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中国文化传承的方式很独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处在边远地区的农村劳动人民,很难得到受教育机会,使中国成为文盲充斥的国家。尽管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广大群众却难以享受文化成果,这里当然主要指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在宋元以后的广大农村,至少是北方,不识字的农民吸收历史文化营养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看戏,
中国文化传承的方式很独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处在边远地区的农村劳动人民,很难得到受教育机会,使中国成为文盲充斥的国家。尽管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广大群众却难以享受文化成果,这里当然主要指的是精神方面的东西。在宋元以后的广大农村,至少是北方,不识字的农民吸收历史文化营养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看戏,每逢节日、庆典、古会、庙会,到处唱戏,以致戏台成为农村很普及的建筑,与庙宇相辉映;另一个是听说书说唱,每到农闲时间,庄户人家或围炉烤火或聚集在村头,津津有味地听艺人说唱、说书、讲故事。这也就孕育了大量的民间剧团,民间艺人队伍。中国的许多历史故事、英雄传奇,恐怕主要是通过这两个途径在民间流传不断,代代相续。这是中国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国家民族的一种历史文化传播方式。这也就促进了中国民间文学、戏剧的发达和普及。
北宋杨家将忠勇善战,几代人前仆后继、保国为民的英雄传奇故事千古流传,妇孺皆知,恐怕与上面的传播渠道分不开。杨家将故事传播,杨家将的精神演变成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精神,这里面自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那是需要专门讨论的问题。这里只想将杨家将文学戏曲传播轨迹简单勾勒。
杨家将事迹正史记载不多,但杨家将的英雄故事当时就在民间流传很广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皇祐三年(1051)给杨琪写的墓碑中写到:其伯祖杨业有子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其时距杨业遇难(986年)只有65年,距杨延昭(1014)去世37年,杨文广还在世(杨文广病逝于1074年)。由此可见,杨业父子智勇无敌的抗辽事迹当时已经不但在上层(天下之士)传诵,而且在下层(里儿野竖)也广泛传播(宋史专家李裕民教授根据新发现的《李若拙墓志》考证,李若拙在雍熙北伐时,负责“河东漕运”,他了解杨业殉国的实情,为了揭露真相,洗去王侁、潘美等人给杨业身上泼的污水,他当时(雍熙北伐当年公元986)即写了《杨继业传》流传于世。杨业事迹能在“天下之士”“里儿野竖”中传播,与李若拙的文章分不开。李裕民教授的《一千年前李若拙已撰,<杨继业传>》登载于本刊2013年第四期总第二十四期。)
口头传说逐渐演变成文学作品。最早有宋人话本《杨令公》《五郎为僧》。金院本《打王枢密》(或名《打王枢密爨》)。
元明两代是我国戏剧的繁荣时代,最早的杨家将戏曲在元曲中有《昊天塔孟良盗骨》《谢金吾诈拆清风寨》《杨六郎私下三关》(简称《孟良盗骨》《谢金吾》《私下三关》),明杂剧中有《八大王开诏救忠臣》《焦光赞活捉萧天佑》《杨六郎调兵破天阵》《黄眉翁赐福上延年》(简称《开诏救忠》《活捉萧天佑》《破天阵》《黄眉翁》),明代传奇剧中还有《三关记》和《祥麟现》。元明戏剧中,杨家将小说戏剧的大部分重要人物都已露面。
杨家将的故事到明代,经文人加工演义,产生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杨家府演义》(全名《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作者不确,书注明“秦淮墨客校阅”(秦淮墨客即纪振伦),一部是《北宋志传》(又名《杨家将演义》),作者是熊大木。这两部小说将流传已久而分散的杨家将故事集中连贯起来,人物故事初步定型,为后来的戏曲和说唱创作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杨家将演义》《北宋志传》思想艺术水平都不高,但后来再无高手对其加工提高。清代的民间评话《金枪传》和现代的刘兰芳、田连元的长篇评书《杨家将》都是以二者为蓝本,进行加工的。
值得指出的是两部小说在塑造杨家将男性英雄的同时,塑造了以佘太君、穆桂英为代表的一批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两部小说作者不同传统小说和英雄传奇的崭新妇女观。在此前后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只是作为点缀,如《三国演义》《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都将妇女作为陪衬。
清代统治者在嘉庆年间指示宫廷御用文人编写了10本240出昆曲《昭代萧韶》(意为“升平时代的雅乐”)演的是情节连贯的杨家将故事,该剧以《北宋志传》为脚本,把其当作惩奸扬忠,全面鼓吹封建道德的样板,演出的目的是“感发忠孝”。清统治者在内廷组织众多梨园弟子,制作豪华服饰道具,建筑高达三层的戏台,常常连台演出,几十年不衰,至咸丰同治年间,昆曲衰败,皮黄腔大盛,慈禧太后又召集御用文人将昆曲翻成皮黄,只改了147出,即因战争而停。
清乾隆时期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戏班,走乡串村,流动演出。在民间地方戏曲舞台上出现了一大批杨家将剧目。这类剧目,在历史上杨家将活动的地区,以秦腔、豫剧、晋剧、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剧最为活跃。这些剧目,同时也为京剧所吸收。除了梆子腔和京剧以外,各大剧种包括徽剧、汉剧、川剧、沪剧、赣剧、粤剧、云南滇剧、广西桂剧、福建闽剧,还有江浙的扬剧、淮剧等也上演了大批杨家将剧目。这些剧目多达数十种,百余部,大部分出自民间,不少梆子戏为连本戏。杨家将的戏在戏剧剧目中所占比重之大、剧种之多是独一无二的。据初步统计,杨家将的戏,到现在山西四大梆子有上百部,秦腔约180余本(部),京剧有70余部,豫剧110余部,扬剧号称拥有38部380场。二十世纪民间剧团艺人在上演传统杨家将剧目的基础上,对原剧作不断加工创新,精益求精,锤炼出了不少精品。如《杨家将》《金沙滩》《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三关点帅》等。新中国建立以后,文艺工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整理加工创新剧目,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百看不厌的杨家将剧目精品,使杨家将的男女英雄形象更加高大完美,光彩照人。
新时期以来影视界又将杨家将搬上银幕、荧屏,创作了不少电视连续剧,拓展了杨家将文艺作品的领域。
刘明德老师多年从事音乐教学工作,对杨家将民歌戏曲情有独钟,特别是近几年神木着手开展杨家将文化研究以来,他到处收集、挖掘,将积累的资料进行精心整理加工,编辑成册。其中汇集了流传于西部地区的54首杨家将民歌词曲,介绍了近200部戏剧的剧情演出流传情况,将439出戏、43种曲艺以列表的形式展示的同时,还介绍了影视剧创作情况,为我们提供了解和研究杨家将民歌、曲艺、戏剧的丰富资料。这本书是我们杨家将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又一研究成果。其意义在于全面了解杨家将戏剧渊源流传、发展创新,为开展杨家将文化研究提供借鉴。其中的杨家将民歌,使我们能够品尝刚健清新的原生态民族风味。
关于杨家将传说小说戏剧演变,由于资料来源渠道有限,又非专业学者,难免有疏漏和不足,甚至错谬,衷心求教于大家共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