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旧时光·永兴堡
永兴堡是明长城进入神木后的第一个营堡。清·道光《神木县志》对该堡的记载是:“地处县东北五十里,隋为连谷县,唐属麟州地,宋为黑城儿。明成化年,巡抚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置土城在山上,周围二里零二十五步,南面一门,东西北无门,楼铺八座。万历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今塌损,仅剩土城。堡

旧时光·永兴堡
永兴堡是明长城进入神木后的第一个营堡。清·道光《神木县志》对该堡的记载是:“地处县东北五十里,隋为连谷县,唐属麟州地,宋为黑城儿。明成化年,巡抚余子俊,遣镇羌指挥宋祥,置土城在山上,周围二里零二十五步,南面一门,东西北无门,楼铺八座。万历间,巡抚涂宗浚用砖包砌,今塌损,仅剩土城。堡内集场,无街道。”


现存的墩台 城墙遗址
永兴堡位于永兴办事处旁边的山顶,沿神杨路前行,走了不远就能够看到山顶有墩台耸立。大概半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永兴办事处所在地。又问了几个当地村民,在他们的热心指引下才找到了上山的路。
在永兴堡大仙庙背后的古松底下,我们遇到了75岁的连思宽老人,他背着一捆刚从山上拾到的树枝正准备回家,我们帮忙把树枝卸下,向他了解了永兴堡的情况。
据老连讲,永兴堡不大,破损也比较严重。从他记事起,永兴堡内就是乱石遍布。倒是记得堡内曾经有一个衙门,就处在仙家庙的背后。如今衙门早已被拆除,衙门上的木料被人们拆卸下来,修建了其它建筑。只有衙门前的一颗古松依然虬枝峥嵘,将新修的仙家庙遮蔽在树荫之下。

盘枝错节的古树
据说,过去在永兴堡里有四五株比这还要粗,需要四五人才能合抱的古松,后来由于物资匮乏,都被砍伐了。如今只留下这一棵,遥遥凭吊着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的辉煌。
为了更清楚的向我们介绍古堡的过往,老连又带我们去见了他的侄儿郭耀兵。郭耀兵一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堡内。见到他的时候,他刚刚从地里劳作回来正准备吃饭。见我们到来,赶忙起来招呼我们尝尝他做的荞面圪坨。
经历了数百年的岁月更迭,堡内居住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没有改变的是人们淳朴的心。在这里,他们吃着最普通的饭食,干着最粗糙的农活,养猪、喂狗,过着平淡而安然的日子。
吃完饭,郭耀兵带着我们一行出发了。他的狗狗全程领先我们,在前边带路,仿佛知道我们想要了解什么一样。在永兴堡内,像我们这样的客人也许来了不止一拨,狗狗早已熟悉了这样的场景。它见证了人们对历史过往的好奇,对坚硬城砖背后温热的向往。
郭耀兵说,听自己的爷爷讲,永兴堡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凤凰城”。城内的三官庙是凤凰头,菩萨庙是凤凰的尾巴,老爷庙和小城洼(南门瓮城)是凤凰的两翼。永兴堡不是一般意义上那种规整的四方城,它依山而建呈“凤展双翼”之势,颇有“高飞于林”的感觉。
永兴堡内曾经古建林立,现存有衙门旧址、菩萨庙旧址、魁星楼旧址、喜明寺旧址等。郭耀兵说,喜明寺里曾有许多七手八脚的佛像,做工非常精美独特。可惜后来寺庙破败,这些佛像荡然无存了。而与喜明寺遥相对望的娘娘庙尚有几间建筑,一眼望去,覆盖着黄土的砖瓦房与苍黄的草甸交映,略显苍凉。在娘娘庙内部左右两侧各有一块碑石,其中一块上面写有“万历三十二年四月二十一”等文字内容。墙壁上虽然被白灰粉刷过,但依然难掩历史遗留的壁
画。

娘娘庙旧址
娘娘庙的正东面是校场梁,远远一望,便可以想象出古代士兵们是如何在校场演练的。在那段风云变幻的岁月里,他们是伫立在疆土之上的守望者。在这荒芜边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寂寥与生命守卫着国家的安宁。

校场梁旧址
在永兴堡的周围,有七八座长城墩台。如今它们都已圮坍严重,但遗迹尚还连贯。和长城墩台一样凋落的永兴堡,年轻人都进城了,只留下黄土风味浓重的土窑、古朴的木门还有杂草横生的院落。乡间的小道上偶有扛着锄头的老人路过,一缕炊烟与一声鸡鸣狗吠唤醒着整个村庄的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