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2年第一期 >> 史海拾贝 >> 论五代到宋麟府地位及杨折两个武将世家(下) >> 阅读

论五代到宋麟府地位及杨折两个武将世家(下)

2022-05-25 15:39:52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03
内容提要:折克行是继闵第三子,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接任府州知州,任职三十年,这一时期正是宋夏在陕北激烈争夺的时期,克行多次参加宋夏战争,战绩显著,

论五代到宋麟府地位及杨折

两个武将世家(下)

拓义

〈二〉、《折克行神道碑》

折克行是继闵第三子,于神宗元丰元年(1078)接任府州知州,任职三十年,这一时期正是宋夏在陕北激烈争夺的时期,克行多次参加宋夏战争,战绩显著,而且善抚境内各族,被呼为“折家父”。病逝于徽宗大观四年(1111),寿约六十六、七岁,葬于府州天平山。八年后,其子可求报请朝廷恩准为父立碑,时在政和元年(1118)。碑文由朝散郎毛友(西安人,翰林学士)撰文,国史馆编修宇文虚中(成都华阳人,大观三年进士)书丹。部分碑文在雍正、乾隆《府谷县志》中有节录。原碑在1976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员戴应新带人在府谷杨家沟掘出,和折继闵碑一同运回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碑石阴阳两面刻字,曾遭人为毁损和自然漶蚀,原有4000余字,尚存可辨认3000余字,对照《宋史本传》《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料及宋人笔记,可详知折克行生平事迹,戴应新对碑文有专文考释,评价:“如果说,继闵碑反映了元昊称帝时期宋、夏关系和陕北地方史一个侧面的话,那么克行碑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整军经武、扭转对夏每战必败局面和旧党得势以后‘罢兵弃地’情况,为一个珍贵的历史见证。”

折克行碑名长达102字,古碑已损30字,雍正《府谷县志》完整记为:宋政和二年持节秦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充秦州管内观察史(使)充太原路兵马钤辖知府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兼麟府州管界都巡检使河东十二将上柱国高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七百户食实封五百户赠安武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折公神道碑。

以此可见,宋朝廷给克行的官职头衔及待遇。

碑铭借天子之口叙折氏之先祖功德:“惟尔之先,保有永安,栉风沐雨,世捍边陲。举州来归……从河东之驾,剋捷有功,自我艺祖、太宗以来,所以假折氏之灵甚宠,繄折氏是凭”

接写克行之功:“西夏自元昊乘中国久安玩治之后,空国入寇,陷役城戍,杀掠人民,王师数出不利。一方用兵,……始有西顾之忧。熙宁、元丰间,大饬边备,既开熙河,遂断贼右臂。鹰扬之将,时则有若王韶、贾逵、燕达、种谔,其余不可胜数。哲宗皇帝惩元祐弃地骄戈之过,择将拣兵,大得熙、丰之政,既城天都,因逼横山,戎人失气,浸以衰弱,当时边将折氏为第一,公生兵间,结发与西人战,大小百七十遇,未尝丧败。掳获巨万,功在右府,行在奉常,光荣福禄,有始有终。”

此段碑文,作者借叙克行之功,也直议宋朝廷内部变法与守旧两派在对西夏军事战略上的尖锐对立和不同结果。李元昊在1038年建夏称帝后,多次对宋在鄜延和麟府两个方向用兵,宋“始有西顾之忧”。虽然在庆历四年(1044)宋夏签订了和约,但西夏始终是宋朝廷的心腹之患。治平四年(1067)神宗赵顼接位后,为了改变仁宗、英宗留下的内外交困的政局,清除积敝,任用王安石改革行新政,推行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在军事上,裁减冗兵,推行“将兵法”,取代宋初实行的“更戍法”,改变“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加强对西夏的攻防,利用王韶等将领,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边境趋稳。可在神宗死后,不满十岁的哲宗赵煦继位,太皇太后把持朝政。高后一贯思想保守,反对变法,刚一执政,便任用保守派司马光、吕公著等人,他们上台后尽废新法,打击改革派。对西夏采取软弱退让政策,竟然将王安石变法期间获得的安疆、葭芦、米脂、浮图(今宁夏东部和陕西北部)还给西夏,甚至要将熙河路一并奉送。到元祐八年(1093)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逐步恢复新法,对西夏积极防御,修缮沿边城寨戍垒,将夏人的天都与横山包围起来,“大复熙丰之政”。

克行,字遵道,关于他的家世,前面已经作过详细介绍,不再重复。碑文记,他本来是应该承袭父任,但继闵“以公幼,表授其弟继祖”,继祖又传克柔,后因克柔病,克行才于元丰六年(1078)袭职知府州。

他从小即“居行间”,却“无所知名”,直到熙宁三年(1070)才崭露头角。西夏兵寇庆州,朝廷命种谔带领鄜延、河东路大军在罗兀(在今绥德县境)牵制夏军,他随叔父继祖和兄克柔参战,被选为先锋,在开光川(在今佳县北与榆阳区之间)尚堡镇“再战皆利”。后种谔又让他带领三千人马,与夏军战葭芦川,阻夏兵“抄粮道”。有人因他年少轻视他,他“奋勇先登,所向如有神”“斩首四百级,生降千户,驱牛羊羸马橐它(骆驼)万计”众老将夸赞他“真太尉子也!”

“夏人劫囚其主秉常,诏五路出师问罪,张世矩将河外兵,表公别将蕃兵与俱”。朝廷本来是让克行自守州城,另派将领随世矩出征,他却抗章率部先驱报国,不等批准,“即委官钥以行”,打败夏军。在班师时,他殿后,又杀了个回马枪,歼夏军首领咩保吴良。还军后主动请罪,但朝廷未对他处分,可见其气度。此事发生在元丰四年。

随后,克行又随河东路主将王中正讨伐夏国,创“五军阵法”,将部队分为五部,每部一色旗为号,军容齐肃,克行率军至夏州(今靖边白城子),趋宥州(今定边县),所当皆靡,大败夏兵。

“西夏久窥河外,患公每出”,故“虽举国犯他路而左厢兵未尝随”。左厢兵是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元昊时即以“左厢宥州路万人,以备鄜延、麟府”,可见府州折氏长期牵制西夏的大量兵力。

从元丰五年(1082)到元符元年(1098),克行在青岗岭、厮罗州、三角州、怒摩州、骆驼嶺、乌浪娘、沣庆州、龙马川等地大破夏军和其他党项部落。

元符二年“诏河东进筑八砦,通道鄜延”延帅遣秦希甫与克行共议,克行建议由远及近,“乘士气之锐,所利在速”,得到批复,顺利完工。(此后有九行文字不存)

此碑与其他碑不同处,背面刻有政和二年(1112)为折克行议定“武恭”谥号呈文,上部刻所领寨堡守将名录及任职情况。

太常寺给折克行“武恭”谥号呈文,主要强调了:一、“河西折氏,世守忠义,内屏中国,外攘戎狄”,使朝廷“无西顾之忧”。二、建八寨之功,“宁边、宁府二寨不日成功”,“不数旬而八城屹立,自麟府直抵鄜延,无复他虑”“八城二寨不旋踵而屹立,自麟府接晋宁(今佳县),西通鄜延。拓地几千余里”。“而招降户口,斩获首级,又不可以数计”。三、“麟州之役独令二子冒阵而前”。“崇宁(1102—1106)间夏军逼近府州”,“乃遣二子相与以往”。

〈三〉、《折可适墓志铭》

折可适,在府州折氏中是一个承先启后的人物,文武兼备,战绩卓著。有学者已将其籍贯定为岢岚。关于岢岚折氏与府州的关系后面论述。

折可适(1046—1110),字遵正,为从阮五世孙,父克隽,卒赠左领军卫上将军,葬岢岚,可适随父葬。

《折可适墓志》又称《折渭州墓志铭》,由李之仪撰文。李之仪,曾做苏轼的幕府,进士出身,枢密院编修。能为文,尤工尺牍,苏轼称其“入刀笔三昧”。《墓志》收入李《姑溪居士后集》,全文5000余字,内容与《宋史·折可适传》基本一致,碑文叙写更加生动细致。

可适战功,主要立于西北战场于西夏战斗中,从熙宁(1068—1077)初到大观(1107—1110)“至四十余年,无一日不在兵间,每战必克,屡立奇功,恩威并行。诸将无复居其右。故能被遇上主,秉旄仗鉞,专制一路。既去复来,迄终于位。兵民怀之如父母,朝廷倚之如长城,信一时之豪也。”这是对他总的评价。

碑文叙其家世,从“太山公”折嗣伦起,“能辑睦招聚,横捍西北二虏(指辽、夏)”所以“更五代,皆许之相传袭。到折御卿入宋,“尤为太祖皇帝所信任,数下诏书奖慰,赐赉不赀”。可适这一支是由从阮到德源、到惟让、到继长,继长是他的祖父,曾为左千牛卫上将军,父克儁,曾在鄜延路为将。

可适少时羸弱,体不胜衣。其祖继长独具慧眼,认为他“奇儿也,后未易量”,而后“果耸拔绝类,沉厚有智略,敏决而断,以功名为己任,驰射超轶,殆不习而能”。

神宗熙宁时,鄜延镇守郭逵,一见可适,即赞叹:“真将种也,”让他为“鄜延路经略司准备差使”,跟随种谔出塞,遇夏将轻视他年少,他与挑战,斩敌首,获乘马,追敌至葭芦州,大获全胜,威名大振。

“朝廷既城绥德”。治平四年(1066),种谔诱降西夏嵬名山,占绥州城,因绥州城战略地位重要,西夏几次提出要以塞门、安远之寨交换绥州城,在主和派的怂恿下,宋神宗动摇想放弃绥州。在郭逵等人坚持下,才保住绥州城。可适逼退夏人分划地界的使者,协助领军治理绥德,妥善安置汉蕃生户。

永丰五年(1082),宋军筑成永乐城(在今米脂县西,近无定河)诏赐曰:“银川寨”。永乐接宥州,附横山,为夏人必争之地。城成,夏兵三十万来攻。可适辟副军,战三面岭,收复米脂城,获级最多,又在蒲桃山败夏兵。并单马平息数千东兵因缺食聚众闹事案,被升为第一部将。后又“讨金汤、白豹,战六掌平,下葭芦,入义合,皆先登斩级,”被任为环州洪德塞主,代第二副将。后因功,迁第三将,第七将。元祐六年,进环庆兵马都监。知宁州(今甘肃宁县,属永兴军)、镇戎军,累功积官至皇城使,成州(今甘肃成县,属秦凤路)防御使,复知镇戎军。

夏天祐长安三年(宋元祐七年1092)十月,西夏国母梁太后亲自统兵10万进攻环州(今甘肃环县),宋朝边帅章楶令折可适领兵1万,于洪德寨(在今甘肃环县北)截断夏兵退路,夏兵大败,梁太后尽弃帷帐首饰易服而逃。

绍圣二年(1095),可适知简州(今四川简阳市),兼安抚使。章楶为泾原帅,统领熙河、秦风、环庆三路兵三十万。两次上奏要可适佐已筑石门峡好水川。派可适为前军副统制,因失道损兵,被统制王文振构陷“擅兴违节制”,降十三官。章楶留用代任第十三将,守荡羌寨,夏兵出没葫芦川,可适带兵日作筑,享将士,使之不疑,夜出劲兵挠之,几十余日,敌遁去。二年多时间,到绍圣四年在石门峡好水河北岸,构筑城寨两座,命名平夏城(即石门城,在今固原北三营附近)、灵平寨(在平夏城之南)位置正当葫芦河川,是夏兵出入要道,北对兴州(今银川),灵州(宁夏灵武),西趋天都。

夏统军嵬名阿埋、西寿监军妹勤勒捕是勇悍善战的骁将,“皆西界用事桀黠首领也”,元符元年(1098),“朝廷密诏公图之”,正好夏以放牧为名,在边境上窥探宋情。可适得到情报后请出击。章楶派可适率二千轻骑,分两路,潜入夏营,正在睡梦中的嵬名阿埋和妹勤逋都大惊,问“天兵何自来”“将之者谁”当知道是折可适后,惊叫“我父也,幸免我死”。这一仗一举擒获二酋,尽得其家属族部三千余人,牛马十多万,占领天都山。天都山在宁夏固原县西北,夏景帝(李元昊)在此建宫苑,形势险要,“介五路间,羌人入寇,必先至彼点集,然后议所向”。哲宗十分高兴,“特御前受俘,百官称贺”,派中使赐可适“袍带兵器,及以内库白银衣巾为籍”,拜为东上阁门使,洺州(包括今河北永年、肥乡、曲周等县)防御使,泾源路兵马钤辖,并诏就委可适经理天都山。可适乃于秋苇川,建临羌,天都二寨。于南牟会建西安州(治今宁夏海源),朝廷任可适知州事兼安抚使。在治七年,部族丁壮皆效死力捍边,可适几次升迁,进客省使,和州(今安徽和县)防御使、明州(今浙江宁波,因境内有四明山而名)观察使,泾源路副使,都总管。

崇宁三年(1104),泾原将帅钟(傅)传带万人巡边,为敌所阻,可适率轻骑接应才归。钟传议取灵武,命可适率万骑出战,在灵州与环庆之师会合。可适率部取捷径先至灵州川,夏人半夜携老扶幼入灵州城,第二天可适俘获甚众,得牛马橐驼无数,因环庆兵未集而撤退。撤退时又追击俘斩夏军千余人,被任为武安军节度使、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后奉旨城萧关(在宁夏固远西南),因与主帅钟传意见不合,又遇“覆师数百”,被钟传弹劾,贬为郑州观察使。当朝廷弄清实情后,仍任可适为泾原路经略使,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县)。

可适认为减泊口、磨移隘、朱龙、乌鸡、三岔、减井子(在泾原路宋夏边境),皆藩篱之要也,于是修筑五座寨堡控制,使“边面呈阔远而如一堂之上矣”。“又展西安州,增定戎寨,广平夏城。为怀德、安兴、定戎盐池,岁得盐七十万石”,而且未征调民役,受到皇帝两次手诏褒谕,被任为淮康军节度使。后转运使请在平夏、通峡、镇戎(宁夏固原)西安四处、分置五百万石粮草仓场,可适以费大难之,“又欲借车牛以运,及致十万斛予熙河”,都逆主管官之意,被弹劾,召回朝廷,任佑神观使,皇帝后来弄清原委,给予抚谕,特赐钱三百万。因年老辞官,于大观四年(1110)病逝,享年六十一岁。其弟皇城使可通,知岢岚军,于政和元年(1111)葬兄于岢岚军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父克儁墓西。

可适戎马倥偬一生,喜读书,虽医药占卜无不通贯,李之仪评其:“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有《文集》十卷、《奏议三十卷》。

可适次子彦直亦文武兼备,龙图阁学士,赐进士出身,官做到签书枢密院事。

克行与可适为叔侄关系,两人几乎为同时代人。同为边将,克行任职30年,可适在边40年,但他们任职作战的地方不一样,没有一起战斗过,都在种谔部下干过,但却不同时,克行主要任职在府州,战斗于麟府一带,也多次策应鄜延战事。可适后期主要在经原、环庆、秦凤路一带。他们在不同的战场为宋与夏人战斗,几乎覆盖了宋夏后期所有的战事。从继闵、克行、可适的战斗历程可以概观宋夏争战全过程。

结语

从唐中期麟州建立到金罢镇西军,近600年间,麟府始终为边关重镇。唐后期西边的吐蕃多次入侵麟州,唐末五代,又成为晋、汉、周争夺的重点地区。宋建立后,西夏多次出兵攻打麟府。金兵南侵,金夏仍争夺麟府。基于麟府与辽夏接壤,是控扼西北、防御辽夏,屏蔽河东的战略要地,宋于麟府丰(在神府西北)置麟府路,归河东路管辖。麟府为蕃汉杂居之地,居民以党项羌为主,唐末五代,三州由杨、折、王三家土豪大族世有。势力最强的是麟州杨氏和府州折氏。五代时,麟州土豪杨弘信自为刺史,后受命于汉周,三代秉麟州之政近半个世纪。府州折氏原为河东云中大族,唐初移居府谷,在唐末崛起,从折宗本担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始,到折嗣伦任麟州刺史,后唐任折从阮为府州刺史,一直到宋朝廷给予折氏世袭府州知军州事,直至金人南侵折可求以麟府丰三州地降金,折氏一直专府州之政。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频繁的战事造就了两个武将世家,麟州杨氏一族除弘信,子重勋、孙光扆三代主政麟州,重勋后裔还有琪、畋在外为官。长子重贵弱冠事北汉刘崇,改名刘继业,入宋后名杨业,一直镇守雁门、代北,子延昭、孙文广俱为名将,人称杨家将。府州折氏从折宗本任晚唐崛起,经五代、北宋,一直至南宋相续十代出了二十多位著名将领。

麟府毗邻,杨折两家相处和睦,既有姻亲关系,又有联合军事行动,后周时,麟州为群羌所围,曾救于府州。折杨两家还有共同抗辽的军事行动。

《岢岚州志》记折御卿、折克行为岢岚人,府州折氏与岢岚折氏究竟是什么关系?《岢岚州志》(康熙时修)在《貤封》章中记,折德扆为御卿父,折大勋为惟正父,折启祥为克行父,在《人物》记折御卿为岢岚人,为府州经略,折克行为御卿之后,有“経略河右,为金人所畏,望见旌旗即避,后侵泾原,克行大败之”,这里记叙错乱,德扆为御卿父,但不是岢岚军人,从碑文和《宋史本传》看,惟正父辈中并无大勋,可能是御勋之误,克行之父为继闵,非折启祥。克行病逝于大观二、三年,在边三十年,主要是与西夏人斗,并无在泾原抗金之事。

岢岚折氏与府州折氏同为折从阮之后,岢岚折氏出自从阮子德源,可适祖父为继长、父为克。克死后葬于岢岚,可适随父葬岢岚。高建国先生考证可适一支是从其父折克迁居岢岚军的,可适弟可通也任职岢岚,他认为古人的籍贯与坟墓密不可分,所以认为克、可适及子彦直为河东路岢岚军人,这是有道理的。

注释:

①高建国认为标题按例不应出现“政和二年”字样。

②永安指府州。唐置府谷镇,属麟州,五代后唐升为府谷县,后为府州,后汉升为永安军,后周、宋因之。

③艺祖:宋太祖赵匡胤之称。

④王韶、贾达、燕达、种谔俱为宋边界守将。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湖北安陆县)人,用兵有机略,战无不胜,威震西北,王安石任用其主政熙河事,取得宋建国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贾逵,真定藁成(河北藁城县)人,曾任嘉州刺史,秦凤路钤辖,主管麟府军马,将散居麟府地区的附宋党项羌,根据地理形势编为二十七堡,训练习武作战,互相策应,防夏军侵扰。后为建武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燕达,字逢展,开封人,善骑射,为延州巡检时,率五百人与夏军三万人战,跃马奋击,所向披靡,升鄜延都监,领兵九次深入敌境,大获全胜,后迁金州刺史,武康军节度使。种谔,字子正,世衡之子,初知清涧。以计降服夏绥州(今绥德)守将嵬名山、夷山兄弟,收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后任鄜延副总管,随王中正出界讨夏,在无定川大破八万夏兵。

⑤《宋史·克行传》卷253

⑥关于二城八寨。《长编》元符二年记:“麟府,岚石路进筑大和谷、弥勒川、升罗嶺、窟薛嶺寨、玛克密娘、小红崖、精移、哥崖嶺,并已毕工。诏大和谷赐名太和寨,弥勒赐名弥川寨,升罗嶺赐名通秦寨,窟薛嶺赐名宁河寨,玛克密娘赐名大和堡,小红崖赐名弥川堡,精移赐名通秦堡,哥崖嶺赐名宁河堡”,并对守将作调整,“添置第十三将,令管勾通秦、宁河、弥川寨,至接连麟府地分,第九将管勾葭芦、吴堡、神泉、乌龙寨,至接连鄜延路地方”这里清楚地记录了新筑八寨(堡)的名称地点。戴应星先生根据府谷出土的《张括墓志》元符二年进筑守边、弥川、太和等堡寨,又据《张构墓志》在葭芦通鄜延,因筑神宗(泉)寨、三交堡、乌龙寨,(葭芦与鄜延相接)宁河寨、宁河堡、通秦寨、通秦堡,共十寨堡。两种说法不相合,须待专文考证。

⑦查相关史料,崇宁间宋夏在麟府无战事。“麟州之役”时间不明,不知是哪一次战争,待考。

⑧郭逵,字仲通,洛阳人,曾为殿前都虞侯,泾原路副都部署、检校太尉、雄武军留后,卒赠雄武军节度使,善识人,喜兵学。

⑨章楶,字质夫,建州浦城县(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曾任成都路转运使。元祐初,以直龙图阁知庆州,环庆路经略安抚使,用骁将折可适,在元祐七年(1092)于洪德寨(在今甘肃环县北)大破夏梁太后寇宋之兵,又在绍圣四年(1097)合泾原、熙河、秦凤、环庆路之兵在天都山大破夏兵,占领战略要地天都山。

⑩钟傅(宋史作钟传,是将“傅”“傳”相混)字弱翁,饶州乐平人,为集贤殿修撰,知熙州,遣将折可适领锐骑出萧关,至灵州川,有功,进龙阁直学士。与折可求议多不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2-05-25 15:39:52
在线互动留言
姓名:*
  联系QQ:
  邮箱:
  个人主页:
请输入您的评论:
请输入验证码:* 看不清?点击换一个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县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电话:0912-8350019   联系QQ:601859554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县委、神木县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