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木杨家将文化研究会欢迎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专家论坛 | 百家之言 | 作品择目 | 史海钩沉 | 人物春秋 | 寻根探源 | 影视戏剧 | 遗址遗迹 | 图片集萃 | 杨家城开发 | 今日神木
您当前所在位置:网站首页 >> 《杨家将文化》期刊 >> 《杨家将文化》2024年第四期 >> 麟州春秋 >> 遗彩寻微:千年石峁珍奇壁画考 >> 阅读

遗彩寻微:千年石峁珍奇壁画考

2025-01-02 14:51:26 来源: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浏览:0
内容提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称为“华夏文明曙光”的石峁遗址,最早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毁弃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在外城东门址内曲尺形“内瓮城”的东、西、南三面墙体内侧二里头文化时期增修的石墙底部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近200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墙体上,其

郭少艳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被称为“华夏文明曙光”的石峁遗址,最早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毁弃于二里头文化时期,是中国北方地区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在外城东门址内曲尺形“内瓮城”的东、西、南三面墙体内侧二里头文化时期增修的石墙底部地面上,发现了成层、成片分布的壁画残块近200块,部分壁画还附着在墙体上,其中最大的壁画残块约30厘米见方。 

即便历经千年,遭遇砖墙的破坏、地仗的脱落、色彩的退却,仍能看到壁画以白灰面为底,用毛刷绘出红、黄、绿等颜色的几何图案,采用了压印起稿、炭黑勾边的绘制工艺,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线条流畅,色彩饱满,代表了当时石峁王国绘画工艺的最高水准。 

图片石峁壁画是目前陕西发现时代最早的壁画,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同一时期出土数量最多的壁画,为研究中国早期壁画发展史、壁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难能可贵。 

图片先民审美:壁画萌芽期的几何图案

一直觉得,每个在神木的作家都该写一写石峁,最低一篇,上不封顶。 

不然就根本对不起石峁遗址时不时闹出的新动静,从2012年考古发掘正式开始,已逾十年,几乎每年他都会主动跳出来,交代若干条四千年前的蛛丝马迹,为你丰富的想象力提供细细碎碎的实证,而你却置若罔闻,不为所动,真是有点不尽如人意,甚至是不知好歹。 

石峁遗址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哪怕是一个偶然的小小发现,都有可能彻底改写人类文明进程史,多么令人震撼!关于史前壁画,牛河梁、红山、陶寺均有出土,但它们体量都很小,甚至是轻微,只有石峁壁画,真材实料,被狠狠发现,且数量最多!在一堆破败不堪、凌乱四散的壁画残片中,欣喜的发现石峁壁画图案基本上都是几何图纹,非常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也因此看到了壁画艺术的萌芽,虽拘泥于简单的线条勾勒,但思路简单、质朴纯粹。 

真正美的奉献是个人才智的全情投入,制作壁画的工匠,作为壁画艺术的开拓者,除了要贡献才智,全心全意,能在石峁城混下去,铁定有其他族群难以超越的一技之长,他们有着超强的审美感受和敏锐的色彩观察能力。那时候的工匠一定会经历一个在植物颜料和矿物颜料反复测试的阶段,最终他们要对天然矿石进行采集、分选、碎粉、研磨、提纯、取精、漂白等一系列制作工序,并配以胶状融合剂进行加工。他们精挑细选的过程,一如四千年以后考古队员发现了这些珍贵的史前壁画残片,立刻加以拍照、采集、加固、揭取、编号、分类、并建档保护送往基地做进一步的修复和研究。千年以前的工匠反复筛选找到最不易掉色的矿物颜料,绘在墙壁;千年以后的考古队员反复筛选、比对、拼接、粘合当年的样子,找到最佳保护策略,集中展示。 

此刻,石峁先民进城门,那城墙上的壁画,恐怕不止刚拼接起来的这一小面吧,肯定不是,以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张扬个性,应该左旋右转、抬望眼全都是,穿过色泽艳丽、富丽堂皇的门道大厅才能真正走进石峁城的外城,如果一整面墙都是如此,那城内互相走动的先民一定能感知到这种美的影响力和穿透力,被国之大者的气场所震慑,在不知不觉中激起再创辉煌的情感追求。于是这个开阔的土地上,更多的墙面等待着他们去增添光泽,为此他们将慷慨地付出一切,要齐头并进,才能繁华可见。

时隔千年,当我们去切身体会壁画在构图与色彩空间的营造,去感受这个史前城市的独特性格,去延续千年迭代的生活美学,并沉浸其间,仿佛时间一下子静止,妙趣横生,就这样,这些壁画成为研究这一时段社会层级、文化交流、宗教信仰、审美风尚的重要通道,不容忽视。 

图片

(石峁壁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石峁植物考古记:草拌泥里的草,都来自何方?

我也是在研究石峁壁画制作工艺,第一次弄明白什么是“地仗层”。 

所谓壁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壁画的支撑结构(墙壁或岩壁)、地仗层(又叫基础层、灰泥层、泥层)和颜料层(或称画面层)。地仗层,也叫灰泥层,厚薄不一,是壁画颜料层的载体。 

石峁壁画的地仗层包括草拌泥层和白灰层。石峁壁画的制作工艺是等石墙修筑完工之后,在石墙上涂抹一层草拌泥,待草拌泥阴干,再在草拌泥层表面敷设白灰层,最后在白灰层表面绘制图案。考古专家称,这与汉以后壁画的主要制作工艺较为相似,这一现象似乎也表明中国壁画的基本制作工艺及工序流程,最迟在二里头时期就已基本确立。

根据邵安定等人《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壁画制作材料及工艺研究》称:“由于石墙墙壁表面平整度不同,导致了草拌泥层和白灰层薄厚不一。草拌泥中残留的植物痕迹长度不一、直径略有差异,部分植物茎秆痕迹清晰可见,与汉唐时期壁画草拌泥层中常见的麦秸痕迹完全不同,可能使用了当地生长的野草。” 

由此观之,与后世壁画草拌泥的“麦秸”不同,夏早期石峁壁画的草是当地生长的野草。可谁知道四千年前的石峁城周边都生长了哪些野草?有流传至今的吗? 

考古调查结果显示,“舍不得农业,离不开牧业”是石峁先民及地区其他同时期人群的真实写照。处于农牧交错带石峁先民的农业结构以“粟、黍”种植为主,还首次发现了少量“水稻、大豆”等,可能为上层先民与周边地区交流获得的稀有食物;畜牧业中,主要利用胡枝子、草木犀、冷蒿、委陵菜属等饲草喂养黄牛、羊等主要家畜;同时,还存在采集果实等行为。 

早前曾关注石峁遗址的植物考古,通过浮选,发现杏核、粟、黍等重要植物标本,樱桃、李、葡萄、猪毛菜、大豆等植物的种子。皇城台上有杏树峁,韩家圪旦贵族墓葬出土炭化的粟和黍,发现诸类种子都不足为奇。如果猪毛菜是草饲料,那么是樱桃、葡萄、李子是石峁先民最钟爱的水果吗?是否也印证了他们存在采摘果实的行为? 

石峁遗址中出土的农田杂草种子种类较多,以禾本科、藜科为主,还有少量为蓼科。禾本科有狗尾草、早熟禾、野燕麦、看麦娘等,为夏熟作物农田常见杂草;藜科藜属、猪毛菜、地肤、杂配藜,藜科虫实属和沙蓬会使部分沙地作物受害。其中“藜”,一名灰藋,野菜,分布全镇,俗称灰条菜、回回菜,全草入药,嫩叶可食。遗址出土了十分丰富的饲草类植物种类,胡枝子、草木犀、委陵菜属、冷蒿的出土数量和出土概率均较高。胡枝子等豆科植物产量高、叶量大,营养价值和蛋白质含量均十分丰富,为家畜喜食的优良饲草。结合这些植物的利用价值,可判定这些植物应是先民利用的重要饲草。 

今年三月,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进行了为期一周的神木青年作家培训,返程的那天下午我算好了晚上火车发车时间,踩着点赶去了心心念念的陕西考古博物馆。早就听闻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文物珍品全部集中藏于此馆,一直未曾前去参观,既然我来西安了,总得前去探访见见老家的文物,如同走亲戚一样,路虽远,行则必至。三小时的参观,让我在石峁遗址特设专区流连忘返,展板中展示的石峁遗址都有哪些植物?很巧妙设置三个小圆盘,伸手翻转,就能找到答案,上面分别写着:猪毛菜,虫实,草木樨。这三种植物激发了我很大的兴趣。

图片(图片来源:树叶子)

也说虫实,别名:绵蓬、红蓬草,为藜科植物兴安虫实的全草。 

也说猪毛菜,一种长得像猪毛的野菜,为藜科植物的一种中草药,耐旱耐碱。多生长于农村野外的路旁、田边、荒地戈壁滩和含盐碱的沙质土壤中,又称“野茴香”“蓬蓬菜”。翻阅《高家堡镇志》,“猪毛菜”,俗称绵蓬,野生于盐碱沙质土地,可做饲料,荒年可代粮食。每年开春之后就会去野外挖野菜,这猪毛菜就是必采摘的一种野菜,焯下水就能吃。如果错过春季摘食便只能当柴烧。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猪来收,马来贱,灰菜窝里吃饱饭”,这俗语里的“猪”指的就是猪毛菜,而“马”,指的是马齿苋,而在《救荒本草》中还有记载,在我国古代饥荒年间,因猪毛菜和马齿苋适应性强,生长得多,到处都有,就成了很多穷苦人的救荒野菜,据说猪毛菜去了美国就像蓝藻一样引发一场场生态灾难,想到他们毛刺刺四处翻滚的样子,惹人发笑。 

也说草木樨,翻阅《高家堡镇志》,据调查,镇内植物三百余种。豆科的“草木栖”,是栽培牧草,分布全镇;草木犀中文名来源于其植株具香气,让人想起桂花(木樨),且二者同为黄色花。据考古证据,早在西周时期,草木樨就作为马饲料使用;早在魏晋时,就将其用以夹于书中辟蠹,用以防虫,称“芸香”“芸草”,藏书台也被称为“芸台”,唐时校书郎也被称作“芸香吏”,白居易也曾做过此官。草木樨可全草入药,味苦性凉,有清热解毒功效。其茎叶营养价值很高,可用以青饲青贮或干草粉,是优质牧草和绿肥作物;根深,覆盖度大,防风防土效果极好;花蜜多,还是很好蜜源植物;干燥茎秆还是良好的燃料;其生皮的纤维可造纸、制绳;种子是酿酒、制醋原料。由于草木犀具有多种用途和抗逆性强、产量高的特点,被誉为“宝贝草”。 此观之,当地生长的野草如此之多,这些杂草既可以当饲料,或许也为草拌泥中的“草”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图片来源:树叶子)

石峁壁画作为鼻祖,地仗层的原始搭建搅拌的只能是野草,但后世的壁画,搅拌的东西真是超出你的想象。纵观古代中国壁画绘制工艺发展史,从最初的原始岩画到石峁的草拌泥,从秦汉墓室石壁上直接作画,到魏晋时壁画用加入麦秸的粗泥搅拌均匀,抹于壁上,半干时锤紧压平,用一种加入糯米汤或胶水的白垩土,再薄涂第二层,干后刷白胶矾水浆,晾干作画;到隋唐时,特制一种牢固不裂、吸水耐潮的土料,在泥土里加入细砂、胶泥、石灰、混合而成;再到五代两宋时期“先用粗泥铺地,以麻筋、竹篾、棉花、驼毛等加入细泥中搅匀,涂在中层,用砂泥铺盖,晾半干时压平,干透刷以掺有轻胶水或豆浆的、粘性较强的白垩土,最后刷一遍或胶矾水,干透即可作画”。这一时期,壁画制作工艺日趋完善,中原地区为减少壁画画面泛碱,会在砖坯夹缝中钉有竹针或者是五寸长的麻蕙,以牵连墙皮,粗泥涂抹一层,再用细砂、细麻筋搅匀涂抹一层,待全干又用豆浆掺和白土成浆状,刷一二遍,干透作画。这种壁画制作工艺从唐到宋不断使用,逐渐成熟。 

图片

(石峁遗址,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此同时,我在研究克孜尔壁画时也发现,“它的仗层材料主要为当地河床的黄胶土、麦草、麻刀、棉花、蒲绒、羊毛”。除此之外,各个地区真是将地仗层搅拌什么发挥到淋漓尽致。有的在地仗掺丝网、羊毛、纸浆,有的在地仗地层衬以漆丝绸,有的在坯墙上钉竹钉,砖墙上钉麻穗(岁)等,材料选择因地制宜,制作工艺适时调整。

你看,有了地仗层,有了不同的草芥和不同的草拌泥;精耕细作,有了粗泥、细泥、白垩土、黄胶土;因地制宜,有了麦秸,麦草、竹篾、细麻筋、棉花、驼毛、羊毛;突发奇想,掺入糯米汤、胶矾水、豆浆。伴随草芥经络,动物纤维混合抹平,壁画表层的这种粗细、凹凸和结实的依托效果就有了不同的视觉肌理和触觉感受,或粗糙、坚硬,或柔软、细腻,或光溜、平滑等,这样构成了一种有着肌理美感的绘画语言,而这绘画语言的发端就是最初来自石峁的草拌泥,当我们熟知草拌泥的大致来源,仿佛知晓了石峁草拌泥的各种草,或猪毛菜,或虫实,或草木犀,仿佛知晓了整个石峁城壁画的绘制秘籍和时空档案,他们在草拌泥上肆意或者有所控制的刷涂、滴撒、流淌、融合、层叠、覆盖、晾晒,继而产生对壁画错综复杂的情感,似乎最易打动人柔软的内心世界! 

艺术文明曙光:一抹古老的绿意

——石峁壁画原料之海绿石

石峁壁画图案颜色深浅不一,图案边缘颜色较深而中间区域较浅。从颜料层残留的涂刷痕迹来看,边缘颜色较深部位涂刷方向较为一致,而中间区域颜料的涂刷方向区别明显,随意性较大。这些迹象表明,在绘制几何图案时可能先沿起稿线勾勒出图案的外轮廓,再涂染图案的中间区域,而且图案轮廓可能经多次绘制。 

石峁壁画所用的颜料包括铁红、铁黄、炭黑以及绿土,白灰层的成分为碳酸钙,与该遗址白灰面房址中白灰面的成分相同。铁红、铁黄以及绿土颜料均直接涂刷于白灰层表面,而炭黑颜料一般位于其他颜色图案之边缘,且多覆盖其他三种颜料层之上。石峁壁画上所发现的铁黄、阴刻起稿线均为最早的应用实例。 

图片

(石峁壁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绿土作为绿色颜料使用见诸报道的有陕北定边郝滩东汉壁画墓和东北地区贵族墓葬,石峁壁画上发现的绿土颜料是该种颜料目前国内所知最早。考古专家通过X射线微区衍射分析结果显示,绿色颜料样品为海绿石,海绿石为绿土的一种,是一种富钾、富铁的铝硅酸盐矿物。绿土一般是由绿磷石、海绿石、绿锥石、绿泥石组成,其中以绿磷石和海绿石为主。 

在沉积学领域,海绿石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指相矿物。它是一种生成于海洋环境,在水深100300米的浅海环境中有蒙脱石存在的情况下缓慢沉积而形成的富含钾、铁、铝硅酸盐矿物。海绿石颜色很鲜艳,有的是浅绿色,有的是黄绿色或深绿色。由于其钾含量相对较高,海绿石和含有海绿石的沉积物还可被用于农业肥料和艺术家涂料中。 

这样说来似乎就把绿土颜料中的海绿石出处,指向了遥远的大海,但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腹地,距离海洋比较远,于是关于石峁壁画的绿色颜料的来源就成了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在翻阅文献时,找到了一份李东明、孙镇城、彭立才、王敏、王爱雷刊发于199611月《岩石矿物学杂志》的论文《对“指相矿物”海绿石的重新认识》,当中提及:长久以来海绿石一直被作为特定的海洋环境的指相矿物,被作为海相标志,但随着陆相海绿石的不断发现,这一论点需要作某些修正。无论是在陆相湖泊的现代沉积物中,还是在陆相沉积地层之中;无论是在陆相淡水湖泊环境中,还是在含盐度很高的陆相咸化湖泊中均发现了自生海绿石的存在。海绿石既可以形成于海洋环境,也可以形成于陆相湖泊环境,因此并非只有在海洋环境中才能形成海绿石,所以不能笼统地把海绿石作为海洋环境的指相矿物。 

图片


(石峁壁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石峁壁画的绿土颜料,我们大胆想象,并退一步说,就算不把海绿石当做是固定的海洋环境的指相矿物,不是来自海洋而是来自陆相湖泊环境,也终究不能改变石峁遗址在后续核心区皇城台的发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高等级遗物的实证。也说海贝,石峁遗址出土的海贝多为“黄宝螺”,呈卵圆形,型小壳坚,背隆腹平,现今黄宝螺主要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为海南省以及台湾北部和东部地区;也说鸵鸟蛋壳,皮色灰黄,壳体厚实,现今鸵鸟广泛分布于西亚,北非地区,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被引进至澳大利亚,形成澳洲栖息地,我国目前无野生鸵鸟种群;也说水晶制品,皇城台废弃物堆积中出土的水晶制品色泽透亮,质地坚硬,水晶矿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水晶资源丰富,江苏是优质水晶的主产地,海南、四川、新疆等地也出产高品质水晶;也说象牙,石峁遗址出土的象牙制品颜色泛黄,纹理细密,现今野生象群广泛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域为西双版纳。

图片


(图片来源:树叶子)

你看看,这大洋彼岸的海贝黄宝螺,或许来自西亚北非的鸵鸟蛋壳,或许西双版纳或者更远地方的象牙,这些高等级遗物的发现,不仅表明了石峁王城当时社会生产水平和交流能力的发达程度,也印证了想弄一点来自海洋的或内陆湖泊的海绿石,凿一凿,研磨好,做点颜料,绘制壁画,装点门面,我觉得根本就不在话下。 

如果非要纠结到底是不是来自遥远的异国他乡,完全没有必要,毕竟石峁的实力毋庸置疑。只是又退一步想,人呐,哪怕时隔四千年,我们依然对富庶、阔绰、高等级、财力雄厚的石峁先民心向往之,倘若他们都是寒酸、拮据、低人一等、积贫积弱的讨吃子和穷鬼,恐怕我们也不会给予这么高的关注度,以及长篇大论的讲述。 

果然,人的贪慕权贵,古已有之。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树叶子)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2025-01-02 14:51:26

版权所有 陕西省神木市 杨家将文化研究会

联系QQ:332994721

特别感谢中共神木市委、神木市人民政府对本网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