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4年第二期 >> 专家论坛 >> 密云古北口杨令公祠碑刻拓片考略 >> 阅读

密云古北口杨令公祠碑刻拓片考略

2025-01-02 09:14:30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13
内容提要:据笔者寡闻所知,国内目前有二座杨业祠庙,一在密云古北口,其修建最早,见于北宋记载;一在山西代县,系杨业第十四孙杨友、杨山兄弟二人奉旨为祭祀老令公、佘太君夫妇暨杨氏几代英烈而修建,1996年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宋人文集及国家图书馆所藏拓片,知密云古北

国家图书馆 王菡

一、祠庙概况

据笔者寡闻所知,国内目前有二座杨业祠庙,一在密云古北口,其修建最早,见于北宋记载;一在山西代县,系杨业第十四孙杨友、杨山兄弟二人奉旨为祭祀老令公、佘太君夫妇暨杨氏几代英烈而修建,19961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宋人文集及国家图书馆所藏拓片,知密云古北口杨业祠庙历史沿革有序。据密云县介绍,冯玉祥将军驻扎古北口时,曾经修葺此庙。邓拓《燕山夜话》中为文记叙古北口杨业庙,当地道士管理,解放后曾修缮一新,反映该庙“文革”之前的状态。至今,道士用过的硬木桌子依然保存在庙中。北京市文物专家赵其昌有专文《古北口的杨业祠》,言及北宋使臣途经此地的诗作以及此地建祠怀念杨业的原因。但这两篇文章都没有提到祠庙中的碑刻资料。

密云县,北京之东北,《隋书》记载后魏时已经有密云郡建制,隋开皇十年(590)置檀州。《旧唐书·地理志二》记唐天宝元年(742)置密云郡,乾元元年(758)又改密云郡为檀州,领密云、燕乐二县。辽代此地为檀州武威军,领密云、行唐二县。元代密云仍名檀州,属大都路。明代密云县属顺天府所辖昌平州,《明史·地理志一》记载密云县“北有古北口。洪武十二年九月置守御千户所于此。三十年改为密云后卫。” 古北口,兵家重地,密云县西北八十里。魏晋时期已是重要关隘。唐代称之虎北口。辽金元明历代均为军事重镇,宋太宗意欲收复北方燕云十六州,宋琪为之谋划,琪本燕人,其策略首先意在幽州(今北京)。然而,宋人只有在出使辽国时才得步入幽州,杨业殉国后,宋代使节途经古北口时,除吟咏山川,又增加对英烈的缅怀。如今,古北口地处北京、河北省交界,出古北口,即为河北承德界内。

北宋时先后有刘敞、苏颂、苏辙、彭汝砺等人出使辽国时,在这里留下了颂扬杨业

                

①《隋书·地理志中》,“后魏设密云郡,领白檀、要阳、密云三县”中华书局,1982年,859页。

②刘宋萧常:《续后汉书·音义》卷四“白檀,渔阳县”。渔阳,即今密云。县南有白檀山。

③《辽史·地理志四》,中华书局,1987年,497页。

④《元史·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76年,1349页。

⑤《明史·地理志一),中华书局,1982年,887页。

的诗句。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刘敞(1019~1068)奉使契丹,过古北口,既咏古北口,又谒杨业祠,有诗《杨无敌庙》,小序曰:“在古北口,其下水西流。”诗曰:“西流不返日滔滔,陇上犹歌七尺刀。恸哭应知贾谊意,世人生死两鸿毛。”刘敞用贾谊自以为没有尽到太傅之责过分伤心,比喻杨业在陈家谷失利后的感慨,认为和杨业相比,一般人的生死不过是轻如鸿毛。此时距离雍熙三年(986)杨业殉国尚不到70年。刘敞有《公是集》。《宋史》卷三一九有传。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十一月,苏颂(10201101)路过这里,作诗一首《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诗曰:“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苏颂此番出使,其诗辑为《前使辽诗》,共30首,与张宗益(字仲巽)唱和的诗有多首。可惜张宗益瞻仰杨无敌庙所作之诗没有流传下来。苏颂在诗中将杨业比作汉代飞将军李广,后两句说明杨业在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至今仍在祭奠这位英雄。熙宁十年苏颂再度被派遣出使辽国,历时四月有余,所赋诗辑为《后使辽诗》,共29首,再次过古北口,又赋诗,题为“某向忝使辽于今十稔再过古北口感事言怀奉呈姚同事阁使”。苏颂是宋代科学家和名相,《宋史》卷三三九有传。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十一月,苏辙(1039~1112)出使辽国,今存《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中“古北口道中呈同事二首”,有“明朝对饮思乡岭,夷汉封疆自此分”之句。苏辙出使辽国之前,与杨业从曾孙杨畋有交往,到此想来更是深有感触,为杨业作诗《过杨无敌庙》,诗曰:“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诗中将杨业比作晋朝的大将周处(字子隐),将潘美比作领兵主帅司马彤。当年,司马彤逼周处带兵五千与强敌作战,却不给援兵,导致周处阵亡。这说明杨业死后100多年,人们对于陈家谷战役中潘美未能接应杨业,导致兵败且杨业壮烈殉国,仍然耿耿于怀。同时苏辙对一直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亦耿耿于怀,这种心情,在出使辽国时,一定分外强烈。另外,苏辙出使辽国时,惊讶地得知其兄苏轼在此地名声显赫,当他住进驿馆后,许多人知道宋使为苏东坡之弟,便纷纷向他打听苏东坡的事情。苏辙在惊异之余,写了《神水馆寄子瞻兄四绝》,第三首日:“谁将家集到燕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莫把声名动蛮貊,恐妨谈笑卧江湖。”苏辙忧国忧民,一生坎坷,乃治国良相,《宋史》卷三三九有传。元祐六年(1091),彭汝砺(1042~1095)为贺辽生辰使,过古北口时作诗《古北口杨太尉庙》,诗曰:“将军百战死嵚岑,祠庙岩岩古到今。万里胡人犹破胆,百年壮士独伤心。遗灵半夜雨如雹,馀恨长时日为阴。驿舍怆怀心欲碎,不须更听鼓颦音。”彭汝砺字器资,以为人正直著称,《宋史》卷三四六有传。

              

①《公是集》卷二八,引自《全宋诗》卷四八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以下引宋诗均出自《全宋诗》,不另。

苏辙:《栾城集》卷一六,四部丛刊本。

二、国家图书馆所藏相关拓片

今见密云县简介中说杨令公庙建于辽太平五年(1025),距杨业牺牲的雍熙三年(986),将近40年。《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五三记载曰:“城北门外有杨业祠。业以雍熙中为云州观察使,辽陷寰州,遇于雁门北陈家谷,力战不支,被擒,不食三日死,忠矣。然雁门之北口,非古北口也,柯于斯者,误也。”其实古北口之建杨业祠,大约不是误以为殉国于此,而实在因崇敬祀之,故苏颂有“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之句。国家图书馆今存该柯四件拓片,其一为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重建灵威杨无敌庙记”,其二为清康熙年重刻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建灵威庙记”,其三为清道光元年(1821)“谒杨太尉祠诗”两章,其四福建金浦蔡元题“宋建灵威无敌太尉杨令公庙”匾额。其一其二碑石无存,内容较早,为本文重点。其三其四石刻今尚存于庙中,且年代稍近,本文略之。

该祠庙名称诸记载颇不一,有“灵威庙”、“灵威杨无敌庙”、“杨令公祠”、“杨业祠”、“杨太尉祠”、“杨令公庙”、“杨家庙”种种说法。无敌,是杨业在世时与辽作战果敢,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人称之“无敌”;太尉,是殉国后追赠,《宋史》记载“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令公,杨业身后累赠为太师中书令,后世小说戏曲称杨业为“杨令公”,或者源出于此。这些名称似以“杨令公祠”(见于[光绪]《顺天府志》) 和“杨令公庙”最通俗且敬重,故本文作为标题。

[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六·祠祀》记古北口杨令公祠之沿革曰:“杨令公祠,在古北口,祀宋杨业,辽时已有之。明洪武八年,徐达重建,成化十七年,镇守监丞许常、都指挥王荣重修,敕赐名威灵庙。”以下录碑文一通,称题名为“周洪范杨令公庙碑”,撰文时间与立碑相关人等均不详,而今古北口杨令公祠,无论成化碑还是康熙年重刻碑,均已无存,仅存碑额及碑座。幸而国家图书馆尚存清康熙重刻明成化年重建灵威庙记之拓片,可以与《顺天府志》记载校勘。《顺天府志》碑文录文差错尚少,但与此祠此碑相关之人物记载疏漏较多,比如,撰文者周洪谟,系北京国子监祭酒,蜀人,而《顺天府志》仅称“周洪范杨令公庙碑”;拓片之碑额为“重建灵威庙记”,而《顺天府志》称之为“敕赐名威灵庙”,差之甚远。以下是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重刻明成化年重建灵威庙记之拓片录文:

赐进士及第、资善大夫、礼部尚书、经筵讲官、前翰林侍读学士北京国子监祭酒蜀人周洪谟撰文,赐进士及第、兵科给事中仰升篆额,赐进士及第、户部员外郎白玢书丹,钦差蓟州等处整饬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副御史李田、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李经、钦差镇守密云古北口等处御马监左监丞许常、右监丞吴雄、钦差镇守密云古北口等处都指挥同知王荣立石。

                        

于敏中等撰,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2455

②以上引文出自《宋史·杨业传》。中华书局,1977年,9305页。

③《欧阳文忠公全集》卷二九,“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言及。四部丛刊本。

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758页。

王荣,颖上(今属安徽)人。天顺年间任密云总兵,成化十年镇守密云。参阅《顺天府志·官师志九·前代武职表八》,北京古籍出版社,1987年,3310页。

灵威庙记:灵威庙在密云县古北口城北一里,祀宋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公者也、苏辙诗:行祠寂寞寄关门者是已。国朝洪武八年,太傅徐公达重建之,今百年,日就凋圮。成化辛丑,镇守左监丞许公常、都指挥王公荣图与重葺,且请于朝,救赐今额,令每岁从宜设祭。既而遣人来,求笔其事于石。按:宋史本传,公讳业,并州太原人。幼倜傥任侠、喜骑射,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太宗征太原,公劝其主继元降,帝遣中使召见,大喜,宠以连帅,授之兵柄。会契丹人雁门,公领数千骑,自西京出,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自是契丹望见公旌旗,即引去。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公副之,连拔云、应、寰、朔四州,诏迁其民于内地。时契丹复陷寰州,公谓美曰:朝廷令取诸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日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护军王侁沮其议,欲趋雁门北山中,鼓行而往。公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侁曰:君侯素称无敌,今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公曰:业非避死,盖时有不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与侁阵于谷口,后违约失援。公与兵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抚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犹手刃数十百人焉,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殁。公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以败绩。乃不食,三日死。帝闻之,痛悼甚,下诏赠官,赐其家布帛千疋,栗千石,录其子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彬为殿直。潘美削职三等,王侁除名,隶金州。呜呼!公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故士卒乐为之用。谷口之败,先已灼见其机,而为群小所坏,良可悲矣!然而忠义之气,凛然犹存。此今日庙貌之所以新也。余故详摭史氏之说,以告欲知公遗迹者。時大明成化十八年壬寅冬十月初三日立。

令公系宋死节名臣,祠建于宋,石立于明,盖欲相传不朽。讵意迄今百年,字迹磨灭,恐后之慕公无所考也,因择吉捐俸重刊。

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二月谷旦,署理直隶古北口镇标中军印务、右营左都督、管游击事、仍记余功二次加一级宛平马璘题。

国家图书馆之拓片,系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马璘重刻成化十八年(1482)碑。拓片上凡是“契丹”、“辽”诸字均被毁不可辨认,依[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六·祠祀》录文方补充可读。由于其他字迹尚清晰,所以“契丹”、“辽”诸字被毁当是有意为之,其动机或为痛悼杨业之悲烈。京北长城,的确与徐达有关,据《明史·太祖本纪二》记载,洪武元年八月,“徐达人元都,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遣将巡古北口诸隘”。徐达(1332~1385),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属安徽风阳)人。明代开国第一功臣。从洪武六年(1373)出征西北师还,徐达镇守北平三年,洪武十四年再次镇守北平。洪武十八年病卒。根据碑文记载,可以推知,徐达在镇守北平时,曾修建京北长城,古北口长城当是修建的第一批关隘之一,同时重新修葺杨令公祠,也说明祠庙元代尚存。从南宋至元,该祠是否修葺,已难知晓。而杨令公祠之有碑,则始于成化年,该祠名曾经敕赐。周洪谟(14201491)字尧弼,号箐斋、南皋子,明四川长宁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编修。与修《寰宇通志》。成化年间先后担任南北国子监祭酒。官至礼部尚书。《明史》有传。有《箐斋读书录》、《疑耕录》等著述传世。成化十八年之碑文,内容以《宋史·杨业传》为主。

国家图书馆尚存碑阴拓片,其上乃明代捐俸者姓名,包括密云后卫都指挥佥事、指挥使、密云县知县、古北口仓大使等人(见附页)

嘉靖四十三年(1564),古北口副将郭琥、兵备佥事张守中再次修葺杨令公祠,并立碑纪念。[光绪]《顺天府志·地理志六·祠祀》记此次修葺,而未及此碑,此碑至今亦仅存拓片在国家图书馆,碑额为“重建灵威庙记”。现录文如下:

重建宋灵威杨无敌庙记

嘉靖四十二年十月□□□□予叨兵备,偕郭公经略边事。过古北西门,公曰:“此杨无敌庙也,止存一残碑,一杏树,见存庙貌尽无。”观此荒芜之状,遂思将军在当□随兵所向无敌,八子为将,又皆并雄于时,而六郎延环之功,至今赫赫。故父子忠良,为宋朝首称,而今何在欤?呜呼,将军庙虽荒芜,而忠良之心数千百年犹存于人心。读残碑之所载,知公到此危亡之地而心犹不忍背君恩,浩浩然激昂之气,可以与天地并存焉。夫千百载之下见公之事者,尚爱慕如是,何潘美、王致公于死耶?果今古之人心有不同欤?夫君子同之而小人不同也,何哉?人,一也,有天理之心,有人欲之心。君子所存者天理,见忠良而爱敬之;小人所存者人欲,见忠良而妒忌之。当时既有潘美、王同行,此公所以必危也。若太宗以曹彬为云、应、朔等州都部署,以公副之,而斜轸虽强,彬必从公计,先避其锋,或不得已而约援于陈家峪口,彬必不肯失约而离去。公如何以危哉?公之危非公之不善于战也,乃不幸而遇王之小人。观其使人登逻台不见业报,即疑□□□□欲争其□乃□兵离峪口,此其心之所存,趋利误国,忌功害正,人欲横流,故所为如是也。潘美既知王有去志,而肯坚制之,挽其不行,候业战至此而并力张威以夹击,则业之成功或未可知耳,何至于大败耶?潘美不肯坚制王之去,亦皆妒忌之心,人欲为之也。公将危之际,大息曰:“上遇我厚,期讨□捍边以报。”而及为奸臣所迫,又不曰致己之死,而曰致王师败绩,此其心之所存,临难不违君,虽死不忘国。天理昭昭,故所为如是。当此之时,麾下之士尚百余人,感激公义,于□□背战无一生还者。非公之忠义之操素率于平时,焉能临难而感人如是乎?守中于郭将军嘉公之义,仍旧址复立公庙,筑地基丈余高,周围砌以石墙,高丈五尺,砖为门。于前内立正殿三间,塑公之象,后为堂三间,厢房六间,门楼一座,守庙军房三间,俱为坚致重新。春秋二祀,以表公父子忠良之节。□起于四十三年五月初一日,至十月则竣焉。郭公名琥,陕西人,亦公存心者乎,时为古北副将军也。

钦差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山东提刑按察司佥事闻喜张守中撰。嘉靖四十五年岁次丙寅五月甲午吉旦。

                         

①《明史·太祖本纪二》,中华书局,1982年,2136页。② 《明史·徐达传》,中华书局,1982年,3723页。

嘉靖四十五年之碑文,内容丰富。碑文非仅复述《宋史》相关章节,而是从人性角度进行分析,批判王侁、潘美“其心之所存,趋利误国,忌功害正,人欲横流,故所为如是也”,是他们人性缺失导致战役失败,又导致北宋损失重要的军事将领,可谓后果惨重。同时,作者还进行历史假设,假设曹彬为主帅,陈家谷一役将会彻底改观。事实上,曹彬对整个雍熙北伐的失利负有重要责任,即使他不会对杨业有失信行为,但他对东路军战机把握错误,使潘美、杨业西路军前期取得的辉煌战绩付之东流,直接导致雍熙北伐的失败。所以这一假设用意或善,但非属理性。碑文对杨业后代介绍,与史实颇有出入,据《宋史》记载,杨业诸子中最以战功显赫者为杨延昭,乃次子,陈家谷战役中同时殉国者名杨延玉,其余五子多荫封低级官员,而非武将。因此亦可以看出戏曲小说对人们思想影响之巨大。张守中,字大石,明代闻喜县人,嘉靖年举人。官授保定府通判,后升任通州知州。他在通州任职期间,政绩优等,任满晋升为密云兵备道道台,专管要地防守战备事宜。杨令公祠之修葺,当在此时。

碑文对祠庙建筑做了详细描述,别有意义,嘉靖四十二年张守中上任时,祠庙“止存一残碑,一杏树,见存庙貌尽无”。其残碑想是成化十八年“重建灵威庙记”碑。经过一番修葺,嘉靖四十五年时已颇具规模,“筑地基丈余高,周围砌以石墙,高丈五尺,砖为门。于前内立正殿三间,塑公之象,后为堂三间,厢房六间,门楼一座,守庙军房三间,俱为坚致重新。春秋二祀,以表公父子忠良之节”。如今古北口杨令公祠的建筑规模大致同此,前后两进,第一进为正殿三间,崇祀杨业,东西两面厢房,各三间;后院为第二进,有堂三间,崇祀杨门女将。地基高过周围房屋,可以远眺白河两岸风光,院内花木葱茏。山门两旁的粉墙上,书写四个一米见方的大字:“威震边关”,仿佛杨家将的威武一直佑护着古北口。

碑阴为捐俸者题名,录有郭琥官职全称:钦差镇守延庆等处地方总兵官前军都督府

                 

关于杨业后代,可参见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有限公司,2003年,中专章研究。

镇西将军署都佥事郭琥。捐俸者人数不及成化年,且都在军中任职,亦与成化年间不同(见右图)

成化康熙碑拓本(局部)

国家图书馆尚存清道光元年徐锟《谒宋杨太尉祠》和林从炯《杨太尉祠诗》二首诗之石刻拓片,该石刻为一长条整石,嵌于墙上,今存庙中。徐锟,嘉庆年间驻守于此,诗序曰:“锟驻守于此逾八年,每过祠下,必瞻拜公像,觉凛凛然忠义之气旷百世而相感者,嗟乎。”徐锟在诗末注释中特别提到徐达对杨令公祠的贡献,诗曰:“我来重泐中山石,俛仰宗功不可攀。”注文曰:“祠重葺于锟祖,明追封中山王武宁公,今碑刻拽ₐ于榛艿间无可稽者。”徐达,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徐锟自署襄平(今属辽宁)人氏,与徐达籍贯安徽凤阳相距甚远,或迁徙或因同姓而称祖。林从炯,温州人,曾经修道光《热河承德府志》,可知此时正在古北口一带任职。今存其诗集《玉甑山馆诗抄八卷文抄一卷》。

国家图书馆尚存匾额“杨令公庙”拓片,首题:“宋建灵威无敌太尉”,尾题:“闽金浦蔡元重建”。蔡元,清福建漳浦人,生平待考。该石刻今立于祠门前。

综上种种,古北口杨令公祠建于辽,至明代与修建长城同时,历次修葺并立碑。至今可知,有明初徐达、成化年间许常、嘉靖年间张守中、清康熙年间马璘、道光年间徐锟等,均参与其中。古北口一带长城以险峻雄踞于北京之北,杨令公祠数百年来与长城共存。

三、杨家将与长城

明隆庆二年(1568),在新任蓟、辽、保定总督谭纶竭力推荐下,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军务。戚继光一上任,就和谭纶一起上疏朝廷,建议重修长城。朝廷采纳了戚继光的建议。隆庆三年,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此次所修长城,至今依旧巍峨耸立在京北,司马台长城上经常可以见到镌刻“万历五年石塘路造”墙砖,是为明证。戚继光镇守京北16年,“边备整饬,燕门晏然”,继任者亦循戚继光治军戍边思想行事,数十年边关无忧。随着关隘兵营的完备,古北口一带渐次居民稠密,

                     

①《明史·戚继光传》,中华书局,1982年,5616页。

农业生产欣欣向荣。

关于杨家将的古迹,在居庸关、八达岭一带流传甚广。居庸关长城附近有杨六郎拴马桩,传说他在打败辽兵之后,把马拴在这里。现在一进南口,关沟东部山头上,有一个如石柱的山峰,突出于山岭之上,犹如一个石桩,就是传说中的拴马桩。这样大的山峰,用来拴马,表现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景慕。此外,在八达岭下数里关沟中的一块崖石上刻有杨五郎像,此像已经剥蚀得很模糊。杨五郎在五台山削发为僧传说由来已久,五台山建有五郎庙。在居庸关之上,关沟当中石滩上,有一块方形大石,表面平坦,传说是穆桂英点将台。

清初学者顾炎武曾考证古北口杨令公祠,《京东考古录》一书中有“辨一统志杨令公祠之误”一文,引《辽史》、《宋史》说明杨业与契丹转战于山西雁门关内外,当时幽、燕早已入辽,杨令公从未能到过这一带。至于杨延昭(杨六郎)、在杨令公战败身死之后,北宋更南退雁门关内,不可能来到辽南京附近的居庸关。穆桂英本是戏曲小说中人物,所谓遗址,当为附会。何以如此?这可能是由于明代俺达屡犯京北,长城为防鞑靼之用,杨家将抗辽英雄事迹,数百年之后依旧符合时代需求。继古北口杨令公祠,在长城附近附会杨家将遗址,应有激励戍边卫国情怀之作用。

            

①光绪十一年上海扫叶山房本。

 

(作者:王菡,1951生于北京,196812月参加工作,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26月到北京图书馆,先后任《北京图书馆馆刊》常务副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副总编、《文献》杂志主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5-01-02 09:14:30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