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阳从神木东部的山川之间冉冉升起,那雾霭笼罩天地汇聚成浑然一色处,隐隐可见风云散尽后的麟州故城。一千年前,北宋杨家将世居古城为官,维持一方安全,故麟州城又名杨家城。
“保江山为黎民,洒赤血染黄沙。”杨家将气壮山河的故事广为流传,并深刻影响了陕北的民风。因此,麟州大地多出忠烈将帅之才。
麟州故城选址于形胜之地,西邻窟野河,东控古交通要道,城址三面立于陡峭的岩壁之上,乃是天设之险,可守而不可攻。曾经,这里“不见桑耕见烽火”,逝者如斯,沧海桑田,如今,这里山川浩茫、郁郁葱葱。环游杨家城,可见座座古寨守望、墩台屹立、古松雄奇......
东门祭祀广场
在东门祭祀广场,可见绞绳弩车、绞绳云梯、投石车、云梯、双弓弩车、绞盘云梯、望楼车、攻城冲车等古代作战时所用的大型武器。
北宋时期,麟府二州据险而筑,把控要道,且可长期战守,是战争时期边塞的战略要地。

在东门祭祀广场,可以直观感受到杨家将的神威,联想到杨家将的豪爽。多少年间,杨家将镇守麟州,保境安民,功名如此,何其壮哉。
将军祠
将军祠位于东门祭祀广场西北300米处,坐落在一处松柏茂密的小山之上。穿过气派的大理石牌楼,沿着石阶向上攀登进入院内,可见将军祠内雕廊画栋、十分讲究,廊檐上还有各种灵兽或蹲或坐,使整座祠宇显得分外庄重华丽。
俯瞰将军祠,青松环绕,翠柏冲天,院内有正殿和东西厢房。正殿门口有一副对联:“铁马金戈志在燕云万里驱驰号无敌,伟业丰功肇于麟府千秋忠烈誉满门。”将军祠正殿里有三尊塑像,正中为麟州刺史杨弘信,左为长子杨业,右为次子杨重勋,在这里,能够感受到杨家将忠勇的文化和精神。
打井畔
打井畔在杨家城西北山梁的石崖畔,是石山上凿下去的老山石头井。旧道光《神木县志》记:“(杨家城)西北隅崖畔,有二大井,一围圆约二丈四尺;一略小。石中开凿,深不可测。旁有小鱼池。其西北两面,即以城作墙”。
井口开在山顶,在石山上打井,层层下凿是很艰难的,为什么还要打到“深不可测”呢?究其原因,凿石至河底方才见到水。实际没打出泉眼,井里的水是河里渗进来的,故言“深不可测”。
打井畔山崖曾有泉水溢出,下有唐洞窟,山势突兀,今不见水,山势颓然,却见山腰留有最早的石店公路遗址及相距百米内的高位磴沙池。
雄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登顶雄关,我们可以感受到无声的岁月流逝带给人们的震撼,倾听历史渊源和脉络,不禁感叹麟州故人的伟大,又联想到英雄故里的的浩然。雄关之美中,蕴含着沧桑。
斑驳、风蚀的城墙记录着杨城厚重的历史,雄浑的墙体和险峻的大山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生命感。
三棵松广场
相传麟州城外东南四十步处有“神松”三棵,唐代所植,枝柯相连,粗约两三人合抱。金时以“神木”名寨,元代以“神木”名县,人称神奇,“神木”之名即源于此。
曾经这里就是一片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林海,如今神木依然能够寻觅到印证这一情景的清晰足迹。
三棵神树落人间,一口天井润无声。三棵树下有玄机,沐浴阳光芳草地。一棵挺拔直立,高耸入云,一棵屈盘蜿蜒,寓意迎客,另一棵冠层相叠,郁郁葱葱。
它们造型各异,彼此相衬,互成一景,伫然挺立。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里,赓续麟州文脉,讲述神木故事,构建人文地标,从未停歇......
南营堡
与志同道合的伙伴行摄在杨城村的高山峡谷间,路过杨门寨,往北可见绝壁之上的摩崖石刻,沿着步道走到尽头,可见被岁月侵蚀的南营堡遗迹。
烽燧、军寨、墩台、古堡、墙体......在杨城村,种种遗迹在厚重的历史中实现梦想。
南营堡城砖尽失,黄土为基。站在顶端,只见杨家城四周沟壑万千,地势险峻,塞上雄关的风采尽收眼中。远处的堡寨与南营堡共同在历史中坚守,像是在深情瞭望,等待回眸。
手植柏
在杨家城东南处,有一棵古柏分五杈,状若手掌,枝叶阴翳如盖,下有一碑,上写“杨业手植柏”,相传是杨业弱冠时离开故土麟州时亲手栽植,寓“树在人安,根留麟州”之意。
一千多年来,当地百姓视之为神树,祈保一方平安。
如今,杨家城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杨家将的忠烈故事代代相传,这千年古柏浩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翠叶茂盛,浓荫如盖,堪称一景。
岁月无声,再看杨家城已无风云激荡、狼烟四起,“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景已被历史吹散,独留在人们的想象里。
曾经,杨家将的选择毅然决然,但结局却充满悲壮色彩。时光如山间的雄风转瞬即逝,草木衰枯,人事代谢,老百姓口口相传至今的故事,仍然回荡着历史的余音。在时光的滚滚洪流里,杨家将逆流而上,需要勇气和超越时代的目光。
环游杨家城,满目神奇。杨家城在此屹立,叙述着千年文明,从抵御外敌,到默默伫立,用执着的守望,穿越历史长河,留下珍贵记忆。虽然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悲壮征程已经在历史的烟尘中远去,但杨家将构筑的忠勇之精神,将跟随时间的长河,一直传承到生命的尽头。
文稿/李倩 高凌燕
照片/贾恒 王挑先