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8第一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 阅读

杨家将故事考史证俗(续)

2018-04-18 10:00:2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394
内容提要:台湾  郑骞
八 关于杨延昭(六郎)之古迹
霸州城,旧传燕昭王筑。宋将杨延朗修葺土墉,以御契丹,金元因之。(万曆顺天府志卷二营建志城池门)
旧传城创于燕昭王,宋将杨延朗尝葺之以御辽,周围土墉,金元皆因之。明弘治辛亥,知州徐以贞建东北城楼二座;已未,知州刘珩以瓮包城北面,建南楼。

台湾  郑骞

关于杨延昭(六郎)之古迹

霸州城,旧传燕昭王筑。宋将杨延朗修葺土墉,以御契丹,金元因之。(万曆顺天府志卷二营建志城池门)

旧传城创于燕昭王,宋将杨延朗尝葺之以御辽,周围土墉,金元皆因之。明弘治辛亥,知州徐以贞建东北城楼二座;已未,知州刘珩以瓮包城北面,建南楼。(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城池门)

霸州城,创于燕昭王,宋将杨延朗葺之。(雍正畿辅通志卷二十五城池)

霸州城,旧传燕昭王所筑(名胜志)。宋将杨延朗修葺以控辽,当时号为北方重镇。(长安客话)金元时筑土墉。(日下旧闻引城邑志)明景泰五年四月修。明弘治辛亥,知州徐以贞建东北城楼二座;已未,知州刘珩以瓮包城北面,建南楼。(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一城池)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益津废县条云:“志云:(霸)州城相传燕昭王所筑,宋将杨延朗增修。”又州南关有古城址,相传赵武灵王筑,皆传讹也。骞按:延昭本名延朗,见前第三章。据宋史二七二本传,延昭未尝知霸州,自无正式修筑州城之事。惟延昭曾两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久任高阳关副都部署(九年),今河北省以清苑县(保州)为中心,方圆二三百里之内,皆属其巡防范围,修筑防御工事及驻军营垒,自极可能。宋时霸州为今河北永清县南境,霸县、文安县等地,即在此二三百里范围至东北隅。延昭修霸州城及下文修护城井、筑堤堰,甚至修筑地道自霸州直通雄州诸传说,当即由此而来,虽云道听途说,实亦有相当之历史根据。

护城井,在州城中,沿城共井七十有二,宋杨延昭所筑。直隆冬,甲士汲水浇城,敌疑不敢进。今废,仅存者,郡人汲焉。(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古迹门。民国霸县志同。惟最后一句作“今废,仅存十余”。)

旧志:霸州城,宋将杨延朗修葺,以控辽人,当时号为北方重镇。沿城有七十余井,亦延朗所凿,谓之护城井。(嘉庆一统志卷八顺天府古迹)

按:宋史二七二延昭传:“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今河北徐水县)。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怯。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今河北任丘县)刺史。”右条所记霸州护城井,当即由此讹传。(参阅后安肃县碧霞宫条按语)

引马洞,宋杨延昭所作,始自州城,中通雄县,每遇敌至,潜以出师。今塞。(康熙霸州志一舆地志古迹门。民国霸县志卷四杂志记事门同)

八角井,至城内圆通阁前,创始无考。清光绪间重浚,口径尺许,瓷石八片,铁束其外,俗呼八角琉璃井。投瓦石其中,水声铮然,良久乃已。今不及四十年,瓦砾溢于外矣。故老谓,霸州亦有井,与此地穴相通。宋初,两城守将计军事,遣使往来穴中,外人不知也。往年浚井,见东有隧道,数十步即以木架撑之,壁间置铁灯盏。马之骦引霸州志古迹,有引马洞。云,宋杨延昭所造地穴,自城中潜通雄州。穿凿附会,无识甚矣。(民国雄县新志第一册方舆略古迹)

拆城,霸州东,传宋杨延朗屯兵拒契丹。(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古迹门。)

拆城,霸州东,传宋杨延朗屯兵拒契丹。(万历顺天府志卷一地理志古迹)

拆城,在城东八十里,宋杨延昭屯兵于此以拒辽。明知州陈公于庭,更拆为策。(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古迹门。民国霸县志卷四杂志记事门同)

拆城,在霸州东八十里,宋杨延朗屯兵于此,今为拆城里。(嘉庆一统志卷八顺天府古迹。)

信安东三十里有狼臧城,又十里为忻城,宋将杨延昭屯兵拒契丹于此。(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信安城条引旧志)

按:信安城即宋之信安军,亦即淤口关也,见前第六章。其地今为信安镇,在河北永清县之东南,霸县之东北。

乾隆永清县志云镇北属永清,镇南属霸县。忻城乃拆城形近之误。

杨六郎城,在永清县信安镇,相传杨延昭所筑。(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三顺天府古迹)

按:此城疑即前条之拆城。

马貉隄在霸州东四十里,自田家口至信安镇。宋杨延昭筑。(嘉庆一统志卷九顺天府隄堰)

六郎隄自霸州老隄头起,至新城县交界齐家埝止,长十四里四分。本朝乾隆二十七年培修。(同上)。

石桥,在信安镇北,宋杨延朗建。(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古迹门)

莫金桥,宋杨延昭建。(同上。又民国霸县志卷四杂志记事门同)

草桥关,在城北一里,宋辽分界处。杨延朗建。(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古迹门)

草桥关,长安客话:“霸在宋世蓋与辽分界处,州北一里,相传杨延昭建草桥关于此,因以名。”王遴草桥古渡诗:“几向水边寻古迹,宋辽分界草纵横。”今废。(民国霸县志卷四杂志记事门)

按:草桥关在高阳,详见前第六章。霸州之草桥关乃民间讹传,不足信。歇马疙疸,在吴家台村北,方九丈有余。传闻系宋将杨延昭军人守益津关时歇马之处。(民国霸县志卷一土地志古迹门)

按:北方俗语谓凡物之隆起者日疙疸,此所谓歇马疙疸,蓋一隆起之土丘也。

晾甲台,在老隄村西南,周六丈有余。传闻系宋将杨延昭军人晾甲处。(民国霸县志卷一土地志古迹门)

拒马(方舆纪要作巨马)河在州北,自卢沟桥经州境,东合界河,后徙南孟居北至直沽入海。今淤。(原注:按:宋辽澶渊之盟以白沟河为界。杨延昭屯兵于雄,称白沟为拒马河。此亦云拒马者,殆白沟一带之经流,界辽以守者欤。)(康熙霸州志卷一舆地志山川门。民国霸县志卷四杂志记事门同)

拒马河,源在广昌县(今河北涞源县)南半里,出七山下,少东,与涞水合流。相传杨六郎在此拒战,故名。又云:金章宗至此,乏水,见土色润,以鞭指得水,马饱饮之,又名马饱河。或云,即郦食其所称拒白马之津也。(乾隆易州志卷二山川门)

按:水经注卷十二:“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据此知原名巨马,手旁乃后人所加;与拒白马之津更无关系。六郎于此拒战,事或有之;河以此得名,则是民间传讹。白沟为巨马之下流,见水经注同卷朱谋㙔笺。

保定县城:旧城相传宋团练使杨延朗建。周围六里六十九步,高三丈,广二丈。导玉带水环地为池。后渐倾圮。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吕焕因旧城之西北隅,创筑东南二面,高一丈五尺,周八百八十九步,门四,池深八尺,涧一丈。(雍正畿辅通志卷二十五城池

保定县城:旧城相传宋团练使杨延朗所筑。周六里,六十九步,高三丈,阔二丈。池导玉带河水环其外。明嘉靖二十九年,知县吕焕创置新城,依旧城之西北隅,而东南二面则创筑焉。(光绪顺天府志卷二十一城池)

按:保定县,今河北新镇县。宋太平兴国六年于其地建平戎军,景德元年改名保定军,见元丰九域志卷二。余详下桃花寨条按语。

保定县志:县西南有将台,相传宋杨延朗演武于此。(嘉庆一统志卷八顺天府古迹)

桃花寨在保定县北。九域志:“保定军有桃花寨,在军北七里,又父母寨在军西北十一里。”宋史地理志:“政和三年,改父母曰安谧。”而桃花乃仍旧。今皆废。县志:桃花寨,今称旋马,一名结达,相传杨延朗所筑。父没寨在县西八里,延朗守平戎时,感父业死敌,祭父于此。今称寨上,蓋即父母寨也。(嘉庆一统志卷九顺天府关隘)

按:元丰九域志卷二:“保定军寨二:桃花,军北七里,父母,军西北一十一里,有滹沱河。”宋史卷八十六地理志二:“保定军砦(同寨)二:桃花,父母。政和三年,改父母砦曰安宁。”此云安谧,与宋史不同,应从宋史。保定军初建时名平戎,改名保定,见宋史地理志同卷同条及前引元丰九域志。延昭传未言其守平戎,平戎亦未置团练使;蓋延昭曾任莫州(今河北任丘县)刺史,进授本州团练使,平戎去莫州不及百里,在延昭所部军队巡防范围之内,此即所谓守平戎也。筑城之说,当即由此传讹。延昭祭父于其地,遂以“父没”名寨,则等于豆棚话,柴堆三国,姑妄听之可耳。

闸河在雄县南五里,相传为宋杨延昭运粮河。(雍正畿辅通志卷二十二山川

城子台旧志:“在城东南八十里,外高中平,地势特出。”按:城子台在蓬儿湾南,其南里许,又有坨子,高可相。大水之后往往有铜铁箭镞冲刷流露。故俗传杨六郎屯兵地。(民国雄县新志第一册方舆略古迹篇)

驻驾台在雄县东七里,相传周世宗驻跸于此。又城子台在县东南八十里,平地突起,状若城垣。晾马台在县西北三十里,高数丈。相传燕魏分易水为界,筑二台以登陟而耀武。按:晾马一曰涼马。后燕录:慕容垂自涼马台结筏而渡。名胜志谓即此地。容城县(今河北容城县)东二十余里亦有晾马台,相传杨延朗筑。(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古迹)阳关城在雄县西,宋史杨延昭守三关时所筑。(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三保定府古迹)

杨关城在县西北二十三里,南阳村南一里。旧志云:“宋杨延昭守三关时筑。”今遗址渐平,惟时发现古砖瓦,非近代物,史传不载,莫能详也。(民国雄县新志第一册方舆略古迹篇)

阳关城在雄县西,相传宋将杨延昭守关南时所筑。(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古迹)

望马台在安州西北十二里,宋杨延昭所筑。(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三保定府古迹)

望马台在清苑县东北一百里,宋将杨延昭筑以相马。(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古迹)

按:安州,今河北安新县,在清苑正东稍偏南,以道里方向度之,此两望马台当是一事。容城县有晾马台,相传亦延昭所筑,见前驻驾台条。

碧霞宫在城南,北宋杨延昭建。嘉靖二十六年知县张桐、万历十七年知县徐杲修葺。乾隆四十三年知县张钝重修,有碑记。宫建高台上,古柏干霄,今为八景之一。(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二建置门宫观类)

张钝重修碧霞宫碑记:“南城西偏,有台巍然,上建碧霞宫,旧传杨延昭所创。邑人奉香火甚谨,世世且勿替。”(以下叙宫祀泰山神女事,从略。)(乾隆安肃县志稿卷十四艺文门记类)

张钝重修东岳庙碑记:“是庙也,峙于碧霞宫之左,乃宋杨延昭驻札南城时所并建者也。(以下叙东岳大帝事,从略。)(同上)

按:安肃,今河北徐水县。宋时为遂城县,并于其地置威虏军。太平环宇记卷六十八:“威虏军,本遂城县,皇朝太平兴国六年置。从县西南至满城县内浮图烽、合陵山峰为一路,仍领遂城县。”宋遂城县故城在今徐水县城西二十五里,见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古迹及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保定府安肃县条。方舆纪要同条云:“五代时周复三关,此为沿边要地。宋咸平二年,契丹攻遂城,宋将杨延昭登陴固守,契丹引去。”骞按:“延昭守遂城事详见宋史本传,(参阅前霸州护城井条。)延昭为保州缘边都巡检使,遂城正属其防区,故此地有关延昭古迹甚多,详见下列诸条。

北极层观,在安肃县故遂北城,宋杨延朗建。延祐间重修。左置临瀑亭。(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一保定府寺观)

北极层观,在遂城北,(疑当作墉)宋帅杨延昭建。元延祐间重修。为旧八景之一。(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二建置门宫观类)

拴牛桩:县西遂城南里许曹哥庄,有石层累如塔状,高五尺许,扣之铿锵有声,而音韵各别。相传杨延昭驻节遂州,以城形似卧牛,故建此作镇。乡愚或盗塔石者,辄病,还之仍愈。今尚存。因叹古人制作,其精神耿耿,真堪不朽。此塔与孔明“江流石不转”者,殆同一灵异也夫。(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一古迹门)

藏兵洞,在县西四十里店头村,相传杨延昭置。(同上)

按:此洞想即羊山之石洞,见下羊山条。

广门、雁门在县西北。宋将杨延昭置广雁二门以拒契丹。(同上)

县志又有广门、雁门,俱在县西北。宋杨延昭置此以拒契丹。(光绪保定府志卷四十一古迹录旧遗址)

鸭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宋将杨延昭养鸭鹅处,遗址尚存。(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一古迹门)

鸭鹅城,在安肃县东南十五里,宋杨延昭养鸭鹅处,遗址尚存。(光绪保定府志卷四十一古迹录旧遗址)

羊山,在县西四十里。宋咸平元年戊戌,契丹入寇,田敏从王显为先锋,大败契丹于此。二年己亥,杨延昭以功拜郑州刺史;契丹内侵,延昭伏锐兵羊山,掩击其众,进保州团练使,驻遂城。(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一山川门)

按:太平环宇记卷六十六:“莫州,汉鄚县,唐云景二年于县置鄚州。开元十三年,以鄚字类郑字,改为莫。”

羊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一名杨山。(雍正通志)与龙山相接。俗传宋杨延昭藏兵于此,以御契丹。(方舆纪要)山有石洞,洞侧有繫马石存焉。(旧志。光绪保定府志卷十八舆地略山川门)

羊山,在安肃县西四十里。旧志:宋咸平元年,田敏败辽于羊山,即此,今亦名杨山。(嘉庆一统志卷十三保定府山川)

按:宋史二七二延昭传云:“是冬(上文云咸平二年)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其上文云,以守遂城功,拜莫州刺史,此所谓进本州团练使,仍指莫州。延昭后知保州,以守御功,进本州防御使,亦见本传。安肃县志云以羊山破敌功,进保州团练使,误。田敏羊山败辽事,见宋史三二六敏传。

军城,在唐县西北十九里,宋杨延昭筑城屯军,故名。明嘉靖中,水衝城断为二。(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三保定府古迹)

军城镇,在唐县西北十九里。南去曲阳县八十里,北至倒马关六十里。宋杨延昭于此筑城屯军。金时置镇,明洪武初置马驿于此。(嘉庆一统志卷十四保定府关隘)

按:畿辅通志原作“军城在唐县西北九十里”,以一统志所记南北至道里计之,应作十九里,今改定。

旂山,广昌县西南三里许。相传宋将杨景竖旂于上。又七峰相连,亦名七山。(乾隆易州志卷二山川门。光绪广昌县志卷一山川门同此。)

按:各地方志称六郎之名,或曰延朗,或曰延昭,俱与史传相同;沿小说称杨景者仅见于此。广昌,今河北涞源县,已见前,此地延昭古迹亦甚多。

插箭,广昌县南三十里。相传六郎插箭于此。南门外有六郎庙。同上两书。

插箭岭在广昌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宋将杨延朗插箭其上。亦曰插箭峪。明嘉靖三十年,俺答犯大同,趋紫荆,攻插箭、浮图等峪,即此。(嘉庆一统志卷四十七易州山川)

插箭岭,县东南三十里。相传宋将杨延昭插箭于此。按:明史有插箭、浮图等峪,今考其地当在广昌南。(乾隆大同府志卷六广灵县古迹)

按:广灵,今山西广灵县,在广昌西北,大同志误广昌为广灵,其按语改正之,是也。但,延昭确曾率兵攻战至广灵、广邱一带,见后。

祭刀岭,广昌县南四十里。相传六郎在此祭刀。有巡关御史立碑,题曰:六郎祭刀之石。(乾隆易州志卷二山川门。光绪广昌县志卷一山川门同此。)

夹马石,广昌县南六十六,杨六郎夹马过此。御史穆相有碑记。(乾隆易州志卷九古迹门。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四古迹门同此;但无“御史穆相有碑记”句。)

马跑泉,广昌县西南七十里。相传杨六郎屯兵于此,马渴,以蹄跑土,水出生鱼,活军百日。至今北山大石上有杨六郎亲题“福胜地”三硃字,千古不磨。距马河七里。(乾隆易州志卷二山川门)

按:跑字读平声,其字本应作掊。杭州西湖之虎跑泉,同此音义。

六郎城,广昌县南七十里。(乾隆易州志卷九古迹门)

晒甲石,广昌县南七十里,相传杨六郎晒甲于上。(同上)

倒马关在广昌县南七十里,路过保定府唐县。相传前宋杨彦朗过此倒其所骑之马,故名。(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七册山西三十页)

按:水经注卷十一滱水条云:“滱水,出代郡灵丘县高氏山。(一本作高是山)……东南过广昌县南。……又东经倒马关。关山险隘,最为深峭,势均诗人高冈之病良马,传险之困行轩,故关受其名焉。”据此知关名古已有之,六郎倒马之说,乃民间附会也。

宋史二七二延昭传:“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而取。奏人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据考信录所考定:延昭攻破之古城,在广灵县南三里,广灵、灵丘(今山西灵丘县)一带。又有六郎城、萧太后城等古迹(见后。)可知延昭率兵所抵辽境即在广灵、灵丘一带。此时延昭之职务为宁边军部署,见宋史本传,宁边军及今河北蠡县,注,自蠡县至广灵、灵丘,必经广昌南境出倒马关,故广昌所有延昭遗迹,皆在县南;然则民间传说固非全无依据,仅关名倒马与延昭涉耳。(参阅下文蔚县石门峪、大同六郎城、萧太后城诸条。)

(注)考信录云:“延昭此时驻威虏军,即遂城县,亦即今河北徐水县。”其说非是,蓋误读长编卷五十七“景德元年闰九月寇准言边奏敌骑”一条文义也。详情参阅考信录四七九页至四八一页自明。

太白山之东少北,曰隘门山,西北距灵丘县治二十里。两山虎距,中通道数丈,溏河自西来入焉。水经注(卷十一):“滱水自县南流入峡,谓之隘门,设险于峡,以讥禁行旅。”明史(卷四十一)地理志:“灵丘县东南有隘门山。”今夏秋间暴涨,水石硼击,梯径胥绝。峰顶一二塞垣,石子垒垒,传是宋杨延昭把守三关遗址。(乾隆大同府志卷四山川)

石门口,在灵丘县东二十里,壁立直上,径最险隘,旧名隘口关,宋杨延朗尝守此。(乾隆一统志卷一零九大同府古迹)

石门峪,在城西南四十里,通灵丘县并太原府。州志:“两山对峙,中通一线。”五代史:“山路狭隘,一夫可以当百,中国扼契丹险地也。”汉为代谷,元魏为灵丘关,亦名隘门。一统志:“蔚有隘门。”两镇三关志:“即今所谓石门矣。”世传宋杨将军戌此。设巡检,今废。(乾隆蔚县志卷七关隘)

石门口在蔚州西南四十里太白山,旧名隘口关,路通灵丘广昌二县。宋朝杨将军曾守此。(天下郡国利病书十七册三十一页)

按:蔚州,今察哈尔蔚县。

杨六郎城,距灵丘县萧家坡二里,相传宋将杨延昭所筑。又广灵县界林关峪,有六郎城遗址。考宋史传,延昭尝知保州兼边缘都巡检使二十余年,中外目为杨六郎。按:灵丘、广灵,宋何由筑城?惟雍熙三年,遗都部署田重进攻下飞狐灵丘等城。是时,延昭父业副潘美分道北伐,攻抜云、应、环、朔四州,延昭为其军先锋,岂尝筑城屯守耶?无可证实。当是明戌将屯兵处。(乾隆大同府志卷六古迹)

杨六郎城距萧家坡二里,亦屯兵时所筑。(康熙灵邸县志卷一方舆志古迹门)

按:蔚县、广灵、灵丘一带为辽境,故云:“宋何由筑城?”但景德元年延昭曾率兵攻达此地,见前倒马关条按语。

越义泉岭而北少西,日临灌山,石家泉出焉。一作一管,一名林关峪,传写之异也。东北距广灵县治四十里。东临绝涧。西依危崖,谷深林密。上有古城址,亦称杨六郎城,无可证实。又北二十里有天井山,古井深五六尺,虽旱不涸。(乾隆大同府志卷四山川)

六郎城,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相传宋杨延昭屯兵所筑,遗址尚存。又有古城,在县南三里,相传秦王所筑。(乾隆一统志卷一零九大同府古迹)

六郎城,在广灵县西南四十里林关口,相传杨延昭屯兵所筑,遗址尚存。又有古城,在县南三里,相传秦皇所筑。(嘉庆一统志卷一四六大同府古迹)

考信录云,此古城即宋史延昭传所谓“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也”。其说甚确;但云延昭系自威虏军(今河北徐水县)前往,则非是。参阅前倒马关条按语。

萧太后城,在灵丘县西南三十里,相传辽太后驻兵于此。(乾隆一统志卷一零九大同府古迹。嘉庆志卷一四六同此。)

果寺,在城东北隅,隋开皇中建。寺内砖浮图,十三级,高一百二十尺。宋杨延昭尝射三矢其上,今不存。(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寺观门)

试刀石,在州北八里大路傍。一石中分。俗传杨六郎延昭拔剑试之,遂剖为两。(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山川门)

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砢,云是杨家纪战功。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少年驰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旄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愿,指挥左右如张罗,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心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吁嗟有宋重边勳,琱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缄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绩,路傍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

此诗,清郎若伊作,见乾隆代州志卷六艺文门,题为“试刀石弔杨无敌父子”。

按:代州,今山西代县。杨业曾任代州刺史。宋史延昭传云:“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鬪急。”代州射塔试刀之事,自属民间传说,后者尤难徵信;延昭曾从父居代州,并转战雁门、广武等处,则无可疑。小说中之杨七郎,本为虚构人物,何况其坟,此诗亦姑妄言之耳。

野史:代城之北,层峦叠嶂,四十里至雁门,节节高上,直在云端。关外即古沙漠地。二十里至广武站,视关又在十里之上,及宋杨六郎屯兵故址,烽墩麟麟俱在。(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关隘门)

杨六郎寨,在朔州马邑乡南五十里雁门关北口东山上,其西五里为佳吉寨,在太和岭北口西山上。(嘉庆一统志卷一四八朔平府古迹)

杨六郎寨,雁门关北口东山上,隶马邑县,在县南五十里。其西五里有嘉吉寨。(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关隘门)

杨六郎寨在马邑县西五十里雁门关北口东山上。其西五里有佳吉寨。(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七册第三十页。同册第一三一页同)

注:西字应从其他诸书作南,因雁门关在马邑东南也。

六郎寨,一曰六郎城,在太和岭北口土山上,宋杨将军屯兵之所,与广武城为犄角之势。(民国马邑县志卷一舆图志古迹门)

按:马邑,宋时为环州;金、元、明及清初为马邑县;嘉庆时县改乡,并入朔州;民国初年,一度复县,旋又改为乡,仍隶朔县。(马邑已见前,此处所叙沿革较为详细。)

故战场,在朔州马邑乡南五十里,相传宋杨延昭屯兵处。(嘉庆一统志卷一四八朔平府古迹)

按:此所谓故战场与六郎寨,以方向道里计之,实一地也。

晋北雁门关内外,即今代、朔县,及朔县马邑乡等处,为杨业与辽人拒守攻战之地,其时延昭随父军中为偏将。上列诸古迹,实应以杨业为主;但延昭声名事业,过于乃父,故多以六郎为名耳。六郎寨在(朔州)南八十里白草沟西南,与马邑县连界。(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方舆志古迹门)

按:此与前条之六郎寨道里相去甚远,自非一地。

六郎寨在(平鲁县)井坪城西南十五里,十二连山顶上。相传杨六郎屯兵于此,基址炮石尚存。(雍正朔平府志卷三方舆志古迹门)

按:平鲁,今山西平鲁县,在朔县北,当时为辽境,宋人兵力未曾抵达,此六郎寨之真实性甚少。

六郎城在州南四十里石岭关北,相传宋杨延昭驻兵于此。州西北五十里有北罗城,七十里有孟良城。(嘉庆一统志卷一五零忻州古迹)

按:忻州,今山西忻县,石岭关距三交城甚近,杨业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见宋史本传。此六郎城亦是应以杨业为主者,参阅前六郎寨,故战场诸条按语。

阳武峪,在宁武东南八十里,属县地,有杨六郎寨。奏太子扶苏常军于此,故有太子砦。宋太宗时,都巡检使杨延昭,骁勇善战,守阳武峪,契丹畏之,不敢犯。延昭,杨业之子也。延昭有部将孟良、焦赞同守。今元岗口有孟良城,遗址尚存,其南十里有焦赞寨。(乾隆宁武府志卷十一余录)

阳武峪(崞县),西南六十五里阳武堡,有杨六郎寨。(乾隆代州志卷一舆地志关隘门)

宋都巡检使杨延昭守阳武峪,骁勇善战,辽人惮之,时部将孟良焦赞同守焉。(同上)

按:宋史本传,延昭任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在真宗时,非太宗时,其防地为今河北省中部偏北偏西一带,已散见本章各条,与山西全不相干。右所云太宗时以都巡检使守阳武峪,显违史实。孟良城、焦赞寨,更无论矣。崞县属代州,若云此地有杨业屯兵遗迹,尚有可能。

自此条以下至嘉庆一统志宁武府名宦条,皆六郎古迹之显非真实者。

挂甲峪,在密云县东北,旧传宋杨延朗北征。尝挂甲于此。(明一统志卷一顺天府山川)

挂甲峪,怀柔县东北三十二里。旧传宋杨延朗北征,尝挂甲于此。(天府广记,雍正畿辅通志卷十七山川)

按:密云,今河北密云县,怀柔,今河北怀柔县,俱在北平东北,相去甚近,此两挂甲峪可能为同一地。

六郎城,在怀来县东南傍水峪,宋杨延昭筑。(雍正畿辅通志卷五十四宣化府古迹)

棒棰峪,在怀来县东南三十里。(嘉庆一统志卷三十九宣化府山川)

按:怀来,今察哈尔怀来县。北地方言,谓衣之杵为棒棰,峪以此名,当是象形,作傍水者蓋音近之讹。

以上密云、怀柔、怀来诸地,皆系辽境,延昭从未远征至此,挂甲峪、六郎城,皆讹传也。

六郎寨,在垣曲县西七十里,孤峰峭立,四面巉岩。相传宋将杨延昭屯兵于此。(嘉庆一统志卷一五五绛州关隘)

按:垣曲,今山西垣曲县,延昭从未屯兵此地。杨业在北汉时或有此可能。

杨延昭,太原人,咸平中为宁边军部署,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嘉庆一统志卷一四七宁武府名宦)

按:此事见宋史延昭传,但宁边军为今河北蠡县,与山西之宁武府无关。

玉阳关,在(祥符)旧县西北,即杨六郎故宅。明正德年间建,明末河水没。(顺治开封府志卷十九寺观门)

按:开封民间传说之杨家古迹颇多,如潘杨湖、天波府等,皆无稽之谈,不具录。

白马将军庙,在雁门村西,即祀宋将杨延昭也。按:延昭知保州,守三关,武遂其一也。果立战功,为北边之保障,世称杨六郎。(乾隆安肃县志稿卷二建置门坛庙类)

按:武遂,战国时燕邑,即宋之遂城,清之安肃,今河北徐水县。其地并非三关之一,详见第六章。

白马将军庙,在(安肃县)雁门村西,祀宋将杨延昭。(光绪保定府志卷三十六工政略坛庙门)

三守祠,在(安)州治西北,祀宋杨延昭、金徒单航、元宝颜安远。又容城县西北有杨将军庙,专祀杨延昭。(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九祠祀。嘉庆一统志卷十五保定府祠庙门同此。)

三守祠,在()州治西北,旧二郎庙,明嘉靖十三年知州张寅改建。(志州)祀宋杨延朗、金徒单航、元完颜安远。(大清一统志,光绪保定府志卷三十七工政略坛庙门)

六郎塚:(任丘县)荣井西,俗传杨延昭塚。(万历河间府志卷二古迹志。万历任丘县志同此。)

六郎塚,在任丘县荣井西,俗传杨延昭塚。(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八陵墓)

杨六郎墓,在广昌县南八十里范家台。(雍正畿辅通志卷四十八陵墓)

杨延昭墓,在广昌县南八十里范家庄。(嘉庆一统志卷四十八易州陵墓)

按:宋史本传,延昭最后官职为高阳关副都部署。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传又云:“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延昭归葬,不出下列诸地:杨氏故县麟州,其第二故乡太原,或开封至洛阳一带。如葬于河北,则无所谓“护榇以归”矣。任丘、广昌之六郎墓,可能全属民间讹传,亦可能为“河朔之人”所设之衣冠纪念塚。参阅前光绪唐县志“杨令公业墓”条按语。(待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18-04-18 10:00:2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