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四期 >> 专家论坛 >> 杨业死因新探 >> 阅读

杨业死因新探

2022-02-28 12:03:39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14
内容提要:宋太宗雍熙三年七月六日(公元986年8月5日)凌晨,杨业率部与辽将耶律斜轸十几万大军激战,八个小时下来,宋方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当退到陈家谷口时,原定埋伏的援兵早已不见影踪,杨业不得不作最后的拼搏,奋战到日暮时,终于重伤被俘,不食三日死,一代名将陨落了,

杨业死因新探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李裕民

宋太宗雍熙三年七月六日(公元98685日)凌晨,杨业率部与辽将耶律斜轸十几万大军激战,八个小时下来,宋方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当退到陈家谷口时,原定埋伏的援兵早已不见影踪,杨业不得不作最后的拼搏,奋战到日暮时,终于重伤被俘,不食三日死,一代名将陨落了,千年以来,尸骨无存,令人悲叹不已。八月,主帅潘美降三级,都监王侁、刘文裕除名、发配金州与登州。一年后,宋太宗判断:杨业之死,主要责任在王侁(《宋史》卷463《刘文裕传》:“岁余,上知业之陷由王侁,召文裕还。”),于是,潘、刘二人复职,王侁则老死他乡。

对于宋太宗的判断,后人并不买账,在戏曲小说中都归咎于潘美。艺术可以加工,历史真相究竟如何?当时王、刘、潘三人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学术界有些不同看法,尚未达成共识。再将视野放宽一些,杨业之死,除此三人外,还有没有人该负责了?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了?似乎乏人问津。本文试从三个方面作些新的探索。

   宋太宗决策之误

首先要追究的是宋太宗(939—997)的责任。

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花了几个月的功夫迫使北汉投降,随即不顾疲劳,挥师北上,试图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不料惨败负伤而归。

经过六年多的准备,又于雍熙三年(986)正月发起第二次北伐,做法比上一次有所改进,即派曹彬统帅二十万大军,组成东路军,直捣幽州。又派出中、西两路军共十万人作策应,中路由田重进率领。二月任命潘美、杨业为西路军正副统帅。三月至四月,西路军攻下寰、朔、云、应四州。中路军占领蔚州。

辽方,萧太后掌权,其对策比宋太宗高明。一方面,派精锐部队赴幽州,听从耶律休哥指挥,同时亲帅大军南下,与休哥形成合围宋军的态势。辽军主力并不急于交锋,先是对峙,切断宋军的补给线,然后于五月三日,与曹彬部激战,宋军大败,死伤不计其数。余兵南逃,又被辽军追击,损失数万。随后,萧太后派耶律斜轸等人西进,任务是:收复失地、活捉杨业。

五月九日,宋太宗得知东路军失败的消息,急忙命曹彬归阙,田重进返回定州、潘羙还代州。十六日,辽耶律斜轸部收复蔚州,杀宋中路军二万余。六月十七日,斜轸部攻下寰州,杀千余守兵。

此时,战事已以宋军失败告终。宋太宗却心血来潮,于七月初突然下令要西路军北上护送寰、朔、云、应四州吏民南下。目的显然是坚壁清野,给辽留下几座空城。这一决策表明宋太宗军事才能十分低下。本来战争之胜负很难预测,必须有各种预案,或顺利、或胶着、或失败,都应有不同的对策,而宋太宗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胜利,所以在派出东路军的同时,就任命新的幽州地方官刘保勋随军前往,没有想到,这位官员白白死在前线战场上。(《宋史》巻276

宋太宗这道命令并不现实。一,寰、朔、云、应四州是汉族和党项、沙陀、吐浑等族杂居,宋从来没有统治过,吏民与宋并无任何感情联系,缺乏信任感,是否愿意离开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安家,是个问题。二、男女老小一大堆人,行动必然迟缓,在五月初辽军主力尚未西进之际,还有时间撤离,现在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云州南下之路被堵,已无法撤离。

宋太宗玩弄权术比其兄赵匡胤高明的多,军事上只能算是个小学生。在宋王朝开国时,他才22岁,从来没有打过仗。不会打仗,却又主观独断,自以为是。如果没有他祭出这一臭招,杨业就不会作这样无谓的牺牲。杨业之死,他应负决策错误之责。但是在皇帝时代,皇帝的错误总会被悄悄地抹掉,没有人去算他的账。这里有必要揭示这一点。

二、侁、刘文裕、潘美之过

    宋太宗撤离四州吏民的命令,尽管不现实,西路军还得执行。怎么办?杨业主张:从代州出兵直奔应州,这就截断了寰州与东部蔚州、幽州之间的联系,辽军本来就是要找西路军决战,并生擒杨业,必然会从寰州东奔应州,这就给云州南撤留下了通道,只要事先与云州打好招呼,他们就可南下,连同朔州吏民撤回雁门关内。

客观的说,杨业的方案并不能圆满完成宋太宗交代的任务,因为寰州已落入辽手,只有云、朔、应三州尚在宋手,一旦寰州辽军被吸引到应州,朔州离雁门关不过几十里,其吏民很快可以安全撤离。至于云州就难说了,其少量的留守宋军及有马匹的吏民有可能撤离,其他没有马匹的人就苦了,因为云州距雁门关数百里,而宋军一旦将辽军吸引到应州,就会回撤,此时辽军自然会识破宋方的真实意图,杀回寰州,其间只有一二日的空档,没有马匹的云州人恐怕走到半路就会被截杀。此方案尽管不完美,在当时是唯一可取的方案,它既使宋军不受损失,又至少能使部分吏民撤离。如果不引开辽军,恐怕连朔州人也无法撤离,因为朔州离寰州仅40来里地,一有动静,辽军马上就会出击。

侁对此方案,全盘否定。他主张杨业应当直接与辽军激战,将辽军打垮,撤离吏民就易如反掌了。理由很简单,杨业号称杨无敌,谁都能打赢。他目睹杨业仅用21日就拿下了寰、应、云、朔四州,(312寰州,13朔州19应州,43云州)这在三路宋军中是绝无仅有的。对王的建议,刘文裕立即表示赞同。两个监军的一致表态,别人就很难插嘴了。

表面看起来,侁说的蛮有道理,其实大成问题。他不懂辽守州的地方军,其战斗力与主力军不可同日而语,又不懂杨业之所以有杨无敌之号,并非只要蛮干就能赢,是有勇有谋的结果。

王、刘没有和辽军打过交道,所以认识很肤浅。杨业与辽军有过几十年的接触,底子摸的很清楚。所以马上回应:不可硬来,那样只会失败。

侁居然使出杀手锏:你号称无敌,现在却不敢上阵,难道怀有二心!?

在宋代,监军有权处死有二心的主将。说到这里,已经把杨业逼到绝境,杨业见事已如此,与其遭诬陷而死,不如战死疆场。便毫不犹豫的表态:我不怕死,只是怕白白让将士们送死,而不见功效,既然你这样说,那我现在就上阵好了。

侁主观上是故意要置杨业于死地吗?恐怕不是。他是错误估计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立功心切,又刚愎自用。当杨业出兵后八个小时没有回来,以为杨业已经得胜,急忙领军前往抢功。从这一事实看,他确实是盲目乐观。主观虽非恶意,效果就是逼死了杨业。他无疑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文裕也是盲目乐观,他与贺令图等4人,先后上书,认为现在契丹主少国疑,是出兵北伐的好时机(《长编》卷27)。宋太宗决心北伐,与他们的鼓动有关。在战前会议上,他虽然说话不多,但他赞同王侁的意见,使杨业陷于孤立的境地。他起的作用略小于王侁,从客观效果上说,也是逼死杨业的罪人。

主帅潘美,在会上一言不发,应该如何评判?他是名将、内行,曾帅军平定南汉,又参与平南唐、北汉之战,有许多实战经验。对于辽军的实力,他领教过。辽耶律斜轸部西进第一战是打蔚州,中路军顶不住,他与贺令图率部援救,结果蔚州仍然丢失,中路军损失一半人马,潘无功而返。他清楚,耶律休哥十几万辽军,就能把宋20万东路军打的落花流水,现在西路军才5万兵力,哪是耶律斜轸的十几万大军的对手呢?但如果赞同杨业意见,显得杨业比他高明,而且与王、刘形成22的僵局,会议无法收场。如果公开支持王、刘,与辽交战,作为主帅,理应亲自带兵前往,这是险招,弄不好会让自己丧命。他默默的看着三人之间激烈的争论,直到杨业主动请缨,他就顺水推舟完事。没有想到,杨业来了最后一招,请求潘等在陈家谷口带歩兵强弩为援,潘不能不答应。但当抢功的王侁发现情况不妙,匆忙逃跑时,潘却压不住阵,也跟着跑了。这样一来,杨业最后保命的机会也丧失了。堂堂一路统帅号称名将,竟然连阵都押不住,怎么也说不过去。显然,他这一举动是有意置杨业于死地。如果说王、刘是将杨业逼到了悬崖上,潘又上前推了一把。杨业被俘致死,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说,潘美的罪责要大于王侁。只是其表现比王侁更隐晦而已。

杨业被逼死,真相揭开,舆论大哗,宋太宗不得不立即同时处理3人。待到事情逐渐平息,一年后说,责任全在王侁,于是给潘、刘复职。那是借口,其背后的原因,是照顾关系户。潘与太宗是儿女亲家。刘的祖父与太宗的祖母是亲兄弟姐妹。(《宋史》卷463《刘文裕传》:“簡穆皇后即文裕祖姑也。”)

三、其他因素

导致杨业之死,尚有其他因素。

一、没有亲兵。

    北宋名臣田锡(940—1003)《上太宗答诏论边事》,其中说道:“闻近侯伯亦有厅直三五十人,习骑射,为心腹,每出入阵敌,得以厅直随身,翼卫主帅,后来不敢养置。昨来杨业陷阵,访闻亦是无自己腹心从人,护助捍御,以致为狄之所获。”(《宋名臣奏议》卷129,《咸平集》卷一)

这是说,杨业身边没有亲兵,如果有,就不会被敌人俘获。此奏上于端拱二年(989)正月(《长编》卷三0、页675),上距杨业之死才2年多,所说应有依据。这一点似乎没有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从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开始,各藩镇身边都有一帮亲兵,他们是从军队中挑选出来的,武艺高强、而且忠心耿耿,他们不惜生命保卫主子的安全,以后亲兵人数不断增多,藩镇借以争夺地盘,甚至抵抗中央。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宋朝建立后,为了防止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制定了许多政策,其中重要的一条,是不许将领设置亲兵。这些措施确实有效,宋代没有出现军阀割据的局面。

但是此做法有利也有弊。如果发生战争,一旦失利,将士只顾自己逃命,主将往往会遭遇不测。宋神宗时延州之战失利,主将刘平、石元孙被俘。好水川之战,主将任福亡(《宋史》卷325)。南宋初年情况有了变化,各个家军都有亲兵,如张(俊)家军、韩(世忠)家军、岳(飞)家军、吴(玠、璘)家军、刘(光世)家军、杨(存中)家军,尽管他们都有失利的时候,但是主将个个都安全无恙。因为队伍都是他们一手培植起来的,都有一帮子最精锐的亲兵保护着。

虽然杨业最后尚有上百人为之苦战,那是出于对杨业的敬重,与精心挑选武艺高强、有组织能互相协作的亲兵,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都监制度。

从制度层面上看,军中设都监,也是为了防范主将的叛变。表面上都监是副手,实际权利很大,甚至可以处死主将。有一次,太宗对大将袁彦不放心,让潘美去当都监,吩咐他如发现其有背叛的嫌疑,可立即处死。

《宋史》卷二五八《潘美传》:“陜帥袁彦兇悍,信任羣小,嗜殺黷貨,且繕甲兵,太祖慮其為變,遣美監其軍以圖之。美單騎徃,諭以天命既歸,宜修臣職。彦遂入朝。上喜曰:潘美不殺袁彦,能令來覲,成我志矣。”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皇帝下令,都监才会乖乖服从主帅,如平南唐时,任命曹彬为主帅,潘美为都监,同时宣布,自都监以下,不听令者杀。

《长编》卷15:開寶七年十月丙戌,”曹彬與諸將入辭,上謂彬曰:南方之事,一以委卿,切勿暴畧生民,務廣威信,使自歸順,不須急擊也。且以匣剑授彬曰:‘副將以下不用命者斬之。潘美等皆失色,不敢仰視。”

都监制确实起到了防范主将叛变的作用,但也带来了重大的弊病,那就是外行干扰了主将作出正确的决策。王、刘二人在战前会议上飞扬跋扈,也是这种制度下的产物。

三、宋朝廷上下对北汉降将的防范和妒忌心理

北汉是十国中反抗中央政权最激烈的国家,国虽小,善战的将领不少,宋太祖二次征讨无果而返,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北汉才投降。杨业、陈廷山等成为宋的将领,过去的对手转化为同事,但是心理并没有立即随之改变。陈廷山是一员勇将,起初并无二心,然屡遭诬陷、暗算,最后被迫准备投靠契丹,而被处死(《宋太宗实录》卷44)。杨业也遭遇到种种诬陷,他们上奏到皇帝手中,太宗特意将这些奏章送交给杨业,表示对他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制裁这些诬告者,实际上在默许或纵容这种不信任感,王侁在会上公然流露对北汉降将的不信任,并非偶然。宋太宗对杨业的信任度是有限的,明知“无敌”,却不让他当地方长官的一把手,还要派都监监视。其内心深处,仍然有防范心理在作怪。

相对而言,辽国的萧太后比他强的多,她知道杨业能干,很想重用他,故而特意下令一定要生禽,而不是杀死。当得知是耶律奚低以箭射中杨业要害,不食而死,就不给他记功。(《辽史》卷83:“军令须生擒继业,奚低以故不能为功。”)再看杨业死后,辽国的古北口为杨业修庙,不管修庙人是汉人还是契丹人,他们都敬仰这位将军,庙修在辽国上京与南京间往来的必经之路,辽宋使者的必经之路,辽的皇帝、太后都允许它存在。相反,杨业为宋而牺牲,宋朝廷只是赠物与赠子官,并没有修一座庙。

再看武则天,当她读到骆宾王的讨武氏檄文时,不但不生气,反而欣赏其文笔,埋怨大臣没有将这样的人才拉拢过来。唐太宗敢于将政敌的心腹干将魏征,用为自己的心腹,从而有贞观之治的出现。

宋太宗,一肚子小鸡肠子,抛不开狭隘心理,有人才,却不敢用到刀刃上,度量小,怎能成大气候。光想着如何防堵保政权,却不考虑任何政策有利必有弊,如果在实施政策时防范其弊端,那就不至于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雍熙北伐,损兵之后,又出下策,断送了无敌将军杨业,也就断送了收复幽云失地的希望,从此宋王朝军事上一蹶不振,宋太宗难辞其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2-02-28 12:03:39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