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4年第二期 >> 文化纵横 >>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 阅读

杨重勋家族研究(续)

2025-01-02 09:17:1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2
内容提要:之前,笔者已对杨重勋家族的世系传承、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功业、品行爱好、后裔分布等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现就与杨重勋家族相关的两个问题,即杨重勋到底有没有叔父杨弘荣这个人及杨家城的称谓何时出现做番考究,与同仁商榷。
一、杨弘荣其人
已故麟州杨氏后裔、

——十、余论:杨弘荣、杨家城称谓

高越

之前,笔者已对杨重勋家族的世系传承、家族成员的主要经历、功业、品行爱好、后裔分布等情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现就与杨重勋家族相关的两个问题,即杨重勋到底有没有叔父杨弘荣这个人及杨家城的称谓何时出现做番考究,与同仁商榷。

一、杨弘荣其人

已故麟州杨氏后裔、杨家将文化研究资深地方学者杨文岩(1935.5-2022.12)先生著文并与本人交流中曾说,麟州杨氏先祖杨弘信有个弟弟叫杨弘荣,一生务农,从事庄园经营。他为兄长杨弘信自建武装、建设麟州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援助。他们这一支杨氏就是杨弘荣的直系后裔,在过去的古老《家谱》中有明确的记载,可惜他们的《家谱》在上世纪“文化大革命”中销毁了,他有关先祖杨弘荣的著述、文章依据就是被销毁的旧《家谱》。“文化大革命”时,他家的政治背景不好,父亲被定为“历史反革命”,他本人被定为“右派分子”,自然他家是被查抄的重点对象,《家谱》等古籍被毁就成了正常的事情。好在他当时已榆林师范学校毕业,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家族发展历史也很关注,对《家谱》的主要内容记忆深刻。他在《麟州杨氏通谱》(2013年版,第537—538页)说:“爚生二子,长名弘信、次名弘荣。……杨弘荣,杨爚次子,为麟州地方农耕庄园主。生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逝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寿高105岁,七世同居。由于多行义事,民间口碑丰咏,咸平间得到朝廷旌表。”杨弘信是不是有个杨弘荣的亲弟弟?以至麟州杨氏有没有杨弘荣这个人?学界是较为疑惑的,多以“一家之言”而置之。杨文岩先生在其所著《古麟州与杨家将》中做了更为详细具体的叙述。他说:“在神木旧时的官家史志中,杨弘荣和杨弘信都被减去了‘弘’字,记为杨信和杨荣。而且把俩弟兄,一以‘官’录,一以民记。所以,让人看后,似乎杨信、杨荣毫无关系。这不仅抹去了时代实存,同时让人怀疑杨弘信本名有误。对此,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是:杨弘信、杨弘荣俩兄弟的名字,是其父杨爚为明示他们家是来自华阴‘弘农’杨氏,所以特为二子连名弘字的。杨弘信、杨弘荣,他们生前都没有改过名。只因后来宋代文人和史家,为避太祖的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才被写成单名的。至清朝,又因为乾隆皇帝名‘弘历’,再度又被清朝的修史文人们避其讳,在道光《神木县志》中仍不敢使用‘弘’字,依旧书为杨信和杨荣。这就给后人造成许多不便,以致误解其因。”由此可见,道光《神木县志》记载的杨信、杨荣,就是麟州杨氏的杨弘信和杨弘荣,而且他俩还是同胞兄弟。

关于杨弘荣生卒事迹,杨文岩在书中录入了明代杨棲凤编纂的麟州杨氏家族《前川杨氏家谱》的记载:“公讳弘荣,为我麟州杨氏家族元(爚)祖次子。大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出生。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寿终,历七朝春秋,与七代同堂。胞兄弘信公,曾为州主。侄继业领杨家将忠勇显世,名震朝野。公世守家业,后辈皆为耕户庶民。”(陕西人民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出版,2018年版第80页)该谱记载杨弘荣的简历,是目前见到最为详实的资料,要比道光《神木县志》所载杨弘荣早而丰富。清道光《神木县志》卷五《人物·义行》载:“唐,杨荣,麟州人。七世同居,咸平时旌表,仍蠲课调。”两相对照,基本相合。由此推测,道光《神木县志》有关杨荣的记载可能来自《前川杨氏家谱》。可见,杨文岩先生所说杨弘荣是杨弘信的亲弟弟就无需置疑了。

近日,笔者见到有关杨弘荣的一方砚台。砚台是神木市高家堡镇园子沟村高荣怀家传古品,规格约长12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高荣怀说砚台质地为陶,笔者反复触摸观察应为石质,但未经鉴定核实。重要的是砚台前棱有一行楷体字,上书“杨荣督军草料咸平元年”十字。在神木,知道杨信的人也不多,能知道杨荣的人就更少了,而且明确写着“咸平元年”字样。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共有6年(998—1003)。咸平元年(998)是杨荣去世的前一年。这与清道光《神木县志》、麟州《前川杨氏家谱》有关杨荣的记载高度契合。由此,笔者产生了对该砚台的来历和高荣怀家世了解的兴趣。高荣怀说,他生于1972年,祖上是高家堡镇料交石墕村(现为村民小组)土著居民,一贯务农。父亲高向志,一直住在该村,没有文化。他初中毕业后,又在榆林卫校学过三年中医,现在神木城租房打工。他对麟州杨氏产生兴趣缘于他们村古代留下的杨家古迹。他们村有一地名叫“杨荣地峁”,传说是杨荣当年收集粮草的地方,叫粮草台。还有一处古墓群,传说是杨荣和他的同事墓葬,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盗,现已变成荒野。他们村名“料交石墕”的起源就与杨荣在此收集粮草有关。杨姓人在该村原有住户,大约在民国年间,最后离开的人叫杨六六。这支杨姓人很可能就是杨家的守墓人。至于杨荣砚台,是他家祖上传下来的老物件。原来谁都不重视,二十多年前,他看到上面有字,就把它从破烂堆里捡出来,收藏下来。他一直有个想法,想把杨荣的收粮台、墓葬开发出来,让游人参观,到时或许这个砚台还有用。通过与高荣怀交谈,笔者认为,或许杨荣还真的在此处为官家收集过粮草。只是,杨文岩先生和《前川杨氏家谱》都说,杨荣一生为民,不曾为官,可砚台刻字则载“杨荣督军草料”,两说不一,暂作存疑,但杨荣于咸平元年(998)仍在世是可信的。

通过对明杨棲凤《前川杨氏家谱》、清道光《神木县志》及杨文岩《古麟州与杨家将》对杨弘荣的有关记述,相互对照,综合分析可知,杨弘信确有一个弟弟叫杨弘荣,也就是杨重勋和杨业的叔父,曾为麟州杨氏崛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史书没有杨弘信生年的记载,只记他卒于广顺二年(952)。《前川杨氏家谱》记,他的弟弟杨弘荣生于乾宁二年(895),推测杨弘信大约生于景福二年(893),这也是该课题研究的一个收获。

二、杨家城称谓考

杨家城在唐宋时期称新秦,是麟州治所驻地,也是麟州所辖新秦、连谷、银城三县之一的新秦县治所在,当时称麟州城。因杨家将举世闻名。人们知道神木走出举世闻名的杨家将,他们的故里是杨家城,而很少有人专题考究杨家城的前身及其称谓产生的历史。以至前几年还有山西省王姓学者说,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领导为开发杨家城旅游资源,一夜之间将麟州城改名为杨家城。这一现象说明,杨家将文化研究的工作还不够深入细致,对外宣传也不够广泛深入,我们理应就杨家城称谓产生的缘由故实做番考述。

杨家将的故事是以杨业(约929—986)、杨延昭(958—1014)、杨文广(998—1074)三代为主体传播的。欧阳修(1007—1072)于皇祐三年(1051)为杨琪作墓志铭中说杨业和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可见,杨家将的故事在杨业去世前后的几十年间已经广为流传了。

杨家城称谓的出现,与杨家将的社会影响有重要关系,是杨家城称谓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它不会早于979年杨业归宋,也不会晚于1051年欧阳修为杨琪作墓志铭。

杨业自弱冠侍刘崇离开麟州后,一生在晋北一带征战,他和儿子延昭、孙文广都没有在麟州生活征战。杨家城称谓出现与他们有关,但不是直接关系。要考究杨家城称谓产生,只考虑杨家将的社会影响是不够的,还需从留在麟州杨重勋这一支经历、业绩考察,方可得出更为接近的结论。

麟州杨氏自杨弘信(约893—952)自为刺史发迹起,下传杨重勋(约931—975)、杨光扆(约955—994)两代。杨重勋于952年父亲杨弘信去世后继任麟州刺史,后升任麟州防御使、建宁军(麟州置)留后。开宝二年(972)调任宿州(今安徽宿县)刺史、保静军留后。开宝八年(975)卒于保静军节度使任上。他也是北宋王朝边防大将,是麟州杨氏获得节度使的高级将领。而且他生在麟州,功在麟州,长期在麟州作官,对麟州贡献很大的杨氏官员,在当地影响很大,为杨家城称谓的产生起到了很大影响。但他英年早逝,比其兄杨业去世还早11年。当时他的兄长刘继业,还在北汉做领兵大将,与北宋为敌。麟州为北宋边关要塞,宋人不会为纪念敌将的家乡而改城名。麟州杨氏家族也不敢让当地百姓称麟州城为杨家城,否则将会招致灭顶之灾。因此,杨家城的称谓不可能在杨重勋在世时出现。

开宝五年(972)杨重勋调任离开麟州后,他的儿子杨光扆以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继续主政麟州。他北御辽侵,西防夏攻,为麟州边防安全和百姓平安作出了贡献,深得州人的信任与拥护。清道光《神木县志·人物》载:“杨光(即杨光扆),宏信(即弘信)孙。以西镇供奉官,监麟州军马,卒于官。自宏信至光,世守麟州,人称州城为杨家城,遂为新秦县人。子琪,补殿侍,累迁至供备库副使,入邑宦。”(道光《神木县志》1982年版,卷三,第43页)查阅该志,麟州杨氏之杨弘信、杨业、杨重勋、杨延昭、杨光扆、杨琪(980—1050)、杨畋(1007—1062)等均有记载,但只有杨光扆和其子杨琪的记述中出现了杨家城的称谓。“杨琪,字宝臣,自曾祖宏信后,世守麟州,人称州城为杨家城。……皇祐二年(1050)卒于淮南,欧阳修为作碑铭。”(清道光《神木县志》,1982年版,卷三,第89页)道光《神木县志》在有关杨光扆和其子杨琪的记述中,两次出现了“人称州城为杨家城”的记述,为考证杨家城称谓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信息。

杨家城称谓带有明显尊崇和纪念意义,除了该地出了举世闻名的杨家将,还应具备当地有杨氏族人主政的条件。这一点道光《神木县志》已记述清楚了,就是因为“自宏信至光,世守麟州,人称州城为杨家城。”该志杨琪的记述虽然出现了杨家城的称谓,但他的父亲去世时尚年幼不能任事,后就离开麟州投奔叔父杨延昭了,故麟州杨氏在麟州主政三代而终。因此,麟州人因杨琪出生而将麟州城称为杨家城的可能性不大。杨光扆是麟州杨氏在麟州主政的最后一代官员,也是杨家城称谓出现最有可能的时期,应该在他伯父杨业归宋的979年后至他去世(994年)的15年间。

杨家城称谓在杨光扆主政期间就在民间传播了,但在两宋及元代典籍中尚未见到杨家城的专称,均记为新秦。大约到了明代,史书典籍中就明确出现了杨家城的称谓。《明英宗实录》载:“移神木县,杨家城寨不便,”“县寨移居山顶不便,宜移置神木县于平川”(《明英宗实录》卷八六,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第1719页。)

《明史·地理志》载:“神木,州北(即葭州北部)。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道置。西北有杨家城,正统五年(1440)移县治焉。成化中,复还故治。南有大河,北有浊轮川。西南有窟野川。”(《明史》卷四,第1002—1003页,中华书局版)

综上所述,杨家城在唐宋时期称麟州城,因该地出了举世闻名的杨家将和麟州杨氏在此三代主政,故于979年杨业归宋至杨光扆994年去世期间,人们怀着对麟州杨氏尊崇的将麟州城称为杨家城在民间开始传播。宋元时期,随着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杨家城的称谓也在民间广泛传播。至明代以后杨家城的称谓在官家史书典籍中已广泛使用,一直传播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本课题研究至此共发表十篇,暂告终结。喜欢与广大读者同仁共同商榷完善。(续完)

相关文章
2025-01-02 09:17:16
2025-01-02 09:15:43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