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出了城区,往南而行,过了张板崖就渐渐进入山里。路旁是涓涓的溪流与纵横的沟壑。再走一会儿,
明长城行第九站柏林堡上的烽烟瞭望
出了城区,往南而行,过了张板崖就渐渐进入山里。路旁是涓涓的溪流与纵横的沟壑。再走一会儿,就看到了坐落在山峰上的墩台,但此时还没有到达柏林堡。

柏林堡位于神木市解家堡境内,距离神木城区25公里,是延绥镇长城沿线三十六堡之一。

明成化初年,延绥镇巡抚卢祥置土城于山塬,建起了周围“二里又二百二步,东西二门,楼铺八座”的柏林寨。正德年间,柏林寨改称为柏林堡。万历三十五年,巡抚涂宗浚又用砖包砌。乾隆二十三年和五十ー年,神木知县潘时选、王文奎又对柏林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维修。

柏林堡因有柏树而得名,据清·道光《神木县志》记载:“柏林山上有古柏百余株,苍翠挺拔,其枝皆左扭纹。”这些柏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象,让人颇为惊叹。



柏林堡并不好找,一路上山道蜿蜒崎岖,我们问了好多村民才找到正确的路。在即将抵达柏林堡的时候我们远远看见了一座庙,庙宇四周环绕着十余株千年古柏树。其中最大的一株高10米,树冠8米,粗3.63米,需要三四人合抱才能围拢。除了对这些古柏历经千年而繁茂的惊叹外,我们仔细观察这些柏树,确实都是纹理向左。也许是高原上风大的缘故吧,除此我们再找不到让柏树纹理全部向左的理由。

接近柏林堡,历史的厚重感便油然而生。柏林堡高居于山顶,远远看过去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城下“之”字形的马道依然清晰可辨,东西城门基本保存完整,城内建筑虽然大多被毁,但城堡的形制还可以明确看出。


据当地村民郝振隆与郝乾飞说,约70年前,居住在堡里的最后两户人家搬到了如今的柏林村。村民都搬走后,村里将柏林堡里的房屋都拆掉、推倒,现在地里的砖瓦碎片就是城内建筑被拆除时留下的。

柏林堡的城墙高5-7米,部分城墙因雨水冲刷坍塌严重。城周长约1050米,占地面积约68000平方米。城轮廓平面呈长方形,城内土地多已改造为耕地。
在柏林堡中,我们还发现了一座建筑风格有别于其它墩台的堡垒,翻阅资料才知道,它是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驻守神木的国民党258团团长杨仲璜为固柏林城的守备而建的碉堡,当年驻有20余名军人。因外表涂成白色,人们将它俗称为“白墩”。




白墩
白墩坐南朝北,正面镶嵌着一块书有“安邦”的石质匾额。穿过高仅1米的拱门,可见碉堡内两张土炕分列左右,土炕旁边还有两个像灶台一样的小台子,不知道是不是取暖用的火炕。在碉堡四周均建有一尺见方的暸望、射击孔。这座碉堡不同于之前见到的墩台内部,瞭望口都是呈梯形的。

“安邦”的匾额

白墩里的土炕

梯形的瞭望口

角落里的鸟窝
碉堡内部东西两侧还各有一条宽约0.5米、高约1米的通道通往顶部。通道内砖石多有坍塌,崎岖难行。站在碉堡顶部,可将古堡方圆数里尽收眼底。

塌损的通道
堡中除了白墩,还残留着几座庙宇。据当地村民说,正对着东门的这座庙宇历史最为久远,是和柏林堡同时期修建的。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当地村民又用砖石予以修葺。



走在柏林堡里,没过小腿的杂草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座城的荒芜与寂寞,散落在城内外的砖石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而耳边又似乎传来悠长的号角声、轰隆的枪炮声、战士们杀敌的嘶吼声、集市的喧嚷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特有的边塞画卷,混杂着危险与安宁。
长城,长城!城外凌寒如冬,城内四季如春。明天让我们继续行走,探寻长城护卫下的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