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1年第二期 >> 文化窗口 >> 史诗丰碑杨家城 >> 阅读

史诗丰碑杨家城

2022-05-25 09:47:0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87
内容提要:滚滚窟野河带雨衔云、挟风鼓浪地闯入黄土高原,一路孕育着沿岸文明的深邃底蕴,一路激荡着边塞史诗的悲壮雄浑,将万里长城陕北段的烽火岁月演绎成杨家城(麟州故城)的故事与传奇,层叠着神木一千多年前铁马金戈的怆然与豪迈。杨家城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墨香浓郁中铁血峥嵘,烽火连天下

史诗丰碑杨家城

 

滚滚窟野河带雨衔云、挟风鼓浪地闯入黄土高原,一路孕育着沿岸文明的深邃底蕴,一路激荡着边塞史诗的悲壮雄浑,将万里长城陕北段的烽火岁月演绎成杨家城(麟州故城)的故事与传奇,层叠着神木一千多年前铁马金戈的怆然与豪迈。杨家城犹如一本厚重的历史典籍,墨香浓郁中铁血峥嵘,烽火连天下如诉如泣,一页页令人喟然长叹。仰望杨家城,峭立遥岑,绝壁高耸。山水相映间,窟野莽沆,杨城巍昂,一种油然而生的敬意蓦然涌上心头,欲探究竟的冲动让人不得不转身山道。

崎岖的上山道路,蜿蜒在瘦骨嶙峋的沟壑间,宛如遒劲的草书笔画,勾勒着千年故城的沧桑岁月,讲述着杨家将曾经的艰辛与卓越。入眼处烽火岁月的痕迹已被松柏的青碧所侵染,微风过处林涛阵阵,鸟语啁啾,垄上犁痕新绿,城外民居别致,很难想象如此祥和而静谧的人间乐土竟然是千年前战火缭绕的疆场所在。路遇本村一老者,言明去向后,便滔滔不绝地说起了曾经的故事。杨家城高踞窟野河畔东山之巅,西望当年被西夏频繁侵扰的对岸,故城之所在是固若金汤的战略要塞。据《宋史》记载,争夺麟州城是当年宋、辽、西夏战争的焦点,城下的战争达几十次之多。西夏虽屡遭挫折,仍不愿离去,以至驻兵于窟野河西岸,屯田放牧,伺机待发,麟州城曾几为孤城。

挥汗之间,已经进入杨城村,为数不多的几十户村居散落在城外,他们多数以耕种为生,村民的姓氏也不复杂,但杨姓村民一定是杨家将的后人。多少年来,他们将先祖忠勇与爱国的精神根植在世居繁衍的故城内外,把自己缅怀先烈抵抗外辱的记忆诠释成历经岁月的顽强抗争。

峰回路转时,一株虬枝盘曲,叶影婆娑的古柏映入眼帘,人称其为“杨业柏”。《隆平集》《宋史》载,杨业“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据传是杨业于948年“幼事北汉世祖”离开杨家城时亲手所植。遥想当年,青年杨业辞父别母,奔赴战场时难以名状的心情,家国情恨,骨肉分离,只能将一腔热血和满腹眷顾寄托于这株傲立风霜的翠柏上,寓意“根留麟州、树在人安”。阴翳如盖的古柏枝分五杈,盖若手掌,仿佛杨业在战事间隙手搭凉棚,眺望家乡,遥寄相思。村民视之为神柏,祈保一方平安,常年祭拜。绕树三匝,浮想联翩。杨业当年是把家国情怀栽植在家乡的土地,把保家卫国的志向根植在心中,这种少年壮志犹如古柏一样,坚毅地高植在崇山之上。风云变幻中将铁马金戈的坚毅摇曳成杨家将的忠勇,蒙荫着千余年杨家城的沧桑与传奇。古柏一如旗帜,飘扬着杨家将的雄宏与豪气,响彻在铁建山(新旧唐书《张说传》载:“胡及党项自相杀,随夜,胡遁入铁建山。”铁建山即今窟野河东岸杨家城所在山脉),让铁血史诗的余音回荡在窟野河谷,悠远而深邃。

伫立杨家城故城的残垣上,极目远眺,杨业的诞生地和出征地概貌尽收眼底,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建置,到五代鼎盛,北宋沿革,再到明正统八年(1443)县治迁移,百多年的历史脉络在脑海里滚滚绵延,令人血脉膨胀,浮想悠远。莽原上,万里长城逶迤西来,连城而过,向北而去,一座座矗立山头的峰火台序次排列,守望着狼烟过后的寂静,点缀成丘陵如涛、遐远无垠的苍凉。遥远的历史犹如镜像再现,万马齐喑、箭簇如雨、剪影刀光、狼烟四起的边塞史诗,不由人喟叹不已。民族融合的血雨腥风,边塞战事迭起的怅憾,已成久远。“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多少处浴血疆场和烽火要塞因为历史原因而荒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遗失在史册之外,成为赓续历史的缺憾。断壁残垣的杨家城虽已颓废不堪,但遗迹尚在。作为长城沿线重要的军事城堡之一,是英雄的碧血浇筑了杨家城的坚固,重要的战略位置成就了其蜚声塞北的美誉。曾有欧阳修"城堡坚完,地形高峻。"的议疏,有文彦博“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候。”的壁题,也有范仲淹“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的吟咏,见证着杨家城的雄浑、壮烈。

登临烽火台,俯视紫锦城。千余年前,中原大地上群雄逐鹿,战火纷飞的史诗画卷,恰是碧空流云,迢递再现,黄河两岸五代更迭、十国纷乱的腥风血雨,侵染着青山碧水,大漠沙海中宋辽对峙、西夏崛起时剑指麟州的侵扰,演绎着乱世英雄的悲壮。黎民的生灵涂炭,边疆的杀伐屠戮,血的现实一再刺激着杨宏信自封刺史的豪迈。是杨家将祖孙三代将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匡扶正义作为保境安民的使命,谱写出一曲曲古麟州杨家将的慷慨悲歌。

踏步刺史府遗址,环顾四周,府基柱础清晰可见,残砖断瓦历历在目。野草离离间,琉璃闪烁处,从五代到北宋,历史的回眸在这里艰难地徘徊。五代四分五裂的迷惘,北宋统一半个中国的困惑,宋辽夏三足鼎立的杂乱,以及后来蒙元入主中原的无奈,像画卷一样在这片刺史府遗址上一一展开。也许有无数个在里巷、碑乘、舞台、书场流传故事在这里真实上演。风无言,云无声,但容易想象,数代居住刺史府的杨家将,跻身五代各国混战之间,在杨家城这片狭窄的历史舞台上是何等的艰辛与不易。抚今思古,当年杨家前辈周旋各国之间以求进取,以及在抗辽中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的历史,与当下祖国不屈不挠、筑梦复兴的现实何其相似。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

杨家城遗址高踞在台地之上,曾经的大气磅礴早已被岁月蹂躏的迹象全非,残缺的几段城墙和倒塌的城址遗迹依稀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依墙临崖,居高俯视,一条条深壑绵延岭下,直达谷底与窟野河川勾连,仿佛历经千年的战争创伤依然难以愈合。崖坡上残留的城砖砌石,散落在荒草荆棘中,层叠着战火的记忆与残酷,接受岁月轮回的检视,伫望时不免畅想其滥觞如故、踞险而守的功用。顿时,又能回想起村民搬运掷礌砌墙的无知,转念间,又觉得正是他们的“善举”才使得这些御敌于城外的“炮弹”得以保存下来。可见,世间的事物变化、祸福相依竟然是如此地奇缘巧合。

沿着城址遗迹,偶尔会捡拾起散落地上的陶瓷残片,细腻光滑的釉面,青蓝勾勒的彩画,想必应是宋官窑真品。曾经出土的箭簇、钱币、城砖、猫首瓦当等文物,也无不让人在这荒芜的城址间遥想杨家将生活和战斗的场景:军营驻地将士齐心,流觞庆祝,对酒而歌,豪气盈帐;红楼高台管弦声起,庶士簇拥,吟诗作赋,其乐融融;演武场上旌旗飞舞,号令整齐,刀剑交响,战马嘶鸣;中军帐里将官云集,烈酒壮行,披挂出征,一骑尘飞。所有的联想都会因杨家将忠勇谋国、忧国忘家、敢于任事、不避艰危的故事而熟悉起来,仿佛自己就是杨家将的一员,往事如烟,却记忆犹新。在“疑信相参”的思索中,吟成七律一首,聊以慰之:

遍野颓垣遗铁建,风吟紫塞晚云彤。

书评帝阙嗟潘美,剑指官河叹令公。

北地飞戈城下坠,中原断雁梦里迥。

金刀义斩幽州恨,血溅残碑染昊空。

穿过高大的大理石牌楼,本着拜谒英雄的心理拾阶而上。仰望处,蓝天白云下翠柏苍松郁郁苍苍地拱卫着傲然屹立的令公祠,肃穆而庄严地烘托着英雄已逝,名节永存的敬仰之情。一座京式四合院祠堂将神木人之于杨家将的崇敬安放其中,这里是品质传承,逆行创新的精神高地,凝集的是忠勇爱国,眷恋故土的家国情怀。抚碑品读,驻足遥思,多少感慨一次次涌集心中,如潮翻滚,奔流到海地激荡着放眼万里关山的激情与豪迈。微风过处,那沁润着历史墨味的潮湿扑面而来,温婉中略带咸涩,青山的眸子于幽静中一一姽婳,感触着“相看不倦处,前路暮云遮”的诗章,倾泻在岭壑层峦,穿越着杨家将叱咤疆场,兵戈铿锵的回声。

杨家城犹如史诗丰碑,在心雨之后海市蜃楼般呈现在历史的节点上,耀眼而醒目,遥远而真实,它用无言的陈述,让人们透过时空叠嶂,通达历史隧洞,回响着这座千年故城的前世今生和美好未来。

尊重历史,崇尚英雄,是这个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的必需,更是华夏复兴的基础。在举神木之力发掘杨家将历史文化的今天,我们需要达成历史的共识、文化的认同和精神的共筑,用杨家将当年凿井见水的远虑,擘画杨家城的保护与开发,让这座民族精神的丰碑屹立永远,昭示万代。

 (作者 陕西神木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神木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编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2-05-25 09:47:04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