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0年第四期 >> 文化窗口 >> 杨城村:巍巍故城今何在 >> 阅读

杨城村:巍巍故城今何在

2022-02-28 12:23:5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10
内容提要:杨家城位于神木市区北15千米处,因杨家城在此而得名,属店塔镇所辖行政村。杨家城即麟州故城。唐开元十二年(724)置麟州,开元十四年(726)州被废,天宝元年(742)复置。宋改建宁军,又改镇西军,元代迁建于今市区东山(称旧城)。明正统五年(1440)复迁杨家城,

杨城村:巍巍故城今何在

曹斌

杨家城位于神木市区北15千米处,因杨家城在此而得名,属店塔镇所辖行政村。杨家城即麟州故城。唐开元十二年(724)置麟州,开元十四年(726)州被废,天宝元年(742)复置。宋改建宁军,又改镇西军,元代迁建于今市区东山(称旧城)。明正统五年(1440)复迁杨家城,八年(1443)迁建于川口。地方志记载:州城外有神松三株,大可三人合抱,因以名寨。神木之名由此开始。

红楼一梦枕睥睨

麟州城旧址筑在山上,西临悬崖,下为窟野河,北界草地沟河,南、西、北三面河流深沟环绕且多绝壁,依地势山形呈不规则长条形分布,可暸望窟野河川上下几十里,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城内呈东高西低之势,最高海拔1156米,最低海拔1092米,总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现大多为耕地。原城墙因年远日久已成颓垣断壁,但其夯土城墙形迹显然可见。城为长方形,南北1千米,东西300米左右。由东城、瓮城、紫锦城、西关4部分组成,各以土墙相隔,彼此有门可通。北面与草垛山相望,远处是黄羊城。据清道光二十ー年(1841)《神木县志》记载,杨继业妻子折氏曾居于黄羊城,故又称王娘城。在紫锦城内,发现一处规模庞大的宋代官署建筑遗址,专家推断是刺史府的官邸遗址所在。遗址青砖分布,瓦砾遍地。《宋史·夏国传》记:“麟州红楼枕睥睨,下瞰窟野河。”说得是麟州城内有一座宏伟壮观的红楼,今天站在这块空阔的土地上,红楼早已不见踪影。是岁月的不经意湮没了红楼,还是战火焚烧了红楼已不得而知,留给后人无限遐想。从将军山向西望去,就是州城的西关,也就是北城区,两个亭子在险峻的悬崖边上并肩而立,这并不是供行人休息、赏景的凉亭,它们掩护的是杨家城的两口古井,因此两个亭子叫井亭,内有深井2口,井口直径约3米余。庆历元年至四年(1041-1044)西夏李元昊率众数万围攻麟州城,城内军民严重缺水,以致到了“黄金一两,易水一杯”的地步。事后守城将领率众在窟野河峭壁边,夜以继日凿井两口。据当地人讲:井深45(160),皆凿石而下,底通窟野河床,现被碎石沙土所填。另有浅井2口,在城墙下,为石缝泉水,将士们用智慧与毅力构筑的汩汩清泉惠泽后世,至今仍能使用。

杨家祠位于城堡北部山顶,路口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上面写着刚劲有力的“杨将军祠”四个大字,牌楼前一对石狮子和一对赑凥目光炯炯有神地注视着远方。拾级而上,路两旁松柏葱郁。杨将军祠的正殿和东西厢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四合院,小小的院落,远去的鼓角争鸣,留给后人的是一片清幽寂静。正殿门上书写着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州,千秋忠烈誉满门。”走进祠堂,从左到右,杨重勋、杨弘信、杨业三位英雄的塑像跃于眼前,圆睁的双目似乎还在号令千军万马英勇杀敌。正殿的东西墙壁上彩绘着24幅杨家将生活、战斗场景的连环画,东厢房壁挂史考摘录、书法作品,摆放着全景沙盘,立体直观,杨家城雄浑壮丽的布局震撼人心。

百战沙场碎铁衣

麟州在唐宋时代是西北边防大镇。神木地处边塞,历来武风强劲,在宋有杨家将,明清又现张、赵总兵世家,而嘉庆一朝出了两位武状元,尤为世人称道,“神木弓马甲天下”更是沸传一时。北宋时期,麟州处于契丹、西夏、北宋3大政权之间,时常烽火连天,岁无宁日。固守麟州,东可拒契丹南侵,西能牵制夏人对鄜延及以西诸路进犯,南可保河东一带安全。因此,该城虽孤悬河西一隅,与延州(今延安市)等地联系还得西渡黄河,绕道山西,一切军需物资都须由河东(山西省)辗转供应,成为北宋朝廷的巨大负担,但由于军事形势的需要,北宋一直不惜付出重大代价固守麟州,且派名臣如司马光、文颜博、欧阳修、范仲庵等多次巡察。欧阳修《河东奉使奏草》认为保住麟州“则困河东”,弃之“则失河外”,并在其《论麟州事宜疏》中记载:“庆历三年(1043),一年用度,麟州运粮七万余石,草二十一万余束,五寨用粮一十四万余石,草四十万余束。”西夏李继迁攻占夏、银、绥、宥(今整个榆林市)等州及河套大部地区,西面又攻下灵州(今宁夏灵武县),进占宁夏一帯,唯对东边的麟、府二州,虽屡次派大军侵犯,然均未能占领,杨家城依然屹立于山顶,铁血城堡依然固守边陲。

唐宋时,在麟州大地上发生的有文字记载的较大规模战争就有八次:

一、党项犯银城

唐开元九年(721)兰池胡人康待宾部叛乱,朝廷命朔方节度使张说征讨。时党项族联络叛军围攻银城,张说率步骑兵万人自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西,马镇合河村对面。)渡河,乘夜袭击叛军,使其互相猜疑,自相残杀,死伤无数、康待宾逃跑,余众溃散。张说招纳党项降人准其回乡,副使史献却要将他们全部处死。张说不从,请示朝廷后,将降人安置在麟州落户

二、吐蕃犯麟州

唐朝后期,吐蕃与唐王朝争夺西北地区,麟州首当其冲。大历十三年(778)八月吐进攻麟州,被郭子仪派李怀光击退。贞元二年(786)腊月吐蕃攻陷麟州,十四年(798)七月再陷麟州,刺史郭锋(郭子仪孙)被杀。

三、浊轮川之战

北宋雍熙元年(984),夏州蕃落使李继迁以“复兴宗绪”为号召背叛朝廷。次年二月诱杀夏州都巡检使曹光实,占据银州(今米脂县、佳县一带),向北发展,少数民族纷纷倒戈附之。朝廷急命副将王侁、镇州都监李继隆率兵征讨。四月,王冼军出银州北,破悉利等族营寨;又出开光川西杏子坪(今榆阳区地),破保寺、保禾等族营寨。五月,李继迁进攻麟州,麟州少数民族附之。王侁军战至兔毛川(今西沟兔儿沟)、浊轮川(今永兴三堂川),当地少数民族多请求纳马赎罪,助讨继迁,只有岌伽罗腻等14族仗势不降。王侁军杀进浊轮川,斩首5000余级。李继迁大败后逃,麟州少数民族全部归附朝廷。

四、松花岩之战

北宋咸平2(999),河西女黄族酋长蒙异保和啜讹,引导李继迁军自万户峪(今万镇)进犯麟州,到达松花岩(今址不详)。知府州折维昌与其叔巡检使折海超、弟供奉官折维信率部堵截不利,折海超、折维信阵亡,折维昌中箭落马,拾弓而起,换乘裨将坐骑突围而出。李继迁军进至麟州城下,被知州韩崇训率州兵击退。

五、咸平麟州之战

北宋咸平五年(1002)六月初八,西夏主李继迁率两万骑兵围攻麟州。知州卫居实派单骑由小路赴太原求授,朝廷命金明县(今安塞县北)巡检使李继同出兵赴援。李部遵命赶到,但兵力不足,难以解围。夏军进占山下水寨。断城中水源。麟府浊轮川副部署曹璨再次求援,宋真宗命并、代、石、隰(今山西省太原市、代县、离石区、隰县)4州军马驰援。卫居实率州兵凭险据守,用弓弩、礌石打退夏军一次次进攻。又派奇兵出击,募勇士潜入敌后掩杀。夏军腹背受敌,惊慌失措,自相践踏,死伤逾万。其间忽降暴雨,解城中水荒。李继迁围城5日,损失过半,见城中得水而4州授兵逼近,遂于十三日拔营撤退。

六、庆历麟州之战

北庆历元年(1041)七月,西夏主李元昊进攻麟州,知州苗继宣率州兵拼死抵抗,相持月余。城中缺水,苗继宣命人用雨后泥浆遍涂城墙,迷惑敌人。又派人假扮羌人混出包围圈到府州告急。府州闻报,急发州兵来救,麟延部署亦率所部驰援,围遂解。此战持续37日,双方伤亡无考。

七、柏子寨及兔毛川之战

北宋庆历元年(1041)冬,并代都铃辖管勾麟府军马事张亢与知州折继闵,领兵3000护饷到麟州。西夏主李元昊率兵数万来袭,双方在柏子寨(今神木市,确址不详)遭遇。张亢与折继闵命部下把箭绑在身上,箭头向外冲出重围。至一险峻处,留数百人伏于道旁。待夏军进入伏击圈,前队反兵接战,伏兵奋起斩杀,斩首500余级。西夏军大乱,坠崖而死者不计其数,余皆溃退。宋军获战马500余匹,武器上千。

二年三月,西夏军数次经兔毛川袭击兴建中的建宁寨(在神木东山一带)。张亢调集近2万兵力,命骁将张岜率精兵数千,持强弩伏于兔毛川;自领万余新兵诱敌,因西夏军素来轻视东军(即河东军),便打出东军旗号迷惑对方。西夏军果然直奔“东军”而来,双方展开激战。不久,张岜率伏兵杀出,打乱西夏军阵脚,宋军挥师掩杀,追斩2000级。经此役后,西夏军很长时间不敢来犯。

八、嘉祐麟州之战

北宋开圣年间(1023-1031),宋仁宗因麟州窟野河西常有夏人侵扰而禁止内地居民过河种地。夏人乘机蚕食,每年春秋屯兵河西耕作收获,且诱袭宋军。经略使庞籍屡戒麟州守军不可出击,任其粮尽而去。嘉祐二年(1057)夏人正月出屯,三月离去。鄜延通判兼沿边招讨使司马光巡边至麟州,知州武戡与之商议:“眼下夏人撤去,近时必不再来,河西数十里内无一兵一卒。我以为可乘机在河西筑两座城堡,移横戎、临寨二堡兵力驻防于此。这样不仅收复失地,且可作麟州前哨。”司马光觉得可行,遂征得庞籍同意着手修建。西夏探得消息,暗中集结人马,准备偷袭。

五月初五日夜,麟州军卒1000余人赴河西筑堡。他们前无斥候,后无接应,也无武装护卫,途中被西夏军突然包围。武戡获讯仓促出战,大败。管勾麟府军马郭恩、内侍黄道元战死于断道墕(今榆阳区断桥村)

忠烈英名万古存

麟州易守难攻,素为边关要塞、兵家必争之地。唐末五代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分裂时期,本地“番汉杂居,黄峁土山,高不相属,极目四顾,无十步平坦”。因此当地人为求生存,习于骑马挥刀,养成“顽悍”的性格,其中赫赫有名的杨家将祖籍就在麟州。五代晚期,后晋(936-947)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杨弘信为麟州土豪,自立为刺史。其次子杨重勋,孙杨光扆均在麟州主政,六辈为官,先随北汉,后归北宋,一直为地方世家大族。杨重勋历任后周麟州防御使、北宋建宁军(治所麟州)留后、宿州刺史、保静军节度使,卒赠侍中衔。杨光扆以西镇供俸官监麟州军马,卒于任中。杨琪官至供备库副使。杨氏以武勇传家,唯杨琪独好儒学,且以沉厚孝母闻名。皇祐二年(1049)卒于准南,葬河南洛阳杜泽原,终年71岁,欧阳修为其撰有墓志铭。杨畋,文武兼备,进士及第,官至右谏议大夫,其为政清廉,喜学好问,能与属下同甘苦,生前家无余资,死后皇帝特赐黄金200两,亲书“飞白扇”置于柩前。

公元960年,掌握后周军权的赵匡胤在河南开封郊区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北宋在麟州置建宁军,后又改为镇西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杨业归顺北宋后,带领杨家将士驻守雁门关,浴血奋战,可歌可泣的悲壮事迹,在麟州大地世代传扬。后代为缅怀英雄,把麟州故城称为“杨家城”。

金、元、明历代迁徙,此间,杨家城战火连年,少有宁日,时兴时废,最终毁于战乱。明正统八年(1443),杨家城废弃。

羌管悠悠霜满地

历史上,麟州作为边陲重镇,雄奇壮美、苦寒相伴,文人墨客、戍边将士境界阔大,慷慨悲壮,留下许多著名诗篇,传诵千古,脍炙人口,不妨一录,可见一斑。

边词

【唐】张敬忠

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落花时。

麟州寓居寄薄阴友人

【唐】薛能

萧条秋雨地,独院阻同群。

一夜惊为客,多年不见君。

边心生落日,乡思羡归云。

更是相思处,子规灯下闻。

题留麟州

【宋】范仲淹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渔家傲·麟州秋词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登麟州城楼

【宋】张咏

莫问戍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戎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还。

忆红楼

【宋】文彦博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麟州叹

【宋】郭祥正

元戎底事不防秋,千里郊原战血流。

谩说知兵范仆射,未免君王西顾忧。

新秦登红楼

【宋】谢卿材

极塞登临略解颜,红楼高对玉门关。

四围山色讴歌内,万里羌情指顾间。

坐甲恐令飞骑老,卷帘欲贺白星闲。

细思故地方嗟愤,拍遍栏杆未忍还。

斜阳古道连烽燧

延绥为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置于正统初年。因东胜等卫的迁徙,蒙古族鞑靼部落进入河套后,延绥地区防御力量亟待提升,遂在沿边修建城堡,与此同时,沿着城堡一线内外,修建众多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

成化六年(1470),右副都御史余子俊巡抚延绥。成化九年(1473)三月,余子俊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至榆林。成化十年(1474)春,余子俊开始兴筑“东起皇甫川、西至定边营,长垣九百二十余里,……墩堡勾连,横截河套之口”的“大边”。延绥长城基本建成之后,“大边”与“二边”(神木市永兴街道境内经过)走向大致相同,南北并行的长城及三十六营堡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边墙内外墩台烽燧东西相衔,声应气求,互有联络,有效阻挡了蒙古骑兵的长驱直入。“大边”与“二边”长城中间狭长地带形成的通道称“夹道”。

“大边”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由土墙、石墙、山险等墙体,以及敌台、烽火台等单体建筑和堡组成。大多建在山脊之上,所处地形沟堑陡峭,难以逾越。“大边”长城从府谷县新民镇蜿蜓而来,经红旗村、水头等村后,跨入永兴街道青草沟村,至草条沟村进入店塔、杨城等村,出永兴街道泥河村后,沿窟野河东岸南去。

杨城村共有土墙3段,呈东北——西南走向或北——南走向,总长约2376米,保存约511米,消失约1865米,保存情况较差。墙体基础为生土或巨石,基本呈脊状锯齿形或驼峰型。墙体夯筑而成,以黄土为主,包含有料礓石,质地细密,平夯,夯层厚1320厘米,不见夯窝。杨城村1段分布于杨城村堡西103米,部分利用麟州城墙。墙体顶部基本平整,部分墙体塌陷、倒塌、消失:杨城村2段墙体断点多,两侧剥落严重:杨城村3段在山坡上消失18米,北端与悬崖相接。

敌台13座,其中杏树梁组2座,土墩梁组3座,石则塄组2座,杨城组6座。敌台整体保存情况差。滑坡、塌陷、风雨侵蚀、人为拆除包砖等对围墙和台体造成破坏,部分台体及围墙开裂,顶部塌陷呈锯齿状。台体多用黄土为主夯筑而成,外部所包砖石大多不存,平面呈矩形、近矩形、近圆形及其它不规则形,剖面呈梯形、弧拱形及其它不规则形。夯层裸露,不见夯窝,夹杂瓦片、料礓石、片石等。

烽火台7座,其中八泵房组1座,杏树梁组1座,土墩梁组1座,石则塄组2座,杨城组2座。烽火台均用黄土夯筑而成,夯土质地细密,部分夯层中夹杂料礓石、石片、瓷片等,不见夯窝。台体大多表层剥落,坍塌严重,周围地表裂缝很多。台体周围散落着大量的碎砖石、瓷片、瓦片等。杨城村1号烽火台经二次建筑而成,上部分又分为两个堆积层,下层为0.15米厚的炭屑、灰土堆积,上层为0.3米厚的砖、瓦片、石片堆积。杨城村2号烽火台南面西侧有一处石砌部分,呈“人”字型斜砌。

1座,位于村西南1250米的石质山梁西端。堡整体保存差。保存四面堡墙和西墙北侧外侧敌台,堡内平整,堡墙顶部呈锯齿状,墙体及敌台表面有剥落。堡坐北朝南,平面近菱形,东墙长33米,南墙长31米,西墙长44米,北墙长36米,周长144米,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堡墙为土墙,夯筑而成。墙体底宽3米,顶宽0.51.4米,内高4米,外高5米;南墙中间有门,现为豁口,宽5米,距东端14米。

千疮百孔的长城遗迹,杀声震天的古战场,跃马扬鞭的英雄,视死如归的勇士,摧折断裂的矢刃,横七竖八的旌旗,一卷凄婉的历史回荡在旷古山川,在瑟瑟的夕阳余晖中安详地回忆着金戈铁马的岁月与历史变迁的沧桑。

战天斗地谱新篇

20世纪70年代为响应“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精神,神木举全县之力兴建杨城电灌站。该站位于市区北20千米处窟野河东岸山坡,1973年动工,197710月建成。该站以天桥水电站的电为动力,提抽窟野河水。该站耗资178万元,国家投资122万元,群众自筹56万元,开挖砌护干渠12.5千米,支渠2.4千米,挖砌容积5000立方米的高山蓄水池1座,架设6KV高压线路312千米。建成后,由于用水成本高,效益差,后弃之不用。

旧时杨城村交通闭塞,贫穷落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特别是神府煤田大开发的序幕拉开之后,杨城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杨家将后人在遍历战火、饱经沧桑的血脉延续中自强不息、扬眉吐气。

杨家精神永流传

神木县政府于1983年将麟州故城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成立了群众文保小组。2002年,县文管会同榆林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调查、钻探、试掘,形成文字报告。20039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文管办又会同省市考古研究所整理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推荐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525日,国务院第130次常务会议核定公布“麟州故城”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随着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等机构的成立,杨家将文化爱好者及杨氏后人的发掘整理,民间清明祭祀等活动的开展,杨家将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奉献精神、薪火相传的家国一体情怀、忍辱负重的不屈战斗意志得到了升华。虽然杨家城只断壁残垣,但杨家将精神穿越战火纷飞,跨越千年时空,深深地滲进了麟州儿女的骨髓和灵魂中。

爱国之情源于浓浓的乡土之情,在封建社会是与“忠君”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但从本质上讲,“忠君”的背后,依然是一种深沉的国家意识。杨家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品格,“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英雄气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至今仍然是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勇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曹斌,神木市政协文史专员,现就职于中共神木市委组织部。

                          转自《神木》20202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2-02-28 12:23:5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