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唐代“名相”张说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历任四朝,三居相位,名重一时,封“燕国公”,谥“文贞”,本文简叙其奏置麟州及其武功政绩和文学成就。
拓义
唐代“名相”张说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历任四朝,三居相位,名重一时,封“燕国公”,谥“文贞”,本文简叙其奏置麟州及其武功政绩和文学成就。
一
麟州地处河套南沿,是西北草原游牧民族向东南扩张的要冲之地。汉为新秦中地,属西河郡。汉末中原大乱,北方匈奴趁机侵边,云中、西河之间,人烟稀少,讫于魏晋,不立郡县,北魏置石城县,废帝改为银城(在神木县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移于废石龟镇城(遗址不详)。唐贞观因之,属胜州。(《元和郡县图志》)
唐开元九年(721)突厥人康待宾在兰池州(今甘肃兰州一带)煽动已经归附唐王朝的突厥人反叛朝廷,很快攻陷兰池及“六胡州”(唐高宗时在灵夏南境设置的鲁、丽、含、寒、依、契等六州,安置突厥降户),拥有七万部众,进逼夏州。朝廷命朔方大总管王晙和陇右节度使郭知运一同讨伐康待宾。
反叛的突厥人暗地与党项人合谋,攻银城、连谷(在今神木店塔镇),占据粮仓,张说率领一万名步兵和骑兵出合河关(在今山西兴县裴家川口村),向叛军发起攻击,大败叛军。一路追击到骆驼堰(在神木县北),突厥人和党项人互相攻击,叛军向西逃入铁建山(在神木境),张说召集安抚党项人,复其居业。讨击使阿史那认为党项人反复无常,建议将俘虏全部杀掉。张说说:“王者之师,当伐叛柔服,岂可杀已降耶”,奏请朝廷在连谷、银城之地置麟州,安置党项降众(《旧唐书·张说传》卷97,《资治通鉴》卷212)。
朝廷于开元十二年析胜州连谷、银城地置麟州新秦郡,十四年废。为什么麟州才置两年即废?开元十年,康待宾的残部康愿子自称可汗,又发动叛乱,时任兵部尚书的张说调遣军队追踪讨伐,擒获康愿子,叛乱的徒众全部被平定。朝廷下诏将河曲六州残存的五万余口胡人迁徙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这几州在今河南南阳、平顶山一带)安置,使黄河以南及朔方道各州千里之地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地,当时的麟州也在这一范围内,故撤销麟州建制。
天宝元年(742)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奏请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其年改新秦郡。乾元元年(758)复为麟州。领三县:新秦(开元二年置,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连谷(隋文帝置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戍,唐贞观八年置连谷县,属胜州)、银城(后魏置石城县,废帝三年,改属归真郡,隶绥州,隋大业七年改为银城县,隶胜州。贞观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元和郡县图志·麟州》)
何以名麟州?《册府元龟》记:唐高祖武德“二年正月,麟州献白鹿。”“九年九月麟州言麟见”。麟为四瑞兽(麟凤龟龙)之一,其状如鹿,独角,全身生麟甲,多作为吉祥象征。《新唐书·地理志》麟州条“土贡鹿角”,可见当地产鹿,麟州之名应该与此有关。
二
张说(667~730)为唐代“名相”,世居河东(山西永济),后徙家洛阳。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制举登科,授太子校书,张九龄在《张公墓志铭》记张说“起家太子校书,迄于右丞相。官政四十有一”“三登左右丞相,三做中书令,唐兴已来,朝佐莫比”,他也“守正而见逐者一,遇坎而左迁者二”。在官海中升降沉浮,历尽坎坷。
张说既有政治远见,又直言敢谏。武则天执政时,他虽初入仕,但却能仗义执言。久视(武则天年号655)年间,他曾上疏谏武则天远离朝廷,幸三阳宫,既不安全,又影响处理国事。长安(657--660)时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构陷御使大夫魏元忠,张说当廷为魏辩解,并直指是张易之诬陷,救了魏元忠,他因此事被配流钦州(辖境在今广西钦州灵山等地)。睿宗(李旦)朝,中宗(李显)子谯王重福被韦后构陷而死,案件涉及数百人,错综复杂,久拖不决,睿宗派张说审理,他很快捕获谋主,查清案情,释放了被冤枉的人,受到睿宗的赏识和褒奖。
张说是辅佐唐玄宗李隆基诛太平公主、开创开元盛世的重臣之一。玄宗为太子,张说为侍读,玄宗对张说“深见亲敬”。景元二年(670)二月,睿宗忽然对众大臣说:“有术者上言,五日内有急兵入宫,卿等为朕备之”,众大臣相顾不能应对,张说进言:“此是谗人设计,拟摇动东宫(太子)耳。陛下若使太子监国,则君臣分定,自然窥觎路绝,灾难不生。”这一下提醒了睿宗,他当天就下诏由太子隆基监国。第二年即将皇位传玄宗。太平公主为武则天之女,她因扶立睿宗即位,又与太子隆基(玄宗)联合铲除韦氏集团,自恃有功,飞扬跋扈,肆意妄为。睿宗让他参与决策国事,事事让她,助长了他的野心。她想效仿武则天临朝执政,专权结派,朝中七个宰相,有四个是他的死党。张说不阿附她,即被罢相,转为尚书左丞,令往东都(洛阳)留司。张说知道太平公主图谋篡位,从洛阳派人给玄宗送来一把佩刀,意思是要玄宗尽快除掉太平公主,玄宗深知其意。当太平公主发动叛乱时,唐玄宗早有防备,安排歧王李范、薛王李业和李振元、王毛仲等镇压,一举歼灭太平集团,巩固了朝政。
张说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对待西北降服的突厥、党项部众,始终采取军事打击和怀柔抚慰两种手法。玄宗开元时,张说被宰相姚崇排挤,出任相州刺史,又坐事转任岳州刺史,兼检校幽州都督。开元七年,又检校并州大都督长史,兼天兵军大使。八年秋,朔方大使王晙诛杀已投降的河曲阿布思等千余人,当时并州大同、横野等地有九姓同罗、拔曳固等部落,都被震惧,惶恐不安。在这种危急情势下,张说将个人生死置于度外,只身率领轻骑二十人,持旌节,直入其部落,宿于账下,召集这些部落的头目抚恤慰藉。副使李宪认为这些“夷虏”难以信任,张说不应轻意涉险,派人给张说传话提醒。张说回话:“吾肉非黄羊,必不畏吃;血非野马,必不畏刺。士见危致命,是吾效死之秋也。”九姓降族被他的诚心和勇气折服,安定下来。(《旧唐书·张说传》)
开元九年、十年,他与兵部尚书王晙等配合,镇压了康待宾、康愿子等突厥、党项部落的反叛,建议设置麟州,安置、镇抚降服的突厥党项人,并通过大规模的移民削弱反叛势力,安定边境。
玄宗开元时,朝廷在西北边境长期驻守军队有六十余万,大量的农业劳动力滞留在边防上,影响农业生产,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张说认为当时不会有强敌入侵,不需要这么多军队布置边境上,建议裁军二十万,让这些人还乡务农。玄宗很担心,怕边疆不固,张说对答:“臣久在疆场,具悉边事,军将但欲自卫及杂使营私。若御敌制胜,不再多拥闲冗,以妨农务。”当时国家强盛,四夷畏伏,张说分析认为,不会因“减兵而招寇”,他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促使玄宗下定决心裁军。
张说还针对“当番卫士(轮番宿卫京师的各府兵)“浸以贫弱,逃亡略尽”的现状,在开元十年建议朝廷“招募壮士,充宿卫”。这时正值宇文融搜刮逃户,所以张说主张“不简色役,优为条例,逋逃者必争出应募”。以优越待遇吸引逃户来充实宿卫。玄宗听从张说的建议,十来天时间就召募精兵十三万,长从宿卫。十三万人分为两番,“更番上下”一年两番,一番一年宿卫京师六个月,到开元十年长从宿卫改为“彍骑”(左右羽林军飞骑)分隶十二卫,每卫万人,“总十二万人,为六番”一年中轮流宿卫京师两个月。这是唐中期一次重要的兵制变革。
张说病逝于开元十八年(730)。享寿六十有四。张说病重时,玄宗每天派中使问候,并亲手书写药方送他。张说去世后,玄宗十分悲痛,在光顺门举行隆重悼念活动,并且停止已连续十九年举行的元正朝会。颁诏表彰张说的功绩,称其为“开元宗臣”,玄宗为张说自制神道碑文,御笔赐谥曰“文贞”。
三
张说不仅政绩斐然,武功显赫,而且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在盛唐文坛上卓有建树。
玄宗在其去世后,颁诏书,言张说“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他是开元前期的文坛领袖,他以自己诗文创作的实绩,重风骨,尚气势的文学理论与批评,以及大力奖掖文学新人的行为,为盛唐文学新风貌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张说诗文皆善,“为文俊丽,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笔,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词人,咸讽诵之。尤长于碑文、墓志,当代无能及者。”与许国公苏颋齐名,时号两人为“燕许大手笔”。张说今存文250篇,他的碑铭,如《太尉裴公神道碑》(裴行俭)《贞节君碑》(袁鸿,字季翔)《文贞公碑》(姚崇)等,善于抓住碑主一生事迹中的突出点,精准表述,刻画其品格与个性。其他体裁的文章,如疏、表、赋、颂、铭、赞、序、记等,也都各有佳篇。张说对文体有革新之功,他的文章多数为骈体,但平易晓畅,刚健清新,一扫六朝以来骈文的华靡柔弱之风。
他还写了少量的散体文,如《嘉禾颂》《东山记》《温泉箴》《暖砚铭》等,隽永警策,开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先声,对李华、萧颖士等更有明显影响。
张说的诗今存约350首,虽然其中多应制、应酬之作,但也有不少内容充实的诗歌。他总戎临边时的诗作,如《巡边在河北作》《饯王晙巡边》等,多抒写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任相州刺史时写的《邺都引》在怀古中倾注了匡时济世的豪情。这类诗语言质朴简劲、情调雄健豪放,具有盛唐诗歌风貌。他流配钦州、谪官岳州时的诗,多抒发离乡去国、思亲怀友的情怀,有凄婉之风。他的诗各体皆备,近体尤多。开元前期,七律七绝作者尚少,而他却各作了十余首,且有佳制。如五绝《被使在蜀》《正朝摘梅》《过蜀道山》《深度驿》等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另外一些描写自然风物的诗则比较朴素自然,如“山水传新霁,南楼玩初旭。夜来枝半红,雨后洲全绿”《岳阳早霁南楼》、“去年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半雪如梅”《幽州新岁作》,不事雕饰,但意境明秀如画。他还有一首《送梁六自洞庭山作》也是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名作:“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海上浮。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诗人将浓厚的别情融入超逸冲虚的意象之中,写景简淡清远,却自是神韵悠然,耐人遐思。明朝胡应麟说他的七古“渐趋平实,唐体肇矣”。七绝“句格成就,渐入盛唐矣”(《诗薮》内编卷三、卷六)。肯定其诗在由初唐体向盛唐体过渡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作用。
张说的作品,今存有《张说之文集》25卷,收入《四部丛刊》初编集部。此外,张说尚有传奇《梁四公记》(《太平广记》中存其片段,)《绿衣使者传》《传书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