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今年四月,我们郑州郑北堂杨氏宗亲理事总会,组织了“纪念老令公诞辰,探寻杨业镇守北疆踪迹的走访巡游活动”。走访陕西神木杨家城是我们这次走访的最重要的一站。
杨树
今年四月,我们郑州郑北堂杨氏宗亲理事总会,组织了“纪念老令公诞辰,探寻杨业镇守北疆踪迹的走访巡游活动”。走访陕西神木杨家城是我们这次走访的最重要的一站。
去年四月,我们先后走访了陕西省潼关杨震博物馆、东宫村杨震祠堂,河南省灵宝县杨家村杨家祠堂、济源市杨家祖茔地、武陡县屹裆店村杨氏祠堂、杨洼村杨家宗祠,巩义市宋陵杨延昭墓地、开封市天波杨府、新密市胜龙台杨业祠,贵州省遵义市古播州唐、明朝时期杨氏土司统治近八百年的海龙屯军事要塞、杨氏土司皇坟、杨姓文化研究会,山东省青岛市,江苏省淮北市杨姓文化研究会,海南省杨氏总会等全国诸多的杨氏宗亲会、杨氏文化研究会、杨氏宗祠,收集了许多有关“杨家将”的遗址、遗迹、传闻、传说的历史资料。
走访神木“杨家城”是我们多年的愿望。孩童时期就多次听家里的老人给我们讲北宋杨家将的故事,讲我们的先祖杨弘信及其子杨业的老家出生地在陕西麟州城,“麟州故城”也是我们这支郑北堂杨家人的老家,那里是我们的根。我们是杨业老令公的后代。我们就是从那里出发分支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从那时起,我们就立志长大后,一定要到杨家将的老家走走看看,去那里巡游参观、走亲访友、寻根问祖,探望宗亲家人,续修家谱。
几十年过去了,神木寻根的心愿一直没能实现,当年少年现已古稀之年。但到神木杨家城寻根问祖的决心没有变。今年正好借去山西省代县杨忠武祠拜祖之际,来完成我们多年来的夙愿。
三月初九,参加完山西省代县鹿蹄涧村杨忠武祠举行的“老令公诞辰1097周年纪念”活动后。由宗章会长亲自驾车带领我和百卿、国明一行四人,于中午11点钟离开杨忠武祠,前往陕西省神木市杨家城探游走访。
我们驱车前往,一路欢笑,行驶在通往神木的高速公路上,于当天下午3点半抵达神木市杨家城景区。
不知为什么到了神木,就嗅到家的气息,进入麟州故城有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神木市杨家城我们是第一次来,路道不熟,在城外杨家城村里面逗留了几个来回,总算找到了进城的出入口,这也许是先祖对我们的一种眷顾吧,让我们在老家圣地多走走看看转转。思念故乡,了解故乡,回归故乡的情结如愿以偿。
麟州故城位于神木市店塔镇七公里处杨家城村西北侧,又名“杨家城”。东连桃峁梁,西临窟野河,南接麻堰沟,北接草地沟。城池座落在东山顶上,梁峁纵横,沟河三面环绕,悬崖绝壁山梁上,多处地势险要。东高西低,依山势而建,海拔高1092∽1156米。城垣总周长7829米,面积90万平方米。现存城垣、城门、瓮城、角台和马面等古城遗迹。城址由内城(紫锦城)、东城、西城、北城四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城组成,四座城垣系黄土夯筑。城内面积约70万平方米。
内城(紫荆城)在故城的中部,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平行四边形。周长1216米,面积约62207平方米。现存城垣整体保护较好。西南有城门及瓮城于东城相通,西北角有城门及瓮城与西城相通,东北角、东南角筑有台,南城垣中部偏东有马面,北城垣存高台建筑基址一处,疑似红楼基址。城内地势较为开阔、平坦。
东城在内城(紫荆城)的东部,平面呈不规则状,地势南高北低,周长约2055米,面积约128502平方米。现存有东、西、南、北城垣。城垣整体保存较差,城内地势相对平坦、开阔,南部为平地,北部及西部为台地,城内东北角有一“将军祠”(又叫将军庙)。东城垣南端为东城门及瓮城,南城垣西端为南城门及瓮城。东城垣保存较差,城垣长约664米,现存墙体上窄下宽呈梯形。顶部风化较为严重,呈圆弧形。南城垣长约613米。西城垣与内城(紫荆城)东城垣和南城垣共用。北城垣长约319米,城垣被自然冲沟及修建的道路破坏严重。
西城位于内城(紫荆城)的北部、西北部,地势均呈台地状。平面呈不规则月牙形,周长约3769米,面积约275731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且墙体依自然山势而筑,蜿蜒曲折。
北城位于西城北部,草地沟南侧,地势相对平坦,平面略呈方形,周长2197米,面积约264323平方米。城内形成东南至西北方向的自然沟壑,地表多为黄沙,东城垣设东城门及瓮城,南城垣可见南城门及自然形成的瓮城。
四座小城的城垣均依自然山势而建,地面暴露灰坑、建筑基址、瓦砾、陶片、瓷片等历史遗存。
我们来到杨家城广场的古代军事体验园,看到了多台仿制的古战车。云梯车,简称云梯。是古代士兵攻城战中攀爬城墙的必用工具。云梯车上配护盾、下装轮子,便于推动,并装有升降滑轮,可伸可缩。云梯底部有四面屏蔽的防护棚,可有效抵御敌箭、火药和石块的攻击伤害,打仗攻城时士兵在棚内推车停靠在城墙下,用云梯上面的勾挂住城墙发动进攻。
绞绳云梯,也叫绞盘云梯。这种云梯主梯分两段,采用折叠式结构,中间有转轴连接,使士兵登城行动更简便迅速,为攻城争取了时间。
投石车,也叫投石机,又称“炮”。是利用杠杆原理来发射物体的,在投石机一端放置重物,另一端放置投掷物,靠人力将装载投掷物的一端用力拉下,攻城时,它能将巨大的石块、或火药等物体抛向敌方,攻击城墙上的防守士兵,砸毁城墙,杀伤力很强。有时还将敌方的尸体、或动物的尸体腐烂的物品抛向城内,使敌方人员感染病毒传播,消弱敌方军力。
望楼车,也叫瞭望车。是古代攻城的战略性武器。车底部装有轮子可以推动,车上树坚木为竿,高八丈,顶端置板层,方阔五尺,内有一人执白旗瞭望,用旗语给自己的人通报敌情,旗卷无敌,旗开敌来,旗平敌近,旗垂敌到,旗举敌退。底轮来回推动,下装转轴可四面八方旋转观察,粗绳索斜拉固定竖杆,竖杆有脚踏橛供哨兵攀登。
冲车,又称攻城冲车。是攻城时撞击城门所用。下有四个轮子便于移动,车身上有顶盖,躲避城墙上落下来的箭、石块、开水及燃烧的油脂等物品,车内悬一根巨木,前端装有坚硬铁头,可以前后移动,用来撞击城门,车身重,威力大。可撞击堡寨的城门,一些不太坚固的城墙也可以撞开,是古代攻城战中必备的利器。
绞绳弩车,也叫双弓弩车,又称“八牛弩”。箭矢以坚硬的木头为箭杆,以铁片为翎,大小如同标枪,射程可达千米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大杀器。除应用野战外,还可用于城市间的攻防战,近距离可直接钉到夯土城墙的砖缝隙里,齐射时,数以百计的“标枪”钉入城墙,攻城士兵可借此攀缘而上与敌方交手。
观看了解了古代军事体验园冷兵器时代,我们“杨家将”人御敌所施用的战车,可以感受到,那时杨家将的威震八方的气概,联想到杨家将镇守边关、保疆安民、赤胆报国的坚定决心和忠烈千秋、一代豪杰、英勇无畏的精神。
观看了解完古代军事体检园广场里陈列的展物后,我们四人顺着弯曲的山道向上走到古城东门口,只见在破旧的土城墙口旁立有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陕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7月20日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麟州故城”的汉白玉石碑,石碑后还刻有麟州故城的简介。
“麟州故城”周长近五公里,始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废弃于明朝正统八年(公元1443)历时719年。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北宋“杨家将”先祖当地土豪杨弘信一家在麟州城居住,不甘外敌入侵,聚义边民农众,自为刺史,镇守边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功勋显赫。世人称赞杨家保疆有功,俗称“杨家城”。城住人口近二万。
我们四人看完城门旁石碑的简介后,沿着景区正在施工的道路向前徒步走到了景区的“将军祠”广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场两侧高大雄伟,中庸对称,栩栩如活四组人物石质雕像。中午景区刚刚在这里举行了“纪念老令公杨业诞辰1097周年”活动,这里跟山西代县杨忠武祠是同天开会纪念的。因为我们四人是下午到的,就没有赶上参加这里的纪念活动。广场里我们瞻仰了四组人物雕像。
第一组是边塞诗韵。麟州那时作为军事要冲边疆之地,其安危关系着国家边防的战守,朝廷为了国家边疆的平安,宋廷多次派遣重臣要员巡察,司马光、范仲淹、欧阳修、文彦博曾因边防要务前来麟州公干。之余,登临红楼,面对边塞苍劲雄浑壮美之风景,题咏唱和写下不少诗词名文,抒发了政治家的壮志豪情。还有文人王维、张咏、贾至、薛能、谢卿才、王致云等名人乡士分别在麟州留下歌斌诗文,他们为古麟州杨家城,留记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精神财富。
第二组是凯旋归来。这组石雕着重介绍了杨业号称“无敌”,在山西雁门关以少胜多,以奇制胜,大败辽军;雍熙之役,连克云、应、寰、朔四州,后为监军逼战,孤军深入,英勇奋战,主将失约不救,陷入重围,不幸被俘,英勇捐驱。延昭河北守边二十余载,遂城智退辽军,羊山大破契丹,威慑敌胆。文广南征北战,西拒党项取筚篥城,南征侬智高靖边疆。杨家将凯歌高奏,气贯长虹,威震华夏。
第三组石雕是保家卫国。这组石雕主要表现为麟州地处边关要塞,五代时是军阀争夺的焦点。宋时西有西夏国,将麟州作为占据河东的跳坂,屡屡进犯,东北有契丹虎视。从杨弘信到重勋、光扆杨家三代在陕西麟州世守边城,保疆安民,屡挫敌锋。杨业、延昭在山西、河北边关前线长期捍疆,拒外敌于边塞长城之外。又有文广南征北战,捍卫疆土,保家卫国,使黎民百姓安居乐业,社稷安然,邦之长城,国之栋梁。
第四组石雕是满门忠烈。这组石雕重点介绍从五代乱世麟州新秦杨氏的崛起。那时杨弘信被当地民众拥为刺史,保护边城,屡著功绩,后有其次子杨重勋继承父业,孙杨光扆相继任职,守卫家乡,保一方平安。弘信长子重贵后名杨业,弱冠过河东,先事北汉,后又扶宋,守卫边关,抗击北辽,屡挫契丹。子延昭,孙文广,父子几代前仆后继、浴血沙场,满门忠烈。后有杨琪、杨畋文武双全,政声卓著,俱为名将。七郎八虎,八姐九妹,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挂帅,小说、戏剧演义,写出了杨家将史事,塑造出光彩照人的杨家将形象,将杨家将的故事千古传颂,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赤胆忠勇杨家将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武将世家和英雄群体,受到后人景仰。
参观瞻仰完广场上的雕塑后,正好碰到了在景区工作的王小土秘书,他领着我们沿着广场路向前去参观将军祠,一路走,一路给我们讲解,一高大石牌坊展现在面前。石牌坊上方横额刻“气挟风雷”,四个大字,两侧还刻有对联,“众口成碑传奇数卷称无故,一门报国忠烈千秋有几家”。我们穿过气派的大理石牌坊,沿着近千米的石阶向上攀登,来到坐落在松柏茂密小山上的“将军祠”。
进入祠院,可见祠内雕梁画栋,十分讲究。廊房屋檐上刻有或蹲或坐的各种灵肖神兽,雕刻精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整座将军祠宇显得分外庄严肃穆。
据史料记载杨家城旧址东北角有座小山,山势挺拔秀丽,东、西、北三面临崖,威严凸立,南接城址,人车可行,当地人称其将军山。西夏攻打麟州,攻而不胜,好似有神人坐阵指挥,因而遁去。当地百姓感恩神人,山上建庙,塑像供奉。宋代时叫真武庙,当地人一直称将军庙,该庙始建年代,又毁于何时因传世资料和实物极少,无法考证。
现在的将军祠,是2008年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筹资,在2002年考古发现的建筑基址上重新修缮的,由将军庙更名为将军祠。祠院内建有正殿及东西厢房。正殿门前廊柱刻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殿内供奉三尊彩色塑像,有麟州刺史杨弘信,大宋敕封大同军节度使杨重贵(杨业),麟州刺史杨重训(勋)。东西墙壁上彩绘了24幅杨家将故事的图画。主要反映的是杨重贵(杨业)习文练武,围秋打猎,七星庙结缘等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场景,以及麟州练兵、兵出河东、驰骋沙场的战斗场景。东厢房主要介绍麟州故城,室内陈列有麟州故城全景沙盘。宋代的十八般兵器,左面分别摆放着长斧、象鼻刀、狼牙棒、槊、钩镰枪、青龙偃月刀、丈八蛇矛、月牙铲、狼牙镗;右面依次摆放的是方天画戟、三股叉、六合枪、朴刀、霸王枪、方便铲、春秋大刀、哨子棍、长锤。西厢房里主要介绍了杨家将核心人物,陈列有部分出土文物及宋代铠甲服饰等、壁挂书法字画作品。
杨家名将辈出,祖传杨家枪法更是天下闻名,所有这些兵器都能在古典小说和《杨家将演义》中找到对应的使用者。《宋史·杨业传》记录了杨业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力保大宋江山的辉煌战绩。一口金刀八杆银枪,保定宋室江山的故事,在神州大地上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他们九死一生的英雄事迹,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乡村民风家国情怀。在这里,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杨家将赤胆忠勇的文化和保家卫国精神。
观完将军祠后,我们听从景区工作人员王小土秘书的建议,开车到杨家城的五指柏景区参观。
车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艺雕刻的青石亭,只见石亭横额上方写“念子亭”三字,据当地人说是杨弘信夫妇为在外征战的儿子所建,时常站在亭里向东张望,体现了儿子在外家人担扰的之情。亭子座满了游人和当地的乡亲们。我们顺着念子亭的步梯下去,看了一组人物群雕,是杨业离家出征,父母家人及将土们送他的情景。一棵高大粗壮的古柏树展现在眼前。那是杨业离家乡时亲手栽植的,枝叶荫翳如盖的树下有块石碑,碑上所刻“杨业手植柏”。
约公元950年前,年纪弱冠的杨重贵(杨业)投奔刘崇,在即将离开麟州家乡之际,他的父亲杨弘信让他亲植一棵柏树于麟州城外,寓意“根留麟州,树在人安”。此树已历经千年,现已参天,因树身枝干分叉像人手五个指头,被当地百姓称为“五指柏”。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西北,这棵古柏,经历了千年的暴风骤雨严寒酷暑,仍枝繁叶茂,高耸挺立。仿佛侵润了杨家将的忠魂与热血。树影婆娑,迎风作响,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默默地向每一位过路者或到这里参观的游客,诉说着那一段金戈铁马,保家卫国,一门忠烈,千秋永颂的杨家将忠心报国的历史。
当地平民百姓将古柏敬奉为“神树”,逢年过节都会前来上香叩拜,树前烧下的香灰和树身挂满红黄祈福的布条布牌,就是最好的见证。
站在古柏前,思绪万千。观看古柏枝繁叶茂,深知树高千尺,总有根;联想过往,人行万里不忘本。神木是我们杨家将人的根,麟州故城是我们的本。神木,古麟州,杨家城,老家,我们回来了,漂泊在外的杨家将后裔子孙,回来认祖归宗啦。
瞻仰祭拜离开五指柏树时,杨宗章会长同杨国明、杨百卿、杨宗善四人一起,将神木市杨家城里杨业亲手栽植五指柏神树下的圣土,恭敬地用双手紧紧捧起,装入专门带来装圣土的瓶子里,并同在杨家故城里多处采装的祖根土,一同带回到郑州,将部分捧回的圣土倒入杨家宗祠和始先祖陵墓园里的香炉中,撒在杨氏郑北堂的土地上,供宗亲族人世代恭拜奉祀。
在王秘书的引导下,我们开车来到杨家城中的神木广场参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三棵雕塑神松。
历史上的麟州,是西北的边关,一直是守护中原,抗击外敌的前哨。史称“南卫关中, 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据《神木县志》记载:“县东北杨家城,即古麟州城,城外东南约四十余步,生长着三株拔地穿天古松树,枝柯高接云天,相互交连,树身粗到大可两三人难以合抱,为唐代旧物,众人称之神松,明代尚存遗迹,谓之“神木”。金以名寨,元以名县,神木县名即源于此。三棵松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战火泯没于世间。
景区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真松,一棵挺拔直立、高耸入云,一棵蜿蜒盘旋,寓意迎宾,另一棵冠层相叠、郁郁葱葱。三棵树均取之于山东泰山,树龄为330年至350年。以此为形通过盛誉神州的仿生艺术家, 2021年在杨家城遗址上人工艺术塑造了三棵松树。树假神真。千年杨家城,数代守卫疆土的杨家人不屈不挠忠勇报国的精神,如这三棵挺拔屹立的“神木”一般,流传在人们的故事传说里,活跃在民间的戏曲小说中,飘扬在时代的风雨浪花里。
三棵神松造型各异,彼此相衬,伫然挺拔。自成一景。在今后的历史长河中,将成为庚续故城文脉,讲述神木故事的新的神木的人文地标。
神松所在的这个地方还是一个观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融合了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将宋元通宝、民用石槽等老物件精心抽象化地装饰在平台周边,写意化的展示了“麟州故城”历经各个朝代和战火洗礼,积淀着民族融合的博大内涵,彰显着民族包容共享的华夏精神。
接着我们徒步来到了杨家城的“雄关”。也就是二号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传递战事信息的重要军事设施。我们登顶烽火台,居高临下极目四野,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无声的岁月流逝,带给世人们的震撼。在这里倾听历史的渊源和脉络,感叹麟州故人的伟大,又联想到英雄杨家将故里的浩然,雄关美哉蕴含沧桑。
据考证杨家城周边烽火台有十余座。站在高处,极目远眺,烽火台遗迹象一座座历史的丰碑,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往和得失,记录金戈铁马战火连天的烽火史诗,演绎着杨家将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业绩。
从烽火台上下来,我们来到了打井畔。据史料记载,西北隅崖畔,有两大水井,井口开在山顶,一围圆约二丈四尺,一井略小。二井直径九尺,石中下凿,深不可测,旁有鱼池,是为艰难。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多次烽火连天的战争。庆历元年(1041年)夏人李元昊率兵数万,围城日久,切断水源,以致黄金一两,易水一杯。无水难以聚兵,无兵难以守城,为了生存,守城将领率众在原有的两口井上,继续下凿,夜以继日,下凿四五十丈余,直凿窟野河底方才见水,城内军民用水无虞,创古代人工凿石挖井汲水之奇迹。两井为麟州军民保城贡献极大。
景区工作人员王小土秘书,与我们志同道合的四人,伴行于古麟州杨家城村的高山沟峡间 ,来到杨门寨。
杨门寨是杨弘信率领两个儿子,重贵、贵勋以及一众家丁为防备野兽戕害,防御战火侵袭而建。现在的杨门寨是在原有的遗址基础上修筑的。沿着村寨步道走到尽头,来到了被岁月侵蚀的南营堡。南营堡处麟州故城的西南端,是一座观察敌情的军事功能寨堡,也叫“前哨寨堡”。
在南营堡北面的山体上雕刻有民国时期,神木著名书法家王雪樵,以及全国著名作家贾平凹、余秋雨等人11幅书法作品,是目前景区内唯一的一处摩崖石刻。
南营堡的东面是“麟州壮歌”英雄群塑。塑造了杨家人守固城池的英雄群像。杨家将杨门女将中十四位历史人物,分别依据史书、史料以及民间传说故事等典籍中选取,各具其势,英姿威武,列式壮美,完整地体现了杨家将、杨门女将忠烈报国的民族精神。
接着我们又来到杨家城西城。西城是军民的生活区域,是麟州建立后扩建的,面积比东城大一倍还多。当时房屋星罗棋布,街巷纵横交错,有普通酒肆、皮货铺、铁匠铺、豆腐坊,盐铺、布匹瓷器铺等大批手工业作坊。城内遗存残碑和大量唐宋时砖瓦脊兽等物件,唐、宋、金、元时期陶瓷残片、钱币、瓦砾、大大小小的礌石,随处可见。柱基柱础、院落墙基等遗迹明显。这些遗存都是麟州故城当年繁华的人文与历史的见证。纵观街巷道路房屋坐落的格局,不由得令人心生感叹。
麟州当时处于宋、辽、西夏的接壤地带,战乱频发,西夏人曾多次攻打麟州城,在西城区铸有西夏攻城,宋军守城的人物塑像。再现了那时战场上双方攻守城池的激烈情景,感受麟州军民齐心一体,守护家国的忠勇之志。我们四人驻足在这里观看了西城攻守情景。下去体验了攻城者的艰难和守城人的决心。塑像依据景区四处天然突出的马面布开,使人体验到有穿越古战场的感受。
位于故城遗址西临窟野河悬崖之上有一石窟。我们在景区王、赵二位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来到了石窟。据考证:石窟开凿为唐开元年间,距今约1300年左右。地势险峻,窟口朝南,高1.52米,宽1.5米,立面近方形。窟口隐敝,已部分坍塌,顶端也已部分风化,为规模较小的砂岩石质单窟。进深1.3米,宽1.5至1.7米,高1.52米。顶部残留有墨书北宋元丰和大观年间题字。全窟造像题材组合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或力士。后壁设坛窟,基坛上方浮雕一佛二弟子,主尊为善跏趺坐的弥勒佛。左右侧弟子呈站立状,踩于覆莲座之上,双手合十于胸前,东西壁造像均为高浮雕一菩萨一天王或力士,菩萨呈站立状,天王或力士表面基本残毁,仅具轮廓,所有造像风化破坏严重。我们四人在佛窟前躬身观看,双手合十默默地祀祷佛神:庇护我们杨家平安健康,幸福快乐;中华民族繁荣富强,蒸蒸日上;老家神木,欣欣向荣,高速发展。
远处眺望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杨家城遗址上修建的电灌站。当时在“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杨家城遗址上的电灌站就是那时的产物。
修电灌站是神木较大的一项水利工程,听当地人讲,当时调集了周边四十多个生产队联合修建。将原麟州故城遗存的许多重要基址全部夷为平地,损坏了地表地下的许多文物。现在从文物保护角度来看,是对麟州故城的一次毁灭性的破坏,在那个时代人们对文物保护的意识较差,只知道为了农业生产,不管什么文物不文物,一切为了农业的发展,一切都得为农业生产让路。电灌站建成后营运不久,即因成本太高,窟野河水源不足,停运。整个工程废弃。
电灌站现在做为杨家城景区的一个观赏景点。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往和历史。我们对已毁掉无法挽回的古城文物,深表痛惜。但令人欣慰的是新时期的神木人,对杨家城的重视、保护、整理、挖掘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将这项历史文化工程,已融入到全国杨家将文化研究发展的潮流中。为新时代神木杨家将的忠诚爱国精神再添光彩。
之后,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四人来到坐落于杨家城遗址东侧的展览馆。展览馆2023年6月对外开放,占地面积1654平方米,总共四个单元。景区工作人员王小土秘书,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展馆里的展物和资料。一单元塞上重镇,二单元英雄故里,三单元文化新城,另外还有多媒体会议室,沉浸式体验区,5D影院,文创区。是目前全面了解杨家将历史与文化的最佳场所。这里可以用心去感受杨家将四代人戍边守疆忠勇报国的动人事迹,了解杨家将英雄群体系列的传奇故事。参观完展览,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历史上的真正的杨家将和杨家将的英雄历史,感觉到社会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希望和我们肩负的责任。
下午七点多钟,我们在景区王、赵两位工作员陪同下开车参观完了杨家城里所有景点,用时四个小时,可谓快马加鞭,也可说是走马观花。四月的天气时间较长些,天色己晚,慢慢地黑下来了,我们同景区两位工作人员开车离开了朝思暮想、恋恋不舍的神木老家杨家城。
返程的路上,景区内那一个个难忘的场景,像一幅幅挥之不去的画卷,在我们的心头翻动,眼眶里还有点湿润,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入住的宾馆。我们双手合十放在胸前,在心里默默地祝福,愿塞上这座小城今后更加美丽,祝福神木,祝福老家杨家城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