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一期 >> 百家之言 >> 折(佘)太君为历史人物新考 >> 阅读

折(佘)太君为历史人物新考

2020-05-14 08:56:1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56
内容提要:折茂德
内容提要:文章运用最新发现的明万历《太原府志》《山西通志》所载折太君之史实,纠正了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明代无折太君记载之不确说法,为确定折(佘)太君为历史人物提供了新证据。

折茂德

内容提要:文章运用最新发现的明万历《太原府志》《山西通志》所载折太君之史实,纠正了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明代无折太君记载之不确说法,为确定折()太君为历史人物提供了新证据。

关键词:折(佘)太君  明万历 《太原府志》 《山西通志》  历史人物

 

自清以来,折()太君是否为历史人物,一直存有争议。有的说折太君为历史人物;有的说为演义人物,其原型来自北宋丰州防御使王承美的妻子折太君;有的说历史上并无此人,如果有,为何宋人文献中没有关于杨业娶妻折氏的记录,直到杨家将戏曲兴盛之后才出现于清方志中,其可靠性极低;有的说折太君这个人物形象是创造出来的;有的说折太君是折氏家族嫁出女子被封赠“折太君”,诸多女子演变而来;有的说是折克行母亲;〔1〕还有的说是“张折氏”,即皇城使、宁州刺史、管勾麟府路军马公事张构的母亲“崇仁县太君”〔2〕等等。

史学界之研究,其史源大多聚焦于清乾隆《保德州志》与光绪《岢岚州志》上。由于此二志,特别是后者所载问题较多,如将杨业“初名为杨重贵”,记为“初名刘继业”;杨业降宋后,“复姓杨氏,只名业”,记为“后归宋赠姓杨”;王侁本无爵,削职为民的是王侁,潘美只削三秩,记为“遂削二人爵,除名为民”。显然所记杨业、潘美与王侁与史实不符,由此推测所记折氏不可能为真。进而对康基田、毕沅、李慈铭等三位清代学者所考折太君事提出质疑。明万历《太原府志》和《山西通志》所载折太君事的发现,纠正了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明代无折太君记载之不确说法,为确定折()太君为历史人物提供了新证据。同时也证明上述三位清代学者所考折太君之事是真实的,乾隆《保德州志》所载折太君也是有据可依的。 

一、清代三位著名学者所考是折太君为历史人物的重要证据

清代曾有三位著名学者对折太君进行了考证。他们为:

一是清康基田,其在《晋乘搜略》载:“《山西通志》曰: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折太君) 即杨业妻、折德扆女也。”又云:“岢岚州掘地得石,拭视之为杨氏墓碣,载折太君事。”〔3

二是清毕沅,其在《关中金石记》云:“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毛友撰,宇文虚中正书,在府谷县孤山堡南,世以此碑为折太君碑。考折太君,德扆之女,杨业之妻也,墓在保德州折窝村,非此也”〔4〕在这里虽然否定了此碑为折太君碑的传闻,但也肯定折太君是德扆之女,杨业之妻。

三是晚清李慈铭,在其《荀爽斋日记》云:“杨业娶府州折德扆女。今山西保德州折窝村有大中祥符三年折太君碑,即杨业妻也。”〔5

康基田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先后在江苏、两广、河南任知县、知州、通判、知府、江苏按察使、江南河道总督、护理安徽巡抚等。著有《晋乘搜略》《河渠纪闻》《合河纪闻》《茂园自撰年谱》《霞荫堂诗集》等。毕沅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河南巡抚、湖广总督等,曾赏轻车都尉世袭,赠太子太保,著有《续资治通鉴》《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等。李慈铭为光绪六年(1880)进士,著名文史学家,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著有《湖塘林馆骈体文抄》《白桦绛树阁诗初集》《越缦堂词录》《越缦堂经说》《柯山漫录》《后汉书集解》《霞川花影词》等。康基田、毕沅、李慈铭等三人,均为清代进士,著名学者,又是高官。他们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致认为折太君为折德扆女、杨业妻。他们所考证折太君应该是有据可依的,是真实可信的。因为没有碑文记载而否定折太君碑存在,依据是不充分的。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和明万历三十四年《山西通志》不知何因并无记载折氏为折德扆女,而三位学者之考证则填补了这一空阙。

二、清乾隆《保德州志》所载是折太君为历史人物的可靠证据

清乾隆五十年《保德州志》曾三处记到折太君:

一是清乾隆《保德州志·卷一·因革》云:“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即杨业妻折德扆女,详见古迹。”〔6

二是清《保德州志·卷二·形胜·古迹》云:“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

说》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岂其父为麟州刺史,又为火山军节度使。业后为代州刺史。皆距此不远,故缔姻卜地于此。与太君生子六,今州北河神庙乃四将军延昭。号六郎。宋太宗朝,以崇义使知保州,屡败契丹。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今州南慕塔村犹其故地云。考《岢岚志》载,折氏系折德扆女,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上书陈夫战没之由。以原籍曾属岢岚耳。”〔7

三是《保德州志·卷八·人物·列女·宋》云:“折太君,宋,永安军节度使、镇府州折德扆女,代州刺史杨业妻,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后太平兴国十年,契丹入寇,业进兵击之,转战至陈家谷口,以无援兵力屈被擒,与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书陈夫战没由,王侁违制争功,上深痛惜,诏赠业太尉,除王侁名。”〔8

依据志中所记折太君,其史源有三:

一是源于康熙四十年《岢岚州志》。

二是源于《北宋纪说》。《北宋纪说》从不见于各家著录,不知何世何人所作。常征先生在其《杨家将史事考》〔9〕与李裕民先生在《杨家将史事新考》〔10〕文中曾将《北宋纪说》当《北宋纪》进行考证,但考而无果。

三是源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保德州志》。细读该志知州王秉韬序言可发现,乾隆五十年(1785)《保德州志》是在康熙四十九(1710)《保德州志》基础上,采取续补之法,按编年顺序,将新增内容加在各个章节之后,共添三十九页。而康熙四十九年(1710)《保德州志》又是在白君琳志稿基础上,参考万历四十二年(1614)州志,增删补遗,于四十九年春纂成并付梓印刷的。由此可见,《保德州志》是承袭式的。因《保德州志·卷一·因革》所记“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与《保德州志·卷八·人物·列女·宋》所记折君与同期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所记相似,故推测其史源为万历四十二年(1614)《保德州志》或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麟州与保德州仅一河之隔,分别为折太君之娘家和婆家,保德人对折太君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因而本州志所记折太君史实应该是可靠的。事实上,上述三处所记杨业与王侁事实与史实基本相符,因而乾隆五十年《保德州志》所记折太君可作为信史。

三、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所载是折太君为历史人物的最新证据

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所载折太君事有两条: 一条为明万历《太原府志·卷之二

十四·古迹》云:“折氏墓州南四十里折窝村。”〔11〕一条为同书《卷二十·贞烈·宋》载:“杨业妻折氏,岢岚人。业初名刘断(按继业误为断),事北汉,节度使,娶折氏,后归宋,赐杨姓。折性警敏,尝佐业立战功。虏人呼曰 ‘杨无敌’。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书陈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潘美爵,除王侁名。”〔12〕该条文明万历《山西通志》亦有记载:“折氏,岢岚人,杨业妻。折氏姓警敏,尝佐业,屡立战功。后业战死于陈家谷,潘美、王侁畏罪,欲掩其事。折上书陈夫力战获死之由,遂削潘美爵,除王侁名。”〔13〕上述文字简练,内容丰富,循史写史,所记杨业事、潘美贬官三级、监军王侁除名事与史实相符。由此可推测所记折太君事应该也是真实的。

    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比乾隆五十年(1785)《保德州志》至少早173年,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记载折太君之最早文献。这为确定杨业妻折()太君为历史人物提供了新证据。佘太君最早出现于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其时她尚属配角。按康保成先生考,“佘太君”之称谓多出现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前后,而之前多称杨令婆。〔14〕而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和明万历三十四年(1616)《山西通志》则明确记载折太君为杨业妻,足见折太君绝非戏曲人物。

这里要问,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何以能记到折太君?其史源又何在?经考,明万历《山西通志》之前曾修过两部《山西通志》,经查,两部《山西通志》均无折太君之记载。而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保德州志》之前也曾修过已失传的三部方志。其中,明永乐十九年(1421)到正统五年(1430)间为第一部;明弘治十八年(1505)为第二部;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为第三部。又,据当代《保德州志》云:“因村名变迁,今已无折窝村,县城四十里有猯窝村,此外没有带窝字的村,而猯窝村不见其墓地。或为石洼村,系折窝村转音。”〔15〕说明折窝村地处偏僻,村落很小,人口不多,现已消失。而明万历四十年(1612)《太原府志》能记载之,要不,是时人考查得知;要不,是源于第三部,或第二部,或第一部《保德州志》,四者必居其一。如是前者,有其墓,必有其人,当然可确定杨业妻折()太君为真。因为现在找不到折太君之墓而否定折太君为真是不科学的。如是后三者之一,则可将史书所载折太君事向前大大地推移了。

四、折太君墓是折太君为历史人物最有力的证据

    对于折太君墓之记载,学界没有提出任何质疑,但这是关键,有其墓必有其人。一个女人的墓,历时弥久,而能引起世人关注,并代代相传,说明折太君绝非等闲之辈。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1. 得益于婆家之显赫名声。折太君夫杨业,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代州刺使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太平兴国五年三月,在雁门关大破辽军,威震契丹,号称“杨无敌”。雍熙三年,随军北伐,于陈家谷被契丹军所擒,箭伤三日而死,为国捐躯。杨业死后,其子杨延昭任崇仪副使,旋升任莫州刺史。景德元年(1044)契丹南侵,延昭便“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16〕有力地牵制了契丹的南下。宋、辽和议以后,宋命他为知保州兼边都巡检使,谨守边防。延昭子文广,亦颇具才能,在对夏战争,战功卓著,名闻西陲。“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官”,曾被范仲淹收为部下,后跟狄青南征,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后徙定州,步军都虞侯。辽人争地,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杨业与子延昭,并称名将。〔17〕杨家将之英雄事迹传承近千年,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 得益于娘家之崇高威望。府州折氏自唐折宗本以来,连续“十世为将,堪称中国之

最”。〔18〕折家军几乎参与了北宋对北汉、契丹、西夏与金的每一次战斗。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立下汗马功劳。《宋会要辑稿》:“折氏世为云中大姓,唐有折宗本者补振武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宗本子嗣伦、麟州刺使,嗣伦子从阮,自汉晋以来独据府州,控扼西北,中朝赖之。”〔19〕《宋史》:“自从阮而下,继生名将,世笃忠贞,足为西北之捍,可谓无负于宋者矣。”〔20〕塞外铁师“折家军”这座魏魏丰碑,早已屹立于人们心中。

3. 得益于折太君之才华出众。折太君事宋朝、元朝正史和笔记等鲜有记载,这是历史的阙憾。明人补记之,还历史之本来面目,迟来的正义,又未尝不可! 明《太原府志》、明《山西通志》所记折太君之事应该是成立的。杨业冤死,天怨人怨,皇朝刘吉冒死为其伸冤,值得世人敬重。而面对杨业冤死,潘美、王侁等人又试图掩盖杨业殉国的真相,百般推责和污蔑,其妻折太君当仁不让,向朝廷伸冤诉屈,理所当然。终使潘美、王侁、刘文裕受到处分,还杨业于清白,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家布帛千匹、粟千石。

严酷的战争环境造就了折家军和杨家将,同时也造就了巾帼英雄折太君。她和折家军和杨家将一样,活着为人所称道、拥戴,死后为人所怀念、传颂。

综上所说,杨业妻折太君为历史人物,与戏曲小说中佘太君,是一,非二。常征先生在《杨家将史事考》一书中说:“由于折佘同音,而折之为姓极少见,好事者遂移折作佘,折太君由之遂变为佘太君。”〔21〕笔者赞同这一说法。

五、需要回答的两个疑点

一是所谓佘太君之原型问题。除了上文之折德扆女、杨业妻折太君(简称杨折太君)外,还有一个为《宋会要辑稿》记述的王承美夫人折太君(简称王折太君)。王折太君确实很有谋略,辅助王承美屡立战功。太平兴国七年(982)、八年(983),折太君夫妇率军两次打败来犯的契丹军,斩敌四五千,迫使契丹七八万帐(户)内附,从此,承美、折氏在世期间,契丹再不敢进犯。景德初年(1004),宋真宗下诏让王承美进京,还特别赏赐了折氏,让她享受边疆官员的待遇,每月赐钱五万,这是一个莫大的荣耀。1012年十二月,王承美病逝之后,宋真宗诏折氏入宫,就王承美之接班人问题征求折氏之意见。最后依折氏意图让王文玉承继王承美之位。当时折太君已是年过60的花甲老人。仁宗天圣二年(1024),王文玉去世,当时身为安郡君、太君的折氏,为了边防安全,再次上朝面君,得到了宋仁宗的首肯,此时她已75岁。据此,李裕民、梅毅、张永廷等先生推测佘太君为王折太君。其实,佘太君无论是在元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府》中,还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五以来出现的《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及诸多评书、戏曲中,佘太君成为杨家将的核心人物,伸冤诉屈、忍辱负重、刚直不阿、不畏强权、敢于反抗、忠心爱国、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巾帼英雄故事,主要发生在其夫杨业或杨六郎死之后。而王折太君则是与夫王承美并肩战斗,建功立业,主要发生在王承美在世时代。这是两个原型之根本区别。事实上,经过上文清代三位著名学者所考、清乾隆《保德州志》所载折太君、明万历四十年《太原府志》所载折太君、折太君墓,即可断定佘太君之原型为杨折太君,而非王折太君。

二是有人说,北汉与后周对立,岳父折德扆与女婿杨业分属两国敌对阵营,根本不可能成亲。我们知道,在后汉,杨业之父杨信为麟州刺史,折太君之父折德扆为府州刺史,他们门当户对;其次,麟州与府州相连,近在咫尺;再次,两个土豪,均事后汉,政治倾向一致,均面临契丹之强敌,出于相互支援、联保之需要,杨家与折家成亲,是完全可能的。至于杨业与折德扆为敌对阵营之说,那是后事。951年正月,郭威自称皇帝,改国号曰周,是为后周。刘崇时为太原留守兼河东节度使,忿郭威亡汉,遂太原称帝,国号仍称汉,是为北汉。由于折氏向与契丹为仇,而北汉投靠契丹,故折氏立即投向后周。960年,后周被赵匡胤推反建立北宋后,折氏又归向北宋。显然,杨、折成亲在先,分两敌对阵营在后。

 

参考文献:

1〕〔14〕康保成.戏里戏外说历史〔M〕(杨家将4.百家讲坛,20151013

2〕高建国. 鲜卑后裔府州折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第95-96页。

3〕〔5〕〔9〕〔21〕常征.杨家将史事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第250257页。

4[]毕沅.关中金石记〔A〕(卷六).析自《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6[]王秉韬修,姜廷铭纂.保德州志〔M〕(卷一·因革).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第57页。

7[]王秉韬修,姜廷铭纂.保德州志〔M〕(卷二·形胜·冢墓).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第16页。

8[]王秉韬修,姜廷铭纂.保德州志〔M〕(卷八·人物·列女·宋).乾隆五十年(1785),刻本,第13页。

10〕李裕民.杨家将史事新考〔J.载《杨家将研究·历史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

11[]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太原府志〔M〕(卷之二十·人物·贞烈·宋).万历40(1612),刻本,第82页。

12[]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太原府志〔M〕(卷之二十四).万历40(1612),刻本,第27页。

13[]李景元、樊东谟修,李维桢、范弘嗣纂.山西通志〔M〕(卷之十八·人物上·太原府·节烈·宋).北京:中华书局,山西省地方志办公室,2012年,第485页。

15〕陈秉荣.保德县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08页。

16〕〕[] 脱脱.宋史〔M〕(卷二十二·杨业附子延昭等传).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17[北宋]欧阳修.文忠集〔M〕(卷29·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99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5年:“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18〕李裕民.折家将与杨家将比较研究〔J.折武彦,高建国.陕西历史文化暨宋代府州折家将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6,40页。

19[]徐松.宋会要辑稿〔M〕(方域二一之一).195册。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7661

20[] 脱脱.宋史〔M〕(卷253·传第12.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875页。

 

作者简介:折茂德,1944年生,男,大学本科 教授级高工 原@古交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现退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0-05-14 08:56:1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