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我们沿着明长城,在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上,一路向西南方向纵深前行。待行至万家沟,公路突然跌进沟里,连拐几个弯之后,两座气势雄壮的长城墩台便撞入我们的眼中。
万家沟村
万家沟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故事,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我们进入了万家沟村想打听关于万家沟和明长城的过往。但一切并不顺利,这个曾经居住着2
我们沿着明长城,在沟壑万千的黄土高原上,一路向西南方向纵深前行。待行至万家沟,公路突然跌进沟里,连拐几个弯之后,两座气势雄壮的长城墩台便撞入我们的眼中。


万家沟村
万家沟这个名字一听就充满了故事,怀着一颗期待的心,我们进入了万家沟村想打听关于万家沟和明长城的过往。但一切并不顺利,这个曾经居住着20余户人家,有着300多口人的村子,如今只剩二三十人居住。好不容易碰到了村里修路的老池,在他的指点下我们找到了村里的小组长,但小组长却忙着要带人给村里安装路灯,无暇搭理我们。
无奈只好自行上山,先去看看山上的墩台。阴天的太阳泛着微弱的白光,将对面的墩台和边墙衬托的瑰丽而壮观。我们沿着一条蜿蜒的土路,一路向前,但就是怎么也走不到想要去的地方,那些看似就在眼前的墩台,被一条条深沟大壑所阻断。
就这样兜兜转转了好几圈之后,我们竟然绕到了万家沟对面的碳窑沟。一进村我们就遇到了热情的村民郝白折。他是一位养路工人,在他的指点下我们重新回到了万家沟。此时,已是黄昏时分,太阳西沉。已经没有任何犹豫的时间了,只能放弃找路的想法,顺着山脊往上爬。


我们的目的地,是一进万家沟时就看到的那两个墩台,一路上我们一手攀爬一手扶着设备,急匆匆地往前赶。这一带的山非常险要,而且在雨水的冲刷下泥土特别坚硬,脚很难落稳。加上齐腰深的杂草,遍布山间,基本无路可行。遇到特别艰险的地方,我们只能侧身匍匐在山体上,慢慢向前挪动,而脚下就是一百多米深的悬崖。

好不容易爬上了一座山,以为就要抵达目的地了,结果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孤岛。要想到达墩台,还有几个深沟需要翻越,而深沟的连接处是仅能容纳一只脚通过的黄土残坯。要想退下去已经是不可能了,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向前。大家一边紧张的用手护着相机,一边连滚带爬的向对面山上攀了过去,脚下大块大块的黄土坯被踩落,发出扑棱棱的声音,滚落山间。


到达墩台时,太阳即将落山,一抹红光远远映照过来,为数百年来一直屹立于山顶的明长城遗址增添了一层淡淡的光晕。回头看看来时的路,不禁感慨,在和平年代要想抵达这段长城的脚下都这么困难,古人攻城掠地又谈何容易呢。这万里长城的脚下又有多少白骨堆积,他们也曾经是孩子、是父母,他们的家人也曾日日期待他们的归来。只可惜人的欲望永远无法被填满,那些向往权力和财富的人从来不肯放弃一丝争夺的机会,流血的场景和他们被欲望催逼成猩红的双眼没有一丝区别。

万家沟这两座墩台是我们在这次明长城行中,遇到的最为险要的两座墩台。它居高临下,周边深壑临渊,左右边墙依山险而建,易守难攻。虽然现在墩台包砖已经被拆,墩墙也千疮百孔,但其雄伟的姿态却依旧存在。站在墩台之上,放眼眺望,只见万家沟附近群墩林立,这些墩台排成列、连成线,无声地守卫着这里的安宁。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看着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枯黑的野草,仿佛误入了一个黑白电影的场景,没有对白、没有配乐。经过艰难的攀爬之后,山上的风已经不觉得冷,只是吹得有些头疼。来时的路被踩塌了,所以下山的时候,我们选择了重新找路。在其中一座墩台旁边,古松合围,内藏一处墓地。有墓的地方就应该有路,行走明长城的途中,找不到路的情况已是司空见惯。如今经过墓地也不再觉得阴森可怖,只是赶路而已,或许还能找到一条捷径。果然,不远处一条被杂草半覆盖的小路出现了。顺着这条小路走下来,看着沟壑里藏着的院子,早已经没有人居住。但是残留的大门与墙体,显现出这应该是个大户人家,不知当年这里发生过些什么样的故事呢?
离开万家沟的时候已经是夜幕笼罩,安静的车厢内,肚子叫的声音此起彼伏。我们的车灯打在盘旋的山路上,冷冷的,但我们内心里却期待着与明长城下次的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