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三期 >> 专家论坛 >> 北宋麟府鄜延地区的粮食补给(节选) >> 阅读

北宋麟府鄜延地区的粮食补给(节选)

2020-10-22 10:32:15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43
内容提要:麟、府二州与黄河以东地区唇齿相依,正如张方平所指出的那样:“麟府,辅车相依而为河东之蔽。无麟州,则府州孤绝,国家备河东,重戍当在麟府。使麟府不能制贼,则大河以东孰可守者?故麟府之于并代犹手臂之捍头目也。”①可见,北宋政府着力经营麟、府二州是为了将对夏战火限制在黄河以西,确保河东地区的安全。

麟、府二州与黄河以东地区唇齿相依,正如张方平所指出的那样:“麟府,辅车相依而为河东之蔽。无麟州,则府州孤绝,国家备河东,重戍当在麟府。使麟府不能制贼,则大河以东孰可守者?故麟府之于并代犹手臂之捍头目也。”可见,北宋政府着力经营麟、府二州是为了将对夏战火限制在黄河以西,确保河东地区的安全。正是因为麟府与河东的密切关系,河东地区承担了向麟府路以及鄜延路运送粮食的重任。麟府地区虽处黄河以西,但行政建置仍然隶属于黄河以东的河东路,因此由河东路为其提供军粮也是情理之中。麟府、鄜延北部历来与河东路关系密切。黄河东岸常常给与鄜延、麟府等地人力物力上的支持,而麟府、鄜延招纳的蕃部也多派往河东地区安置,黄河并没有阻断两岸的交往。如麟州在遇到夏军袭扰时,河东地区也要派兵援助,“贼果据(麟州)水寨,诏发并、代、石、隰州兵援之,河东地区也有不少来自绥夏的移民,如“石隰路部署言本路缘河至蕃部界皆山险,请以步卒代厅子军六指挥。朝议亦此军本绥夏之民,石州近贼境,恐越逸非便”,足见河东与鄜延、麟府等地联系之紧密。除了人员上的交流之外,河东地区也向鄜延麟府等地运送粮食,满足当地守军的粮食需求。

  庆历以前河东对麟府及鄜延路的粮食运输

(一)河东对麟府路的粮食运输

庆历以前,河东路向黄河西岸麟府路的粮食运输主要沿保德军——府州——麟州一线进行。府州、麟州是麟府路重要军事据点,是河东运粮的目的地。府州濒临黄河岸边,距离河东最近,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河东粮食的最佳受益者,因此,“河东民运粮赴麟州”总是最先运抵府州再由此转到麟州。

黄河是河东路向麟府运粮过程中的一个巨大障碍,“麟府屯重兵,仰河东馈饷,虽地里甚近,而限以长河”。为了解决跨越黄河的难题,北宋政府采用了于黄河建造浮桥和利用船渡两种方式。北宋政府于府州、定羌军之间建造浮桥,真宗皇帝也曾亲自过问,“上尝访使边者,言河广才数十步,乙未,诏转运使郑文宝于定羌军、府州上经度造浮桥”。架桥地点的选择也直接决定了运粮路线。定羌军,“淳化四年,析岚州地置定羌军,景德元年改(保德军)”。定羌军,即保德军,与府州隔河相对,河东粮食正是通过这里的浮桥运抵府州的。除浮桥外,保德军与府州之间还有渡船往来,也是运粮的途径之一。“河西军营在府州者,所给刍粮,自今增置渡船,仍旧于保德军请领”。宋军在保德军、府州之间设置浮桥、船渡与黄河的水文状况有密切关系。山陕之间的黄河河道大多比较曲折,河道水文状况复杂,但从府州开始“河道平直”,河谷宽度为600~800,河道比降0.89%,与上下游相比,府州地区的黄河河道较缓,河谷宽度适中,又无险滩沙碛,适合设置浮桥、船渡。由于折氏家族的经营,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府州逐渐成为麟府路的首位城市,“自折德扆世有府谷,即大河通保德,舟楫邮商,以便府人”。府谷与保德间渡口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舟楫邮商皆由此路,所以河东路向麟府路运输的粮食也多经此渡至府州,再转运到麟府路其他地区。知府州折继闵曾“与本路钤辖张亢以兵三千护刍粮,转饷麟州”,率“步骑屯宁远寨,冒风沙而行”11,这说明,运往麟州的粮食更是沿着府州——宁远寨——麟州的路线运输,而府州还担当护送粮草的重要任务。可见,府州已成为河东粮食运往麟府路的集散中心,河东粮食运抵府州后,再转运到麟州。

灵州之战后,宋夏双方战事趋于缓和,陕西地区的粮食运输规模减小,但河东地区面向麟府路的粮食运输仍然坚持进行,只有个别年份中断一时,如天禧元年,真宗“诏河东缘边州军,河西麟、府州,岁调辇送民特免一年”12。麟府路也没有像其他沿边地区那样采取就粮措施来减少粮食运输的数量,这主要是由于麟府地区地处黄河西岸,若将大量驻军撤至黄河以东,一旦有警,则军队不能迅速跨越黄河回到驻地,易为夏军所乘。因此,在陕西大量军队回撤近里就粮的同时,麟府守军仍然坚守,而河东对其的粮食供应自然也不能停止。

(二)河东地区向鄜延路的粮食运输

河东地区除向北部的麟府运粮以外,也有部分粮食运往鄜延路以及陕西其他地区,以支持沿边的后勤补给。庆历以前,河东路并不谋求直接向鄜延路运输粮食,而是经由河中府将粮食运往关中,把河东粮食融入陕西诸路的运粮对应关系中,这些运住陕西的粮食主要来自河东南部地区。

解、晋、绛等州是运往陕西粮食的主要产地,北宋政府一度禁止河东商人运粮往陕西,而由官方承担起将解、晋、绛等州粮食运往前线的任务。这些粮食经由河中府,再由河中府转运至陕西各地。例如河东转运使、兵部郎中陈若拙就曾“部缗帛刍粟十万转输河中”13。因此,河中府成为陕西沿边粮食运输的重要枢纽之一。宋人文莹也指出:“当银、夏未宁,蒲中最扼飞挽之冲”14,河中府逐渐发展为河东粮食运往陕西的中转站。

河东粮食经河中府转至鄜延路看似迁回,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河东运往陕西的粮食主要产自南部地区,距离河中近便,通过汾河谷地运往陕西既经济又快捷。而河东北部地区山峦叠嶂,交通不便,非情况紧急,北宋政府并不直接通过北部地区向鄜延路运输粮食。其次,庆历以前,宋夏关系较为稳定,鄜延路的粮食需求并不紧迫,这使河东地区可以从容将粮食经河中府运往陕西。庆历以后,宋夏战争扩大,北宋政府才开始着手开辟河东路北部直接向鄜延路运粮的通道。

  庆历以后河东粮食运输的变化

庆历以后,宋夏战争升级,双方投入的兵力大大增加,战争的激烈程度空前。战争形势的发展使河东路向麟府、鄜延路的粮食运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麟州新粮道的开辟与疏通粮道的堡寨群

庆历元年(1041),西夏在向鄜延路进攻的同时,也向麟、府二州发动了攻击,“元昊以前月戊辰,攻围(麟)州城。是月乙酉,踰屈野河西山上白草平,距城十五里按军”15。战争形势使麟、府二州的驻军开始增加,“中书、枢密院言,近为西贼寇麟府,已发兵往并代策应……除并州合驻大军外,麟府州比旧增屯”16。因战事而增兵导致了麟州粮食需求量的上升,原来由府州向麟州的粮食运输已经很难满足麟州的粮食需求,不仅如此,麟州被围后,夏军复“领兵攻府州”17,夏军的军事袭扰破坏了麟、府二州之间的粮食通道,更是加剧了麟州后勤补给的困难。战争形势使河东路调整了向麟府地区的运粮部署。宋军才开始寻求新的补给通道。此前,河东路的粮食运输由保德军渡黄河入府州,再由府州转向包括麟州在内的麟府路各地。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北宋政府一方面力图通过军事行动打通府州与麟州之间的粮道,“诸将通麟州粮道,破贼柏子寨”18,另一方面也开始寻求直接由东南方向麟州补给的粮食道路。河东转运使文洎“以麟州饷道回远,军食不足,乃按唐张说尝领并州兵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党项于银城大破之,遂奏置麟州”19。文洎所走的这条道路“为河外之直道,自折德扆世有府谷,即大河通保德、舟楫邮商,以便府人,遂为麟之别路。故河关路废而弗治,洎将复之,未及就而卒。及洎子彦博为河东转运副使,遂通道银城,而州有积粟可守”20王称《东都事略》中也有类似的记载21。由合河津渡黄河经银城至麟州这条废路成为北宋开辟的新粮道,它有力地支持了麟州的守御,使河东地区岚、石、隰、绛州的物资都可以由合河津转送到麟州,“岚、石、隰三州西北至黄河置城戊关,渡河外入麟州路”22,“绛州运枣千石往麟府”23,从而使“(麟)州有积粟可守”。这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府州从东北方向向麟州运粮的情况。

尽管麟州的粮食运输花费极大,“今麟州转输束刍粟,费直千钱,若因循不迁,则河东之民困于调发,无有已时”24,但运粮行动得到了仁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他反驳了知并州杨偕关于放弃麟州的意见,认为“麟州,古郡也。咸平中,尝经寇兵攻围,非不可守,今遽欲弃之,是将退而以黄河为界也”,同时要求“速修宁远寨,以援麟州”25。宁远介于二州之间,是连接麟州与府州的重要枢纽,堡寨的修筑保证了二州之间运粮道路的通畅,“不踰月,筑清塞、百胜、中喉、建宁、镇川五堡,麟州路始通”26,这些堡寨实际上就是粮食中转站,发挥着维持道路通畅和暂时储存粮食的作用。

河东地区向麟府、延运粮形势图

嘉祐年间,麟府路的形势略有缓和,北宋政府减少了堡寨使臣的数目。河东经略安抚使孙沔“请废府州西安,靖化、宣威、清塞、百胜、中喉及麟州横戎、神木、惠宁、肃定、镇川、临塞等十二堡寨使臣,其兵马粮草,令旁近大寨番遣人守护之;复创麟州西裴家垣寨,积粮草以接应麟州。诏存府州中喉、百胜寨,麟州镇川寨,余从之”27。孙沔请废诸寨使臣,但堡寨积存粮草的作用却没有被取消,而且还修筑了新堡寨来接济麟州粮草。从文献中可知,麟府地区的堡与沿边其他地区的堡寨略有不同,其主要功能为疏通粮道并担当粮食中转站,而屯田的作用则发挥得有限。

麟州新粮道的开辟以及旨在疏通粮道的堡寨群的建立是河东地区粮食运输在庆历以后的新变化,由于夏军加强了对麟州的攻势,并不断扰府州到麟州的粮道,北宋政府被迫增加黄河渡口,寻找为麟州提供粮食补给的新道路。与此同时,北宋政府也不放弃麟、府之间的粮食通道,采用筑堡的方式来维持粮道通畅。河东地区为麟州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后盾,为宋军成功保卫麟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河东向鄜延路运输新粮道的开辟

康定、庆历年间的几次大战使鄜延路的地位日益突出,北宋政府开始增加鄜延守军。与陕西地区粮食运输的重点转移到鄜延路相类似,河东地区也加大了对鄜延路的运粮力度,粮食需求的紧追性使北宋政府在河东北部地区开辟了直接向鄜延路运送粮食的道路。北路运粮的主要供给对象为延州、鄜州、绥德城,其粮食来源主要在河东路晋、石、绛、隰等地。《长编》记载:“晋州神山县尉李茂昭除名,坐部粮至鄜州,道亡归也。”28作为晋州神山县尉的李茂昭因运粮赴鄜州的任务没有完成而被除名,可见,晋州承担着向鄜州的运粮任务。陕西路转运副使范纯粹令“河东转运司于石、隰、晋、绛等州择与本路顺便处,就近支拨斛斗,除五百石依旧永宁关纳外,将合赴吴堡寨纳五万石,由永宁关赴清涧城纳”29。河东路石、隰、晋、绛等州的物资由永宁关(今山西永和县境)运往鄜延路清涧城。一些用来运粮的骆驼等牲畜也在石州等地大量集结豢养,随时准备承担运粮任务。“三司定夺省司检会在京见管骆驼无多,即目在石州牧放”30。这都说明晋、石、隰等地是鄜延路重要的粮食供给地。河东路的粮食大多集中到永宁关,在此渡过黄河后再运抵鄜延州、米脂等地。“河东转运司言:准朝旨,令本司计置粮斛一十万石于吴堡寨、永宁关,以备陕西米脂等处支费”31。北宋政府为了方便运输还在永宁关修建浮桥以减轻渡河的艰难,“永宁关黄河渡口亦置浮梁。永宁关与石、隰州跨河相对,尝以刍粮资延州东路城寨”32

庆历以后,宋军在河东路中北部地区开辟了直接通向鄜延路的运粮道路,这主要是由于宋夏战势的发展改变了鄜延路的战略地位,如前所述,延路守军数目的增加导致了粮食需求的增大,为了及时满足鄜延守军的后勤补给需求,迂回河中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河东路被迫开辟直接向鄜延运输的新粮道。

(三)河东对葭芦、吴堡的粮食运输

葭卢、吴堡二寨是黄河西岸宋军的重要据点,隶属河东路,此二寨自设立之初便得到河东路后方的粮食供应。晋东南是河东粮食的主要产地,葭芦、吴堡的粮食来源地主要为晋州,以后又增加绛州等地,“河东民贫于他路,惟晋、绛二州稍为有力”33,这是晋绛地区成为粮食供应地的主要原因。供应二寨的粮食沿汾河谷地运至汾州,再辗转到石州达吴堡及葭芦,这条路是汾河谷地通往黄河的主要道路,今天的铁路也选择了这一路线,其路况晋州至汾州段比较宽阔,而汾州至葭芦、吴堡段则相对崎岖。“自晋州至汾州三百四十里,稍通牛车。自汾州又三百六十里而至吴堡,三百九十里而至葭芦,并山路险狭,涧道阻深,不通牛车。及渡黄河,尤为艰危”34。河东对葭芦、吴堡二寨的粮食运输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消耗,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河东百姓在“用兵之际,倾竭家产,以给军需”35。尽管北宋政府调整了粮食运输的对应关系,如由原来的晋州——汾州——吴堡,晋州——汾州——葭芦的运输对应关系改为“晋州人户专给葭芦、绛州人户每输吴堡”36,但仍然无法降低运输的成本以及避免扰民的弊端。

侍御史王严叟就对晋、绛二州供应葭芦、吴堡粮草一事强烈反对,他上书称“臣昨论葭芦、吴堡一事,自创置以来,晋、绛二州支移税赋,往回一千四百余里,百姓不堪其弊。非惟百姓受弊,而国家亦无所益,乞行废弃,以绝长久之患,本路转运司虽知远输为害,缘二寨侧近无人耕种,须藉支移。二寨若存,则远输终不可罢,远输不罢,则民力终不可胜。臣访闻远输之民,每般辇粮草至黄河,或遇风雪艰阻,有经旬日不能渡河者。暴露岸次,进退无路,惟相与号泣。平时如此,不知一有警急,增益转输,百姓之苦又将如何!”37由于运粮的经济消耗过大,河东路不堪重负,北宋政府最终放弃了葭芦、吴堡二寨。

河东对麟府以及鄜延路的粮食运输有力支援了上述二地的军事行动,加强了沿边的防御力量,成为继关中之后又一强有力的战略后方。河东对麟府、鄜延的粮食支援打破了自然地理和行政区划上的界线,一切为战局服务,体现了北宋在后勤补给方面的灵活和变通。在打破行政界限的同时,北宋政府的粮食运输仍然遵循就近和利用河谷作为交通道路的原则,汾河谷地成为河东路南北粮食运输的重要通道。河东路的粮食运输在庆历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庆历以前,河东运往陕西的粮食经由河中府,走南部交通道路;河东对麟府路的粮食运输以保德军——府州——麟州的单一线路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庆历以后,受到战争形势的影响,河东路开辟了对麟府、鄜延的新粮道,在麟府路还修筑了大量堡寨来疏通粮道。尽管河东的粮食运输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消耗并给河东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河东在麟府、鄜延路后勤补给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可否认的。

注释

[]张方平:《乐全集》卷二O《陈政事三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六月癸酉。

③《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七月甲午朔。

④《宋史》卷二五三《折御卿传》。

⑤《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九月乙未。

⑥《长编》卷五二,咸平五年九月乙未。

⑦《宋史》卷八六《地理志二》。

⑧聂树人:《陕西自然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第168页。

⑨《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子。

⑩《《折继闵神道碑》,见戴应新:《北宋(折继闵神道碑)疏证》,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一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

11《宋史》卷二五二《折御卿传》。

12《长编》卷九O,天禧元年十二月丁丑。

13《长编》卷七四,大中祥符三年九月辛巳。

14 []文莹:《玉壶清话》卷三,中华书局点校本。

15《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子。

16《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庚戌。

17《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子。

18《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九月壬申。

19《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子。

20《长编》卷一三三,庆历元年八月戊子。

21[]王称:《东都事略》卷六七《文彦博传》,光绪九年淮南书局刊本。

22《文献通考》卷三一六《舆地考二》石州条。

23《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三之二。

24《长编》卷一三四,庆历元年十月丁亥。

25《长编》卷一三四,庆历元年十月丁亥。

26《长编》卷一三六,庆历二年五月甲辰。

27《宋会要辑稿》方域一八之三。

28《长编》卷三三二,元丰六年正月巳酉。

29《长编》卷三三八,元丰六年八月巳卯。

30《宋会要辑稿》食货四二之九。

31《长编》卷三三五,元丰六年六月丙辰。

32《长编》卷二四七,熙宁六年十月壬申。

33《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子。

34《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子。

35《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子。

36《长编》卷三九三,元祐元年十二月庚子。

37《长编》卷三九七,元祐二年末申。

[节选自《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作者 程龙,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专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0-10-22 10:32:15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