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二期 >> 专家论坛 >> 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续) >> 阅读

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续)

2020-08-04 15:33:1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22
内容提要:二、野史笔记的记载与评论
在朝堂之上君臣对杨业祖孙事迹的谈论之外,文人士大夫的一些野史笔记也记录下了杨业祖孙的事迹及其在当朝的影响。
最早以笔记形式记录杨业事迹的,是宋真宗朝的杨亿。杨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宋真宗朝与人闲谈,其门人黄鉴记录下了闲谈的内容,后来宋庠将其整理成笔记《杨文公谈苑》。

二、野史笔记的记载与评论

在朝堂之上君臣对杨业祖孙事迹的谈论之外,文人士大夫的一些野史笔记也记录下了杨业祖孙的事迹及其在当朝的影响。

最早以笔记形式记录杨业事迹的,是宋真宗朝的杨亿。杨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宋真宗朝与人闲谈,其门人黄鉴记录下了闲谈的内容,后来宋庠将其整理成笔记《杨文公谈苑》。因杨亿博览强记长于史学,又是《太宗实录》的主要执笔人,所以杨亿的口述可信性极高,《杨文公谈苑》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书“杨业”条对杨业有专门记载:

杨业,麟州人,少倜傥任侠,以射猎为事,所获比同辈尝倍。谓人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如用鹰犬逐雉兔耳。”仕太原刘氏,至建雄军节度,频立战功,国人号为无敌。太原平,太宗得之甚喜,释缚授大将军,数月擢为郑州防御使。以其知边事,俾为三交部署知代州,虏寇雁门北,日南向,业从后击之,虏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雍熙中,副潘美进讨,自云应路,以王、刘文裕监其军,连接云、应、寰、朔四州,次筑乾羽。会岐沟大军不利,班师,美部迁四州民于内地。虏齐妃及耶律汉宁、北皮室、五押惕隐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贼盛,未可战。朝廷止令取四州民,今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告云、朔守将,俟大军离代州,即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虏必悉众来拒,即令朔州吏民悉人石碣谷,分强督千人觇谷口,骑士援于中路,三州之众万全矣。”沮之曰:“今精兵数万,何畏懦如此?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可也。”文裕亦赞成之,业曰:“不可,必败之势也。”曰:“君侯素号无敌,逗挠不战,岂有他志乎?”业泣下曰:“业非爱死耳,但时有未利,杀伤士众,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君先死耳。”即部帐下骑兵数百人,自石碣路朔州,将行,泣谓美曰:“业本太原降将,当死,上不杀,宠以爵位,委我以兵柄,固愿立尺寸功为报,岂肯纵虏不击,而怀他志哉?今君责以避敌,当先死于虏。”因指陈家谷口曰:“公于此张步兵,分强弩,为左右翼为援,业转战至此,以步兵击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如其言,与等陈谷口,自寅至巳,使人登托逻台望,以为虏寇遁走,欲争其功,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沿灰河而西南行二十里,闻业败,麾兵却走。业至暮达谷口,望见无人,抚膺大哭,再率帐下决战,身被十数枪。业抚下有恩,时从卒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傥鸟鲁散,尚有还报天子者,无与我俱死。”军士皆泣不肯去。其子延昭死之,业独手刃数百人后就擒,太息曰:“上遇我厚,为奸臣所逼致败,何面目虏中求活哉?”遂不食三日,死。天下冤之,闻者为流涕。上闻之,、文裕并除名,配隶诸州。厚赎业家,录其五子,诏褒赠业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业子延朗骁勇,为边将有威名,戎人畏之。16   

按杨亿卒于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其门人黄鉴是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后被杨亿赏识收为弟子的,因此杨亿这段谈话的时间应该是宋真宗后期大中祥符或者天禧年间杨业死敌三十年左右之时。这段谈话简单概述了杨业早年的功绩,详细叙述了杨业陷阵的经过,最后简单记述了杨业身后之事。从谈话内容可知,杨业是因奸臣王侁刘文裕的逼迫潘美的默许和见死不救而战败被擒的,杨业的冤情和死敌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广泛同情。从谈话的详略可知,杨业陷阵原因是最重要也是最为大众关心的问题。总之,这段谈话表明,在杨业死敌三十年左右之时,朝堂之上如杨亿这样的大臣们,依然很关心杨业之死的真相并且已经比较了解杨业死敌的具体过程了。

宋仁宗朝,一代文宗欧阳修也记载了杨业、杨延昭父子的事迹。皇佑三年(1051),欧阳修在为杨业侄孙杨琪所作的墓志铭中,有“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豎,皆能道之”17的简单记载。这说明至迟在杨业死敌六十余年杨延昭逝世三十七年后杨文广尚在世时,杨业、杨延昭父子的英雄事迹已经广泛播于人口,甚至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

宋神宗年间,司马光的语录体笔记《涑水纪闻》的369条也提到了杨业。该条在记载皇祐元年侬智高攻广州朝廷派遣杨畋为广南西路体量安抚使之前,先做了“直史馆杨畋,继业之族人也”18的说明。《涑水纪闻》向来以史料珍贵著称,该书虽未详细记载杨业功绩,但由此一句亦不难看出杨业在宋仁宗年间远扬的声名与巨大的影响力。

北宋末年已行于世署名曾巩的《隆平集》,对杨业、杨延昭父子事迹也有1000余字的详细记载。虽然对《隆平集》的作者是否是曾巩学界还有争议,但是对这样一部当朝人所作的当朝史书的重要的史料价值几乎无人否认。因为该书对杨业事迹的记载与早出的《杨文公谈苑》大致相同,对杨延昭事迹的记载与后出的《东都史略》、《宋史》等史料也大致相同(由此也可见该条记载突出的史料价值),因此我们不再全部引用,而只是将与《杨文公谈苑》不同和最值得注意的几句抄录于此。

“……业勇而有谋,与下同甘苦,代北苦寒,未尝独设炭。为政简易,郡民爱之。天下闻其死,皆为之愤叹。上尤痛惜之……延昭…智勇善战,沉默寡言,平居未尝问家事。所得俸赐,均遗士卒。奉己简质。出入骑从如军校,号令严明,同士卒共甘苦。寒不披裘,暑不张盖。遇敌必身先,功成推其下。故人乐为用,威震异域。守边二十余年,虏情畏服,止呼曰‘杨六郎’。其卒也,河朔之人,皆望柩殒泣。”19

将这段引文与前引《杨文公谈苑》对比不难发现,二者都详细记述了杨业的陷阵经过、记录了民众对杨业冤情的同情和愤慨,不同的是,《隆平集》增加了杨业爱护士卒、杨延昭与士卒同甘共苦的内容。从《隆平集》对杨业、杨延昭事迹了解记述的逐渐深入和增加可知,到北宋末年之时,人们在了解了杨业的陷阵死敌经过之后,又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杨业父子与士兵的关系以及他们父子的边境生活,这同时也说明民众对杨家将故事的兴趣越来越大。

三、文人诗歌的咏叹与反思

在朝堂之上君臣之间的谈论和文人学士的野史笔记之外,很多的文人士大夫还通过诗歌的形式来歌咏杨业祖孙的英雄事迹,表达对英雄的倾慕和对英雄被陷害致死的同情与愤慨。透过这些诗歌,也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文人士大夫对杨家将的态度。

最早以诗歌形式咏叹杨业的,是欧阳修。欧阳修皇祐三年(1051)为杨业侄孙杨琪所作的墓志铭中就曾经写下“杨世初微自河西,弯弓驰马跃边陲。……太师防御傑然奇。名声累世在羌夷……20的诗句,概括了杨业、杨延昭父子在宋辽边境长久的影响力及其在宋辽战争中的杰出功绩。

欧阳修之后,很多出使辽国瞻仰过杨业祠和杨无敌庙的文人,也都写下了赞颂杨业的诗篇。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以耿直敢言学识渊博著称的名臣刘敞,奉命出使契丹,经过古北口杨业祠时,写下《杨无敌庙》(在古北口 其下水西流)一诗来赞颂杨业,诗曰:“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21该诗作于杨业死敌六十九年后,诗歌的前两句概括了杨业在边境的影响力,后两句则用因遭群臣忌恨被贬长沙的贾谊作《吊屈原赋》悼念被谗放逐的屈原并感慨自身不幸遭遇的典故,委婉地指出了杨业被逼陷阵的冤情,表达了对杨业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并称许杨业之死重于泰山。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和熙宁十年(1077),勤政博学官至宰相的名臣苏颂,两次奉命出使契丹,写下《前使辽诗》和《后使辽诗》近六十首,其中《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也是对杨业的歌颂。诗曰:“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22这是苏颂两次过古北口杨无敌庙的所见所感。该诗前两句以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的汉代著名飞将军李广指代杨业,既是肯定了杨业的英勇善战和在敌国的威名,也是借功高不爵的李广委婉地慨叹杨业的命运乖舛;诗歌的后两句,记录了敌国对杨业的敬仰,也从侧面反映了杨业在边境的威望。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著名文学家苏辙出使契丹,经过古北口时写下《过杨无敌庙》: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驱驰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23

苏辙作此诗距离杨业殉国已经百年有余。短短八句诗,表达了百年之后当朝人对于杨业之死的叹息之情和反思之意,同时,又用周处为梁王司马肜逼迫赴死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欲诛逼迫杨业赴死的罪魁以慰杨业忠烈之魂的愤慨。由此可知,在苏辙的时代,同情杨业、愤恨奸臣的这种好恶已经形成,这就比之前文人诗歌对杨业单纯的同情赞扬又进了一步。结合前文王安石与宋神宗所说杨业亦为奸人所陷不得其死的谈话可知,这种好恶的形成,与官方对杨业死敌的认识及由此形成的杨家将故事基调是一致的。

在苏辙写下《过杨无敌庙》后两年即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以直言进谏正直无私著称的大臣彭汝砺出师辽国,也写下一首《古北口杨太尉庙》。诗曰:“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遗灵半夜雨如雹,余恨长时日为阴。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鼙音。”24彭汝砺概括了杨业在边境的影响和杨业内心的凄苦,对杨业这位悲剧英雄致以了崇高的歌颂和礼赞。

因为自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澶渊之盟后百余年,宋辽之间没有大规模战争,双方通使不断,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先后有一千六百多名宋朝官员出使辽国,古北口杨无敌庙又是宋辽之间的交通要道,所以,这类赞颂咏叹杨业的诗文应该还有很多。

    除了这些出使辽国的文人,还有一些文人,他们虽然没有到边关凭吊过杨业,但却对杨业之子杨延昭做了赞颂,宋仁宗年间著名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高阳关射亭》就是典型的例子:

星弧射狼夜夜张,角弓备寇不可忘。将军屯师古关下,不尚武力何由强?日与官兵来会此,弓须射硬箭射长。更如羿中九乌毙,独见杲杲明扶桑。25

杨延昭曾在高阳关副都部署任上任职九年,该诗应该是梅尧臣对杨延昭勤于训练以备边患的歌颂和赞扬。

由文人学士诗歌对杨业杨延昭父子的咏叹可以看出,杨业杨延昭父子的英雄事迹在北宋时期已经深入人心,文人士大夫的歌咏,又进一步扩大了杨家将事迹在宋代民众中的传播。

四、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原因及意义

上述史书奏疏中保存下来的朝堂之上对杨业祖孙的谈论与评价的史料、文人士大夫的野史笔记和诗词歌咏,反映出朝堂君臣和朝堂之外的民众对杨家将事迹的态度是越来越明晰、对杨家将事迹的认识是越来越深入。这是因为,在杨业死敌之初,对杨业的评价会涉及到潘美等上层官僚甚至宋太宗这一最高统治者,难免会出于为尊者讳的原因有所保留。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皇帝的更替,这种忌讳就会越来越少以至于无,宋神宗时王安石能够和宋神宗比较客观地评论宋太宗用兵不如宋太祖就是证明。也正是因为政治忌讳越来越少,才使得朝堂对杨业死敌事件以及杨家将事迹功绩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并使得杨家将故事的基调由最初的褒扬忠烈谴责罪臣逐渐增强为感愤忠臣蒙冤和痛恨奸佞陷害。而朝堂之外文人和民众对杨家将事迹的认识,也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逐渐深入的,随着认识的深入,民众对杨家将故事的兴趣也是越来越大。历史是需要沉淀的,历史总是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楚,杨家将事迹在北宋的传播也不例外,与此同时,时间的检验也证明杨家将事迹是有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的。

杨业祖孙三代,作为位列偏裨的边将,在短短的几十年之内声名鹊起、尽人皆知,这在一个崇文抑武、信息又极不发达的时代,是非常难得的。杨家将事迹之所以能够在北宋时期传播的如此广泛,与北宋王朝长期受少数民族侵扰经常以岁币换和平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也与北宋王朝百姓朴素的保家卫国愿望和抗击外族侵扰的爱国心理有关。杨家将事迹的在朝堂和民间的广泛传播,也说明杨业祖孙英勇抗击外族侵略的行为符合国家和民众的利益,因此杨业祖孙才深受朝堂君臣的器重赞扬和广大百姓的爱护拥戴。

总之,北宋朝堂之上君臣对杨家将事迹的态度认识,为杨家将故事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而朝堂之外文人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对杨家将事迹的态度认识,既扩大了杨家将故事的传播范围,也为杨家将事迹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可以说,正是在北宋时期奠定的杨家将事迹基调感愤忠臣蒙冤和痛恨奸佞陷害的基础上,才有了之后丰富多彩的杨家将故事,才有了杨家将故事轰轰烈烈的千年传播史。 (续完)

           

16]宋·杨亿口述、黄鑑笔录、宋庠整理:《杨文公谈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132页。

17][20[]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卷二十九,世界书局1986年版,第206页。

18[]司马光撰:《涑水纪闻》,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59页。

19[]曾巩:《隆平集》卷十七,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61967)年版,第642-648页。

21][22][24][25]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9166414105043066页。

23[]苏辙《栾城集》卷之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395页。

           (原刊于明清小说研究2013年第4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0-08-04 15:33:1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