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杨家将是五代以至北宋、契丹、西夏战事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自势不两立背景下,起源于陕西神木(麟州)为保境安民而驰骋疆场的英雄群体。
折和平
杨家将是五代以至北宋、契丹、西夏战事频发,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各自势不两立背景下,起源于陕西神木(麟州)为保境安民而驰骋疆场的英雄群体。
当年的麟州,地处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交织交融的边塞,为民族纷争的久在兵戎之中的战守前线。那个时期,北方契丹、党项等民族迅速崛起而又大肆南侵,给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造成了很大的破坏,百姓的生命财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麟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无可回避的处于风口浪尖。五代后期,麟州土豪杨弘信,不甘屈辱,愤然挺身,聚合徒众,自为刺史,保障边城,屡著功绩。
杨弘信的自立,为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子孙成长示范了逆境奋发、以武振魂的价值取向,引领并形成了在反侵略战争中,几代人部将继主将、少将继老将、女将继男将的忠勇自效、前仆后继、一门忠烈、舍生取义的忠于心而勇于行的杨家将文化。
延续数代的家族英雄群体杨家将,举世难得一见。由于人们的崇拜、追思和精神期盼,正史之外,大量的小说、故事、评书、鼓词、杂剧、影视等艺术形式,以不同的方式传播,杨家将文化历久弥新光芒四射,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政治取向和行为准则。至今,神木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塞北小城,因产生杨家将而神奇神圣,令人神往。作为杨家将故里的神木人,凭借先天优势,感受着身居杨家将故土的无限风光。然而,曾经的,无动于衷的坐地感受,无所作为的自我满足,不足以突出弘扬杨家将文化的故里姿态。
随着社会环境的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历史携带着杨家将文化的前行中,英雄故里回馈英雄文化的意识和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神木县委县政府义不容辞地致力于英雄故里的遗址保护、文化研究和实物展示。1983年公布杨家城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2002年县文管办会同市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调查、钻探、试掘,并形成报告。2003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2004年县文管办又会同省市考古研究所整理材料,上报国家文物局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保护级别的提升,杨家将故里由文化自信而文化自觉,倾心于弥足珍贵、与时俱进的杨家将文化的研究。
2006年以来,成立杨家将文化研究会之后的神木,支持300多名热情饱满的会员专题研究,举办首届全国杨家将历史文化研讨会扩大影响,出版杨家将文化研究专著吸纳成果,编演《杨家城传奇》戏剧展现初始,创办《杨家将文化》期刊搭建平台,建立“杨家将文化数据库”聚合资源,携手全国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合力探究。多措并举,立意达意,杨家将文化研究顺水顺风、有声有色。
研究成果的不断推出,更加坚定了杨家将故里神木文化自信的信念。可以这样说,杨家将文化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追求一脉相承,其文化效应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支柱、力量源泉。千百年来,杨家将光彩中国、光耀世界的英雄形象,给英雄故里神木,罩上了无比耀眼的光环。历史造就了名满天下的杨家将,历史同时在杨家将故里留下追思杨家将缘起的防御性产物杨家城。
杨家城,城堡坚完、个性别具——依山就势,以势赋形;凭崖据险,城山一体;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地利优越,称雄一方。这个曾经既为州城驻地,又是“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军事要塞发生的战事,史书记载40多次。历经当年的战争创伤和千年的风雨侵蚀,杨家城尽管只是遗址遗迹,但与全国300多处杨家将遗址遗迹相比较,故里具有唯一性。这个唯一,必然蕴藏着深厚的值得探究的与众不同的文化底蕴。
神木十分珍视历史的厚赠,近年,委托省市相关文物与考古部门,以保护为前提,实施杨家城遗址考古调查,试图探源叩问,从杨家城中寻找有形的杨家将文化基因,营造以杨家城为引领的文化生态。
寻找确认:残存夯筑城墙2800米,故城面积1.12平方千米,建筑遗址55处,门址、墩台、马面、角楼、夯土基址95处,墓葬48座,红楼遗迹突出于城墙交汇处,两口古井下视可见凿迹。至于长砖方砖、筒瓦板瓦、兽面瓦当、鱼形鸱尾等唐宋建筑构件和唐宋名窑瓷器残片以及铜铁钱币和大小色质不一的礌石大量存在。其中,已经揭露的刺史府遗址,可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建筑结构。正在揭露的西城、南瓮城,用石块砖头垒砌的走道、水道、门洞、院落、房屋等遗迹,形制分明,自成体系,鳞次栉比,规整有序,而且窖穴、炉灶、烟囱、炉灰以及原地被毁的器皿清晰显现。
这些承载着杨家将文化元素的灵动着杨家城秘密的历史遗存,使人立地震惊——有效地引发当年杨家将是在怎样的生存背景和生活条件下,于历史的夹缝中以忠勇闻名于乱世的无尽遐想。
历史遗存承载本来,启示未来,难以多得,不可复制。杨家城是杨家将留在故里留给世界的巨大而不朽的财富,也是我们仰慕英雄、睹物生情的重要而有限的依托。保护杨家将缘起的源头,使之充分发挥弘扬杨家将文化的功能,故里矢志不渝地不失时机地力所能及地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然而,文化自信仅仅停留于此,远远不够。2019年以来,神木市委市政府,对于杨家城遗址,立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保护建设思路,基础设施类项目、文物保护类项目、文化展示类项目同时展开同步推进,力度与速度前所未有。其中的展示类板块,在特写历史遗存的同时,依据历史信息,借助现代技术,实施相关文化内容在杨家城遗址物化、活化、固化的举措,期待英雄文化在英雄故里给人以直接的视觉冲击、心灵感悟、文化共鸣。目前,雕琢粗可两三人合抱枝柯相连的唐代“神松”,诠释英雄故里之名由麟州而“神木”的景观,挺然屹立,傲视苍穹,蕴含英雄风骨,令人肃然起敬。以铜质雕塑,展示杨业弱冠事北汉场景,展示州城守护反击场景,展示北宋政治家文史大家范仲淹、文彦博、司马光、欧阳修巡视麟州场景,人物形象鲜活,呼之欲出;故事生动逼真,主题突出;环境以旧托新,匠心别具。以花岗岩浮雕呈现“保家卫国、边塞诗韵、世守麟州、凯旋归来”的四组场景,穿越时空,再现历史;形神皆备,栩栩如生;气势张扬,极富动感。占地1654平方米的展览馆,以“塞上重镇、英雄故里、文化新城”为单元,全景式展示历史背景、英雄业绩、人文环境,突显英雄文化形成并延续的顺理成章。
认准了杨家将文化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杨家将故里,在研究杨家将文化的同时,这些年,以杨家城实物遗存提供杨家将文化缘起依据,以杨家将文化造型再现杨家将英雄丰功伟绩,营造保护和建设相得益彰、和谐共振的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有力地表达着英雄故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担当的文化情怀和不负前世英雄,无愧后辈豪杰的历史责任。
当今的杨家将故里杨家城,我们能够用眼睛感受——既印有时代变化的清晰脉络,又带有后人追忆的浓烈色彩。更多、更大、更震撼的内容值得期待,杨家将故里弘扬杨家将文化的作为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