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19年第一期 >> 麟州春秋 >> 影印着边塞文明的神木老城 >> 阅读

影印着边塞文明的神木老城

2019-03-26 10:00:5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529
内容提要:影印着边塞文明的神木老城
单振国
沿着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一路西北而行,跨黄河、越神府、飞陇东。历数其脚下的古城要塞,神木当是其连接塞北内外的重要关隘之一。神木境内有秦、明长城达125里,烽火台186座,点缀于苍莽的黄土群山之上。神木古称麟州,素为边关要塞,守土前哨,是长城脚下著名的古战场。

影印着边塞文明的神木老城

单振国

沿着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一路西北而行,跨黄河、越神府、飞陇东。历数其脚下的古城要塞,神木当是其连接塞北内外的重要关隘之一。神木境内有秦、明长城达125里,烽火台186座,点缀于苍莽的黄土群山之上。神木古称麟州,素为边关要塞,守土前哨,是长城脚下著名的古战场。千年神木,一砖一瓦、一城一垣都影印着边塞文明的印记,从她延续而下的民风民俗到她遗留下的诗词歌赋,从她现存的古建筑构架到她的老城布局,无不透露着边塞特色和草原文明的痕迹,使其更具有多元性和样板性,是研究边塞文化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基地之一。因此对于日渐衰败、日渐消逝的神木老城,以及城内仅存的凯歌楼、四合院和与其相得益彰的二郎山、九龙山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在未来的改造中,尽其量地留下她的经典,让后人因此还能够读出神木历史的深度,了解这片地域的沧桑,感受她曾经的文明与灿烂。

神木老城

神木老城位于二郎山下的窟野河畔,为明英宗正统八年由东山顶迁筑于川口滩地,即今县城前身。老城曾有城墙,开始只是筑土城,周围5华里多,其土均采自于临旁的东山。明宪宗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陕西巡抚余子俊倡导用砖包城墙,即开始逐步加筑,几经加修,以砖相砌,四周围合,有角楼和哨所、东西南北城门各加瓮城的小县邑。旧城区大体呈方型,主要街道类似“田”字布局。城内南北大街一条,长650米,直通南北城门。中有凯歌楼一座(俗称大楼洞),南北各对鼓楼、钟楼,街宽一般在8米左右。东西大街穿凯歌楼而过,直通东西城门,为另一条主街。城内原有玉帝庙、城隍庙等,现均被废除,老城墙也几近全无,只有西南边还有零星的断壁残垣。在神木老城内保存比较完好的是凯歌楼和几处四合院。当然更宽泛地说,神木老城应该含盖西一里地的二郎山和东一里地的九龙山,这两座奇崛挺拔的石山紧紧依偎在老城东西两旁,集聚着神木广大的寺庙群和无数祖坟,是神木人民历代朝圣的宗教基地和精神家园,是神木文化与文明的亲历与记载地,她同神木老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为依存,像是抚慰老城沧桑沿革的双臂,把神木安然而温暖地拥在怀中。

神木老城现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凯歌楼

凯歌楼,居于神木旧城中心,为东西南北四大老街的十字通洞,俗称“大楼”或“钟楼”,民间又称“大楼洞”。据神木《道光县志》记载:明穆宗隆庆元年,即公元1567年,蒙古部落道领吉能进犯榆林城,榆林副总兵黄渲率部迎敌,大败芹河,黄渲亦殒命阵前,消息传至榆府,一城震恐,鸡犬不安,急调神木参将高天吉,星夜往援,救民于兵燹。然正值窟野河泛洪涨水,天吉将军祈祷水神,水势随跌,兵士振奋,勇气陡增,安然而渡,一战全胜,凯旋而归。为庆祝此次胜利,兼报神恩,随修此楼,上奉“天地水”三官神位,确名“凯歌楼”。其楼成三层古楼建筑,底部为巨砖砌制正棱台基座,四边石雕围栏,东西边各建厢房三间,中筑两层木制阁楼,围长80米,通高12.55米,解放前为全城最高建筑。临其楼下,仰观外象,飞角翘檐,雕梁画栋,古朴典雅,气宇不凡;上看内景,宫殿设计,精雕细凿,技艺绝伦,美仑美奂,全城无二。登顶而观,城中四周屋脊盈目,街衢尽数,麟城一览无余。放眼眺望,东西两山庙群煊赫,云蒸霞蔚,窟野蜿蜒南流。楼内大梁擎巨钟一口,警时钟声震撼,满城皆闻;重檐四角挑风铃数盏,平日铃语呢喃,民心安泰。一日之内,晨辉沐楼报晓,晚霞照壁迎夜;四时之间,盛夏紫燕盘桓,隆冬寒鸟啼号。登斯楼也,则可体会到塞上大漠心旷神远之情韵,又可感受到今天这边关小城日新月异的变迁。神木凯歌楼历时四百余年,栉风沐雨,观瞻世象,目睹沧桑,几经劫难。其中清同治七年,即1868年,回汉民族纷争,回军破城入侵,登楼放火,凯歌楼重受疮痍,末年民众捐款复修,增其旧制,更胜于前。文化大革命中,其楼又为造反派据点,虽逃过劫难,但却含泪目睹了那史无前例的非人一幕。2001年,神木人民政府出巨资,彻底翻修了凯歌楼,留存原貌,增添新气,可载典志,传扬后世。

神木凯歌楼不仅是代表神木老城的唯一一大建筑象征,而且也是神木几百年来历史沿革、岁月沉浮的见证,它承载着神木数代人的感情积淀和生存记忆,不失为一部无言的“麟州志”。

四合院

神木四合院出现大约在明末清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四合院并非神木原创,而是临摹了老北京建筑的构架。传说清初山西人孙家涣居京为官,经常忧虑远在神木的姑母居住问题,遂奏请皇上准许神木建造京式民居,皇上恩准,这才使得京式四合院在神木落了户。传说的真伪已无法考证,但神木的四合院吸收了京式四合院的优点却是事实。其在建筑时又结合了神木的环境、气候和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审美情趣,虽没有皇城四合院的堂皇和气派,但也气势不凡。神木四合院着眼一个住字,特别讲究实用。从取势上看,神木四合院一般高出巷道数尺,主房又高出院子尺许。这样取势有三个好处:一是能保持室内干燥,既居住舒适,又能延长房屋寿命,因为房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隔墙又多是土坯,最忌潮湿;二是采光好;三是排水畅。从结构上看,一般以三间为一个单元,两间通连,客厅兼卧室,一间为套间,卧室厨房合而为一,卧室都盘火炕且都在阳面,这在寒冷的北方是非常适用的,这种结构使空间的利用非常合理充分。从色彩上看,神木地处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春秋两季风大尘多,再加之神木盛产煤,取暖煮饭皆用之,污染比较严重,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房屋的颜色多选取灰蓝色,灰蓝色的瓦,灰蓝色的墙,灰蓝色的地,颜色深又耐污染。

神木四合院多是独院,方正闭合,和谐对称,正房高大,一般为单数开间偏房(东西厢房),以三比五或七比九的间数与正房相配,尽量求得院面方正。院子一般不设花圃等,一色清砖漫地,清爽开阔。四合院的大门最为讲究,拔地高,又有高高的门槛,虽然给行走带来不便,但却能显示主人的身分和地位,示人以高门大户,这也是一种门第观念的表现。大门大多设在四角,并有两重门,与巷道相连的称大门,大而气派;与院落相连的称二门,小而简单,两门呈拐角转接,避免了大门直冲院落。四合院积水的流向也非常讲究,或者在大门的侧旁,或者在某个角落流出院子,最忌水从大门下流出,意为风水不能从门中流出。神木四合院非常讲究装饰,这些装饰主要是木雕、砖雕和瓦饰。砖雕主要是影壁,影壁的位置在大门内的正对面,上有飞檐遮雨、裹脊兽饰、斗拱平栏等装饰,四周又有万字、花卉、云纹等砖雕镶边,正中才是主雕,图案有“三星高照”、“天官赐福”、“周子爱莲”、“八仙庆寿”、“二龙戏珠”等,这种砖雕属于精的一类;还有一类则是在飞檐斗拱的下边摊一个正方的凹面,凹面上雕一道劲饱满的“福”字,这种砖雕则属于较粗的一类。神木的四合院凝结了神木人的智慧,渗透着神木人的审美情趣,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现在神木老城能比较完整的四合院已不多,八贡巷的白家大院、李家大院,北十字西街的张家大院应该是其中还保存比较完好的,均已得到政府的重视。

二郎山

神木二郎山风景区位于县城西一公里,它左边是赋有野性的窟野河,右边是清清流淌的芹河,两河相涌,如带子般环绕着的大山,就是响誉边塞的名胜二郎山。二郎山又名“驼峰山”,此山双峰兀起,中稍低凹,好像是从塞北草原进入长城之内的一匹大骆驼, 一路踏着窟野河的水,来到了陕北的神木,被这里一川美景所迷恋,突然就停了下来,仰头望天,于是就站成了像“驼峰”的山头而得名。公元一五一八年十月,明武宗朱厚照来神木视察,见其层峦叠翠,松柏茂盛,就好象是皇宫御案上的笔架一样,于是就给它起名“笔架山”,皇帝的话一言千斤,这个名字自然留传了下来。又相传,二郎神杨戬从山西担了两座山,准备给神木城西和城北各放一座,作为屏障,守护这一方宝地。他过了黄河,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碰上一位老大娘,原指望接个好口气,便问:你老说我赶太阳落山前能到了神木城吗?老大娘说:唉!远着哩,到不了啦!二郎神一听,火气大发,摔下担子便说:我人到不了,头也要探过去!于是便使了神威,其头飞来神木城西化成了这二郎山,身体化作了神木南部的天台山。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代的时候,窟野河时常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村舍,人们为了祈求平安,便在此塑起了“水神”赵二郎的神像,以得到镇水安河、佑护生灵的目的,因此又起名为“二郎山”。后“二郎山”一直为其正名。

二郎山呈南北走向,海拔高1082米,山势蜿蜒跌宕,巍峨险峻,像驼峰一样的山头上竖立“二郎山”三个镶金大字。山的前体一壁昂立,好象是一道天然屏障,忠实地守护着古麟州。在前后1公里多的山脊上,因地就势,错落有致地建有近百座殿、庙、亭、阁,形成一个集团式庙群。主体建筑依次有地藏洞、八仙洞、浩然亭、二郎庙、圣母殿、三教殿、倒座观音堂、山神庙等。

入了山门,沿着陡峭的三百六十多级石阶而上,登至三百二十多级处便是月门牌楼。正面刻有“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额“一山飞峙”,背面是“欲上青天揽明月,更倾东海洗乾坤”,额“锦绣山河”。过了月门牌楼,第一处建筑是八仙洞。文化革命曾遭破坏,1984年重绘八仙图,修复神像。其后是地藏洞,沿着“骆驼头”而上的“之”字形曲径直达浩然亭,该亭建于1937年。1939年仲秋抗日将领何柱国邀请热血志士在此共誓抗日决心,并亲笔为亭额题写“天地正气”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顺“骆驼头”北上,有二郎庙、水母宫、诸神殿。一路凭栏远望,神木城尽收眼底。诸神殿后有韦驮阁(护国寺)、三教殿。三教殿在二郎山第一峰巅,穿廊叠檐,别致典雅。殿前生有一树,枝柯斜出,像是热情地向游客挥臂招手。殿内供奉儒、佛、道三教始祖孔子、如来、老子,东西两面墙上有九龙山(东山)和二郎山(西山)全景壁画,可供游人了解400余年来神木城两山的名胜大观。 
     
从三教殿复穿韦驮阁,转杏雨林,或沿殿后石级而下,便到了第一驼峰,此峰叫“玉皇峰”,祖师庙、三义殿、玉皇阁接上连下,彩廊玉栏,很是奇巧。沿“驼背”爬上几丈高的石级,跨入第二个驼峰时,中间有一窄窄的石径相连,上护栏杆,名叫“担桥”(断续桥)。一担担着两座驼峰,甚是奇妙。登第二个驼峰,进庙门,过几重幽洞,是娘娘庙。“驼峰尾巴”上,孤立着最后一座庙宇,叫“山神庙”,供奉的是“镇山之神”。站在此处,极目东南,但见对面的东山有“龙眼透日”、“虎头吼风”、“纱帽舒云”、“锦屏叠雪”之神木传统“八景”……堪称群峰屏立,气象万千。

登二郎山,真可谓:峰高壁立,含奇披秀。山顶虽然不算很高,但山势很是奇险;最窄处还不到一步。上天不仅给二郎山以山的雄奇,而且还给了它水的柔美!驻足峰头,远远望去会有天阔水瘦、川狭地窄之感;环目则见山山相拥、沟沟相连之威。东坡为悬崖绝壁,半崖上生长很多野生的千年老柏,老鹰盘旋在空中,野草野花到处都生长着。西边半坡为杏林,每年的早春二月,粉红的杏花一嘟噜一嘟噜地张开了灿烂的笑脸,如果再来点毛毛细雨,那就好象是染了一片彩霞,满山都飘着花的香味,真是一派杏花濯雨、山色空蒙的优雅境界。二郎山多奇峰险处,早有“陕北华山”之美誉,其中驼峰头、玉皇峰、断续桥、小驼头等,处处皆成险境,又处处都为胜景,正如山中一联所吟“啸绝临风,麟城一览天下观;拥奇含秀,蓬莱尽在云中悬”。

二郎山庙群究竟是在哪一年建成,记载得并不祥细,据观音殿碑文上说,明嘉靖年间,山上的庙观已初步形成,僧人和道士常常云游到这里,祀奉频繁,算来也有四百五十余年。而今,月门牌楼、八仙洞、张公庙、瑶台等二十多处寺院,九十余间庙观,依势一山排开,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其中地藏洞窟深气寒,神的塑像特别威严;浩然亭诗词书画,每块青石都放射着文化的光彩;三教殿四合整齐,工艺十分细致精良;祖师庙重檐雕栋,高大的金身看上去非常辉煌;娘娘庙前厅后院,整个院落显得优雅清净。如果您能在晚上感受一下二郎山,记忆将会更加深刻。晨钟迎着东升的太阳,暮鼓送着晚霞的西沉;那一钩瘦月夜听山鸣谷应,半截残烛孤照黄卷哑壁;真是个清风不扫、红尘不落的诵经说法之宝地。二郎山是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圣地,她以佛的慈悲和神的灵异,成为了晋、陕、蒙广大地区宗教信徒和善男信女们的精神祭坛。

二郎山也是一座文化山,庙群现存明清壁画18幅,明清及民国年间碑石60余通,明代及清嘉庆元年(1796)摩崖题刻4方。楹联碑文,庙庙都有;彩塑壁画,惟妙惟肖。其中二郎庙门前的“九龙壁”石雕,三教殿内东西山壁画,地藏洞的顶绘神塑等,足使青石喷香、黄泥放彩,都是艺术的精品,令人赞叹不已。美文胜景自古珠联壁合,四百余年来神木的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外来名流,登二郎、观麟州,多揽襟挽袖挥毫泼墨于山崖石壁,举茶把酒吟诗论文于亭台楼阁;庙庙点墨,石石留芳;赞山叹水者有之,抒怀咏志者有之,附庸风雅者也有之,展现出了神木几百年来的人文积淀和历史内涵。

每年的古历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二十二为二郎山的传统庙会。办会期间,周临省区的各族人民远道而来,满山人流。山上香火非常鼎盛,游客不断;山下有繁荣的物资交流,还有不少外来的文艺演出团体,真是一片火红热闹、政通人和、繁荣幸福的景象。二郎山庙会已成为了本地区重要的庙会之一,同时也显示出了她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二郎山基础实施进一步完善,点亮和披彩工程已投入使用,把夜色中的二郎山妆扮得好似人间仙境,招展出了她无穷的魅力。而当您站在二郎山巅,居高临下,再看煤海新城——神木,将又是一种全新的感受。目前二朗山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九龙山

神木东山风景区在县城东半公里处,一名“九龙山”,与城西的二郎山遥相对应。该山为石质,因其山势重叠,岭脉迤逦,游走如龙而得名;又因龙头有两石孔如眼,每当清晨红日东升,光透两洞,直射城头,犹如龙眼放光,壮观异常,所以民间还叫“龙眼山”。曾有诗咏赞:月朦晓日上晴空,一统山河两界中。到此神龙主放眼,内看全汉外全蒙。当年明武宗西巡延绥镇时,曾驻跸神木,见山上有峰如香炉耸立,遂赐此山为“香炉山”。香炉伴月为神木传统一景。

九龙山的山顶有祖师庙、极乐寺、五佛殿、鲁班庙等。极乐寺建于明万历17年(1579),此后明嘉靖、清康熙年间先后维修,惜毁于火灾等,现残留碑石多块,可供考证。极乐寺原是东山庙宇群主体,这座庙过去殿堂、僧房、斋院俱备,不仅广纳云游僧人,而且常举办盛大的佛事活动。祖师庙是道教庙宇,主祀玄武神,建于明万历年间,近年几经修复,使其复原。每年正月初八、四月初八、六月初八都有传统庙会,会期市民和远客云集山顶。鲁班庙在祖师庙东,旧址在县城南关,80年代末,由建筑行业集资迁建于此;内祀鲁班,为建筑行业的祖师爷。西殿有我国“纸圣”蔡伦的塑像。目前完整的庙宇还有观音殿、万佛洞、送子观音洞、慧泉龙洞等。最为宏大的是五佛大殿,高8.4,宽9.7,进深9.5米,窟中以左右石柱支撑,其上彩绘多幅佛像,非常精美;窟顶藻井为祥瑞动物及花卉图案;左右石柱上还刻有碑记及楹联等,其联曰:佛号药师广嗣延学昭感应,神皈菩萨注生衍后显灵通2005年夏,高13层的麟宝塔落成,雄踞九龙山顶,与诸寺庙相互烘托,使东山成为更加吸引游人信士的佛教之山,也成为了神木县城的一大风景旅游区。

神木诗篇

历史上神木地处北塞,穷乡僻壤,城堞矮小,邑民不多;加之又烽烟不断、兵燹四起,总属多难之地、灾荒之处。但贫瘠并没有消损其神奇与壮美,灾难并没有湮灭其厚重与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历代文人都留下了一篇又一篇誉美的诗章、昂天的惊叹,今天读来,依然美不胜收,芳香四溢。

“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白云间。”其诗为唐朝大诗人王维在神木境地所作,诗名为《新秦郡松树歌》。唐时神木也称新秦郡,属麟州,治地在杨家城。据传,当时麟州水草肥美,松柏阴翳,城外有硕大奇松三棵,后神木一名由此而得。不管之说是否为真,但在这首诗里我们完全能够读出,诗人当时来到塞上,一路上是四野荒寒,草木依稀,触景生情,心绪枯槁;而当进入神木,忽见东西两山、窟野河畔奇松怪柏飘然山头,青青如盖,遂耳目一新,胸怀舒畅,不禁诗兴大发,咏歌以赞美了这奇异松林、神圣疆土。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词作《渔家傲》,相传也是在他来神木一带劳军时所作。范仲淹苏州人,宋仁宗时,曾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其全词为:“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另外,范仲淹还专门为神木写了《留题麟州》一诗,志记了该地。全诗为:“宣恩来到极西洲,城下羌山隔一流。不见桑耕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这里的极西洲即为地处西北边陲的麟州一带。

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境界苍莽恢弘,气概辽远悲壮,描绘了当时塞上一带久经战乱的艰苦环境和苍凉情调。它不仅成为了范仲淹的代表作,也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词的经典之作,被后来的史学家誉为“词史”,广为传诵。

之外,唐时大诗人韦庄,在神木作《麟州别张员外》一诗,留下了“惆怅却愁明日别,马嘶山店雨蒙蒙。”的诗句;宋时大诗人张咏,作《登麟州城楼》,留下了“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的诗句。明时的侍郎戴珊,作《过神木两首》,留下了“东西咫尺分秦晋,滚滚黄河入望长。”的诗句;清时的神木同知苏尔登额,作《游杏花村》,留下了“天意想怜边土瘠,春意先闹农氓家。”的诗句……

仰观百代,展读千年,在神木大地上不仅留下了诸如王维、韦庄、卢纶、范仲淹等我国唐、宋驰名诗人的足迹和他们的鸿篇巨章;也留下了历代大量过路官吏和地方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风雅之作。这几十篇诗词,或留存与孤本典籍、镌刻于青石摩崖;或添彩于庙宇民俗,放香于景点名胜。她都是神木人民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财富,她使神木永远成为了中国古代浩瀚诗词大海中的一个亮眼注解,都散发着唐诗宋词悠远的陈香和深邃的历史内涵,是值得我们后辈人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的。

(作者:单振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政协神木县第九届常务委员。神木县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主任。)

相关文章
2019-03-26 09:29:32
2019-03-26 10:00:51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