时他应该已经结婚。元明两代的戏曲小说只说杨六郎的妻子是柴郡主,但不提他们结缘的经过,这就给后来的戏曲作家留下了想象空间。

清宫皮黄本《铁骑阵》写,柴王宗训立擂,要为妹妹柴媚春比武招亲,胜者招为妹婿,不料打擂者皆不是柴媚春的对手。此时杨六郎为扫平南唐前来借兵,柴宗训见六郎相貌堂堂,武艺高强,欲招为妹婿。六郎为借兵,只好答应。

晚清以来的梆子戏中,有一出《杨六郎招亲》,又叫《八贤王说媒》、《状元媒》等不同的剧名。1960年,京剧在梆子戏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改编成新的《状元媒》,大致情节是:

宋太祖赵光义和柴郡主一同去打猎,遭到辽将的袭击,柴郡主被辽军生擒。杨业之子杨延昭赶到,先救了皇上,又去救柴郡主。此时大臣傅龙的儿子——傅丁奎,也来到皇上身旁。皇上令傅丁奎去救柴郡主,并说若救下柴郡主就招他为郡马。此时柴郡主已被杨延昭救下,郡主爱慕杨延昭,就以祖传的珍珠衫相赠。杨延昭回京,向八贤王说知此事。八贤王就请新科状元吕蒙正做媒人,向皇上提亲。但皇上坚持认为救驾者是傅丁奎,并且提出柴郡主已经许配,不能改变。柴郡主却坚持救驾者是杨延昭。于是皇上要求在金殿辩明此事。第二天,杨业、傅龙分别带杨延昭、傅丁奎上殿。吕蒙正让杨延昭、傅丁奎各自讲述自己救驾的经过。杨延昭讲得明明白白,而傅丁奎却讲得漏洞百出。此时皇上又称:郡主的珍珠衫,是柴世宗留给郡主的订婚信物,获得者才能成为郡马。杨延昭当即展示柴郡主赠送的珍珠衫。皇上只得承认了杨延昭与柴郡主的婚事。

戏里的“皇上”赵光义和柴郡主是什么关系呢?若按元杂剧里交代的,赵光义是柴郡主的舅舅,对不对?因为郡主的妈妈说了,赵光义是她弟弟。舅舅是不是可以决定外甥女的婚姻大事?那她的爸爸妈妈呢?咱不讨论了,因为这个舅舅不是一般的舅舅,是皇上,皇上手握一切人的生杀大权,决定外甥女的婚姻应该不是问题。

  在这个戏里,帮助杨家的人,除了原有的八贤王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新科状元吕蒙正,这便是剧名《状元媒》的缘由。吕蒙正史有其人,曾三次为相,是宋朝的一代名臣。但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吕蒙正与杨家有什么渊源。上次我们讲到,宋真宗曾经当着“宰相”的面,说起杨延昭被人妒忌的事。但这个“宰相”是不是吕蒙正还不一定。

   《状元媒》这个戏,主要的悬念就是:谁是真正的救驾者,谁最终能够娶柴郡主为妻。戏中的人物性格很鲜明,尤其是柴郡主,她对杨延昭的爱慕始终如一,先私定终身,后来又拒绝她的舅舅、当朝皇上的武断决定。金殿对质一场,杨延昭和傅丁奎各自讲述救驾过程,一庄一谐,对比强烈,戏剧性很强。

1960年,京剧《状元媒》由北京京剧院改编上演,由张君秋饰演柴郡主,马连良饰演八贤王,谭富英饰演吕蒙正,刘雪涛饰演杨六郎,成为张派代表作,十分流行。上演后不少地方剧种进行了移植。

杨六郎的另一个妻子:大刀王怀女

一些老的戏迷观众可能知道,杨六郎不止一位妻子,还有一个“大刀王怀女”,是杨六郎的第二个妻子。在不同的剧种、不同的版本里,“王怀女”的故事也不一样,大致上是说:

宋朝武将王廉的女儿王怀女武艺高强,特别善于使大刀。她和杨六郎早有婚约,但在一次和辽军的交战中,王廉战败,和妻子、女儿一同被俘,这婚事就没办。王廉是个软骨头,被俘后投降了辽邦,但王怀女和母亲却坚贞不屈。多年后,王母借机帮助女儿逃回宋营,却遭到杨六郎的冷遇。佘太君想要认儿媳,六郎不爽,甚至怀疑王怀女是辽邦的奸细。此时正遇上辽将挑战,太君命王怀女迎敌,王怀女手执大刀,大败辽军。还有的版本说,王怀女大义灭亲,阵前手刃叛国投敌的生父,将辽军驱逐出境。杨六郎与王怀女择吉日完婚。

王怀女的故事在民间非常流行,戏曲和讲唱文学中都有这个人物。在杨门女将中,佘太君、柴郡主、穆桂英,年轻的时候都是美女,但王怀女相其貌不扬,性情暴燥还有的评书说她“身材高大,红眉毛,绿眼睛,黄头发”,这不成怪物了?不是怪物,这是西域女子的相貌特征。在《杨家将演义》里,杨六郎的第二个妻子黄琼女是西夏国的公主。西域妇女,是不是身材高大、绿眼睛、黄头发?只有“红眉毛”有点奇怪,是化妆画的还是民间文学的夸张之语搞不清楚了。

在明代小说里,黄琼女是西夏国公主,早年曾经有一位“邓令公作伐”,将她许配给杨六郎,但这媒人邓令公不幸死了,这桩婚事就停下来了。

辽国摆下天门阵,请黄琼女助阵。按照辽国军师的安排,黄琼女守的这个阵叫太阴阵,很特别。守阵的女将必须“赤身裸体,立于旗下,手执骷髅骨,遇敌军大哭”。和黄琼女对阵的是呼延赞的妻子“金头马氏”。马氏见黄琼女赤身裸体,就骂她“下贱”、“不识羞耻”。黄琼女被骂,自觉羞愧,无话可说,勒马便走。回到帐中,黄琼女反复思考,想起当年曾许配杨六郎为妻,现在杨六郎就在对面阵中,而辽国让自己赤身裸体,受如此侮辱,不如投降宋营,帮宋军破阵。第二天,她就把这个意思暗中通报给了宋营。还好,令婆和杨六郎也都还记得当年许婚的事。于是黄琼女与宋军里应外合,攻破太阴阵。令婆大悦,让她和杨六郎完婚了。

地方戏和评书中杨六郎的第二个妻子——大刀王怀女,应该就是从西夏国公主黄琼女演变而来的。但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还有一个中间环节,是《昭代箫韶》。

《昭代箫韶》写:西夏国元帅王怀,曾与杨令公交厚,其女王素真,在襁褓中已许嫁杨六郎。辽国兴兵犯宋,请五国助战,王怀父女参与其中。但由于与杨家的特殊关系,王怀父女多次暗中助宋破辽。一次杨宗保窥探天门阵,被辽军追赶,得王怀父女搭救方才脱身。宗保回宋营向父帅报告此事,杨六郎完全不记得了。此后,王怀父女多次协助宋军破天门阵,最终事泄,几乎被杀。后来父女二人已经到了宋营,辽人还与潜伏在宋军中的奸细王钦勾结,使用反间计,要除掉王怀父女。一直到辽军兵败投降,六郎才奉旨与王素真完婚。

可见,后来民间戏曲和说唱中的所谓“王怀女”,是从“王怀父女”或者“王怀之女”,讹变而来的。其父“王怀”要么被遗忘了,要么被改编成叛徒了。王怀女的故事说明,从“误会”到“讹变”,是民间文学的一条发展途径。

在明代小说里,杨六郎还有第三个妻子。她叫“重阳女”, 是河东“庄令公”的女儿,因为是九月九日出生的,所以叫“重阳女”。在小说中,重阳女为宋朝做出的贡献就更大了。

重阳女自幼武艺精通,曾经许嫁杨六郎,但因为两家都忙于公事耽搁了,婚事一直没办。杨六郎带兵攻幽州,重阳女带领所部一万人,和辽邦的驸马、假装投敌的杨四郎一起,与宋军里应外合,攻陷了幽州。萧太后不愿被俘受辱,在宫中上吊自尽。杨四郎杀了辽国大将耶律学古,向妻子琼娥公主讲明身份,琼娥公主情愿与杨四郎回归中原。不用说,杨六郎与重阳女也得以夫妇团聚。

    演义,演义,扯得都没边了。萧太后是在“澶渊之盟”缔结五年之后,宋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因病去世的。哪有幽州城被宋军攻破、萧太后自尽的事呢?不用说,重阳女作为杨六郎的第三位妻子,也完全是杜撰出来的。

杨六郎之死:《洪羊洞》

    最后说说戏曲中的杨六郎之死。

元杂剧《昊天塔孟良盗骨》的故事情节是:

杨景镇守三关,一天,已经故去的父亲杨令公托梦给他,说自己头撞李陵碑而亡之后,被番兵焚烧了尸首,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天让一百个小军,轮流对着骨殖射箭,每人射三箭,叫做“百箭会”。杨景就和孟良一起,潜入幽州,盗了父亲的骨殖,由孟良断后,杨景一人一骑,带着杨业的骨殖赶回宋营。杨景在途中经过五台山兴国寺,他的哥哥杨五郎正巧在这里出家当和尚,但兄弟二人已经互不相认。经过一番曲折,误会解除。此时辽国韩延寿带着五千精兵将兴国寺围住。杨五郎以寺院和尚的身份,将韩延寿骗进寺院,将其生擒并枭下首级,剜出心肝,祭献杨令公。

后世戏曲抓住杨六郎和杨五郎相会时产生误会这一情节,改编为《五台会兄》。杨六郎以末(老生)扮演,杨五郎用花脸(净)扮演。昆曲和京剧都有这个剧目,基本上是一出喜剧。在昆曲中,杨五郎一角唱做兼重,身段繁多,成为净脚的代表剧目。

此外,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的代表作《洪羊洞》,也从《孟良盗骨》衍生出来,同时受到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的直接影响。这个戏演杨六郎派孟良往辽邦洪羊洞盗取杨业骸骨,焦赞也尾随而至,孟良误以为是敌将,用斧头将焦赞劈死。后来发现是焦赞,便自刎而死。杨六郎也因此患病,后不治而死。这是一出感人至深的悲剧。这个戏,除谭派谭富英之外,杨宝森、余叔岩、孟小冬等也都演过。

大家看,从元杂剧的一出《孟良盗骨》,就衍生出了《五台会兄》和《洪羊洞》两出戏。那两出戏的关系是什么呢?总不能盗两次骨吧?所以《洪羊洞》一开始杨六郎就和孟良说了,上次盗的是假的,真的在洪羊洞里。这个细节是从明代小说《杨家府演义》沿袭而来的。

    总之,戏曲把杨六郎的抗辽、执法、招亲、病故都写全了。从元代到现在,关于杨六郎的剧目越来越多,似乎离史书中的杨延昭越来越远,但在戏曲观众看来,戏曲中的杨六郎才是鲜活的、更富于生命力的。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7-03-14 09:29:26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