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4年第三期 >> 文化窗口 >> 杨家将—历史真实与民间虚构 >> 阅读

杨家将—历史真实与民间虚构

2025-01-02 14:29:24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0
内容提要:金秋十月,塞外秋高马肥。北宋朝雁门关南北的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时,一大队轻装的骑兵鬼鬼祟祟从北面马邑方向向雁门关下的村落呼啸而来。一些乡民正在庄稼地里忙着收割,忽然有人惊叫起来:不好了,契丹人“打草谷”来了。
惊慌失色的人们丢下手中的镰刀和粮食,拼命地向村里刚刚

师国宏

   

金秋十月,塞外秋高马肥。北宋朝雁门关南北的田野上一派丰收的景象。

这时,一大队轻装的骑兵鬼鬼祟祟从北面马邑方向向雁门关下的村落呼啸而来。一些乡民正在庄稼地里忙着收割,忽然有人惊叫起来:不好了,契丹人“打草谷”来了。

惊慌失色的人们丢下手中的镰刀和粮食,拼命地向村里刚刚筑好的堡寨逃去。没跑多远,他们就看见不远处山梁上的烽墩腾起一股浓烟,直冲云霄。驻守在雁门关下堡寨里的宋兵闻风而动,一队盔明甲亮的骑兵在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将官带领下冲出堡寨,向辽兵包抄过去。这位手持长枪的将军背后,一面绣着“杨”字的大旗呼啦啦地迎风招展。

辽兵冲到庄稼地里,正在手忙脚乱抢夺粮食。在路边警戒的一个小头目第一个望见了“杨”字大旗。他立刻大喊:“杨无敌”来了,快撤。于是,辽兵们纷纷丢下粮食口袋,翻身上马落荒而逃。看见辽兵狼狈逃走,乡民的粮食丝毫无损,带兵的小将不禁哈哈大笑:我父帅的名头果然厉害,辽兵看见他的大旗就望风而逃啊。他命令部下无须追击,赶快帮助乡民收割,不能让契丹人抢走一粒秋粮。

这位年轻英武的宋朝小将,就是代州刺史杨业的儿子杨延朗。杨延朗也就是后来杨家将故事中大名鼎鼎的“六郎”杨延昭。

这一幕并不是笔者刻意的虚构,而是完全有可能在北宋初期的雁门关下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战斗场面。史籍中明确记载,在公元980年到982年之间,宋辽之间在雁门关下至少曾发生过两场大战。

第一场雁门大战发生在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

《宋史·杨业传》说:“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而击之,契丹大败。”《续资治通鉴长编》又说:“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会敌十万侵雁门,令杨业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军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

史书中对这样一场金戈铁马、惊心动魄的大战的记载显得有些举重若轻、惜墨如金。真实的战斗的经过是,辽景宗耶律贤御驾亲征,率领十万辽军直奔雁门而来。当时,代州后方的宋军主帅是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潘美。他手下的宋军部队虽然有五六万人左右,但是分散驻扎在不同的地方。而雁门关前线,杨业手下当时只有三千人,敌众我寡,形势非常严峻。

辽军不但兵力总数上有压倒的优势,而且其骑兵的战斗力非常厉害,绝非宋朝的一般骑兵可比。据有关史料,辽国每名在册的士卒一人配有三匹战马,“每行军,鼓三伐,不问昼夜,大众齐发,未遇大敌,不乘战马,俟近敌师,乘新羁马,蹄有余力。”还有其它名目繁多的军用装备,“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粮一斗、搭毛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辽军骑兵的战法也极为灵活机动,他们在野外发动进攻前,总是根据敌军的兵力分布情况,先将队伍分作几队,每队大约500700骑。进攻时,先以一队人马发起冲锋,得胜则全军齐进,不胜则几队轮番攻击。如果还不能破敌取胜,则迅速采取其它战术乃至撤退。

对于辽军的作战特点,杨业自然是了如指掌。在得到辽军军事行动的消息以后,他立刻指挥部下连夜布防。布置妥当以后,杨业率领挑选出的精壮轻骑数百人,悄悄潜出雁门北口,从山间小道绕到辽军的背后埋伏。次日,长途奔袭的辽军前锋抵达雁门关前,在节度使萧咄李、大将李重诲的指挥下,向雁门关蜂拥而来。在关城上指挥战斗的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朗和次子杨延玉,他们正在城垛口上瞭望,等待杨字大旗和父亲跃马挥刀威武身影的出现。

由于在辽军到来之前,杨业已做了严密的布防,且有潘美的援兵作后盾,守关宋军官兵士气高昂,用滚木礌石、火箭、飞辕寨、猛火油柜等绝杀武器给辽兵以迎头痛击。辽军虽然人多势众,但在雁门关前遭到强有力的抵抗和反击后,嚣张气焰明显受挫。亲临阵前督战的萧咄李气急败坏,大声喝问败退下来的辽兵,宋军守关大将是谁?辽兵告诉他,是杨业。

杨业这个名字对萧咄李来说,听起来有些陌生。因为在去年五月之前,杨业的名字还叫刘继业,他还在替北汉主刘继元拼死保卫都城晋阳(今太原)。当时,宋太宗亲征北汉,晋阳城被围困多日,已经是陷入绝境的一座孤城。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刘继元不投降,又能怎么样呢?但刘继元保住了自己的命,却没有保住晋阳古城。北汉这个弹丸小国,竟然是十国当中最后一个被征服的地方。太原城曾经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恨之地,也让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大动干戈,费尽周折。所以,宋太宗在离开太原时,安排大将潘美一把大火把太原城烧得灰飞烟灭。刘继业本来是下了与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的,当他还在城头一隅挥刀苦战的时候,刘继元派来了使者,说我们的皇帝已经打开城门投降了,希望将军也放下武器归降。刘继业先是愣在那里,然后跪地恸哭。英雄总是不甘失败,可是英雄也有无力回天的时候。他面北长拜三下,一步步艰难地走下城头。宋太宗见刘继业卸甲归降,非常高兴,当即让他恢复杨姓,单名业。

辽将萧咄李、李重诲很快明白过来,他们这次在雁门关前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而且是老对手。他们知道刘继业多年镇守代州和雁门关,并因功被提拔为北汉的建雄军节度使。杨无敌,宋朝真有无敌将军吗?萧咄李不信这个邪。他跃马向前,挥舞着寒光闪闪的弯刀,对身边的辽兵大叫一声:跟我来。又一队辽军向雁门关潮水般涌过去。

终于,杨业得到谍报,主帅潘美的援兵已到雁门关南。他大刀一挥,跃马冲出埋伏的树林,在辽军背后发起了突然袭击,辽军的尾部猛然一阵骚动,士卒纷纷向两侧溃逃。雁门关关门大开,潘美的数万援军旌旗招展冲杀出来。杨业与潘美对辽军开始前后夹击。枪林箭雨,人喊马嘶,刀光剑影,一场混战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擒贼先擒王。乱军之中,杨业挥刀直取辽国节度使萧咄李,几个回合就将心慌意乱的萧咄李斩于马下,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则被宋军生擒活捉。坐镇后方的辽景宗看到宋军势不可挡,辽军又混乱溃败不可收拾,只好下令全面撤退。宋军乘胜追击,缴获辽军兵甲战马无数。

面对灵活机动、战斗力异常强悍的辽军,也只有杨业这样在雁门关下与契丹人缠斗多年,“老于边事”的将军,才可能知己知彼,出奇制胜,创造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次雁门大捷后,杨业因战功从代州刺史晋升为云州观察使,可谓连升三级。这时的云州(今山西大同),其实还在辽国的实际控制之下,所以杨业并不能到云州去上任,而是仍然驻守在雁门关下的代州。

兵强马壮的辽国,不甘心两年前的失败。982年四月,辽主再次率兵分三路侵宋。其中西路军进攻府州(今陕西府谷),中路军进攻雁门(今山西代县),东路军进攻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东)。进攻雁门的中路辽军虽然有三万人,但再次被杨业打得大败而逃,宋军斩敌首三千余级。杨业还乘胜追击进入辽国境内,攻破堡寨三十六个,俘获契丹军民万余口,牛马牲畜五万多头,战果辉煌。经过这两次雁门关下的惨败,契丹兵被杨业的名字吓得胆战心惊,从此有了心理阴影。《宋史》载:“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杨业的一生金戈铁马,身经百战。他在战场上被敌人称为“无敌将军”,死后敌国又为他立庙祭祀。他的一生是一首波澜壮阔的史诗,更是一部气壮山河的悲剧。他的一生始终在完成一个艰巨的使命:抗辽保国。

他是传颂千年的杨家将传奇事业的开创者,是杨家将英雄群体的灵魂人物。他一生有三个名字,他用三个名字谱写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三部曲:少年时代,他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土豪杨弘信的长子杨崇贵;青壮时期,他是北汉藩镇、太原悍将刘继业;晚年时期,他是威镇雁门的北宋名将杨业。宋太宗雍熙北伐,杨业在朔州陈家谷兵败被俘,壮烈殉国。

北宋前期,河东、河北和西北边塞大将如云,武将世家比比皆是,且功勋卓著。但幸运的是,只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父子,经后世故事传说、小说演艺、戏曲搬演、评书播讲,最终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杨家将。

乱世出英雄。杨家将的第一代,被称为“无敌将军”的杨业是在五代十国的军阀混战和雁门边塞纷争的烽火狼烟中成长起来的。

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短短的53年,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梁、唐、晋、汉、周五个短命王朝走马灯似的相继而替,这就是史称的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地区也先后出现前蜀、后蜀、吴、吴越、闽、楚、南唐、南汉、南平等九个割据政权,加上晋阳刘崇建立的北汉,统称为十国。

在中原王朝混战不断的时候,原来居住在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契丹部落悄然兴起。部族首领耶律阿保机运筹帷幄,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大契丹国。契丹国的势力不断向西、向南扩展,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盛极一时,其疆域东起辽东大海,西至今新疆天山脚下,北达今蒙古国境内的克鲁伦河。特别是到了后唐末年,石敬瑭为了自己当皇帝,不惜把河北、山西北部燕云十六州的大片土地拱手送给契丹国。由此,契丹国南面的疆域一下就延伸到河北白沟河、代州雁门关以北。引狼入室的石敬瑭,仅仅作了五年皇帝就病死了,最终自食苦果的是他的儿子石重贵。石重贵继位后,不想再向契丹称臣,只想称孙子。但是他的干爷爷耶律德光很不满意,直接挥兵南下中原,兴师问罪。契丹兵势如破竹,946年攻入大梁(洛阳),后晋宣告覆亡。

耶律德光进入开封,自立为中原皇帝,改国号为大辽。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麟州刺史杨信、府州刺史折从远、夏州刺史李彝殷等人,坚决不归附辽国,并率所部兵马联合抗击契丹军队。947年二月,刘知远为号令中原,于太原称帝,仍用后晋天福年号。契丹兵到处烧杀抢掠,且又孤军深入,遭到中原地区军民的强烈反抗。耶律德光看到在中原无法立足,只好决定全面撤退。面对中原王朝的统治真空,刘知远抓住机会迅速出击。他任命自己的兄弟刘崇为太原尹、河东留守,六月份亲率部下大军南下,很快先后进占洛阳和开封。在开封,刘知远改国号为汉,开封改称东京,这就是五代中的后汉。可惜刘知远这个人没有福气,皇帝当了一年多,就病死了,皇位传给了儿子刘承祐。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汉隐帝刘承祐密谋捕杀权臣,后汉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郭威也在其列。于是郭威先下手为强,起兵攻入开封杀了刘承祐,后汉灭亡。这时候,刘承祐的叔叔,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在太原的军事实力很强,所以郭威欺骗刘崇,假意说要推举刘崇的儿子刘赟继承后汉的帝位。结果,刘赟在去开封接受皇位的路上,被郭威派人杀死。951年正月,郭威在开封即皇帝位,国号周,史称后周。太原刘崇得知侄儿、儿子先后被杀,对郭威恨之入骨,于是也在太原称帝,是为北汉。原属后汉的麟州守将杨信,也就是杨业的父亲,公开宣布归属北汉。

杨业的父亲杨信是麟州人,至今陕西神木还有杨家城遗址。既然杨信是麟州人,那杨业的祖籍也当是麟州。但在《宋史》等史书中,说杨业是“并州太原人”。这可能是因为杨业很早就在太原刘崇手下从军的缘故。

杨业的父亲本来叫杨弘信,原籍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宋代人为避宋太祖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名讳,改称杨信。综合各种史料推算,杨业大约出生于932年,即后唐长兴三年。杨业出生后取名杨崇贵,还有个兄弟叫杨崇训,后为避帝王名讳,先后两次改名,最终改为杨重勋。杨崇贵出生的时候,父亲杨信已经是麟州“土豪”,实际就是自己拉起一支队伍的小军阀。五代十国期间,麟州周边杂处着契丹、党项、突厥、吐浑等游牧民族,杨信与这些部族势力冲突不断,战事不时发生。为了在乱世的夹缝中立足,他还与陕西北部的府州(陕西府谷)刺史折从远保持军事联系,互相支援。

后晋年间,契丹举兵侵后晋,晋主诏令各地方抗战。杨信、折从远举兵北击契丹,夺取丰州。事后,后晋皇帝正式任命杨信为麟州刺史。府州的折从远升职为检校太保,兼领府州团练使及契丹西南面马步军都虞侯。随后,杨信与折从远又率部进击契丹,帮助后晋收复了许多失地。十几岁的杨崇贵,开始跟着父亲四处打仗,早早地开始体验艰苦而又危险的行伍生涯。所以《宋史·杨业传》记载:“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龙生龙、凤生凤,杨崇贵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喜欢上了军旅生活,萌发了长大后驰骋疆场的梦想。

951年,刘崇在太原称帝时,杨崇贵刚好满20岁。

大约就在这年的上半年,北汉主刘崇召杨崇贵至太原,任保卫指挥使。杨崇贵为避刘崇讳改名为杨重贵,他的兄弟杨崇训改名为杨重训。952年,杨信因病去世。因为长子杨重贵在北汉晋阳任职,为刘崇所器重,所以由杨信的次子杨重训继承了麟州刺史的职位。这一时期,杨崇贵应该完成了他的婚姻大事,据有的学者考证说,他娶妻折氏,即府州折从远之子折德扆的女儿,但此论史学界尚存疑。后世广为流传的杨继业与佘赛花(佘太君)的故事,多属于小说戏曲艺术加工和民间传说。

954年,北汉主刘崇死去,儿子刘钧继位。在刘崇去世之前,他赐大将杨重贵宗姓刘,改名继业,和他的孙子辈同列。于是杨重贵成为刘继业。虽然杨重贵已经改名为刘继业,但辽国人可能已经习惯了他原来的姓氏,总是称他为杨继业,这在《辽史》的记录中比比皆是。

岁月悠悠,戎马倥偬,青年刘继业在北汉度过了一段较为安逸的时光。958年,刘继业双喜临门,先是北汉于代州(今山西代县)设建雄军,刘继业任节度使。也是在这一年,继业的长子延朗(即延昭)出生了。刘继业突然有了初为人父的惊喜和欢愉,这无疑给这个烽火乱世里的小家庭增添了几分温暖的气息。

   

这个时候,五代的最后一位雄主周世宗还在为一统天下南征北战。959年,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收复瀛、莫、易三州和瓦桥、益津、淤口三关,后因病班师。6月病重,逝于开封。柴荣之子柴宗训年仅7岁,暂由其母符太后摄政。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大将赵匡胤在开封城东北陈桥驿发动兵变,篡周自立,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史称“北宋”。“五代”至此结束,共历53年。

968年七月,北汉主刘钧卒,养子刘继恩继位。八月,宋乘北汉主新丧,兵分两路北征太原。刘继业与汉将马峰、冯进珂屯兵团柏谷,与宋将李继勋、何继筠等战于洞涡河(今山西榆次南),后退守汾河桥。随着宋军的加紧进攻,北汉内部的权力斗争白热化。九月,宰相郭无为指使供奉官侯霸荣刺杀刘继恩,郭无为又杀侯霸荣,拥立继恩弟刘继元。十一月,契丹军驰援太原,宋军担心腹背受敌,于是被迫退兵而去。

北宋开宝二年(969年)二月,宋太祖再次亲征北汉。刘继业率部与宋军战于祁州(今山西祁县)团柏谷,部将陈廷山降宋。刘继业退守汾河桥,与宋将荆嗣激战,败退城内,被汉主刘继元短暂解除军职。三月,宋太祖加紧围攻太原城,以骁将李继勋、赵赞、曹彬、党进分攻太原城四周。某天晚上,刘继业曾率骑兵突击队数百人袭击城西党进营寨,小有斩获。

晋阳城危在旦夕,北汉遣密使向辽国求救。但辽国南来的援军遭宋将韩重赟、何继筠阻击受挫。宋太祖指挥宋军引汾水淹灌太原城,宋骁将王廷乂、石汉卿奋勇攻城,中流矢阵亡。晋阳古城自古为兵家重地,隋唐五代以来,驻军和官员多加修缮加固,堪称固若金汤,再加上刘继业的严密布防和北汉军顽强抵抗,使宋军的这次太原城攻坚战空前惨烈,这也成为宋太祖心头永远的痛。太原城久攻不克,辽国又继续派大军来救援,宋太祖被迫班师。

976年八月,对北汉耿耿于怀的宋太祖第三次北伐太原,由大将党进、潘美、杨光义、郭进等分兵进攻。十月,宋军刚刚进抵太原,宋太祖忽然暴卒于东京开封,其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宋军只好班师,无功而返。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继位不久的宋太宗雄心勃勃,决心完成兄长的遗愿。正月还没有过,就派遣大将潘美等人分兵四路再攻北汉。为防止契丹救援太原,宋骁将郭进驻白马岭(今山西盂县东北)。辽国大将耶律敌烈果然赶来救援,被郭进狙杀。四月,宋太宗亲至太原督战,筑长围,绝太原城内供给。五月初五,绝望的刘继元穿白衣出城投降,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小朝廷北汉宣告灭亡。

关于刘继业归顺宋朝,改名杨业的经过,前面已有交待。杨业归降后,宋太宗当即授予其右领军卫大将军荣衔,后又加郑州防御使衔。不久,又“以业老于边事”,迁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当时,大将潘美是河东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杨业成为潘美的副手。

自此,杨业担任代州刺史,战斗在雁门关抗击契丹的最前沿。

据宋史记载,杨业自小不爱读书,但为人忠烈武勇,有智谋。从军以后,指挥部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雁门关一带冬天苦寒,人们为了御寒需要披着厚厚的毡衣。但是杨业却穿着单衣坐在室外处理军政事务,还不设火盆取暖,旁边的士兵几乎都要冻僵了,而杨业却怡然无寒色。杨业为政简易,对部下非常关心爱护,所以士卒们都乐意在他部下听命打仗。杨业出战所向克捷,被誉为“无敌”将军,除了他自身的武勇,也得益于他过硬的作风和部下的拥护爱戴。

982年九月,辽景宗死。儿子耶律隆绪继位,即辽圣宗。圣宗年幼,其母萧绰摄政,她就是著名的辽国萧太后。北宋君臣情报不准确,以为此时辽国子幼母弱,有机可乘,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对辽国的大战,以雪洗当年宋太宗幽州高粱河大败之耻。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兵分三路北伐辽国。东路以大将曹彬、崔彦进、米信等出雄州(河北雄县),中路以田重进、谭延美出定州(今河北正定),西路以潘美、杨业出雁门(今山西代县)。二月中旬各军集结,月底北上。东路大军曹彬首战告捷,攻克固安。三月,曹彬再克涿州,田重进克易州。西路军副帅杨业和儿子杨延朗在雁门谷北口败契丹军,拿下寰(今朔州马邑)、朔(今山西朔州朔城区)、应(今山西应县)三州,进军至恒山脚下。他们在当地招募壮士,代北子弟响应者云集。三月中旬,萧太后携辽主耶律隆绪、枢密使耶律斜轸等起倾国之兵南援。月底,宋军于飞狐口北破辽军三万,俘辽骁将大鹏翼,围困灵丘、蔚州。

五月,曹彬大军粮道为辽军切断,军心动摇,被迫撤退。辽将耶律休哥追击于歧沟关(涿州西南),宋军溃败,辎重损失殆尽,震撼全线。宋太宗召曹彬、米信班师,田重进退定州,潘美、杨业退代州,并迁云、应、寰、朔四州官民入雁门。

七月初,萧太后遣重兵十余万向雁门关以北扑来,复陷寰州。潘美紧急召集部下商议对策。杨业谈了自己的意见,他认为鉴于现在辽兵大军压境,兵锋强盛,不可正面决战。朝廷交给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撤退云、应、寰、朔四州官民,所以我们要周密安排,并派几千名弓弩手部队控制住南撤的通道,就可以确保三州之众安全撤回关内。被此前的胜利冲昏头脑的监军王侁立即表示反对,他说:“我们率领数万精兵,怎们能畏懦如此?我军直接向雁门北川开进就行了。”刘文裕也赞成王侁的意见。杨业急忙说:“不能这样,直接正面出兵必然失败”。王侁以嘲讽的口吻说道:“杨将军一向号称无敌,现在却见敌犹豫不战,莫非是有什么其它想法吗?”杨业一听此话大惊,急忙解释:“我杨业并非贪生怕死之辈,实在是现在形势不利,不能白白的让士卒们去送死啊。您现在责备我不敢与敌人决一死战,那么我就先和契丹人去大战一场。”王侁呵呵奸笑道:“好,这才是你杨无敌嘛。”面对王侁的刻薄话语和激将法,端坐于中军大帐的主帅潘美竟然不置可否。

七月六日,杨业率所部五千兵马出石碣谷,直趋朔州。启程前,他对元帅潘美说道:“此行一定不利。我本是太原降将,按规矩当死。皇上不但不杀我,还对我非常宠信,授我以兵权。不是我故意纵敌不击,而是想瞅准机会大败他们,建微功以报国恩。现在诸位将军都认为我是避敌不战,我只有与契丹军死战一场了。”他指着陈家谷口的方向,叮嘱潘美和王侁:“请各位将军在此布置步兵强弩,作为左右翼接应,等我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辽军。不然,我就死无葬身之地了。”潘美和王侁信誓旦旦,答应到时定会接应支援。

七月七日,杨业率本部与辽军大将耶律斜轸战于朔州东,中伏兵,突围至狼牙村(今朔州市南)。杨业率军从早上奋战到黄昏时分,又退至陈家谷。这时的陈家谷空无一人,没有宋军一兵一卒埋伏接应。

杨业捶胸顿足,只有回身与追击而来的辽军奋力拼杀,身上受伤数十处,部下士卒死伤殆尽。其实刚开始,潘美、王侁确实是安排伏兵谷口,后来听说杨业兵败,就立刻领兵退走了。当时,杨业身边还有士兵百余人,他对大家说:“你们都各有父母妻子,没有必要与我一起战死,你们赶快各自逃生吧。”众士兵都不愿离开,最后全部战死沙场。杨业的儿子杨延玉,部下大将刺史王贵、贺怀浦均血战而死。

杨业杀出重围,纵马隐入一片小树林,但被追踪而来的契丹神箭手耶律奚底箭射袍影,坠马被俘。杨业被押送到辽军元帅耶律斜轸那里,耶律斜轸屡次劝降,而杨业不为所动。耶律斜轸只好把他打入囚车,派兵送往幽州,向辽主和萧太后请赏。身陷囚笼的杨业,此时不由长叹:“皇上对我待遇深厚,寄望我能讨贼捍边以为回报,没想到我反为奸臣所迫,致我大宋军队惨败,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呢!”于是,绝食三日而死,享年约55岁。

萧太后曾下令,要活捉杨业,任何人不得伤害。而用弓箭射伤杨业的耶律奚底,不但没有被奖赏,还因此受到了处罚。由此可见杨业在契丹人心目中的地位。正如散文家张锐锋在《古战场》一文中所说,“他是英雄,他就必然失败。他是勇士,他就必遭挫折。”我仿佛看见,一千多年前,荒凉的雁门关外,须发皆白的老将挥舞一柄金刀,龙腾虎跃的八个儿子紧随其后。杨家大旗所至,敌人望风而逃。然而,无敌将军的天敌竟然出现在自己的背后。从此,燕云十六州梦断陈家谷口。

宋太宗得到杨业捐躯的消息,非常痛惜。但是,最早从前线传回来的战报消息,对杨业之死,却多有诋毁,以致朝廷给杨家的赙赠非常微薄。按《宋会要》载,朝廷规定“凡观察使卒,赐钱三百贯,绢布各二百匹,酒五十瓶,羊五十口”。而得知杨业死讯,朝廷开始仅“赐绢布各百匹,粟十石”,待遇还不如职位比杨业低三级,和他同时战殁的岳州刺史贺怀浦。这真的是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一个多月后,真相大白。为杨业辨冤的人是谁?民间传说是佘太君、杨六郎和寇准等人。有学者钩沉史料,说是南唐降臣刘吉,北宋名臣张咏有《赠刘吉》(节选)诗为证:

居危不苟全,凭艰立忠义。

冒死雪忠臣,谠言警贵侍。

(作者自注:证杨业忠赤,为奸臣所陷)

张咏生于946年,986年刚好40周岁,且在朝为官,可谓“雍熙北伐”的历史见证人。雍熙三年八月十五日,宋太宗下诏褒奖杨业和杨家,处罚陷害杨业的奸臣。皇帝的诏书是这样说的:

“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这份诏书看起来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既肯定了杨业的功勋和风骨,也申斥和处罚了潘美、王侁等责任者。随后,按照宋朝的荫补制度,朝廷还授予杨业长子供奉官杨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这其中万幸的是,杨延朗由于在刚开始攻打朔州的战役中臂膀受了箭伤,回到代州城养伤,没有随父参加这次军事行动,才得以幸免于难。

    杨业虽死犹荣,可是他死不瞑目。杨业之死,与其说死在辽军之手,不如说死于监军王侁及主帅潘美之手。北宋官员苏颂于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出使辽国,写下《和仲巽过古北口杨无敌庙》一诗,诗曰:

汉家飞将领熊罴,死战燕山护我师。

威信仇方名不灭,至今奚虏奉遗祠。

诗人经过古北口杨无敌庙时不由地感叹,连契丹人都要给战死的杨业修建祭祀的庙宇,可见当年连敌人都尊他为英雄。元祐四年(1089)八月,北宋大文学家苏辙出使辽国,再次路过古北口的杨令公庙时,也写有《过古北口杨无敌庙》一诗: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

这首诗在歌咏北宋杨家将英雄事迹的作品中非常有名,因为它对杨业牺牲的责任者有直接评价,故在后世经常被有关杨家将的文章或书籍引用。该诗的最后两句说:我欲比君周子隐,诛肜聊足慰忠魂。它不但清楚地表明了作者的愤慨态度,而且对无敌将军杨继业遭人陷害的元凶有明确的影射。本联所用典故,涉及两个历史人物,即西晋时期的大将周处(字子隐)和宗室梁王司马肜。周处原为吴国大将,吴亡事晋,担任御史中丞时,曾不避权贵,严辞弹劾司马肜,为肜所嫉恨。后来,司马肜任征西大将军,讨雍州氐羌反叛,周处恰为其部将。司马肜逼迫周处以五千兵马攻击叛军七万之众,“自旦至暮,弦绝矢尽,救兵不至,处遂力战而死。”周处是东吴降将,因与权贵有隙,被挟私报复,战死疆场;杨业也是降将,但对赵宋朝廷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却无端遭同僚忌妒和陷害,以至兵败陈家谷,被俘不屈,壮烈牺牲。两人的身世命运何其相似!

  

杨业父子曾在代州守边抗辽多年,故山西代县可谓杨家将的第二故乡。而代县人也早已把杨家将看作是地道的老乡,杨家将是他们祖祖辈辈的骄傲。

代县城西20多公里的鹿蹄涧村,有座杨忠武祠,就是杨氏子孙为纪念杨家将先祖而建。这里“襟覆宿之灵,带滹沱之秀,周围沃壤,左右流泉”,可谓风水宝地。杨七郎墓在鹿蹄涧附近的东留属村,与忠武祠比邻而居。

忠武祠是杨家子孙于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奉旨修建的,俗称杨家祠堂。祠堂正殿供奉着杨令公、佘太君以及七郎八虎,殿外廊柱上有一副木刻长联,颇为引人注目:

丰功伟烈著边疆勇冠三军称无敌

浩气英风留古塞声威万代佩专城

这副楹联,无疑代表了人民对杨家将的崇高评价。祠堂后院当中,立着一块奇形怪状的石头,这就是“镇祠之宝”――鹿蹄石,是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的实物。这样一座规模宏大的宗祠没有毁于历代战火,能够保留至今供后人瞻仰,实属不易,值得子孙后代们好好呵护。

我打小时候起,就通过小人书、评书、山西梆子戏记住了杨令公、佘太君、杨六郎、穆桂英……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每每在傍晚茶余饭后,村口上便聚集了一些谈古论今的人们,老人们讲起“七郎八虎大战金沙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听得小伙伴们两眼发直,不想睡觉。

多年前我在代县高中上学时,曾有幸参加电视连续剧《杨家将》的拍摄,扮演攻打幽州的辽兵,为塑造杨家将叱咤风云、英雄悲壮的荧屏形象尽了微薄之力,也更增加了自己对杨家将的崇拜之情。可是在上中学古代历史课时,我发现课本里对和“岳家军”齐名的“杨家将”却只字不提,是编书的老师漏掉了,还是历史上就不曾有过杨家将?这些疑问困扰了我多年。后来,随着自己阅读视野的扩大,终于有了一些答案。

杨家将传说故事绝非全部虚构。杨业和延昭、文广三人,《宋史》《东都事略》《十国春秋》等史书中,都有传记,对他们一生行迹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杨业,在《辽史》中也被频频提及。此外,不少宋人诗文集、笔记中对杨业父子也多有提及。读过《杨家将演义》小说的读者都知道,全书五十八回,第六回即写到“令公狼牙谷死节”,将杨业的故事草草结束,而后五十回则主要讲述了佘太君、杨六郎、孟良、焦赞、杨文广等人的传奇故事,一直到“十二寡妇征西”、杨怀玉报仇“举家上太行”为止。后面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在古代正史中鲜有记载,多见于明清以来的地方史志文献。

虽然杨家将的历史扑朔迷离,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满门忠烈英雄故事的传播。代县雁门关下有个村子叫试刀石,传说是杨六郎出征试刀的地方。清郎若伊《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诗云:“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一千多年过去了,在古代州的十里八乡,在三晋大地上,依然有讲不完的杨家将故事,说不尽的杨家将评书,唱不厌的杨家将连本戏。也许,一个民族的英雄并不需要史官为他们刻意树碑立传、歌功颂德。有史也罢,无史也罢,只要是甘心为民族大义付出巨大牺牲的英雄,他就会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他们的英雄业绩和传奇故事就会代代相传,永远鲜活。杨家将,就是这种活在民间的英雄人物的代表。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一代又一代的杨家将赤胆忠心,前赴后继,驰骋在塞外草原戈壁,保卫着宋帝国万里边疆和黎民百姓的安宁。

自从北宋本朝开始,民间便开始流传杨家将的故事。大文豪欧阳修就说:“继业……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到了南宋,话本小说中已有《五郎为僧》、《杨令公》、《青面兽杨志》等故事。元明时代,更有《私下三关》、《孟良盗骨》、《开诏救忠》、《破天阵》等等多种杂剧剧目在民间盛演不衰。清朝关于杨家将的戏剧,仅京剧就有40多种剧目,其他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地方戏中,杨家戏也非常丰富。明英宗时,杨家将的故事开始被编为小说,出版发行,达到了“农工商贩,钞写绘画,家蓄而人有之”的流行程度。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还出现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另一部是《南北宋志传》。这两部小说,都流传至今,并被改编成两种不同版本的《杨家将演义》,是“杨家将迷”们的必读书目,也是我们好多人小时候的启蒙读物。至于其他民间文学、曲艺、美术形式的杨家将故事作品,种类繁多,不可尽述。而代县之外,杨家将的遗迹和传说还遍及山西北部,以至河北、山东、陕西、云南、贵州、广西等广大地区,那故事真是讲上一千零一夜也讲不完。

在著名的京剧《李陵碑》中,杨业并未被俘,而是在兵败粮尽无可挽回之际,头触李陵碑而死。杨业碰死李陵碑当然是艺术虚构,是后世为纪念他所创造出来的情节,其中充满了老百姓的愤慨和惋惜之情。除了《金沙滩》、《李陵碑》,还有经典剧目《四郎探母》。它虽然是一出战争戏,但其中的剧情却表现了杨延辉与铁镜公主夫妇间的真挚感情。铁镜公主敢于诳母盗箭,让驸马回宋营探亲,夫妻恩爱、家庭亲情己超越不同民族和团体利益,在残酷的战争中展现了人性的鲜明本色。杨四郎和铁镜公主也正是当年许许多多胡汉通婚青年男女的缩影,代表了宋辽时期民族融合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血战金沙滩,是杨家将故事中最惨烈的一战。我至今对编写这些传奇故事的无名作者赞叹不已,他们可以让史书中一串冰冷的名字一个个变得生龙活虎,然后又一个个死得凄惨悲壮,催人泪下。我知道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仅仅是戏曲的虚构和民间故事,可是当我站在雁门关下的古战场上的时候,我和张锐锋先生一样,“就自然而然地看到了古老的传说”。血战金沙滩之前的故事是“双龙会”。宋王应邀与辽国天庆王会谈,被围困在幽州,杨家将为了掩护宋王脱险,这才上演了一场七郎八虎血战金沙滩的悲剧。今天的山西怀仁有一个叫金沙滩的地方,这里确实是一个古战场,但是不是当年杨家将血战的金沙滩呢?这已经不重要。

金沙滩,已经定格在一千年前的北宋雁门关下,供一批又一批的后来者凭吊和瞻仰。因为它是浸透英雄鲜血的土地,是值得我们敬畏、深思、流泪的土地。那里不仅可能埋藏着有杨家将父子兄弟们的血肉和遗骨,还有更多的无名战士和黎民百姓。

杨家将已远去千年,后世史书或语焉不详,或寂寞尘封。但英雄的功业不朽,民间的口碑不倒,代代相传,他们依然鲜活地生活在中国的传统小说演义、戏曲梆子、评书说唱里。

杨家将作为中国古代爱国英雄主义的典范,是以宋、辽、西夏军事斗争为背景,经过历代人民群众艺术加工形成的,以杨业、杨延昭父子和佘赛花、穆桂英等传奇女性为代表的杨氏武将家族及其部属,前赴后继英勇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群体。它们已不仅仅是几个虚虚实实的历史人物,而是成为中国一个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现象。

历史的杨家将,依然迷雾重重;文化的杨家将,早已融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历史与传说,真实与虚构,千年以来纠缠不清。杨家将文化的魅力,就在于此吧。

                                 

                            

(作者 师国宏,1972年出生,山西代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出版文学类作品集、史论作品集多部。)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5-01-02 14:29:24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