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4年第三期 >> 史海拾贝 >> 麟州通判张咏的传奇人生 >> 阅读

麟州通判张咏的传奇人生

2025-01-02 14:27:58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0
内容提要:张咏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轻时曾是名闻两河(宋人称河东、河北为两河地)武艺超群的剑侠;为官是宋兴以来政绩卓著的名臣,时人将其与赵普、寇准并论;他还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为北宋诗歌流派西崑体诗人,有十卷文集传世。

拓义

张咏是一位传奇人物,年轻时曾是名闻两河(宋人称河东、河北为两河地)武艺超群的剑侠;为官是宋兴以来政绩卓著的名臣,时人将其与赵普、寇准并论;他还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为北宋诗歌流派西崑体诗人,有十卷文集传世。

一、麟州通判

张咏任职麟州通判是在雍熙二年(985)六月到端拱二年(989)春,共四年。他在麟州通判任上的事迹,史书记载虽不多,但可窥其政绩大要。

《元一统志》卷四《宦迹·张咏条》记:“通判麟州,关决有善政。太守以喜怒为政,咏刚直,屡责之,守愧谢咏。咏有德于民,北去也,人思而祠之。”

宋祁在《张尚书行状》中说:“关掌麟州军事。夏台弗靖,西戎方强,公缮起亭障,精明烽火,坐赞叔敖秉羽之策,多参嫖姚穿域之乐,伐谋取胜,四鄙以安。”

从以上的简略记载,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看出他在麟州任上的政绩。

他屡责太守“以喜怒为政”,而太守不仅不计较,反而“愧谢咏,那么太守和通判究竟是什么关系?

通判是宋代才设置的官职,宋太祖赵匡胤为扭转唐末五代藩镇跋扈的弊端,由朝廷直接委派州长,即知州,又称太守,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地方权力,每州又设通判军事一人,简称通判,由朝廷直接派遣。“通判”即共同处理政务之意。通判与太守联署公事,州府行事必须经太守与通判连书签议才能上达下传,通判与太守互相牵制监督。通判官位(官秩)在知州之下,表面看是知州的属官,但又不完全是知州属官。通判还是皇帝的耳目,掌握监察官吏的大权,并监督太守的行动,对所在州的长官功过、职务升降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所以通判形式上是太守的副职,而实质是监州。北宋后期通判职权逐渐转轻。

考张咏任麟州通判时太守为韩崇训。韩崇训,父韩重赟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重臣,磁州武安人。雍熙中,韩崇训权知麟州。西夏李继迁侵犯夏州,崇训领兵赴援,大败夏军。咸平二年,再知麟州,又败继迁于城下,宋史本传评其“为人长厚谦畏,未尝忤物”。崇训是因父功“荫补”为官,而且屡有战功,偶“以喜怒为政”是有可能的,张咏刚直,指责他,他能虚心接受,并“愧谢”,可见,两人相处共事,配合的很好。

张咏在麟州通判任上“有德于民”,百姓在他离任后“思而祠之”。可见其政绩突出,为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善事,可惜史料缺失,祠庙难考。

张咏任麟州通判之时,“夏台弗靖,西戎方强”(夏台未安,边鄙方耸),是指宋朝廷还没有处理好与西夏的关系。西夏是以党项羌为主体建立的多民族王国。唐时党项羌拓跋思恭一族占据宥州(今陕西靖边东),自称刺史。后来在参加朝廷镇压黄巢农民起义战斗中立下战功,唐僖宗升任拓跋思恭为定难军节度使(在今陕西横山、靖边一带),赐姓李,封夏国公,统辖夏、绥、银、宥四州地方。五代时夏州李氏,采取“保全实力”之策,不与中原政权争锋。到赵匡胤建宋,封拓跋氏继任首领光睿为夏王。光睿与子继筠曾助宋太宗攻北汉。继筠死后,弟继捧袭职,自动献出银、夏、绥、宥四州八县之地归顺朝廷。族弟继迁反对,随即率部分李氏族人逃到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嘎鲁图镇呼和淖尔),纠合武装,侵扰宋边地。此时正当宋辽激战之时,继迁采取抗宋联辽之策。雍熙二年(985)二月,李继迁诱杀夏州都巡检曹光实于葭芦川,占据银州(在今米脂、佳县一带)。五月向北进攻麟州,麟州部分党项族归附,与朝廷派遣的副将王侁战于兔毛川、浊轮川。权知麟州韩崇训领兵赴援,将李断迁击败,斩首500余级。雍熙三年(986)宋廷大举进攻契丹失败。继迁向契丹称臣,契丹授他为“定难军节度使,银、夏、绥、宥等州观察处置使,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同时许婚结好。但此时李继迁羽翼未丰,也不敢彻底与宋决裂,“尝遣所部奉表诣麟州贡马及橐驼等”。对继迁,宋朝廷也采取征伐与安抚两种手段。此时的张咏“关掌麟州军事”,自然配合太守韩崇训领军抵御西夏的进攻,以兵法从事,“缮起亭障,精明烽火”“伐谋取胜,四鄙以安”,夏人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占据麟州,在强敌环伺中,麟州相对安定,这与张咏的多谋善划分不开。

二、解读《麟州通判厅记》与麟州任上的几首诗作

张咏在雍熙二年(985)六月被任命为麟州通判,八月就写下名文《麟州通判厅记》。前人对此文评价很高,认为是“官规”“官箴”性质的文章。这里试对全文作扼要解析,引录全文如下:

今之通判,古之监郡。郡政之治,助而成之;郡政之戾,矫以正之,此足以宣天子之风,达穷民之志也。我国家开疆八荒,列郡五百,皇德所被,人用胥悦,皇威所加,罔不震恐。故使一儒者鞭制荒外,何其壮耶。

麟州旧壤,曰新秦。按秦武王转徙东民以实此土,久用滋富,因以名之。汉隶朔方之郡,唐胜州之域。匈奴接荒,在河一曲,党项部族、汉民混居。长城基前,屈野川其右,左带楼烦之境,南偏赫连之乡,惟府由兹,唇齿相辅。开元年中,蕃构逆,燕公(燕公张)致讨,请城麟州,所以安馀种也。显德之末,刘崇不宾,杨侯作藩,移垒斯堡,所以护并寇也。(显德五年,移州小堡。)

通判之职,殆未尝设。雍熙二年夏六月,始某拜命,悴莅是邦。其辑兵绥民,御侮致饷,利与守牧相表里。爰卜安堵,以宅厥处,取材因旧,不夺民力。厅事敞闲,独首阳位。故厅,停也,使停息其间。又厅,听也,欲听行其教。盖礼之攸属,民之是依,得不慎哉。于戏!君道惟艰,艰于审贤;臣道惟艰,艰于克官;民道惟艰,艰于能安。若是厅也,帝王之诏令存焉,千里之刑政焉。苟职君之务,如嗜食,待君之民,如子俟息,则明恕中出,刑政用清,内杜擅权之吏,外绝无告之民,谓斯厅也,宇覆疆内,人用休息。若忽君之令,寇君之政,掠民膏腴,妻、子谋,则志辱于贪,事成于滥,既厚椟之责,亦速覆舟之咎,谓是厅也,丑甚屠肆,其何游焉。贤行难著,仁心易隳,敢镂厅壁,取政规。后之君子,勿妄也。时皇宋雍熙二年八月日记。

文章首先说明通判之职责,在于治政矫政,以宣天子之风,达庶民之志,国家正威服四方,自己做为儒者能担此重任,感觉非常理直气壮。

第二段叙麟州建置沿革,居民构成,重要位置。麟州旧为新秦地,经过秦末到汉武帝迁移东部民众填充,长时间的开发经营,成为可以与秦中(关中)比富的地方,所以称“新秦”。汉代时隶属朔方郡,唐时为胜州(榆林郡、在今内蒙古准旗十二连城)之地。北部河曲与匈奴相接,境内党项部族与汉民混居。地理形势险要,长城在基前,屈野川在其右(西),东面是楼烦之境,南面原是大夏郝连勃勃的领地,与府州为唇齿相依之势。唐开元时北部的康待宾煽动突厥、党羌部落作乱,被燕国公张说讨伐占败,张说奏请朝廷置麟州,以安置归附的党项羌等族。公元951年后周郭威灭后汉,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又在太原称帝,史称北汉。而世居麟州的杨氏在广顺二年(952)归周受封。后周世宗柴荣显德五年(958),麟州曾移居吴儿堡(在今神木市南境),是为了应付居于并州太原的北汉政权。

第三段叙写建厅的意义和为官应有的道德和应尽的职责。先说自己是最早担任通判之职的官员,雍熙二年六月任麟州通判,职责是与太守共同“辑兵绥民、御侮致饷”。由于原来的官衙破旧,因陋就简修葺,并不敢滥用民力。作者因声释义,“厅,停也”,是休息的地方;“厅,听也”是听教行政之所。感慨“君道惟艰,艰于审贤;臣道惟艰,艰于克官;民道惟艰,艰于能安”。是说君道之难在用贤臣,臣道之难在做好官,民道之难在安居乐业。通判厅是传达帝王诏令、处理地方刑政的处所。如果为官能履职如饥嗜食,待民如子息,就可“明恕中出,刑政用清,内杜擅权之吏,外绝无告之民”。如果玩忽君令,违背国政,贪掠百姓钱财,为妻子儿女谋福利,因贪腐丧失志向,滥用权力处理事务,就会走上覆亡之路。这通判厅,就成为丑行肆虐、草菅人命之所。贤德的行为难著称,仁义之心容易堕落。把这些教训作为政规,镂刻厅壁,以告诫后来者,不要肆意妄行。

《张咏集》还存有在麟州任上的几首诗,为抒怀赠友之作:

新秦遣怀

貂褐久从戎,因令笔砚慵。

梳中见白发,枕上忆孤峰。

风动沙昏昼,寒多雪折松。

此心无与问,长愿酒盈钟。

这首诗反映诗人闲适的心情。因长期忙于戌边之事,所以懒于写作诗文,不知不觉已见白发,但还是怀念着闲居的日子。颔联“风动沙昏昼,寒多雪折松”,是描绘塞北之地的恶劣环境,最后表达了一种平静的心态。

登麟州城楼

莫问戎庭苦,高栏是夕攀。

时清官事少,边静戍人闲。

雉堞临寒水,穹庐倚乱山。

皇恩正无外,不擬更移关。

此诗亦表现诗人的闲适心情。张咏在麟州通判任上,作为西夏相接的边境,存在着党羌人入侵的威胁,但此时的李继迁实力还不强,并不敢肆意妄为,与宋保持着亦战亦和的状态。麟州相对是安定的。诗人在傍晚登临麟州城楼,感觉没有冗繁的官事,并不觉“戎庭苦”。颔联写麟州城楼倚山临水,正是史书记载的麟州红楼的位置。《宋史·西夏传》记“麟州西城枕睥睨,曰红楼,下瞰屈野河。”最后表达皇帝赐封官“戎庭”,作者安心职守,并无他望,愿意在此任职。

新秦送人东归

郡斋空古塞垣西,才喜相逢又解携。

若值山东豪侠问,嵇生慵更作书题。

此诗亦反映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刚与友人相逢又要离别,对于友人要去见的山东诸友也懒得题写书信。

张咏作《麟州通判厅记》是表白自己要勤于政事,为国解忧,为民谋利,廉洁为官。将此记刻写厅上,一是自励,二是作为“政规”告诫后来的官员要勤政为民,清廉为官。三首诗都表现闲适心情。虽然边区条件不好,但诗人安心戎政,为国守边。

还有值得提到的事是,张咏曾赠诗给为杨业雪耻的刘吉,称颂他“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并注明“证杨业忠赤,为奸臣所陷”,刘吉曾不怕担风险为杨业鸣冤。杨业在殉难后,家属并未受到应有褒恤,后来下诏褒奖加重赏赐,就是因为刘吉揭露了真象。此事在李裕民教授的《杨家将新考三题》和张其凡的《张咏事文考述》中有评解。

三、张咏的传奇人生

张咏(946-1015),濮州鄄城(今山东菏泽),字复之,因家在黄河下流九河区,又自称九河公,还自谓乖崖公,自赞“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聊以表德”,后人多称他张乖崖。

张咏出身贫寒,但少有大志,崇尚气节,刻苦自励,学的文韬武略,文武双全。

钱易的“张公墓志铭”记他“幼负奇骨,不为儿戏” “自少学剑,颇得妙术,无敌于两河间,好奕棋,精射法,饮酒至数斗不乱”。据他本人说,曾与陈希夷(摶)学剑。能将合拱枣木,一劈为二。早年以任侠自喜,“勇于为义,遇人艰急,苟情有可哀,必极力以济,无所顾惜”。可见其少年时即是具有传奇色彩、威震两河的大侠客。

他并非只有技艺的一介伍夫,还是学识渊博的士子。宋祁在《张尚书行状》中讲,张咏“始就外傅,即览群经。书必味于义根,学乃知于言选。家贫无以本业,往往手疏《坟史》。每有属缀,辄据庭树槁枝而瞑。茍不终篇,未尝就舍”,“聚典籍百家,博览无倦,副本往往手写,至于卜筮、医药、种树之书,亦躬自评校”,终为饱学之士。

少壮时,他曾到处游历。他在诗文中提到“高斋洛水西”、又“自洛徂陕”、“西入长安”、“驱马淮西”“飘飖齐鲁”,“醉卧陈楚”、远遁越东、隐居天台、到过博州、去过安阳,这些游历,使他丰富了阅历,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

在练就文武艺后,到太平兴国五年(98035岁时,方胸有成竹参加科考,一举登科与好友寇准、王禹偁省试同登科,殿试中与寇准同中进士乙科,从此步入官场。

在他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职,而他的主要才干和政绩也主要表现在治理州郡上。

在朝曾任礼部考试官,授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司、门下封驳事,总三班院、给事中、户部使、御史中丞、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

在地方,任过崇阳知县、麟州通判、崇仪知县、湖北转运使,益州、杭州、永兴军、昇州、陈州知府兼江南东路安抚使,突出的政绩在两知益州任上。

益州(四川成都)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历来是多事之地,为国家重点治理区域。张咏任职前后,成都时局不稳,有李顺起义,刘旴兵变,王均士兵起义等变乱。

张咏首次任蜀守是在镇压李顺起义后,其后又平定刘旴兵变。王均起义后,他再次知成都府。刘敞曾评:“巴蜀再叛,百姓凋敝,盗贼满野,时尚书(张咏)受命治之。单车到府,城无居民,库无金帛,仓无见粟,而群孽在外。尚书能安而辑之,威而怀之,盗贼殄灭,善民待职。”钱易说:“两任坤维也,悉寇盗之后,兵火之余,公理残破,御权要,无毫发敢动者,时屯军尚多,贼炽未息,城中窘急,无旬日之粮至。公(张咏)乃封府军,牓城门,贱盐贵米,俾博易之相次,储备悉周,始安川蜀矣”。至此四川再未出现大的动乱,难怪真宗命人传话给他:“得卿在蜀,朕不复有西顾之忧。”宋史本传评他:“在蜀为政,恩威并用,蜀民畏而爱之。”南宋王刚中称张咏:“考绩其为治,大抵以严猛奋励制其暴,以精明果断摘其奸,以公平信义善其俗。讼至于庭,据案一决,悉中其隐,百姓惊叹以为神明而不敢犯。”还有人评:“其(张咏)为治,务端好恶以新民、明赏罚以率下。”

四、善治州郡 为民造福

张咏善于治州郡,功绩卓著,最显著的特点是顺应民意,为民谋利,注重教化,善理讼案。

张咏初治蜀时,正值张顺王小波起义被镇压后,张咏深知饥民起义的原因在官府重赋,不恤灾民所致。他明榜示谕,允许起义者自新,自首者可释罪归田,王继恩送俘三十余人,请张咏惩罚,张咏全部释放,放其归业,继恩不满发怒,张咏说:“前日李顺胁民为贼,今日咏与公化贼为民,何有不可哉!”他还上言“万州管内,有官收津钱数百贯,兼有税场,甚扰民”,朝廷允许免除收税项目。知杭州时,正值岁歉,民多贩私盐以自给。他对下面抓到贩私盐的都宽大处理,下属请严治,他说:“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起为盗,则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随后张咏又申准免去杭州中等户当年的丁身钱。结果,当年杭州直到秋收也没有发生民变。张咏不仅抚恤民众,而且注意民生,采取措施,使民众有谋生手段,从经济上稳定社会。张咏知崇阳时,提倡改变单纯以种茶为业,号召广植桑麻,并告诫县民:“茶利厚,官将榷之(专卖),不若早自异也。”于是崇阳县桑麻大兴,织绢销售北方,每年达百万匹。后来,他任湖北转运使时,又因崇阳山路险峻,漕运不便,让民以绢代赋税,后成为定制,崇阳人称便。仁宗时,宋廷榷茶(茶叶由政府专营),崇阳人无茶租之苦,立庙怀念张咏之德。他还在崇阳大兴水利,灌溉田地数百顷,使老百姓无旱灾之忧。

在成都时,张咏访知民间苦盐贵,而当时官有存盐而缺粮,民间粮有积余,他让减盐价,任民以米易盐,民众争相交易,既解决了民间缺盐,又解决了驻军缺粮困难,取消了从陕运粮入蜀之政。成都官府欲差夫从外搬草,正是百姓饥饿之时,张咏在城西、北门各设一草场,收购百姓生草秣马,既解决了马草问题,又使百姓得钱买粮解决了饥荒问题。他还放宽条令,允许西域商人至蜀贸易,大获通商之利,他提倡种植桑麻,解决了四川养蚕业的需求,他下令拆除侵占成都水利设施的豪居大宅,使大片田地得灌溉之利。宋朝的纸币——交子是从他治理的益州开始流行的,这一举措大大有利于对外商贸流通,促进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张咏在蜀之时,特别注意赈灾救灾工作,以堵塞变乱之源。他以蜀地狭窄,稍遇水旱,则民必乏食。时斗米直钱三十六,乃按诸邑田种,使其始价,岁折米六万斛,至春籍城中细民,计口给券,俾输元估籴之,奏为永制,其后七十余年,虽时有灾馑,米甚贵,而益民无馁色。

张咏除了革除地方陋俗浮风,“移风复俭约”,还很重视教育,他让幕僚李畋推举善讲习者,李畋推荐同学刘式。张咏将刘式任为州学教授,教授诸生,受业者达五十余人,他还在休假日置酒劝劳刘式。自此以后蜀人来就学者甚众。蜀中士子,旧好古文,但不重举业。张咏亲自监试举人张及、李畋、张奎;三人赴京赶考时,他又设宴率郡僚赋诗送别,给三人驿券,自此之后,两川士子,以中举为盛事,争起参加科考。

张咏还善于理讼断案。审狱断案是封建社会地方长官的重要职责,是治理地方,让民众折服的重要事情。张咏决狱,人莫能测,初若疑误,而片言之下,尽穷幽隐之迹。张咏在昇州时,有僧人行止不明,有司执以告咏。张咏熟视其人,判其牒曰:“堪杀人贼。”既而审问,果然是一民,与僧人同道行,杀了僧人,取其祠部诫牒三衣,自披剃为僧,僚属问张咏:“何以知之?”咏答:“吾见其额上犹有系巾痕也”。

张咏在杭州时,有民家子与姊婿讼家财,婿言,妻父临终,此子才三岁,故命见掌赀财,且有遗书,令异日以十之三与子,七与婿。咏览之,以酒酹地曰:“汝父,智人也。以子幼甚,故托汝。倘遽以家财十之七与子,则子死于汝手矣。”亟命以七分给子,馀三给婿,众皆服咏明断,拜泣而去,以此两例足见张咏断案神明,是以众服。

五、刚正不阿 清正廉明

张咏为人刚直不阿,为官清正廉明。钱易说他:“生平以刚正自立,智识深远,……恶人谄事,不喜俗礼,士有坦无他肠者,亲之若昆弟;有包藏诚素者,疾之若仇雠。”韩琦说他:“天赋正直,济以刚果,始终挺然,无所屈挠。”王安石说他:“至大至刚以直之气,一生未始少屈,至今凛然。”前面我们已记他在麟州通判任责太守以喜怒为政。在益州任上,主帅王继恩、上官正,面对强寇逗留不进,他椎牛置酒,对军尉说:“尔曹俱有亲弱在东,蒙国厚恩,恐无以塞责。此行当直捣寇垒,尽其噍类,平定之日,东向以报,目见朝廷举万年之觴,岂不快耶。若犹老师逸囚,疲民旷日,即此地还为汝死处也。”在他的督责下,继恩即刻进军,经殊死鏖战,尽俘凯旋。

他有许多为官名言。他说:“事君者,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忠不言已効,公不言已能,斯可以事君矣。”谈到官职升迁,他说:“若转下而思之,则身不危;若转上而思之,则名必败”。“功业向上攀,官职直下觑”。

他为官不为轻肥,不事产业,自奉简约;生活上“寡薄俭鄙,无声色之好”。益州任上,为顺应官属蓄婢之情,买用一婢女,几年后离任遣回,让其父母出嫁,此女仍为处子。

六、文学成就及其影响

张咏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也是突出的,前人有评论。宋祁在《张尚书行状》中称:“公雅好著文,深切警迈,以不偶俗尚,自号乖崖,公尤善诗笔。必核情理,故重次薛能诗,序之曰:‘放言既奇,意在言外。’”韩琦在《张公墓志铭》中称他:“文章雄健有气骨,称其为人。尝为《声赋》,梁公周翰览而叹曰:‘二百年来不见此作矣’”王禹侢称他:“秉笔为文,落落有三代风”后人有评:“句词清古,与(孟)郊、(贾)岛相先后。”郭森卿在《张咏集序》中道:“天下诵其事业,而鲜有知其文者,今观其文,大抵脱去翰墨畦径,无属辞缀文之迹,而磊磊落落实大以肆方”“读其歌诗,有古乐府风气,律句得唐人体,若《声赋》,又其杰然雄伟者。”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其文乃疏通平易,不为崭绝之语,其诗亦列名西崑体中”,“特其光明俊伟,发于自然,故真气流露,无雕章琢句之态耳”。

张咏在宋初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他在多处做官,都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多处建有纪念他的祠堂。他在崇阳任职时间并不长,县民修生祠纪念他,而且多次重修。在任麟州通判,老百姓也“思而祠之”。在四川成都多处有他的祠庙。成都西南建有“三公祠”,祀政绩突出的秦蜀守李冰、汉守文翁和宋守张咏,岁时有祭,蜀民把他比作诸葛孔明。

时人对其评价很高。乾琦给他写墓志铭称颂“张公以魁奇豪杰之才,逢时自奋,智略神出,勋业赫赫,震暴当世,诚一代之伟人也”刘敞在《张忠定谥议》中说:“自宋兴以来且百年,言治者甚众,其直己以事上,尽心以抚下,生有荣名,死有遗爱者,尚书(张咏)殆无与并焉。”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5-01-02 14:27:58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