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截止目前为止,以五郎命名的杨家将电影主要有三部,分别是2017年杨家将七郎八虎系列电影之《杨五郎血战青盐镇》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五郎八卦棍》。《五郎八卦棍》有两个版本,邵氏电影刘家辉版和内地梁小龙版。
邵逸夫与邵氏电影
提中国电影,必然要提到邵氏电影;提邵氏电影,
毋保荣
截止目前为止,以五郎命名的杨家将电影主要有三部,分别是2017年杨家将七郎八虎系列电影之《杨五郎血战青盐镇》和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五郎八卦棍》。《五郎八卦棍》有两个版本,邵氏电影刘家辉版和内地梁小龙版。
邵逸夫与邵氏电影
提中国电影,必然要提到邵氏电影;提邵氏电影,必然要提到邵逸夫。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浙江宁波镇海人,出生于上海市。中国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制片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SB)创办人。
国家主席习近平唁电:闻悉邵逸夫先生辞世,谨致哀悼,并向其亲属深表慰问。邵逸夫先生一生热爱国家,关心民祉,慷慨捐赠,惠及多方。其爱国之情,其为国之志,人们将铭记在心。
邵氏电影,全称邵氏兄弟国际影业有限公司,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湾的邵氏影城正式启用。1970年代,邵氏兄弟踏足当时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无线电视合作,培训艺员。1980年,邵逸夫成为无线电视的最大股东,出任董事局主席。同期,邵氏的电影业务不断收缩,1987年5月,邵氏宣布停止生产电影。邵逸夫经营邵氏兄弟电影公司近40年时间,推出了超过千部的电影作品,至今仍然留存在世的有近750多部。邵氏经典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它们是香港影坛的艺术瑰宝。
邵氏兄弟是宁波人,大哥仁杰、二哥仁枥、三哥仁枚,第四、第五是姊妹,邵逸夫叫仁楞。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六,所以香港影视圈尊称他为“六叔”、“六老板”。由于做电影生意要出名,于是兄弟们另起外号,大哥醉翁、二哥邨人,三哥山客,小的就起名叫逸夫。
邵氏兄弟天生具有经商的精明头脑,是典型的家族企业,邵家众多的兄弟几乎都进入娱乐圈。五兄弟中,大哥邵醉翁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后改名为“南洋影片公司”、最后更名为“邵氏父子公司”),开始闯入当时尚属草创时期的中国电影业。公司成立之初,生产的影片,基本上是老大执导;老二、老三独立或联合编剧;邵逸夫不仅会编剧还能做摄影,公司家长式的管理,最大程度缩短了制作周期,因此使影片具有很强竞争力。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1958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标识与兄长的“邵氏父子”的不同。“邵氏兄弟”遵循的是一条纯粹的商业制片路线。邵逸夫一整套经营理念中,原天一公司的“观众至上”论是其中心内容。邵逸夫很了解一般市民观众的心理,以及观赏习惯和兴趣,他审阅编导提供的故事剧本,以是否具有票房为取舍,因此“邵氏兄弟”在选材时都切准了市民观众的喜爱和情趣,选择通俗性和娱乐性较强的题材。“邵氏兄弟”的导演与明星是否受重用,也是以票房纪录为依据。
邵氏电影的历史脉络清晰——上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是邵氏的创业期,代表人物是李翰祥,他的黄梅调影片成为邵氏的主打类型;60年代中期往后,在张彻和胡金铨的极力倡导下,邵氏把武侠片带入了辉煌期;楚原在70年代和古龙合作拍摄的奇诡刀剑武侠片延续着邵氏的辉煌。
李翰祥:开创黄梅调电影。李翰祥在邵氏的创业阶段进入公司,当时他力主拍摄黄梅调电影,选用林黛担任主演拍摄出影片《貂蝉》,影片于1958年上映,随即打破了国语片在香港的票房纪录。随后拍出了《江山美人》,李翰祥的黄梅派电影渐渐成为邵氏出品影片中的一大支。
胡金铨、张彻:确立新派武侠片风格。确定这一派的开山之作是胡金铨1966年起用岳华、郑佩佩主演的《大醉侠》,次年,张彻的《独臂刀》上映,成为第一部票房超过百万元的影片。
楚原:最古龙的武侠片导演。楚原拍摄的影片多以古龙的小说为蓝本,他的《流星·蝴蝶·剑》等都是这类超现实武侠片的代表作。经常在楚原的影片中出现的演员是狄龙,当年,人们习惯地把楚原、古龙和狄龙三人称为“铁三角”。
影片剧情介绍
邵氏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影响很大,尤其是华语影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关杨家将的电影包括《十四女英豪》和《五郎八卦棍》,前者摘得许多大奖,后者也堪称经典。邵氏这两部电影是杨家将电影史上杨门女将和杨门男将的代表,具有开创性的贡献。
《五郎八卦棍》,1983年邵氏影业出品的电影,1984年2月在香港上映。由刘家良自编自导自演,刘家辉、汪禹、傅声参与演出。《五郎八卦棍》获得第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服装造型设计(提名)。片长98 分钟,豆瓣评分7.2,5223人参与评价,3星以上占比93.3%,好于61%动作片,好于76%武侠片。
该片是邵氏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主要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将出战金沙滩,佘太君求得“七子去六子还”的签语,心中忐忑。国丈潘美因杨七郎打死自己儿子,使计陷害杨家将,令杨家一门忠烈在金沙滩的对辽战事中几乎全军覆没,杨五郎(刘家辉饰)负伤逃脱,杨六郎(傅声 饰)发狂返回天波府。潘美为斩草树根,引辽兵入宋,暗中将天波府团团围住,以防杨家将面见皇帝伸冤。杨五郎得悉皇帝下诏斥自己为叛徒,心感走投无路,经一义士以命相劝,遂远上五台山清凉寺请求出家,方丈因其杀性太重,不予接纳,杨五郎强驻寺中,剃度出家,潜心修行化枪为棍,终于创出了闻名的五郎八卦棍。清凉寺大师来天波府告知五郎下落,回程被追杀身亡,太君令杨八妹(惠英红 饰)持龙头拐杖吊佩寻人,却在客栈中伏,仅一人逃脱给五郎送口信。主持亲自率众协助五郎救下八妹,并且杀了辽将和潘美,报了杨家的血海深仇。然五郎心愿已了,决心彻底遁入空门,不回天波杨府。
网评《五郎八卦棍》
1、记得小时候,应该是录像机不是很普及的年代。那个时候有不少茶馆老板买台彩色电视机,一部录像机当放映设备,就在馆里放录像当消遣。一杯茶几部片子就是一下午的悠闲时光。从那个时候,我记得大部分就是各种武打片,但那又是个咨询不发达的年代,所以即使看过上百部这种片子,也基本都忘得一干二净,至于演员、导演这些基本也是不认识的结果。
得益于电影修复技术的完善,不少老片重见天日,我们也有幸能再一次看到这些老派的功夫片,认识那些年代的电影从业者,特别是功夫电影从业者。这部《五郎八卦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说回影片本身,这部1984年制作的武打片,绝对值得一看。无论是杨家将故事的流传度,还是刘家良、刘家辉等武打明星的倾力演出。加上这是当时的大明星傅声的最后一部电影(没拍完就车祸离世),注定这是一部载入史册的电影。强烈推荐各位看一看碟片中的花絮,里面有主要演员的采访,还有傅声的一个短纪录片。看看那个时候的电影人拍戏多认真和敬业。
一开始的金沙滩伏击战,虽然是棚拍的,但是演员说其实不想在里面拍打戏,因为太热了,那个时候又没空调。拍十多个动作就要卡。可以想象是如何的辛苦。再说说印象比较深刻的打戏,其中之一是刘家辉和高飞之间的棍法较量,真的是非常漂亮,知道高飞这么久,没想到高飞还是个武打明星。另外结尾的棺材阵。让我想起了《方世玉一》中的凳子阵,猜测应该是有借鉴和参考。设计的也很巧妙和精致,惠英红本来是客串,结果因为傅声的离世,剧本改后变成第一女主角,也奉献了精彩的打戏。傅声在里面发挥空间不大,但也可以看出其精湛的演技。
总之,这是一部港片爱好者不容错过的佳作。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多地看到被修复的古装电影,那是我的童年回忆,也是硬核武打片的黄金岁月。(《港式武打片的回忆》,洪兴十二哥)
2、刘家良可能知道无法平衡文戏武戏,干脆直接全部文戏武拍,舞台歌剧感拉满,只不过这里的唱歌是打斗,竟然在对话中想方设法的插入打斗,这种处理很疯狂。杨五郎在世俗与寺院、在责任与和平、在为他而死的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挣扎,是这部电影全部动力。金沙滩失败的创伤一直影响着主角,杨六郎神志不清将暴力释放给家人,神志清醒的杨五郎则将暴力带给自己,对自己进行了“截肢”,断枪头,剃发。暴力摧毁了杨五郎周围的一切,所到之处都是毁坏,猎人的小屋,寺庙的木狼,甚至连他晚上休息之处的房子都出现了坍塌。国仇家恨给五郎套上了命运的枷锁。
五郎终于在寺庙找到了和平,凶猛暴力的枪变化为更加灵活流动的棍。好景不长,亲人被绑,命运最终让他选择回归暴力复仇,拯救亲人的行为可能与复仇行为完全相同。
五郎在与主持的对抗中画了个八卦图,八卦代表平衡。这是五郎在自我和外界的冲突中悟出的道理,以武打代替对话的最好例子之一,关于和平主义在一个被狼蹂躏的世界中使用武力的对话,一个人打破了自己的准则,这激发了他的和平主义同志们的共鸣,并以同样的方式团结起来,但实际上却诉诸了暴力,也让其他人背上了暴力的包袱。狼牙棒平衡了僧人的暴力。
忠诚对于统治者来说什么都不值,他们会在一瞬间将你抛弃,并在方便的时候利用它来剥削你。五郎重新陷入复仇,当它玷污了你的灵魂时,就无药可救了。胜利是如此的宣泄,但也让人深感遗憾,于是他在赎罪中离开。最后并没有完全喜悦的解脱,只有忧郁和孤独。
武打戏真的好精彩呀!几乎每5到10分钟之内就有动作场面,刘家辉和高飞的棍打得简直太棒了。刘家辉竹杆刺穿敌人,甚至可以背着红姐战斗。惠英红剑术高超还耍了好几种兵器。傅声的去世加重了影片的悲伤沉重感,傅声好可惜。(最终是一部讲述命运不可避免的电影)
3、觉得《五郎八卦棍》非常耳熟,点开一看,才发现是被称为“暴力美学”的邵氏电影。果然名不虚传,看得我胆气激荡。
杨门一家忠烈,却遭小人暗害。阴阳相生相克,因果循环。如同方丈对想出家的五郎说的话,我看你的杨家枪法,招招杀气,你不适合出家。在对付野狼的观点上,五郎的观点和和尚的观点也有差异。和尚认为,打松野狼的牙齿,去其势力,便能使其远离。而五郎的观点是,一个活着离开,就会召集一帮野狼来报复,如此更加难以对付,所以,打野狼,必须打死。而这种“必须打死”的想法,也正是片中杨家给自己树敌乃至于死伤重大的一个关键原因。
看到前面时,我对五郎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更何况,和尚不杀生,而打掉野狼的牙齿,这会不会更残忍?失去了牙齿,野狼会饿死,就算野狼改吃素,那没有牙齿也做不到啊,和尚的慈悲,难道只是,不要死在我手上就不算犯杀戒?
看到后面,当五郎去救八妹,再一次落入敌人圈套,而狼牙棒组倾力相救,整个场面打得敌人满地找牙,真的是大快人心。人之所以贪婪,无所不吃,也是因为有一副矫健的牙口。打掉人的牙齿,在某种程度上,打掉的是人的贪婪和欲望,是间接的在磨练人的心性,不可不说是非常妙的一招。只不过如今,人类发明了搅拌机,发明了假牙,而科技的进步,也给人的心性修行制造了障碍,让人的贪婪欲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当我们对付观点与我们不一样的存在,又侵犯了我们的利益时,我们的处理方法不是杀,杀戮、消灭,只会结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更何况如果得罪了小人,在其得势之后,会数倍报复。不可杀,不可灭。而是,要削弱它,去其势。(《惩戒凶恶的精髓,便是一杆狼牙棒》)
4、佛教是人应对尘世苦难的一种解脱。儒家思想分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虽然儒家思想饱经批判,但是它还在主导着了我们民族的脉络。儒家思想让人正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君主,这样一套下来才正规。而人的欲望和对立是一直存在的。有欲望的人迟早会犯错误的。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会分辨。
人性用放大镜去看,大部分人都是不靠谱的伪君子。活着不是生命的目的,而从容地面对生死才能领悟人间正道。
不爱政治,也不流于低俗。在人世间,我们喜欢忠义的人,忠义之人固然值得敬佩,但是放下更是一种看淡。政治中,只要有派别,无论是杨家一派还是潘家一派,在政治中就会有争斗,就会有爱恨情仇,像是动物世界的狼和羊。
灵魂是佛和魔共存的,一旦走错一步,无论你是个好人也好坏人也罢,就可能陷入无底的深渊。
对于忠臣不需要过分褒扬,人本来就应该这样。而对于奸臣,始终是厌恶。而颇具讽刺的是,人一面在嘲笑着别人,一面步入着别人的后尘,就会变成自己所厌恶的人。不贪慕权力、虚荣。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因果,人就是在平常事中磨练,从而看淡爱恨情仇。
电影色彩浓厚,人物形象饱满突出,是一部值得多次观看的影片。(《心如菩提》)
我的感受
邵氏电影《五郎八卦棍》取材自杨家将故事,金沙滩大战直截了当地抓住核心“七子去六子还”展开,之后的杨五郎必须在家仇国恨面前作出取舍,影片主题显得特别凝重。这部《五郎八卦棍》在香港电影史上也很有地位,刘家良的班底功夫都是直来直去,属于比较耐看的套路,不输于张彻的《独臂刀》,可以说是我目前看到过的水准最高的邵氏作品,虽然其武打设计可能不能像《少林XXX》系列一样拿满分,但是摄影、空间构图、灯光、场面调度、动作连贯性、剪辑连贯性加上武打设计等综合素质能拿9分以上,已经算得上大片了。
第一、影片的得失。老派电影的武打动作都是一板一眼,互有攻守的,特别是邵氏电影的拍摄手法和武打风格非常统一。在诸多古装动作片中,刘家辉的《五郎八卦棍》算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动作设计尤其是枪法和棍法的表现十分精彩,而且在兵器的改良上也很有想法。
开头的金沙滩大战是在棚内简陋布景拍的,看着很有戏曲舞台范儿。通篇动作,文戏武拍,自成一派。刘家良的打戏,五郎出寺前与高飞的较量,最后的抬棺大战都是绝对的动作经典场面。这应该是刘家良武术指导设计的巅峰作品了。刘家辉、惠英红还都真是刘家良捧出来的,一个干弟弟,一个第一个金像奖影后,刘家辉光头小和尚造型英气逼人,成为经典;惠英红年轻时英姿飒爽又不失俊俏,男装扮相饰演的杨八妹身手不凡。
剧情大框架没有什么问题,限于电影时间的限制,推动情节的各种小片段逻辑性不强,大量的对白生硬,让观众只能不断说服自己“好吧,可能情节需要……”才能看下去。杨五郎出家,一味地独断专行莽撞无礼,只在避祸复仇。动作设计始终透着一股愤懑之情,八卦棍使成了拔牙棍。
第二、影片的定位,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打片。什么叫武打片?在我看来,它绝对不同于飞天遁地以幻境取胜的武侠片,也不是以尔虞我诈以剧情取胜的江湖片。武打片就是小时候看了以后,热血沸腾,拿起根棍子就当武器来,呵哈,呵哈的感觉。当片尾五郎报了一箭之仇后,没有表情的说出四海是我家时。我早已被前面几场精彩的打斗撩拨得情绪高涨。不由跳了起来,哇呀,这才叫功夫片。功夫片不是拿来哭,拿来笑的,是拿来爽的!
第三、影片的教育意义,杨家将的故事只是表面,背后对杀戮与复仇、自由与正义的思考才是核心。电影开头在摄影棚拍摄的金沙滩一战非常有戏剧的味道,刘家良通过对武术动作的细致展现避免了所谓的大场面,反而让这次战斗的悲剧和宿命意味更加凸显,而杨五郎也是一个非常有复杂性的角色,让影片在描绘动作戏的同时也让观众思考所谓的忠诚的代价,和刘家良的许多电影一样,佛教在人物命运中的作用是剧情转折的关键,但杨五郎终究还是成不了佛门弟子,因为国仇家恨给他套上了宿命的枷锁,他必须去完成复仇,这个故事才能圆满,在电影的短促的结尾却又让杨五郎最终的选择变得耐人寻味,他的放逐与其说是大仇得报后的释然,不如说是对所谓的杨家将精神的反抗,在牺牲自我报效朝廷的忠烈精神面前,个人的情感就不值一提了,我们是否就必须去接受这种命运呢?人终究需要独立地行走于天地。
最后提一下饰演杨六郎角色的傅声和饰演杨五郎角色的刘家辉。感叹他们曾经的辉煌,也为他们的结局唏嘘不已。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
之所以要提傅声,是因为他也算与杨家将有缘之人了。短短的29岁光阴,从影13年,始于1972年邵氏杨家将电影《十四女英豪》,止于1983年邵氏杨家将电影《五郎八卦棍》。
傅声(1954年10月20日——1983年7月7日),香港地区六、七十年代著名电影功夫男演员。原名张景贤,又名张富声。其主要作品有:《少林五祖》、《射雕英雄传》、《魔剑侠情》等。1971年,傅声考进香港邵氏公司与香港广播公司合办的第一期演员训练班,傅声第一部影片是《十四女英豪》。由于傅声的热情、活跃、聪明,受到导演张彻的赏识,使之成为张彻第四代的干儿子。《方世玉与洪熙官》傅声做为男主角一炮而红,演艺生涯推向高峰。傅声演出张彻执导的《朋友》,获得二十届亚洲影展“最有希望男演员奖”。谁料《五郎八卦棍》竟成了傅声的遗作。他拍片三十多部,多以功夫片为主。所饰演的角色多与其性格相似,颇有特色,尤其活泼俏皮的人格特质被导演张彻加以发挥,在动作片中引进喜剧的成份,被誉为“李小龙第二”,影响后来的香港动作片甚大,这是他对香港电影的贡献。
有人质疑《五郎八卦棍》后半程画风跑偏了,特别是傅声饰演的杨六郎疯疯癫癫的,一直未能清醒。其实这也是无可奈何,本来这部电影的三分之二涉及到傅声,因为他的角色原本是要回到战场去夺回他父亲的武器,说服杨五郎离开他寻求庇护的寺庙,从而实现他们的复仇。由于傅声的去世使得刘家良导演的原始剧本需要进行大量的重写。原定后半段是傅声的杨六郎去找出家的杨五郎,但也只能改成杨八妹去找了。
傅声饰演的杨六郎最感动人的情节就是他回到天波府,疯疯癫癫地笑着说出了爹跟众兄弟死的惨状,看得让人揪心,尤其是说到爹撞死于李陵碑,佘太君大呼杨业,众人扑通扑通下跪,杨六郎像孙悟空一样一个跟头直接跪倒在佘太君面前,令人泪目!
傅声从少时就爱玩摩托车,开快车,这样的嗜好也预警了悲剧的发生。1983年7月6日晚间10点半,傅声和哥哥张震声、弟弟张展鹏以及影星汪禹分别驾驶2辆车前往清水湾道片场拍摄电影《五郎八卦棍》的外景,发生车祸,次日凌晨因大量出血不治身亡。享年29岁。傅声的不幸去世,邵氏在拍此片时宣布停拍动作片,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傅声的妻子为香港天后级女歌手甄妮。在狄龙介绍下,甄妮对傅声一见钟情,两人在1976年结婚。傅声逝世4年后,妻子珍妮靠精子冷冻技术制造两人爱情的结晶,1987年在美国剖腹产下了女儿甄家平,女儿的面型、眼睛与嘴巴也跟傅声非常相像。也算告慰傅声的在天之灵了。
据说邵氏电影《五郎八卦棍》中杨五郎角色是刘家辉另一和尚形象的代表作,也是他自觉最满意的作品。刘家辉,本名冼锦熙,1955年出生于广东省,自幼过继给刘家良、刘家荣之父刘湛,拜师学艺,成为香港地区七、八十年代的邵氏一线武打明星。1973年,因首次出演刘家良执导的电影《杀出重围》而进入电影圈。1978年,因主演动作电影《少林三十六房》而被观众熟识。他主演的《少林三十六房》创造了一个传奇,把少林寺功夫片推向巅峰。当时刘家辉与汪禹的双生搭档撑起了刘家班的大半江山,成为邵氏最耀眼的两颗明星。邵氏公司电影停产之后,名气和地位大不如前,逐渐只能在电影里演配角或反派,成为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里不可或缺的金牌绿叶。2007年,参加中国功夫·全球盛典并获得最佳动作男演员。2011年8月,因中风导致半身不遂。一年多来不但要接受治疗,还饱受家庭纠纷困扰。他先与第二任泰国籍妻子离婚不成,双方又因分家而决裂。而连番的争家产事件,让卧病在床的刘家辉一度意志消沉,十分沮丧。2013年,TVB外事部曾先生表示,据他了解刘家辉的康复情况相比2011年刚中风时已大有好转,作为当年邵氏和TVB的资深艺人,若刘家辉真的遇到经济困难,TVB也一定会想办法筹集善款帮助他。表示了邵氏对资深艺人的旧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