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7年第二期 >> 艺苑广角 >> 龙眼望道 >> 阅读

龙眼望道

2017-07-19 09:18:0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49
内容提要:单振国
神木老城边的东山,民间称“龙眼山”或“九龙山”。我幼小的时候,时常三五结伴登临游玩,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儿时所见所闻依旧像一组老照片一样钉在我记忆深处。香炉伴月,纱帽舒云,龙眼透日,虎头吼风,明清文人雅士取名的麟州美景依然风光在这座山上。

单振国

神木老城边的东山,民间称“龙眼山”或“九龙山”。我幼小的时候,时常三五结伴登临游玩,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些儿时所见所闻依旧像一组老照片一样钉在我记忆深处。香炉伴月,纱帽舒云,龙眼透日,虎头吼风,明清文人雅士取名的麟州美景依然风光在这座山上。时光荏苒,山貌有了鲜明嬗变,感觉最强烈的是那些庙群、塔楼、庭院,以及由此而组合出的一派新景象、新风貌和新气韵。这是当代麟城人赋予龙眼山的豪华装饰,是民间佩戴在龙眼山胸脯上的胸章,让我深深感佩叹服、生情动心、鞠躬致敬!

在以黄土地貌为主体的陕北来说,极少有浩大石山,而“龙眼山”恰恰就是这样一座自然天成的石山。山势的奇异、险峻、巍峨,让人观不透思不明,玄奥的石崖造型,奇崛的沟壑摆布,鬼斧神工,天雕地凿,非人类想象。一代一代麟州人在这迷幻起伏、纷繁交错的石山上,分辨出了道,体悟到了道,寻觅到了道。查阅资料,我没找出这座山的第一座道观是什么人修建?第一个蹲守的道士是谁?杨光亮老先生在《神木宗教文化概述》前言中有这样记述:民国时期,道士高拉明家谱引证,高氏17代祖先高道长于明永乐九年,即1411年,被华山清逐,迁放神木堡,入东山半坡“清云观”即今天吕祖洞,服役为士,修持住观。当时山麓已建有道观,石壁筑有石窟,供奉太上老君、关圣帝君、纯阳祖师三位大仙,至今已有600余年。明万历已末年即1619年,碑记重修。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因回汉民族纷争,麟州惨遭屠城,“清云观”毁为焦土。同治十一年即1892年,道观重建改名“吕祖洞”。1967年秋,具有一定规模的东山道观群遭遇“文革”劫难,断垣残壁,颓败成墟,几近毁灭。

1987年,随着改革开放盛世振兴和家乡神府煤田大开发,东山道庙群迎来了又一轮金光重焕的历史机遇期。时至今日,不但道观复原,返修一新,增其旧置,容光焕发;且亭台楼阁,扩建豪华,曲径环绕,布局宏大。新建的麟宝塔、二十八星宿功德亭、穿廊画壁等,足以取代旧景,入列神木县城新“八景”之中。特别是在点亮工程勾勒渲染、光彩辉映下,每至夜幕降临,龙眼山宛如九天宫阙,流光溢彩,飘逸不凡。时至十五,一轮圆月,浮升麟宝塔上空,与金灯点亮的高塔遥相呼应,与彩光聚拢的龙眼天地对望,与飞檐叠嶂的道观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一副仙境奇幻图,令外来游人叹为观止、遐想无限,让一城百姓望而生情、倍感自豪。

仅仅三、四十年,对于亘古屹立的龙眼山来说,只能算一煞那,可就是这一煞那,犹如经历了脱胎换骨之超度,使这座山的外相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山是天道,大自然的作品,与天地日月同在。庙是人道,一群人的作品,与世道兴衰关联。一个好的世道,必然激活潜在的人道,人道寄予神道,神道又涅槃人道。天地阴阳,万古星辰,山海江河,人神鬼怪,都有道的愿望与追寻,或托付于山水自然,或寄情于高天星空,使自然更像自然,人更加像人。这,大约就是龙眼山胸怀千古、生生不灭的道性所在!

老子在《道德经》开篇阐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概念总括性描述。“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由道开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无能来探究道的玄秘与深奥,只浅显地理解为自然法则、人间伦常,是百川归海、顺其自然,是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道在天地间浮游,在人间呼吸。道,不论高低贵贱、贫富寒微、男女老少、残键强弱“山门大开,善者进来”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是人人都耳熟能详的民言俚语。阅读“八仙”出身,均为民间奇人异人怪人超人。八仙之首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学历进士,做过地方官吏,因厌倦兵燹离乱,抛弃功名富贵,携妻归隐山林,修道成仙。何仙姑农家漂亮的采药小姑娘。张果老热衷炼丹养生的老人。韩湘子文艺愤青,钟爱吹笛子。汉钟离,诗人,嗜酒如命,不修边幅,放荡不羁。曹国舅,出身高贵,皇亲国戚,厌倦锦衣玉食,归隐修道。蓝采和,街头艺人,放浪形骸,酒疯子。铁拐李,残疾人,乞丐。这些人层次不一,相同处是看破红尘、慈怀天下,最终羽化成仙、得道升天。

龙眼山几百年、上千年,特别是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兴而走衰,衰而振兴,直到今天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宏大规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即证明了她始终与民心民情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自然至理。证明了她始终种植民间、成长民间、庇佑民间;始终坚守着道、捍卫着道、弘扬着道。在杨光亮老先生撰写的《吕祖洞道观——前世今生》一书中,记录了那些为龙眼山道庙群做贡献的人们,这里略举几人。

王三娃,县城义丐,擅长粉笔画,常年宿居破败的吕祖洞。1987年,用自己行乞积攒下的80元买砖,开启了新时期东山修复工程。几十年来,他省吃俭用,将行乞所得全部捐献道观;汪瑜,世居神木老城,祖辈画匠,早年出家,后还俗。其身怀异术,常年云游内蒙古河套一带,为人偏方看病,自定仅收1毛钱。日积月累,积沙成塔,上世纪80年代,他将自己几十年所得17万元,一次性捐献吕祖洞,为龙眼山复修做出大贡献;祈双双,县城平民,建筑业木工,有较高的木匠手艺,声名远传。他先行参与修复工程,不计报酬,义务奉献,二十余年坚持不懈,自始自终;郭世亮,县城平民,青年时参军,转业进入县外贸公司,职业司机。喜欢古玩,现寄宿凯歌楼以经营、展览古玩为业。改革开放后最早介入吕祖洞复修工程的领头之一;杨裕厚,县城居民,初为建筑公司烧砖工,后带领工队搞修建,遂成县内小有名气包工头。他积极参与龙眼山道观群的修复,曾将公司改制时所分50万元,直接拿到山上资助修缮,后被众信士拥立为会首。他三十年如一日坚持侍奉吕祖,并负责了寺庙的三次规模性扩建。还有张昌、訾铁柱、赵侯儿、邱志孝、张信德、魏建虎、肖雨声、申维宾、王文艺、张良如;以及曾做过神木县副县长的许济民;曾任县长助理,喜好诗词、书画,著有书画作品选《山草集》的梁继承等等。他们均以不同方式、在不同方面为东山修复做过积极的、有益的工作。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李林喜,本职屠家,心怀善念,常年服务寺庙、不遗余力,一心伺奉东山祖师爷。他是神木第一届道教协会会长,县第七届政协委员。他会同倡导、组织者杨光亮等人,在县各界支持下,修复了祖师庙、极乐寺,兴建了麟宝塔、信众活动中心;之外,特别要提的还有訾文祥,其人儿时丧父,靠母亲卖猪仔养育,少年即入工队当小工,备受艰难。然,心怀大志,奋发图强,后自成公司,涉及煤电等多种产业,目前是某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成功民营企业家。上世纪80年代初,布施5000元;2013年,慨然出资千万元,扩建吕祖洞道观群,打造神木及秦晋蒙道教文化名片。现一期工程已竣工,即显出恢宏浩大之景象。

真可谓,三教九流,各界人士,高低贵贱,参差不齐,但他们共同的心愿是修缮道观、弘扬道法、呼唤道心、振兴道义。他们都是祖辈就定居在神木老城的土著,具有很深的家乡情节。本书撰写者杨光亮老先生,是其中重要一位,他皈依吕祖,信奉道教,现为神木道教协会会长。他身患病症,然心牵龙眼山道观群的复修与扩建,几十年奔走呼号,召唤力量,汇聚人心,贡献卓著。近年,他搜集撰写、编纂出版了一部近50万字的《神木宗教文化概述》;这本《吕祖洞道观——前世今生》也整理完毕,即将付梓投印。这些都是神木本土文化与神木地域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润泽未来的功德之事,令后辈尊崇敬仰、铭记传承。

感恩盛世,人们生活水平都得到了空前提高,旅游成为当代人的常态。走多了,会有这样共同感受,我们所旅游的好多名胜园林、深宅大院、庙宇佛地、亭台楼榭,最初其实是个人修建的私家庭院。星转斗移,时代更迭,今天多被国家管理,成为公共旅游资源,为当地财政赚钱。我有这样一个观点,在不同场合表达过:当下,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煤炭黄金十年里,神木很多暴富之人,心里有感恩情节,有些煤老板将此归咎于神灵对他们的护佑、偏爱、降福,想开山修庙,报答神恩。政府完全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些善心需求,在给以合理、科学的规划建议时,积极批复、支持、指导、推助他们修建具有规模性的宗教传统活动场所。再过百年,这些建筑资源可能就会成为旅游景点,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周围群众即便摆摊卖茶也有地方。前不久,朋友请我到孙家岔吃“杀猪菜”,闲暇时上山游玩,看到了恒源集团董事长孙俊良先生为自己家乡修建的“福慧寺”,眼前不禁一亮,顿感震撼。整座庙群气势恢宏,敞阔豪华,是大手笔建筑,仅此就应当给孙先生一个大大点赞。我想,如果把这组庙群放到县城龙眼山或二郎山,那么对两山的格局就会有更大提升。

我是神木政协第八届、九届常委。去年,提写过这样一个议案,即在二郎山后段修建一座巨型文化阁楼。案由是:我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特别重视人与自然融合相亲,楼阁建筑就很能体现这种特色。阁楼往往是蕴含一个地方文化精神、承载人文情怀和展示文学艺术经典的重要窗口和博览平台,多是当地具有影响力的人文景点,有的驰名天下,如黄鹤楼、岳阳楼、腾王阁、蓬莱阁等。我县民间已在县城东山即“龙眼山”修建了“麟宝塔”,成为标志性景观之一,为县城增添了一大亮点。相对应的西山即“二郎山”,目前还没有能够与此呼应、匹配的标志性建筑。西山也叫“笔架山”,是一座文化山。公元1518年十月明武宗朱厚照巡幸神木,见其层峦叠翠,松柏阴翳,酷似皇室玉案上的笔架,赐名“笔架山”,给神木增添了浓郁文气。四百余年来,此山留下了许多本土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外来名流的诗文墨宝,映现着历史神木的人文积淀。今天之神木,正向文化大县强县阔步迈进,很需要阁楼这样的建筑来展示自己的历史与当代文化,同时给未来留下更多高品质的文化积淀和艺术精品,让后人感知我们这代人在文化精神上承上启下的足迹。

具体实施办法:一是,在二郎山后山适合位置选点,其阁楼应具有本土丰富文化意义和当代建筑特色,可取名为“飞麟阁”或“云川阁”,与东山“麟宝塔”遥相呼应。登楼可纵目四方、具瞻全城,可俯视窟野、远眺九龙,成为神木县城新标志性景观之一。二是,一定要体现大手笔、大气魄、大情怀,以百年后成为塞上文化名楼、响誉全国为目标。邀请国内顶尖古建筑专家、甚至国外建筑专家参与设计,争取在某些地方为原创、独树,具有新奇的亮点和不可复制的特色。三是,要以厚重的边塞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进取精神为主旋律,展示自身独具的文化符号和人文底蕴,争取形成神木旅游一个新招牌。

但,遗憾的是我的这个议案没有被通过,大约与“迷信”有关,看来期望官方修此楼怕成泡影!但民间力量是强大的、有希望的,神木人向来有敢做大事难事的胸襟胆识!在此,我依然要大声疾呼,愿神木有大见识、大情怀、大力量的有识之士,毅然担当,为神木两山再添千年大异彩,为神木文旅事业与百姓福祉再写大文章、再做大贡献!

前年,在龙眼山顶,依山就势建起了二十八座功德亭,对应九天二十八星宿,表彰为神木慈善基金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企业和企业家。受组织委托,我曾为此撰写碑文并起名。由此,这座山越加成为神木民间表彰杰出人物的荣誉殿堂。在我熟知的这些父老乡亲身上,看到了潜在的共同基因,即是厚道、爱心、慈善、奉献,他们是神木的当代“八仙”、当代“二十八星宿”。

千说万说,一言以蔽之,道,即正道!大道!龙眼山就这样一座供奉、弘扬、表彰人间正道与大道的大山!

相关文章
2017-07-19 09:24:12
2017-07-19 09:25:43
2017-07-19 09:18:0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