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明长城行第二站 水头沟烽火台的诉说
有人来了之后不想走,有人走了之后还想再来,神木说不上哪里好,但就是戒不掉。这里有太多美丽风光,这里有太多历史文化,抛开生活烦忧,肆意的享受这里的阳光,享受一场不期而遇的长城邂逅.......
----明长城行第二站 水头沟烽火台的诉说
有人来了之后不想走,有人走了之后还想再来,神木说不上哪里好,但就是戒不掉。这里有太多美丽风光,这里有太多历史文化,抛开生活烦忧,肆意的享受这里的阳光,享受一场不期而遇的长城邂逅.......


神木是明长城沿途极为重要的一站,镌刻着那些锋火弥漫的蹉跎岁月,在这里的你总能看到历史留下的影子。
去往水头沟墩台的路非常难走,我们向当地人打听了好几次,才在七拐八绕中找到了进山的路。水头沟墩台地处店塔镇水头沟村和永兴办事处糜地沟村交界处的花墩山上,水头沟墩台又被称为花墩。进山不久,山沟越来越狭窄,汽车吃力地沿着狭窄的盘山道而行。在路边,我们看到了一个庙宇,庙宇依山而建,山崖一侧有一株繁茂的古松耸立,给人以非常灵秀的感觉。而从这里一拐,汽车离开了山沟开始向山上行进。在接近山脊时,一座类似于墩台的土坯建筑远远出现在我们眼前。
时下已接近初冬,道路两旁的树木如同被霜染一般,呈现出金黄的色泽。这金黄漫山遍野的铺开,将原本单调的黄土高原装扮的异彩缤纷。我们一边欣赏这美丽的秋景,一边沿着山路朝着墩台的方向前行。
终于到达了一座山峰的高点,眼前豁然开阔,远处浮现出几座连绵的墩台,平行的山体之间是狭长广袤的沟壑。每座墩台之间约有2公里,一字排开,绵延远去,这雄伟壮阔的景象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
墩台

高踞山塬,仰望蓝天,俯视黄土纵横的山峁,遥想当年守城的将士,威风凛然,正气浩荡。残存的墩台告诉我们,这里曾有过无限的辉煌。

远远望去,水头沟墩台矗立于山头,和其它几座墩台遥相呼应,古长城的脊梁若隐若现。据相关资料显示,水头沟墩台是神木市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明长城墩台。
水头沟烽火台遗址
水头沟墩台是明长城延绥镇沿线重要的烽火台之一,俗称‘花墩’,始筑于明正统二年(1437)至万历年间,占地约300平方米。墩台四周为夯筑土墙围成一方形小城垣,有完整的约三十米见方的夯土围墙。墩台正面呈梯形,南侧墙门居两箭窗中,有石框券门,其余三面各四箭窗,门下有同楼等长,宽3.4米、高3.9米的砖砌平台。台东有门,顺砖券梯道可上至平台顶,由平台方可登楼,今平台砖已被拆。楼为三通道结构,中室较宽敞。进门后向左拐,有台阶12 层可达台顶墩台。


明长城遗址水头沟烽火台
揣着追忆历史的情怀,我们顺着墩台的台阶向上攀登。这些台阶经过数百年的踩踏,布满了历史的沧桑。它们无声地诉说着那些被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过往。叹往昔,遥想艰辛守城、鏖战戍边的峥嵘,心潮澎湃不已!
也许,只有亲身体验过你才会理解什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远眺夕阳火海燃烧的悲壮后,我们带着遐想从烽火台上下来。此时,天色已暗了下来,远处静谧的黄土地上有炊烟升起,该回家了——
在凉意渐浓的深秋,让我们期待下一行程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