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8第四期 >> 文化纵横 >> 晋北杨村史话——明代昌平侯杨洪遗族追踪 >> 阅读

晋北杨村史话——明代昌平侯杨洪遗族追踪

2019-01-22 09:34:1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504
内容提要:  旅美学者    杨立
山西晋北杨村是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名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东北五里之外,旧时与一河之隔的马梁村合称“五浮图”,因位在马梁村之东而又有“东五浮图”之称。关于五浮图得名的由来,笔者有两个推测,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旅美学者    杨立

山西晋北杨村是个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名村,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东北五里之外,旧时与一河之隔的马梁村合称“五浮图”,因位在马梁村之东而又有“东五浮图”之称。关于五浮图得名的由来,笔者有两个推测,下面分别加以叙述。

一、五浮图村得名于五座浮图佛塔?

据史料记载,山阴古城始建于辽代,可能因辽时在城北郊外修造了五座佛塔,供人礼拜瞻仰之故而得名。辽时在今山阴城南十五里处设置河阴县(属马邑寰州),县治在故驿城。金大定七年(1167)改河阴县为山阴县,县治仍设在故驿城,后升为忠州,元时复称山阴县。故驿城元末毁于洪水,县治始迁于今山阴古城镇。明清时山阴县治仍在山阴古城,民国因之,日本人始将县城设在今岱岳镇,沿袭至今。

辽代统治者崇佛,在五京辖地内广建寺院。距今杨村仅八十公里的大同是其西京,自不例外,辽时在大同及周边地区所建至今犹为人称道的寺院共有五处,有天镇县的慈云寺、灵丘县的觉山寺、大同市的华严寺和善化寺及应县的佛宫寺。其他如扩建和补雕补塑前代遗留的佛教建筑,更是不计其数。

辽代西京的佛事之盛,非今人可以想象。在这种时代风气下,以官府或达官贵人之力,在山阴古城所在地区修造五座浮图似不无可能。至于塔的形制,由于缺乏历史资料记载,我们只能由保留至今的辽代怀仁华严寺砖塔或应县佛宫寺的木塔来推想了。辽塔的一般特征是八角七檐空心密檐式砖塔。山阴历史上似确曾有过一个空心楼建筑,当地民谚曰:“应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浑源有个石坡寺(湿婆寺?或指建在石壁上的悬空寺),摩得天吱咕吱;山阴有个空心楼,顶脱天,露个头!”民谚里提到的应县塔和浑源的悬空寺都是实有之物,山阴的空心楼似不应单独为虚指。空心楼疑为“魁星楼”的音讹,事实上,杨村以前确曾有过个魁星楼。不过魁星楼是道教建筑,跟佛教建筑浮屠塔毫不搭界。因此,在无史料支持的情况下,如今已很难确认山阴县历史上是否真的曾有过五座浮图,但“五浮图”这个地名却是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的,一直沿用到四九年新中国成立时。

二、五浮图村始建于明代,肇基于“王府屯田”故地

关于五浮图村名的来历,笔者另有一个推测,认为是“王府屯”旧名的音讹,并相信这个解释应更接近于历史真相。山阴古城自元末始为山阴县治,明洪武年间又经过重新修葺。永乐二十年1422),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的儿子朱逊煁(谥康惠)受封为山阴王,享一品官爵俸禄。王府在山阴城内设守备府护卫,领三千卫兵,驻城东。山阴王在山阴城郊开辟屯田,专供王府俸禄和卫兵军饷,此为山阴县设“兵地”之始(《山阴文史资料》第四册)。宣德三年(1428),明廷又置山阴守御千户所于山阴县。天顺五年(公元1461),山阴王朱康惠上书朝廷,言因王府屯田狭瘠,禄饷不支,山阴王府遂获准内迁蒲州,然王号不变。据嘉靖二十年(1541)成书的《皇明九边考》记载,山阴城在山阴王之后设守备,领官军三百零二人,驻军规模是王府时代的十分之一。原供养王府和卫兵的“王府屯田”在山阴王内迁后仍继续用来供给山阴城守军;而山阴城内的王府旧宅,在万历时(1592)则成了首辅王家屏在辞官归里后的相府。

山阴城相府石狮原为明代政治家王家屏相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被盗前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大礼堂门前,200111月列入山阴县文物保护单位。201142日晚间被盗走,流向不明,至今仍未破案。石狮通高2.25米,不计底座高度,狮子高1.65米。石狮雕刻风格古朴,为明代艺术精品。未被盗走时,每年过年当地居民都会给狮子系上红绣球。(网络图片)

五浮图村就建在山阴古城东北郊原明代王府屯田故地上,开基人是名叫杨佐、杨佑的两兄弟,他们死后葬在村南旧时的官道旁,坟墓至今犹在。杨佐、杨佑生活于明中叶,祖父是昌平侯杨洪的嫡叔杨芳,自曾祖杨政以来隶籍陕西汉中卫左所。据代县《杨氏族谱》记载,杨芳有三子,分别为杨荣、杨恭、杨谦。杨荣有四子,杨恭有一子,杨谦有三子,即杨佐、杨佑和杨仪。杨芳的子孙里除杨荣长子杨俭、杨恭子杨佺,及杨俭子杨玹谱中注明有官职外,其余都未予注明。杨谦子杨佐、杨佑两兄弟极可能是由族兄杨能(后封武强伯,镇守宣府为总兵)于明宣德年间带到宣府的,在族叔杨洪(后封昌平侯)的庇护下成长于开平、宣府一带,大约在天顺、成化年间(1460-1477)又因族兄杨信出任大同总兵而随同调戍,在其辖区内的山阴古城(今属朔州市)任职。山阴古城明时是雁门关外重镇,和应州、朔州互为犄角之势,扼守北连朔漠、南接雁门关的交通要道。城内当时建有山阴王朱逊煁的王府,因而尚属王府重地。“六合杨”是世袭军职,从明初因功世封汉中卫左所百户的江苏六合人杨政算起,传到杨佐、杨佑兄弟,仅为四代,加上同门兄弟中杨俊(封昌平侯)、杨能(封武强伯)、杨信(封彰武伯)、杨伦、杨智、杨仁、杨俭、杨佺等人都有史料明证曾担任过重要军职,所以杨佐、杨佑也不会例外,当时应是以军人身份调戍山西雁北的。

天津瀛西杨氏族人、已故杨宏春先生生前手书一则信息,为了解杨佐、杨佑的生平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原文部分摘述如下:“杨佐、杨佑、杨仪景泰元年初从哨守桑干河下游风河,立寨中汉,后随杨能、杨俊、杨信征战,大明正德三年七月以杨佐功受封土为山阴,厚葬五浮图,弟佑也葬于此。”据此推知,杨佐和两位兄弟杨佑、杨仪在明景泰元年(1450)“土木堡之变”后随从叔杨洪应诏赴京勤王,驻守在北京南郊之外的永定河支流风河一带,在那里设立中汉寨。之后又随同门兄弟杨能、杨俊和杨信征战于他们的辖区,即京师、宣府、大同和延绥一带。正德三年(1508)七月,杨佐以军功而受封于山阴,并厚葬于五浮图,弟杨佑也葬于此。正德三年遂为杨村开基之始。杨宏春先生手书信息的来源不详,但却和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座建于清代的五浮图杨氏家族碑记不谋而合,其可靠性似不容置疑(见下图)。

本图由天津瀛西杨氏族人杨学明先生提供

三、清代:五浮图杨氏亦商亦农,耕读诗礼传家

杨村地处雁门关外的南北东西要冲,旧时是车马行旅的必经之路。明清时期村人以开店和耕读为业。据村中耆老所传,旧时村里有南北店、东西店(即大东店和大西店的合称,为清代举人杨忠后代)和前后穿心店等数家旅店,杨佐、杨佑的后人如今就是以这几个店来划分世系的,笔者属于前后穿心店这一门。因为开店,过往的骡马牲畜落下的粪便可用来肥田,庄稼因此得以大幅增产。打下的粮食可以变现;再加上开店的进账和盈余,村民渐渐富裕起来,于是买进更多的土地。久而久之,村里人丁繁庶,村民拥有的土地越来越多,有的人家甚至在外村买了地,并在那里聚族而居,形成新的村落——距杨村不远的小岭村据说便是五浮图杨氏的一个分支。

生活小康、衣食富足之后村民便为子弟延师课读,小小村落,终日书声朗朗,弦歌不绝。清时族人里有功名的不少,在方圆几十里内有“点秀才村”的美誉,村里不少人家住在“旗杆院”里(即有举人功名的人家,杨忠便是其一,具体情况不详)。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老父讲述,清朝时村里有个叫杨生泰的武举人力大无比,能抱着碾场的石轱碌上树。清朝国学生杨绍震于道光十年(1830)捐资为村里修建了魁星楼、重修了龙神庙乐楼,并亲自撰写碑文,立碑存记[i]。他在碑文中所记载的杨村开基之年和瀛西杨宏春先生手书的信息完全吻合。绍震公生前在内蒙萨拉旗做官,其子孙如今仍在呼和浩特定居。

四、民国时期:五浮图杨氏抗暴除奸

五浮图杨氏不仅崇尚斯文,也传承着自先祖杨政以来就展示出的不畏强暴、奋起抗争的侠义和武勇精神。山阴县和朔州市等地的方志里就记载着清末秀才杨达然为响应辛亥革命而揭竿举义、兵败不屈被杀的英雄事迹、及族人冒死把他的尸首运回村中安葬的义举。民间流传的五浮图杨氏勇敢抗暴和除奸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兹简述两则以飨读者。

1、杨村人杀死奉军士兵

民国以来,兵燹不绝,村民屡遭劫难。1927年冬至1928年春,阎锡山的晋军和张作霖的奉军开战。晋军因武器装备不良,力不能支,退回雁门关内,凭雁门关之险,与占领雁北各县的奉军相持。奉军中有不少人是土匪出身,所以军纪败坏,奸淫掳掠,无恶不为,在雁北民愤极大,老百姓蔑称其为“粪蛋子”。

山阴县治时在古城镇,当时也有奉军驻扎,有些士兵常常出城到周边的村庄里骚扰抢劫,令百姓苦不堪言,因此对奉军切齿痛恨。一天,一个士兵独自出城,走进五浮图杨村一户瓦房院人家,无非想抢劫些财物,顺带奸淫妇女。村人见状,就在大门外埋伏守候,等奉军士兵走出来后便扑上去抓捕。士兵见状撒腿就跑,但在跑回山阴城的半路途中被逮住。村民把他抓回村弄死,扔到盐碱洼里埋了,随后在埋死人的地里种了洋烟。据老一辈人讲,奉军里开小差儿的多,少一个士兵,长官以为是开小差儿跑了。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失踪后也就不会深究,杨村村民杀死奉军士兵的事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给蒙混过去了。

2. 杨村人杀死汉奸满大个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日本人就占领了山西。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1945年春日本人快要完蛋的时候。

满大个是山阴谢庄人,本名谢义云,因替日本人当差,常到乡下催公粮、查户口、摊派捐税,欺男霸女,敲诈勒索,劣迹斑斑。某年秋后又来到杨村逼人们完粮纳税。为了杀一儆百,他竟在大庙里吊打了村人杨振兴、杨贵珍、杨贵存等人,打得这几个人大小便失禁,拉在裤裆里。家父当时只有八、九岁,亲眼目睹了这些人挨打。村民们因此恨死了满大个。

杨贵珍等人年轻气盛,怎能咽得下这口恶气!五六个人暗中商议,一定要寻机除掉这个汉奸,为民除害。他们终于等来了机会。腊月快过年的时候,满大个又循例到各村搜刮。有一天,杨贵珍等人打听到他要去邻村西小河办事,就借着夜暗,拿着绳索,埋伏在去西小河的路上等他。但那天满大个临时改变计划,没去西小河,因此躲过一劫。

几天后,满大个又来到杨村。他一到杨村就去村民杨锡瑞家,让锡瑞女人伺候他抽大烟。贵珍等人事先已跟住在锡瑞家隔壁的杨贵旋约好:只要满大个过来,他就走过去假装跟满大个一起“哈洋烟”,把他稳住,然后借故失手把灯打灭,作为行动暗号。几个后生当天悄悄潜入锡瑞家的院子里,藏在窗户底下。看到屋里的灯灭了,就一齐冲进去,众人拧胳膊按腿,把满大个五花大绑,捆了个结结实实。连夜弄到村南黄水河边,扔进白土窑子里。那时正值数九寒天,满大个不一会儿就给冻死了。

事发后,杨锡瑞老汉吓得沉不住气,自己先吞鸦片自尽;杨锡瑞女人则向官府报了案。很快,杨贵珍、贵存、贵富、贵旋、振兴、振清、振甲等涉事的十三人全都被抓走,关押在县衙门里。

村民们知道此事后,为了息事宁人,赶紧去白土窑子里去找满大个的尸体。找到时,尸体已经冻僵。于是抬回到杨锡瑞家处理:先放在门前用柴火烤,再脱去衣服用烧酒给擦身。穿衣装裹入棺后停尸在西隔壁杨深润家,专等谢家人来拉尸。

满大个的兄弟谢鸿云当时也在县里做事,闻讯后很快就带着县里的汉奸“骑马队”到杨村来报复。他们见人就打,见东西就砸,气焰十分嚣张,弄得满村鸡飞狗跳,鸡犬不宁。村民们都很害怕,躲得躲,逃得逃,那年连大年都没过成。谢鸿云扬言要回县里拿车去拉煤油来烧杨村人的房子,祖父杨佐龙及村里的其他长者见事不妙,赶紧找到在县里做事的村人张振岗,请他居中斡旋,平息风波,并动员全村人集资,拿出白洋和烟土送到县里去打点,同时又拿出不少白洋和烟土,送给满大个家人作为赔偿。那时日本人快要完蛋了,汉奸们也想留条后路,不想把事情闹大。满大个家人拿了钱也就不再追究了,只把死人拉回去埋了了事。杨村这才幸免于难,不仅保住了村子,还把杨贵珍等十三位好汉全部赎了出来!

五、五浮图杨氏昔日的辉煌

五浮图杨村旧时文物鼎盛,一个不到三百人的小村子不仅建有魁星楼、龙王庙,听长辈说,还有五道庙和奶奶庙等,可见其在明清时期的繁荣和富庶。笔者幼时,村里的古庙仍在,是个具有鲜明明清特色的青砖木构建筑群。正北是大庙,当时已改建成存放粮食的仓库,里面的泥塑造像早已不知去向,但墙壁上的彩色壁画仍清晰可辨。正南是戏楼,由大庙、围墙和戏楼圈起来的天井可以容纳数百人。彼时传统戏剧正遭禁演,但有时仍会在那里举办新式的文艺演出活动。听说旧时也曾有先生在庙里的側殿内教村里的学童读书识字,所以可能还建有孔圣塑像,可惜后来大庙先改为仓库,后全部拆除。村里如今虽说又在村西修建了新庙,但在建筑风格上和原先的那座古庙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杨村的村史,史料上的记载有代县《杨氏族谱》里所记录的完整世系:从开基祖杨佐、杨佑算起,至笔者的祖父,共十四世代。此外也不乏大量口头传说。据天津瀛西杨氏族人口传,杨佐的曾孙杨国时是通俗小说《杨家府演义》一书的作者。《杨家府演义》刊刻于嘉靖万历年间,编著者和刊刻者一般认为是福建人熊大木。据《代县族谱》中所记“五浮图杨”世系推测,杨国时大约也生活在明嘉靖万历年间,和熊大木应是同时代人,但生平不详。关于杨国时写作《杨家府演义》的说法,笔者是在2016年回国探亲时听族叔杨贵如先生转述的,他还把河北廊坊许各庄族人杨廷玺赠给他的书转赠于我(见下图)。但此说很难得到史料证实,姑且记录于此,以存一说。

此外,天津瀛西杨氏族人还传说,国时孙杨尔亮是个颇为成功的晋商,在张家口一带做皮货生意,有“杨半城”之誉。关于他,天津族人还流传着“杨洪像尔亮建,功德万万年”的说法。先祖尔亮公和明代彰武伯杨世阶同出于“六合杨”,在谱中是属于同一辈份的兄弟。代县杨氏于万历年间修谱时,他很可能积极襄赞,利用地缘之便——五浮图杨村距代县《杨氏族谱》的编纂地鹿蹄涧不足150华里,为“六合杨”和“代县杨”两族牵线搭桥,把保存于京城彰武伯府的六合《杨氏谱》(成书不晚于正统八年即1443年),编入代县《杨氏族谱》中。入清以后,“六合杨”中曾经显赫一时的“开平杨”(即昌平侯杨洪的支系)从代县《杨氏族谱》中彻底消失,但与其同源共祖的“五浮图杨”至今仍与“代县杨”保持着联宗会谱的关系。

便交代一下杨佐、杨佑兄弟杨仪的下落,代县《杨氏族谱》仅收录其名,而没有交代其后人的去向。幼时听祖父讲过,我族有一支落籍河北沙河,但两边很久不通音问,详情他也不甚了了。2016年归国,顺道访问了廊坊市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会长杨万金先生,他即是杨仪后人。据他介绍,杨仪在随两位兄长入京勤王后,迁至河北沙河。杨仪子杨杲战死沙场,葬于封地之内,封地今为廊坊市广阳区许各庄村,村民百分之七十皆为杨姓,据说都是杨仪子杨杲的后人。

六、结语

杨佐、杨佑、杨仪出身世袭军户,明时为国守边,其后人守先人庐墓,在先人的禄田或封地上聚族而居,经过几代人的繁衍便形成村落。因杨佐、杨佑封地原为山阴王府屯田故地,故村名讹为“五浮图”。其后人在清朝时因地利之便,在晋商往来频繁、从事中蒙贸易的雁北古道上从事邸店业,获利后又进一步购置田产,扩大祖业,世代遂以耕读传家,迄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五百多年来,五浮图杨氏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埋骨于斯,在兴旺鼎盛时期人才辈出,文物灿然可观。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这个历经了五百余年的风霜而绵延不绝的古老名村,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衰败和凋敝的景象。在现代都市文明的诱惑下,年轻人都走了出去,留守的大都是日暮黄昏的老人和黄发垂髫的儿童。作为五浮图杨氏的传人,我衷心希望,族人们一定要守住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风水宝地,让我们的后人继续在这里生长繁衍,孕育英才,日后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都知道自己根在何方!



[i]五浮图族人杨绍震于清道光十年(1830)作《山阴县东五浮图村创建魁星楼重修龙神庙乐楼碑记》,碑石发现于山阴县前射躲村(http://www.sxdtdx.edu.cn/ygwh/onews.asp?/650.html)。

相关文章
2019-01-22 09:33:10
2019-01-22 09:34:1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