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新秦是神木的古地名,也就是今日杨家城在唐宋时期的名称。其历史悠久,远涉先秦晚期。当时该地称新秦,直至北宋倾覆,麟州被金占据,其驻地新秦亦不复存在,其名随之淡出史籍。因此地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杨家将,以致当今人们只知杨家城,而少知新秦的历史。
新秦探源需从战国争霸说起。先是魏国强盛,占有了秦国黄
高越
新秦是神木的古地名,也就是今日杨家城在唐宋时期的名称。其历史悠久,远涉先秦晚期。当时该地称新秦,直至北宋倾覆,麟州被金占据,其驻地新秦亦不复存在,其名随之淡出史籍。因此地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杨家将,以致当今人们只知杨家城,而少知新秦的历史。
新秦探源需从战国争霸说起。先是魏国强盛,占有了秦国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并设立了西河郡和上郡管辖。后来秦国崛起、魏国衰败,两国在黄河以西发生了多次争战。秦惠文王(前338~前311在位)时,秦魏河西争战,魏败,秦国夺回魏之黄河以西西河郡和上郡全部地盘,今日神木市杨家城一带便成为秦之疆土。宋人张咏(946~1015)在其任麟州通判时所作《麟州通判厅记》载:“麟州旧壤,寔曰新秦。按秦武王转徙东民以实此土,久用滋富,因以名之。”(《张乖崖集》卷第八第75页)由此可知,新秦这片土地早在秦武王(前311~前307在位)时已开始经营,新秦之名已出现,是对秦故土而言的。此时新秦属秦之上郡北境。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在位)时,灭义渠,将陇西、北地又纳入秦之版图,并修筑长城以拒胡。这条长城就是为遏制匈奴南侵所筑的防御设施,也就是秦始皇逐匈奴以前的秦国北界。这条长城西南起至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北到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黄河之滨。其间经过今宁夏固原、甘肃环县和陕西靖边、榆林、神木等县市。今日神木市窟野河流域的大柳塔、孙家岔、麻家塔等地均发现秦长城遗址即此。这条长城在杨家城西面并不很远,大约仅有数公里不等。说明当时这一带已是秦的疆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后,派大将蒙恬讨伐北方的匈奴。当时匈奴势力很是强大,所占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南到上郡(今榆林城南)以北,西到今宁夏黄河岸边,东到秦昭襄王所筑长城,都为其所占,对秦王朝新生政权构成极大威胁。秦始皇对此亦有清醒的考量,并作了积极布署。将他最信任的儿子、未来皇帝的接班人公子扶苏派驻上郡,并派最得力的悍将蒙恬扶助公子,抗击匈奴。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派大将蒙恬率军30万北征匈奴。蒙恬逐匈奴十分成功,一举将匈奴逐出河套平原,追至阴山以北,并在黄河岸边和军事要地筑了堡寨,在阴山上筑了亭障。蒙恬在匈奴手中夺回阴山之下、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史家称为河南地,为区分秦之旧地,亦称新秦。《史记》卷三〇《平准书》载:“秦逐匈奴,以收河南地,迁民以实之,谓之新秦。”可见其时的新秦,要比秦武王、昭襄王时的新秦拓展了许多,整个昭襄王所筑长城以北,黄河以南的河南地都称新秦。新秦只是名称的沿用,而地理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始皇为巩固河南地,迁徙内地民人、囚徒到此居住生活。在河南地还新设了三四十个县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置34县;《史记》卷一一〇《匈奴传》说置44县),今日杨家城一带或可设过新秦县,现在还不能考确,但属于新秦地范围是可以肯定的,唐时有新秦县、新秦郡的建置就是有力佐证。
秦朝占据河南地的时间很短,大约只有七、八年时间。所设县置时间也很短暂,遗留下来的遗迹和记载极少,要搞清秦代各县的建置和范围已很困难了。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09),始皇嬴政在巡游期间突然病亡。随行的李斯和赵高为了篡权主政,密不发丧,并假借秦始皇之诏,逼公子扶苏和大将蒙恬自杀,并立秦始皇最不成事的儿子胡亥为继任皇帝,史称秦二世。李斯和赵高虽然实现了篡权主政的目的,但国内的政局动荡,边防无将防守,仅3年时间秦朝就灭亡了。北方的匈奴乘机悉数夺回了被秦占领的河南地——新秦。
公元前206年,楚汉相争结束,项羽败绩,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刘邦称高祖皇帝。后七十多年中传惠帝、文帝、景帝,期间汉与匈奴时战时和,多以和亲、容让相处。到汉武帝时发生了变化。汉武帝刘彻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十分清楚北方匈奴对西汉王朝侵扰的危害,决心要再逐匈奴,收复河南地。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元朔二年(前127)始派将军卫青、霍去病北逐匈奴。经十余年争战,又全部收复了秦末汉初八十多年间丢失的河南地,恢复了秦朝旧日的疆土和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权。河南地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与关中媲美。汉代称关中为秦中,收复的河南地则称新秦中。新秦中的名称始见于《史记》的《平准书》和《匈奴传》以及《汉书》的《食货志》和《匈奴传》,皆因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徙关东贫民到这个地区实边而见于记载。此时的新秦中在地理学意义讲与秦始皇收复的河南地(新秦)基本一致,今日神木市杨家城一带属汉之新秦中。
汉武帝收复河南地——新秦中后,效仿秦始皇巩固边疆的做法。一是广设郡县。将原秦之九原郡改为五原郡,郡治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在五原郡南、上郡东设置了西河郡,郡治在平定县,即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南。各郡辖县十几到二十几个不等。今日神木市境,在汉武帝收复南河地之前属上郡。之后,部分属西河郡、或上郡。
西河郡置于元朔四年(前125),北至五原郡,西邻上郡(郡治在今榆林城南鱼河附近),辖区主要在黄河晋陕峡谷两岸,共设有36县。在神木秃尾河流域设有圁阳、圁阴、鸿门三县。今日杨家城一带,可能归西河郡圁阳县,或可归五原郡的某县,不能确定。笔者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次考察杨家城,当时城内已开辟为农田。在开辟农田时将城内砖石等杂物或顷倒沟渠,或在农田边畔堆成一个个小堆。唐宋时期的瓷片、残砖碎瓦、钱币等遗物随处可见。亦可见到秦半两、汉五铢钱币和秦汉时期的陶器碎片。店塔村东及周边村庄考古调查发现有十几处东周至秦、汉时期的烽火台遗址和十几处汉代村落(城堡)遗址和三十多处汉墓群。杨家城山下店塔村“葬湾”是处汉墓群,出土了汉代彩绘雁鱼灯、双系铭文铜鍪、博山炉、铜扁壶、卧虎形铜镇等许多高等级文物。



彩绘雁鱼灯 博山炉 汉双系铭文铜鍪
雁鱼灯是国宝级文物,使用和随葬的主人定是当时的达官显贵。由此推测,汉代这一带或可还设过较高等级的军政建置。
唐代,新秦的名称频繁出现。开元二年(714)始置新秦县,治在今杨家城。开元十二年(724)创置麟州,治在新秦。领三县,即连谷(治在今神木市店塔镇黄阳城)、新秦、银城(治在今神木城南黄石头地)。新秦既是新秦县治所在,也是麟州治所在,就在今日之杨家城。可见,杨家城地理位置在唐代是何等的重要。
开元十四年(726)撤销麟州建置。天宝二年(742)又恢复了麟州建置。此后不久,将麟州改为新秦郡。王维(701—761)的《新秦郡松树歌》:“青青山上松,数里不见今更逢。不见君,心相亿,此心向君,君应识。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歌中说的就是杨家城一带唐时松树的景象。唐代诗人贾至(718—772)也写过一首有关新秦的诗,诗名是《出塞曲》:“万里平沙一聚尘,南飞羽檄北来人。传道五原烽火急,单于昨夜寇新秦。”这里的新秦就是后来的杨家城。大约十七年后的乾元初,新秦郡复改为麟州,但新秦(今杨家城)作为麟州治所和新秦县治所驻地未变。
唐末五代,时局动荡,割据政权纷纷成立。麟州成为王权政治无人管理的“空地”。出生于麟州新秦的土豪杨弘信,自建武装,自为刺史,主动担当起主宰麟州三县人民安全和生存发展的重任,跃然成为麟州群众的政治领袖、军事统帅和生存发展的主心骨。杨弘信对外积极防御外族侵扰,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交流融合;对内动员民众发展生产,安居乐业,深得群众的敬仰与支持。北汉和后周政权,也改变了以往态度,积极拉拢和争取杨弘信加入自己的政权,都承认了杨弘信为麟州刺史的名分,正式任命杨弘信为麟州刺史。这为杨家将英雄群体的产生和杨家城名称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后周广顺二年(952),杨弘信去世。当时他的大儿子杨重贵已去北汉为官,他的二儿子杨重勋继任麟州刺史,后升任麟州防御使、建宁军(在麟州置)留后。开宝五年(972)杨重勋调任宿州(今安徽宿县)刺史、保静军留后,后又升为保静军节度使。杨重勋离开麟州后,他的儿子杨光扆任西头供奉官、监麟州兵马,继续在麟州作官。清道光《神木县志·人物》载:“自宏信至光,世守麟州,人称州城为杨家城。”杨光扆以下子孙虽然都离开麟州新秦县,但都记着他们是麟州新秦县人。杨重勋的孙子杨琪,官至供备库副使,卒赠银青光禄大夫。欧阳修为其作墓志铭,说他是麟州新秦人,并对麟州杨氏至杨弘信以下子孙的血脉传承关系做了清楚的记述。说杨弘信是杨琪的曾祖父,杨重勋是祖父,父亲是杨光扆;杨业(杨重贵)是他的伯祖,延昭是他的从叔祖,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真宗时为英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是麟州新秦名称演变为杨家城的社会背景最有力的诠释。
杨琪的儿子杨畋,文武全才,《宋史》有传,更是名扬天下。他本出自武将世家,但喜好读书,追求学问,与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天圣八年(1030)同榜进士。入仕后文武职位均有任职,曾任过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知岳州,提点荆湖南路刑狱、督讨蛮猺,直史馆,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天章阁待制、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知谏院。仁宗皇帝对他的文章经术很赏识,被称为名臣。他与大学者、宰相苏颂,参知政事、文学家欧阳修,大诗人梅尧臣,宰相、文学家王安石,宰相、史学家司马光,文学家苏辙等举国名流频繁往来,时有诗歌赠答。他去世后,其作品合为一集,因他是麟州新秦人,故取名《新秦集》。王安石为《新秦集》作序说:“公讳畋,字乐道,世家新秦。其先人以忠勇智谋为将帅,名闻天下。至公始折节读书,用进士起家。”
麟州杨氏出自新秦,在杨畋妹的墓志铭中再次得到证实。绍圣二年(1095)三月杨畋的妹妹去世。时人张峋(治平进士,为鄞县令,官至户部郎中)为其作《宋故寿阳县君杨夫人墓志铭》说:“夫人姓杨氏,其先麟州新秦人,王大父曰重勋,保静军节度使,赠侍中;王父曰光扆,赠左骁卫将军;考曰琪,供备库副使,赠左武卫将军;妣曰李氏,延安郡太君。……新秦之杨,望出弘农。重侯世将,既盛而隆,猗欤夫人,行茂ₐ遵”。由此可见,出自麟州新秦(今杨家城)的杨氏子孙,包括出嫁的女儿,无论走到哪里工作、生活,不管时隔多久,过了多少辈,都忘不了自己的故乡是新秦,并坚定地传承着忠勇爱国爱家的优良家风。社会各层级对新秦杨氏的报国功业和高尚品德赞誉不绝,铭记不忘。
至于出自麟州新秦县杨弘信大儿子杨业这一支更是威名远播。杨业初名重贵,弱冠事刘崇到晋阳(今太原市)做官。后被刘崇收为养孙,改名刘继业,与后来的北汉主刘继钧、刘继恩、刘继元同辈,弟兄相称。杨业在北汉为将30多年,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宋灭北汉,刘继业归宋,为宋大将。宋太宗命他恢复杨姓,止名业,称杨业,以示与北汉政权和刘氏宗族割断一切联系。杨业以忠勇闻名,在北汉时先后做过保卫指挥使,建雄军节度使等职。他为将用兵,英勇善战,所向克捷,北汉人称他是无敌将军。宋太宗久闻杨业大名,并十分爱慕,早有收降之意。对杨业的归宋,不但没有以降将论处,反而是十分高兴与信任,很快任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判知郑州、代州及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将宋之守卫北疆、抵御辽侵的重任交给了他。杨业不负太宗厚爱,上任后在代朔沿边一带,广筑堡寨,抵御辽军入侵。太平兴国五年(980),辽大军入侵雁门关,杨业率数千人马,由小路直抵雁门北口,从背后袭击辽军,杀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创造了宋军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杨业由此声威大振,此后辽军只要望见杨业的战旗就害怕了。宋太宗对杨业也更加信任,由郑州防御使升为云州观察使,仍知郑州、代州。雍熙三年(986)宋大举伐辽,杨业为潘美副帅出征,由于潘美和监军王侁、刘文裕错误指挥,逼杨业孤军深入,陷于绝境,被俘,不食而亡。宋太宗甚是痛惜,追赠杨业大同军节度使、太师中书令。杨业的儿子杨延昭,继父为宋守边御辽,官至保州防御使、高阳关副都部署。曾在遂城、羊山大败辽军,成为北宋抗辽名将。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历任宜、邕二州知州,左藏库副使、兴州防御使等职,官至步军都虞侯,卒赠同州观察使。曾随狄青南征侬智高获胜,在筚篥大败西夏军,屡立战功,被称为名将。他们祖孙三人《宋史》都有传,后人称杨家将。
由于无敌将军杨业含冤而死,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为宋守边御敌,屡建功业,世称名将,朝野上下广为流传。人们便纷纷以评书、戏曲等方式,歌颂杨家将忠勇爱国功业,贬斥潘美、王侁、刘文裕奸劣行为,使杨家将故事广为流传、妇孺皆知。为杨家城称谓出现,提供了事实依据和舆论支持。
靖康之变,北宋倾覆。建炎二年(1128)麟州被金占据,新秦作为麟州和新秦县治所不复存在。至此新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相反,由于新秦出了杨家将英雄群体,杨业一支三代为宋名将,使杨家将名扬天下;杨重勋一支,文武兼备,显赫朝野,青史留名,人人敬仰。他共同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人们为尊崇和怀念新秦杨氏名门,遂把州城称为杨家城,一直流传至今。以至当今人们只知有杨家城,而鲜知杨家城前身为新秦。
综上所述,新秦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秦武王时代,秦、汉因袭沿用,唐时因以名县、名郡。新秦县是唐、宋麟州的治所所在。北宋时,因麟州新秦县出了举世闻名的杨家将,人们便将麟州城,亦即新秦县城称为杨家城至今。清道光《神木县志·古迹》明确记载:“麟州城,—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弘信,长子重勋(本为次子),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次子继业(本为长子),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在县东北三十里。即秦之新秦,汉之新秦中。”这一记载,对杨家城的来历及秦汉时这一带的归属记载是真实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