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12年3月,笔者参加巍山县组织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语言专家陈老师明确指出:云南巍山永建后庄方言属于陕西榆林方言区。
杨和平
2012年3月,笔者参加巍山县组织的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语言专家陈老师明确指出:云南巍山永建后庄方言属于陕西榆林方言区。
我小时候听本家小伙伴杨家文的爷爷讲过:“后庄杨家祖先来自陕西省榆林地区神木县,先祖的大名叫杨锦秀,是北宋抗辽英雄杨家将杨延昭(杨六郎)的第23代孙,具有光荣的历史。杨锦秀率兵打仗来到云南,首先驻扎在云南县的一个大水潭边,这个水潭有福庆水库(巍山县第一大水利工程)那么大,后来才到巍山。”
为了弄清先祖的来历,笔者到祥云县实地考察证实:云南县就是今天的祥云县,大水潭就是祥云县的青海湖,湖边有个村子叫青海营,因过去曾经是军营而得名。神木县是杨家将的祖籍地,很有可能我们真是杨家将的后裔,待考。
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得以弄清:清朝时候,是私人养部队,有战事需要出战时,就由国家有关部门通过核算拔出军费,再出征打仗。
在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距今160—170年,外敌侵入,边境危机;盗贼蜂起,国家内乱。真是内忧外患。杨锦秀受朝廷之命,率领铁骑到西南剿除匪患(铁骑是清军骑兵中的快速纵队),安定边疆,为朝廷解困。他们长途行军,来到祥云县青海营安营扎寨,青海营在清朝是一个屯兵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兵站,或者是军分区。杨将军饮马青海湖,日夜操练,枕戈待旦。
光绪版《云南县志·寇变志》(单行本)开篇有云:咸丰七年陕西榆林神木县铁骑都尉杨锦秀自云南县(今云南省祥云县)兵走邪龙(今云南省巍山、漾鼻、南涧三县范围),平定匪患。
从云南县同时出发的还有另外一支杨家军兄弟部队,经过长途征战,到了越南河内,抗击法国殖民者。
公元1857年6月,杨锦秀接到命令,率部从祥云行军过龙尾关(下关),绕道漾濞才到达巍山,部队扎营草豹山(史称平山),旌旗招展,营帐数里,人欢马叫(过去老一辈人讲过这事。另据杨啟章老人口述,六十年代生产队开荒,还从草豹山地里挖出过箭头)。部队通过龙尾关前,先派小股部队侦察,趁敌人吃晚饭换防时指挥大部队快速通过。途中发生过多次小规模遭遇战。(参考《蒙化县志稿》(民国八年印.李春曦 修 梁友檍 辑419页)

杨锦秀初到邪龙扎营地草豹山(平山)
杨锦秀将军从此驻军邪龙,戍边守土,防止英军趁机渗入滇西,饮马澜沧江,风餐露宿,足迹遍布邪龙的山山水水。部队曾追击至凤庆县鲁史街,剿灭作恶多端的悍匪大白象、马小七武装。在战斗中,牺牲了不少将士,其中包括杨将军的二儿子杨本艳,牺牲时年仅三十多岁,遗体由将士们从鲁史街抬回巍山掩埋。
杨锦秀,中等身材,不胖不瘦,长得壮实,干净利索,“国”字脸,上身穿紫色马褂,下身著鹦哥绿锦缎战袍,骑枣红色战马,英姿飒爽,器宇轩昂,战神形象。都尉是正三品至从四品官,也是一个世袭爵位。
从传说到历史资料都证明:杨家文爷爷的说法是正确的。我们的先祖的确来自陕西榆林神木县。而不是之前所传说的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皇帝跑到承德避难,把百姓扔下不管,任虎狼肆意蹂躏。
看到大清的江山日渐没落,气数将尽,杨锦秀对前途失去信心,解甲归田;又因为惩恶扬善,办事公道,为百姓仗义执言,救民于水火,深受地方官和百姓的爱戴;加之巍山民风淳朴而落籍巍山永建后庄村杨红梅家老宅。
1873年,清军攻破小围埂,杨玉科(香格里拉藏军首领)对回民实行屠村政策,杨锦秀出面拼死保住了邻村回辉登村。
先祖定居巍山大概160多年,几代人半耕半读,习文练武,诗书传家,人才辈出。过去的族谱因年代久远遗失,后辈人杨啟章、杨正章、杨军、杨建雄经多方努力考证才成此书,这不是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先祖的在天之灵指引着我们才得以完成。
后辈当需努力,有国才有家。传承祖先美德,发扬光大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精神是杨氏后代之责任。
写到这里,让人不禁联想到了清代军旅词人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中写到的情景: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由此想到祖先保家卫国,长途跋涉,开疆拓土,军旅征战的艰辛。凝望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精神历历在目,晚辈又为沧海桑田而感慨。
那么,我们后代又该为国家为祖先做点什么才有价值,才有意义呢?
其实我们由此看出,和平才是时代的主题,战争给人类带来是无穷无尽的灾难。我们既同情先辈们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为家国安定的征战精神;也为他们居无定所,不断寻找安身之所的动乱政治环境而悲伤。同时也提醒我们后人珍惜现在的和平,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参考书目:
《蒙化县志稿》(民国八年印.李春曦 修 梁友檍 辑)
《蒙化府志》(清 康熙.蒋旭 纂)
《蒙化府志·军事录》
《云南县志·寇变志》(清.光绪十六年刊本)
《大理县志·人物志》
《大理府志·军事志》
《大理丛书·方志篇》卷三、卷六、卷九
《杜文秀传》等
相关链接:
为国捐躯的抗日英雄——我的曾祖父杨逢春
杨和平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9周年,也是曾祖父杨逢春牺牲129周年,写点短文以示纪念。
笔者的曾祖父杨逢春将军,其父杨本深是前清秀才,是杨家将后人杨锦秀之孙。
杨逢春1860年生于云南蒙化,也就是咸丰十年。那一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生于乱世的他从小就爱打抱不平,并立下志向长大要教训洋鬼子;不仅努力读书,还刻苦习武健身,经过几十载的寒窗苦读苦练,1891年在云南昆明考中武举人(自《蒙化志稿》),后入伍。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杨逢春任山东淄博锡蜡营守备(自《蒙化志稿》),就是城防司令,把守进入济南的门户。
1895年1月底,驻守淄博的杨逢春接到调令增援威海卫,即刻出发,带领锡蜡营守军日夜兼程,急行军前往支援,不料日方间谍非常厉害,对清军的行动了如指掌,1895年2月5日,部队走到潍坊附近沂蒙山区的一个狭窄山谷,遭到数倍与己正面和迂回穿插的两股日军伏击。战斗打响后,面对惨无人道的日本法西斯,杨将军沉着应战,首先指挥将士们迅速抢占制高点阻击日军,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由于敌众我寡,日军早有准备,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加上我军仓促应战,战况逐渐对我方不利,杨将军大吼一声“不给咱中国人丢脸”。只见战士们异常勇猛,奋勇杀敌,枪弹打完了,就用刀肉搏,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
战斗结束了,没有一人投降,全体将士为国捐躯,苍天垂泪,江海呜咽,沂蒙山默哀。杨将军作为杨家将的后代,云南人民的好男儿,长眠在齐鲁大地上,生命永远定格在35岁。他没有给杨家祖先丢脸,没有给家乡父老蒙羞。他的英灵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2023年8月,笔者同家人去山东寻找曾祖父的足迹。一天,从威海驾车到淄博,车子刚过潍坊不久,心里感觉一阵清凉,好像曾祖父的英灵还在那块他曾经守卫过的神圣的土地上,那块他曾经为消灭日本法西斯强盗血洒沙场的土地,那块他奋勇杀敌的土地,那块他舍身取义的土地。敬爱的曾祖父,法西斯强盗早被赶跑了,您日夜挂念的土地收复了,现在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中国再也不会被别人欺负了。
爱人提醒,我们一行人下车,站在路边对着远处的青山深深鞠躬,嘴里叨念“曾祖父,我们来接您啦,跟我们回家吧!”
夜深了,我躺在淄博市旅馆床上,望着天花板,彻夜未眠,想到那些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只觉得眼睛一热,眼角湿漉漉的。
今天,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现在国际局势不稳定,我们要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以史为鉴。
2024年9月3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写于深圳。
(作者 杨和平,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永建镇后庄村人,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