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8第二期 >> 文化窗口 >> 梅兰芳与《穆桂英挂帅》 >> 阅读

梅兰芳与《穆桂英挂帅》

2018-07-24 09:34:0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080
内容提要:梅葆玖
《穆桂英挂帅》是父亲生前最后的一部戏,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排出来的,也是他去世前两年最后完整留下来的一个大戏。如果父亲知道这个事,我想他也是双手赞成的。因为本来父亲曾想拍电影留下这个戏,没想到他1960年患心肌病,1961年就走了,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梅葆玖

《穆桂英挂帅》是父亲生前最后的一部戏,是在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排出来的,也是他去世前两年最后完整留下来的一个大戏。如果父亲知道这个事,我想他也是双手赞成的。因为本来父亲曾想拍电影留下这个戏,没想到他1960年患心肌病,1961年就走了,所以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穆桂英挂帅》和其他戏的题材不完全一样。当年父亲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要扮演五十多岁的穆桂英才比较适合,那么怎么表现这个人物呢?他年轻时在《穆柯寨》中饰演过穆桂英,是个小姑娘的戏,内容是穆桂英跟杨宗保成亲。父亲1959年、1960年在吉祥剧院演出的时候,梅兰芳京剧团还归属北京市领导。为拍这个戏父亲多次到吉祥剧院和大家开会,研究怎么才能把这个戏拍好。当时父亲的想法就是可以通过电影形式很好地表现出来。

袁韵宜老师根据豫剧的本子进行改编。豫剧的这个戏很长,经常连着唱几十句,这在京剧是不可能的,最大的难处就是怎样表现穆桂英听到朝廷吃紧时复杂、矛盾的心理,父亲曾说:“今年的状态我已经是中老年人,怎么样表现出来呢。千军万马跟我打仗,我一个人怎么样迎敌?这是这个戏的焦点。”我当时在旁边看着,父亲是用哑剧形式把思想斗争的过程全部表现出来了。他在“捧印”一折中用“九锤半”配合身段,以饱满的演艺技术,不但演满了台,而且能够让台下跟着他的思想一起“舞动”。

1953年的时候,我家住在上海,还没搬到北京。父亲看了马金凤先生的《穆桂英挂帅》,就动心了,联想到京剧原本没有这出戏,他认为自己这个年龄演的话,最合适,一定会有特色的。马金凤老师在上海演的时候,父亲多次私下买票,躲在观众注意不到的后排座看马老师的身段表情。最后一场戏结束以后,父亲到后台恭贺马老师,并邀请她到家里谈这个戏。见面的那一天,我也在场,那时候我才20,马金凤老师给父亲鞠躬。父亲1913年首次到上海演出的《穆柯寨》,是穆桂英年轻时候的戏,刀马旦的成分也有。父亲和马老师说:“我很喜欢穆桂英这个角色,我对穆桂英这个戏是很动感情的,但是没有演过老年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我想我这个岁数演这戏是最合适的。”他始终认为豫剧是直接能够推动观众情绪的剧种,有很多他需要学习的东西,父亲又跟马金凤老师提到穆桂英的艺术形象,中老年怎么演,在化妆、服饰等方面都互相交换了意见,父亲的这种态度值得学习,他把梅兰芳这个身份撇开,一下子进入到剧中。他能有这么大的成绩,跟心理状态也有决定性的关系。

1958年豫剧《穆桂英挂帅》到北京演出,父亲又去看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到了,父亲就跟我说,他决定最后排出《穆桂英挂帅》,完成多年来对这个戏的钟爱,要把这个戏排成功,用这出戏向十年大庆献礼。那时候我们都在吉祥剧院上班,每天会到那儿排戏。当时请中国京剧院的两位老师写剧本,请他们来一块儿座谈,商量怎么样把这个戏由豫剧改为京剧。难度最大的就是上下连着唱,京剧最长的【二六】不过就是八句到十句,不能连着唱二三十句,可是这么大的戏没有【慢板】【二六】,很难安排。又不能把梆子腔直接搁在京剧里面,唱腔是一个大问题。那时候就把徐兰沅老师请出来,让他看看这个戏的主唱。徐老师用四句【慢板】,十句【二六】,就把历史的因缘都写出来了。所以这位老师都不能忘记,是他们和父亲一起把这个戏研究出来的。父亲让我演金花,我说我行吗,难违父命,我就上吧。父亲说这也是一个卖点,台下他是父亲,台上他是母亲,我们父子一起上。

当时原中国京剧院有很多老艺术家提出不能用旦角的身段,父亲就把贾世珍老师请出来,让他把“跳加官”给比划比划,我父亲一看,就把这个身段用上了,他是觉得谁的好就拿来用。都可以用旦角的舞蹈身段表现出来,比如关平捧印的动作、姜维观天象的动作全用上了。经过这番润色思考,剧本成型以后,最让我们感动的就是父亲把我叫来,说来看看这个“托印”动作怎么样,我说我们只有学,没有评论的资格,父亲说先让家人看看,甚至保姆都可以看,现在回想起来,一个老艺术家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有时候父亲半夜醒了,就在屋里琢磨上了,看看青衣当中有没有能突出穆桂英形象的,后来他就想到了武生锣鼓中的“九锤半”,用这个最合适,是无词的内心表现。当表现剧中人思考去出征还是不去这种犹豫的思想斗争时,最后定格在杨小楼先生的《铁笼山》“观星”的“九锤半”上,他说将杨老板动作准确的大武生风格移到穆桂英身上最合适。他很高兴想出一条思路,忙着把杨小楼先生的身段转换成青衣的动作,随着“九锤半”的锣鼓,清晰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斗争,用哑剧手法表现出来,收到满意的效果。

19595月初,父亲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剧场首演了《穆桂英挂帅》,连演了好几场,场场爆满,反响热烈。

当时在梅兰芳京剧团的时候,阵容是父亲演穆桂英,刘连荣先生演王强,姜妙香先生演杨宗保,韦三奎先生演佘太君。韦老师说他演贫婆演得多,演佘太君这个有身份的老太太能演好吗?我父亲说“你扮上就是老太君。”他让我演杨文广,我天天抡大刀;让我姐姐梅葆玥演金花。在台上我父亲一出来没有什么亮相,也不看前台,就是把穆桂英的心情表现出来了。我有这样的印象,我给学生们说戏的时候,也是这样说的。穆桂英平时是贤妻良母,挂帅出征是180度的转变,后又回到贤妻良母的戏中,这样就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在台上看他的演出,自己受益良多。因为在台下看不是剧中人,在台上看我也是剧中人,他一瞪眼都与我的角色有关系,在台上他一瞪眼,我真害怕。这也是一段佳话了。

父亲是中国京剧院第一任院长,当决定十年大庆献礼要用中国京剧院的阵容演出的时候,父亲双手赞成。1959101日国庆节,《穆桂英挂帅》在人民大会堂演出,这出戏有积极的思想意义,非常符合当时咱们国家的情况。对父亲来说,穆桂英不计较个人的恩怨,为国为民勇于担当重担,解甲归田20年以后再答应出征,老当益壮、重整旗鼓的精神,跟他那时的心气儿是非常吻合的,他说这个戏展现的已经不是当初年轻的穆桂英,而是饱受忧患、在家闲居的家庭妇女一下子变成统率大军的大元帅,因此采取了青衣、刀马旦不同行当的特点来处理这个角色。唱腔的设计、化妆造型、舞美、灯光都要贯穿着爱国主义的主线。虽然杨家被朝廷怠慢,但最后还是要保家卫国,要把这个精神体现出来,要调动一切手段为这个主题服务。

周总理接见父亲时说:“你这个岁数演这个戏是最合

适的。”

前些时候,我也看了国家京剧院李胜素演的这个戏。有一点我提醒大家注意,那时候看李金泉和韦三奎老师演的佘太君,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老太太,不要一出来就是我们杨家怎么样,用太高的唱腔表现。我看李金泉老师没有出来就一个高腔,这已经脱离了九十多岁佘太君的形象,如果是拍电影的话,就别让老太君太冒了。因为给你个好没错,但是你对着大镜头,马上这个人物就跳出去了。穆桂英是什么心情,老太君是什么心情,一出场这个人物已经定位了,不要为一个好、一个高腔,

就过火了,咱们拍电影不要留下遗憾。

这个戏要用现在的阵容拍电影,我觉得年龄段、人物内涵、嗓音都合适。但是有一点,不要讨好观众,非要让观众叫好,让观众说我条件好,说我是一个嗓音非常亮的演员,这样你就跳出了这个角色。拍电影应该是作为一个楷模式的表演示范来留下资料,让后人学的时候能够准确定位每一个角色是怎么样的。所以我把父亲当时的心理状况也和李胜素说了,这样有些动作就不会越位了,因为留下这个片子是千秋万代的,好也是百年,不好也是百年。这个不像舞台演出,说过就过去了。

(摘自《穆桂英挂帅》,人民出版社20173月版)

相关文章
2018-07-24 09:34:08
2018-07-24 09:30:3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