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1年第三期 >> 文化窗口 >> 杨家城 >> 阅读

杨家城

2022-05-25 10:01:51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08
内容提要:杨家城,以杨家三代世守而得名。杨家将在杨家城保故土,护麟州,抗契丹,拒西夏,成就了一代将业。
杨家将未名之时,杨家城叫麟州城,“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历代边塞要城。

杨家城

杨家城,以杨家三代世守而得名。杨家将在杨家城保故土,护麟州,抗契丹,拒西夏,成就了一代将业。

杨家将未名之时,杨家城叫麟州城,“西屏榆阳,东拒河朔、南卫关中,北控河套”,为历代边塞要城。

神松故城

杨家城建在山上,山是石山,上覆黄土。道路就盘绕在山间,西边沟底是窟野河,陕北第三大河。北临草地沟,沟中有小溪,水不大。东南接山,山势连绵,沟壑深切,一座城池就端拔地兀立在这山石之上。

山顶覆土,土不多,但厚。相传城东南四十步外长有三棵松树,树龄几何,无人知晓,树长得郁郁葱葱,冬夏荫绿,树很壮,两三人不能环抱。时传,未见城,先见松。还有传说,汉代张骞当年出使西域路过此处,正是盛夏,见松下浓荫覆盖,凉意舒适,在树下枕石而眠,眠而做梦:神游天河,幸遇织女,女赠他一块支撑织机的石头。梦醒,枕下石头和梦中极似,大异。还说,唐代诗人王维曾专为“神松”作诗《新秦郡松树歌》,“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忆,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先秦时,麟州为九原郡的新秦县,唐天宝元年,又将麟州改为新秦郡,肃宗乾元元年,复又改新秦郡为麟州。可见,新秦郡即麟州,大诗人王维还真为这三株“神树”写过诗。时人亦遂将麟州改为神木,明正统八年(1443),直改为神木县。

麟州城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其时,杨家杨弘信(杨宏信、杨信)为麟州地方土豪。五代时期,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麟州紧邻契丹占领区,契丹始终觊觎这块门边的土地。为维护本土安全,地方豪绅杨弘信自立为刺史。道光《神木县志》载:“麟州城,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弘信,次子重勋,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长子继业,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

故城不方,不圆,依山就行,呈不规则长条状分布,周长约5公里,东高西低。城郭内由三座小城组成,分别为东城、西城和紫锦城。紫锦城位于东城、西城之间,西城最大,环卫的是外城。外城城垣轮廓现在依然残存,虽斑驳孔洞,但基址及部分城墙还在风雨中挺立。外城原设东南北三门,唯西临绝壁,而未置门。欧阳修曾在《论麟州事宜疏中》说,“城堡坚定,地形高峻,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他还在《请不弃麟州疏》中大声疾呼“麟州天险不可废!”

边塞绝城

麟州城,为军事而生。当年杨弘信拥兵自重,保家卫边,选中在这一石山上筑城,主要为军事计。城里的街巷里市乃至建筑,也都为军事而设。但考察历史资料,城里究竟有些什么建筑几乎未被提及,只有“红楼”一说,还难以考实其位置的确切。缘由起于一首诗,诗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文彦博,这首诗作于宋嘉祐六年(1061),未有诗题,但专门在诗前做了小记,“麟州知郡作坊,以彦博昔年所题红楼拙诗刻石,复以墨本见寄,辄成五十六字致谢,且寄怀旧之意尔。”诗云:

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

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

控弦挽粟成陈事,缓带投壶忆旧游。

狂斐更烦金石刻,腼颜多谢镇西侯。

文彦博作为巡察大员,来到麟州,并登上红楼极目远眺,这个政治家兼文学家的大员,登楼远望,能不诗兴大发吗?更为巧者,是知郡作坊为讨好这个钦差大臣,竟然将诗作刻石作拓案于文,复引文彦博再作诗酬答。那么,这个“红楼”究竟当年筑在什么地方,是衙署的楼宇还是城内的景楼抑或城楼上的角楼望楼等,都难以考证。只有一点可以明确,当年城里肯定有一处叫“红楼”的楼宇,而且是一个较为显目又有一定影响的楼观。《宋史夏国卷》(卷485)载:“初,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窟野河。”可以佐证的是,这之前的张咏(9461015),曾于端拱二年(989)通判麟州时,也作过《登麟州城楼》诗: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拟更移关(倚还)。

这里的“城楼”和后来文彦博所登的“红楼”是不是同一座楼,也说不清楚。可以肯定的是,城里一定有楼,而且楼上常有人登,包括一些大人物。可见,也非普通的不值一提的小楼。

想那边塞绝城,本就孤兀石山之巅,又在这巅上耸立一座红色楼宇,一定煞是壮观,外来大员登楼咏赞,驻州官员闲兴登楼赋诗,都是一大幸事。麟州虽是“极西州”,但因军事地位重要,很多名人政要都曾来此巡察视访,有打败突厥,三筑受降城的张仁厚,有一代书法大家被时人称为“御史雨”的颜真卿,有名镇边塞的大将张说,有留下《资治通鉴》的名臣司马光,有政治家、军事家兼词人的欧阳修。他们有感于边塞的焦苦,有感于守边之士的忠勇,就登楼巡视,登楼而咏赞。这些赞诗既抒了胸怀,又为后人留下了历史资料。

城东北,近崖处,有两口古井,井深45丈,一口略大,周约8米,一口略小。古时建城多在山顶,安全倒安全,唯水源是一大问题,杨家城建在石山,石上掘井,非同一般。

史载,庆历初年,西夏李元昊率众数万,攻打麟州,奈城高石坚,数日难下,就围而不攻,等待粮尽水缺。守城将士计有两万余众,粮缺不慌,唯水难周济,致黄金一两,易水一杯。守城将士岂肯坐而待毙,将兵一体,日夜不舍,昼夜凿井,直至窟野河底。李元昊先还坚围,后知凿井成功,无奈撤围而返。

杨家城历代军事不断,攻城者一拨走了又来一拨,有时围而被困数日至数月,最终未破,于这两口深井不无关系。粮可囤,水难囤,只有源源不断的水流,才能保障围而无虞,久而不破。

城东门内原有将军山庙,庙旁立有残碑,字迹漫漶不清,但可知大意,“郡东北隅,旧有神庙,渺不知何年建,但有小碑,略言其神迹云:康定中,西人背和,且犯吾境,此现神物若指挥益兵状,西人大恐,黎明遁去。不纪建造月日,至今号为将军山,是其事也。”这将军是谁,没有说,但将军显圣,西人远遁,因传而神,因神而设庙,符合情理。这里引发的传说,且神且人,且真且幻,很耐人寻味。麟州虽小,军事地位却重,它的一举一动,牵动着民众的心,也牵动着朝野的神经。

杨家将

中国的民间文化和主流文化有很大的距离,它主要是以忠孝为主在民间传播的,如关公、宋江等。杨家将也是这样的,虽然在正史中提及很少,但民间却几无不晓,主要在一个“忠”字。那时的杨家将是通俗小说和戏剧的主要题材,余太君、穆桂英、杨六郎更是主角中的主角。还有陕北说书,这些盲艺人为了糊口,走乡串户,深入田头地间,杨家将的故事由之而深人心。

杨家的忠是时代的忠,儿子死了,孙子继,孙子死了,媳妇继,媳妇死了,丫环仆人继,子子孙孙无穷尽矣。他们对朝廷无所求,对民众无所求,只求国家安康,边靖绥稳。

第一代将领杨弘信,是开创者也是中兴者。初始,他并非朝廷命官,只是麟州的一个土豪。这个土豪非一般的只敛钱财只占土地的豪霸,他不仅有胆略,也有抱负,他要于当时割据称雄的乱世格局中求得一方安稳。纠集宗族和部曲为骨干,建立地方武装力量,打击外来侵略势力。后势力渐重,出兵抗战,自为州主,做了麟州刺史。率领军民抗击侵扰、保境安民,“屡著功绩”。杨弘信死于麟州住所,父死子继,理所当然,但弘信的刺史当初乃是自封自做,这种世袭就无根无基。后来,后周王朝也就因势而就,正式任命杨崇勋(杨弘信次子)为麟州刺史,他就这样名正言顺地成了麟州地方官。

杨家将第二代将领是杨业,他是杨弘信的长子。杨业从小就在麟州长大,受乃父影响,从小就习功练武,喜欢骑马射箭,抱负远大,志向宏伟,年过二十离开麟州,赴太原在北汉皇帝刘崇麾下做了一名保卫指挥使。宋太宗赵光义征伐太原,《续资治通鉴》说刘继元先投降北宋,杨业仍然在独守空城,赵广义让刘继元去劝说杨业投降,杨业才大哭一场,卸甲见赵广义归宋入朝,刘崇信赖这个指挥使的倾心,就归宋入朝。这个少年将领这一举动,使宋朝上下为之钦佩。杨业少年英武,名震朝野。以后,他又与辽敌屡次于雁门关交手,都获大胜,使辽军见杨旗而寒畏。公元980年,契丹辽景宗耶律贤率十万大军南犯雁门关,杨业只率数百精锐骑兵,抄小道绕至雁门关北口,猛击契丹腹背,大败辽军,杀辽驸马侍中萧咄李,俘辽将李重诲,被时人称为“杨无敌”。公元986年,契丹萧太后统兵十万再犯宋朝,潘美、杨业出征与辽交战。潘美等奸臣嫉妒杨业的战功以及宋太宗对他的倚重,故意不与杨业配合,陷杨业孤军深入,没有后援。杨业明知潘美等有意作梗,但仍率众左冲右突,枪杀辽兵无数,后终因寡不敌众,身中数十枪,而被俘。辽营百般劝他投降,封官许愿,杨业坚贞不为所诱,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第三代将领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他生于958年,死于1014年,是杨家将中唯一生卒年月都有记载的人物。延昭少年时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但对兵法却格外上心。杨业对他很钟爱,说“此子类我”,经常把他带在身边,经受战争锻炼。986年,宋太宗发动第二次征辽战役,28岁的延昭冲锋在前,手臂被流矢射中,陷肉很深,他坚持鏖战,斩杀敌兵数人。一次,延昭赴绥城巡查,城小墙低,随时都有破城的危险。入夜时分,天寒地冻,延昭计从心来,命士兵于城墙上浇水,天明,城墙上冰冻溜滑,辽军无法架梯无法越墙,只得退兵。1001年,辽军又一次犯境,杨延昭在羊山埋下精兵,将辽军引诱到伏击圈,伏兵四出,大败辽军,领军大将当场阵亡。澶渊之盟之后,延昭因为守边有功,受到宋真宗的信任。真宗皇帝曾当朝对群臣说,延昭父亲是前朝名将,治兵护塞有乃父之风。就连辽军也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辽人以为延昭是第六颗星转世,就呼他杨六郎。民间传说,他是杨业的第六个儿子,非也。宋代名臣欧阳修曾为杨家的第四代杨琪作过墓志铭,其中说到杨业和儿子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杨家第四代将领杨文广,杨延昭的儿子。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被范仲淹倚重,带在身边,随军作战。西夏攻宋,韩琦派文广筑城筚篥御敌,文广于是先扬言到喷珠筑城,后率军迅速赶到筚篥,连夜筑城,待西夏军赶到,见城防森严,只能撤兵,文广乘机出击,斩获甚众。皇帝下诏嘉奖。

此后的杨家将包括女将虽大都为传说,但反映了民众对杨家将的爱戴。这些将领,都从杨家城出发,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战绩。他们都是麟州人,都是杨家城的人。

范仲淹与杨家城

人们现在还记得范仲淹,主要是因了一篇《岳阳楼记》。岳阳楼现在已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争相去看。其实楼并不很大,主要还是为了去看那篇《岳阳楼记》。

一看不要紧,看了后都觉得文章比楼更好。

其实,这篇赋记并不是范仲淹对着楼体而作,而是应好友滕子京之邀凭想象一挥而就的。范仲淹根本就没见到岳阳楼。

真正大手笔也。

因之,范仲淹文名大振,淹没了他在政治上的成就。

就这样一个大文豪,也曾和榆林境内的杨家城联系起来,并且也是因了文。

这个文是一首词,叫《渔家傲·麟州秋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的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他是在任上巡视杨家城的。范仲淹是南方吴县人(今属江苏)。虽然来北方已非一个秋冬,但“塞下”的秋天还是让他感到了与他所见到的全国大多数地方的“风景异”处。而且通篇充斥着军事前沿之地的肃杀之气——“四面边声连角起”。即使是音乐,也带了明显的异民族之味——“羌管悠悠霜满地”。词的末尾,是这个大员的慨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通篇没有点明“杨家城”的字样,但有“城”--是“长烟落日孤城闭”。也没有一字提到杨家将,所以后来一些人就认为这写的不是杨家城,而是说的当时范仲淹知延州时的现在延安城。

其实,这是一种误读。对于一首词,尤其是没有点明具体地名的词,就主观上以为是更像延安城之类的说法,是不恰当的。且从词中所写的“羌管悠悠”就足以证明写于杨家城,当时的延安城还远不是军事前哨,也不可能听到“羌管”,只有到了“塞下”,才能听到真正的羌笛之声。其二,词的副标题就是“麟州秋词”,是再明显不过的佐证,是无须再作什么注脚和说明的。还有范仲淹的另一首诗可以与之相互印证。诗为《留题麟州》。

宣恩来到极西州,城下羌山隔一流。

不见耕桑见烽火,愿封丞相富人侯。

这首诗里同样提到“羌”,提到“烽火”,可见,这里是军事前沿所在地,和“羌”仅隔一条河,所以“烽火”随时都可能燃起来。相对的,“耕桑”之气却很少见到。

这首诗里,同样没有提到杨家城和杨家将,难道说的就不是杨家城吗?

可见,范仲淹的“文”是和杨家城注定有缘的。

能和范仲淹连在一起,是杨家城的荣耀。

我们今天知道了范仲淹,知道了范仲淹和杨家城的渊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就会在杨家城显现。

因为,范仲淹是个人物,是个大人物,他的词做得很好,官也做得很大,一直做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文武兼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2-05-25 10:01:51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